浅析渤海老区革命史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析渤海老区革命史,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浅析渤海老区革命史

浅析渤海老区革命史3篇

第1篇: 浅析渤海老区革命史

鸦片战争(必修1)一、背景二、虎门销烟

1、 背景: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2、 目的:为扭转贸易逆差

3、 行为:英国商人向中国走私鸦片

4、 危害:“银贵钱贱”

5、 行为:道光皇帝派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

6、 结果:1839年6月,虎门销烟

三、第一次鸦片战争

1、 时间:1840年6月 1842年8月

2、 原因:

(1)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2)根本原因:为了开拓市场和掠夺原料

3、 参战方:

(1)中国:道光皇帝、林则徐

(2)英国

4、 过程:广东、厦门、定海(浙江)、白河口(最远!天津)、“议和”、(抢占香港岛)、南京下关江面、签订《南京条约》

四、1842年《南京条约》:

1、 割香港岛给英国;
(领土主权)

2、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五口通商)

3、 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协定关税,关税主权)

4、 赔款2100万银元

五、《南京条约附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1、 领事裁判权(司法主权)(中国主动放弃)

2、 片面最惠国待遇(一体均沾)

3、 通商口岸居住、租地(后来渐渐成为租界)

六、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七、影响

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民族矛盾),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必修2)

1、 时间:鸦片战争后

2、 内容:

(1)对华倾销商品:棉毛纺织品

(2)掠夺原料和农副产品:丝、茶

3、 影响

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开眼看世界(必修3)一、概况

1、 时间:鸦片战争前后

2、 目的: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二、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设立译馆;
《四洲志》(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三、魏源

1842年《海国图志》(在《四洲志》基础上)“师夷长技以制夷”

四、评价

引导人们去了解世界,启迪近代中国人积极探索救国之路,是爱国的,进步的。

太平天国运动(必修1)一、背景

1、阶级矛盾(主要):白银外流严重,赔款,官员搜刮百姓;

2、民族矛盾(次要):手工业者破产;

3、自然灾害

4、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二、过程

1、 金田起义:1851年

2、 东乡称王

3、 永安建制(东王杨秀清,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

4、 定都南京:天京

5、 北伐西征

(1)北伐:最远至天津;
失败原因:孤军深入

(2)西征:成功

6、 天京变乱:1856年

7、 重建领导核心:陈玉成、李秀成;
洪仁玕

8、 攻打上海:洋枪队(华尔、戈登)

9、 天京沦陷:1864年

三、《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 《天朝田亩制度》

(1)时间:1853年

(2)内容

①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凡天下天,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②分配制度:圣库制度,“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3)目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4)性质: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5)评价:体现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革命性);
绝对平均主义思想(空想性)

2、 《资政新篇》

(1)时间:1859年

(2)内容

①政治上: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民选官吏

②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奖励发明

③文化上:开设新式学堂、报纸

(3)评价: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缺乏阶级基础

第二次鸦片战争(必修1)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 时间:1856—1860年

2、 原因:

(1)根本原因:扩大在华利益

(2)直接原因:全面修改条约要求遭到拒绝

3、 参战方:

(1)中国:咸丰皇帝

(2)英国、法国

4、 过程:广州、天津(1858年《天津条约》)、北京(火烧圆明园,1860《北京条约》)

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 开放11个通商口岸

2、 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往来(内河航运权)

3、 外国人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4、 赔偿军费各800万两白银

三、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引发了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背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陷入严重的政治统治危机

目的:摆脱统治危机

一、体用之争(必修3;
选修2)

1、 洋务派:不改变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2、 主要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

3、 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冯桂芬(“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二、洋务运动(必修2)

1、 时间:19世纪60年代—中日甲午战争

2、 措施

(1)“求强”,创办近代军工(19世纪60年代)

①性质:官办

②内容:A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
B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

(2)“求富”,创办民用工业(19世纪70年代)

①目的:解决“求强”导致的财力不足(“寓富于强”)

②性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

③内容:开平煤矿

(3)筹划海防: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

(4)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 失败标志: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4、 评价

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必修2)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 时间:19世纪60年代

2、 背景:外资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洋务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3、 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
广东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二、特点

1、 实力: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2、 地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即通商口岸附近

3、 工业部门: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部门,以轻工业为主

4、 地位:在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的夹缝中艰难发展,难以居于主导地位

中日甲午战争(必修1)一、背景

日本明治维新后,逐步走向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二、导火索

朝鲜东学党起义

三、过程

1、 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2、 黄海海战

3、 1895年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四、《马关条约》

1、 内容

(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4)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2、 影响

(1)《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2)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3)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4)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五、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1、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2、 刺激了列强,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3、 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4、 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展开了新的救亡图存的斗争(反割台斗争、戊戌变法)

六、反割台斗争

清军驻台将领:刘永福;
台湾人民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必修2)一、时间

甲午战争后

二、背景

1、 列强争向中国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

2、 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三、初步发展表现

1、 企业数量的增加

2、 企业规模的扩大

3、 分布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戊戌变法一、早期维新思想(必修3;
选修1;
选修2)

1、 背景

(1)洋务运动的展开(洋务派中分化出来)

(2)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

(3)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 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 主张

(1)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2)政治上:君主立宪(“君民共主”)

(3)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4、 缺点: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二、维新思想(必修3;
选修1;
选修2)

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

1、 康有为:

(1)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2)《新学伪经考》:动摇了封建统治者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3)《孔子改制考》:为变法制造历史依据

(4)强调“三世说”,主张只能先实行君主立宪,将来再实行民主共和。

2、 梁启超

(1)《变法通议》:“兴民权”,“设医院”

(2)《新民说》:“新民”思想,“广民智”

3、 谭嗣同:最强音、最激进

《仁学》:“冲决君主之网罗”

4、 严复

翻译《天演论》:系统介绍西方文化第一人

三、戊戌变法(选修1)

1、 公车上书

(1)时间:1895年,《马关条约》

(2)人物:康良等应试举人

(3)意义:从理论走向实践,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2、 学会、报刊的创办

(1)强学会:北京、上海

(2)报刊:《中外纪闻》(原名《万国公报》,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刊物)、《时务报》(梁启超,1896年8月,上海)、《国闻报》(严复)

3、 过程

(1)准备

①《应诏统筹全局折》(《上清帝第六书》):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②保国会:保国、保种、保教

(2)开始:1898年6月11日《定国是诏》(岳麓:“明定国是”诏书)

(3)具体措施:

①政治上: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裁汰冗员;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②经济上: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提倡私人办厂;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兴办邮局、银行

③文化上:废八股,设京师大学堂;
允许民间设立报馆、译书局

④军事上:精练新军、改习洋操;
扩建海军

4、 失败:

(1)光绪被囚

(2)六君子殉难

(3)除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废除!

5、 意义: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八国联军侵华(必修1)一、义和团

1、 时间:19世纪末

2、 口号:“扶清灭洋”

3、 评价:朴素的爱国激情,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盲目排外

二、八国联军侵华

1、 时间:1900年

2、 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3、 过程:天津、廊坊、北京

4、 结果:占领北京,烧杀抢掠;
签订1901年《辛丑条约》

5、 影响:巨额赔款加重负担;
使馆区成为侵华大本营;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末新政(选修2)一、背景

革命形势蓬勃反战;
立宪呼声高涨

二、过程

1、 1901年,拉开序幕

2、 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查现正

3、 1908年,预备立宪、《钦定宪法大纲》颁布

4、 1911年,“皇族内阁”成立,“预备立宪”破产

三、结果

立宪派分化、汉族官僚离心、清朝专制统治陷于空前孤立境地

辛亥革命一、革命准备(必修1;
必修3;
选修2)

1、 组织准备

(1)1894年11月,创建兴中会,檀香山(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建合众政府”(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2)1905年8月,组建中国同盟会,日本(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2、 思想准备

(1)三民主义:《民报》发刊词,“民族、民权、民生”

①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②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③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涨价归公。

意义:表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2)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①革命派:民主共和政体

②改良派:君主立宪政体

3、 革命形势逐渐成熟

(1)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

(2)“皇族内阁”,清政府众叛亲离

(3)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

二、辛亥革命(必修1;
选修2)

1、 时代背景:

(1)民族危机: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民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3)矛盾激化: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保路运动

2、 过程:

3、 意义: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维护共和(选修2;
选修4)

1、 “宋教仁案”与“二次革命”

直接原因:国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孙中山“二次革命”

2、 “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

(1)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临时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2)1915年,袁世凯正式恢复帝制,改元1916年为洪宪元年。

(3)云南都督蔡锷起兵讨袁,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3、 两次护法运动

“府院之争”与张勋复辟

孙中山借助西南军阀两次护法运动

民资的“短暂春天”(必修2)一、原因

1、 民国建立,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

2、 临时政府奖励发展事业

3、 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提倡国货

4、 实业救国思潮

5、 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二、表现

1、 企业数量、资本总额增加

2、 面粉业、纺织业发展最快

3、 新的工业部门(化学工业)

三、短暂原因

一战后,列强卷土从来

新文化运动(必修3)一、背景

1、 辛亥革命后,民主思想的到进一步传播

2、 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3、 袁世凯为恢复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二、前期(1915—1917)

1、 两个阵地

(1)《新青年》(思想阵地)

①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

②第二卷改名《青年杂志》

③1917年迁到北京

(2)北京大学(活动基地)

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2、 三个主张:

(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敬告青年》:“德先生”、“赛先生”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打倒孔家店”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①1917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②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③鲁迅《狂人日记》(新文学典范,现代小说奠基之作)

3、 意义: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沉重打击了专制主义思想;
解放了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后期:1917年以后

1、 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2、 其他代表人物:陈独秀、毛泽东等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必修1)一、五四运动

1、 导火索: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 时间:1919年5月4日

3、 前期(北京)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打倒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4、 后期(上海)

三罢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5、 结果:罢免曹章陆、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6、 意义: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开始跟工人阶级相结合;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诞生

1、 条件

(1)思想准备: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日益壮大

(3)组织准备:1920年起,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

2、 成立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上海召开。(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举行)

3、 一大内容:

(1)通过党纲;
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2)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3)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4)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4、 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第2篇: 浅析渤海老区革命史

参观渤海革命老区纪念馆有感
作者:王艺瑶
来源:《山东青年报·教育周刊学生版上半月》2017年第02期

        小记者证编号:BZHM0229

        今天,老师带我们全校的小记者,参观了渤海革命老区纪念馆。

        纪念馆里有很多革命战士的塑像,听讲解员阿姨说,每个塑像都有一个故事呢!走进一间屋,里面有很多旧的照片,上面记录了革命战士的身影。在一个长廊的墙上,刻着很多革命先烈的名字,他们为了祖国流血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

        在这里,有一位革命老战士,为我们讲了一些革命故事。这些故事都是真的。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指导教师 周清华

第3篇: 浅析渤海老区革命史

一 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两个主要原因,而正是由于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所以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是最根本的原因。

落后是要挨打,但落后不一定失败。中国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就是以弱胜强的好例子。但落后加腐败则不仅要挨打,而且必然失败的,近代清政府领导的几次反侵略战争就是明证。

本专题主要是围绕着近代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这一中心展开的。通过学习我们懂得了怎样看待近代中国深受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与控制破坏,以及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英勇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并且分析总结了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与留下的历史经验教训。通过学习使我们对整个中国近代史有了一个初步和正确的认识。

二太平天国影响:1、基本破坏了清朝的统治体系

1)、此前,清朝的正规军为八旗和绿营,已表现出十足的腐败无能,根本无法完成反抗外国侵略、保卫祖国的任务。太平军兴后,八旗和绿营更是不堪一击。直到曾国藩等人为代表的主要由在籍官员和地方乡绅为主体组织起来的地方武装“团练”的兴起,才逐渐改变了这一局面。

2)、清朝的军事大权渐转入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官僚所掌握的由地方团练武装演变而来的湘军及从中分化出来的淮军等手中,人事权、财政权等亦渐落入地方封疆大吏手中,清朝廷无力退回到此前的中央大权独揽的局面。这样一种格局,为后来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军队成为私人的政治资本,酿成共和流产后军阀割据混战的后果)。

3)、由于镇压太平军的需要,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廷在运动的后期与外国殖民势力达成妥协,借师助剿,如此不得不面对“华洋杂处”的局面。通过通商口岸和割让的领土,以上海和香港为中心,形成西方势力为中心的地带,其影响逐渐深入沿江和内地一些地区,逐渐演变出半殖民地。

4)、结束了皇帝高度专权的时期。虽然这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果,但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由于咸丰帝驾崩,宫廷斗争的结果是太后、皇帝和中枢王大臣三方力量形成了不稳定的三角关系。

2、促进了清政府的洋务运动

促使洋务运动的直接原因,是清政府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为主流的农民造反运动的需要,“资取洋人长技”,从“师夷长技以制夷”转变为“师夷长技以制民”,拯救清朝的统治。从购置枪炮、火轮船到仿制。

3、太平军奋勇反抗清朝的统治的斗争精神,鼓舞了后来的志士。(孙中山、毛泽东)

屡败清军的洋兵洋将,却屡屡被太平军战败,大长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志气,鼓舞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志和决心,也粉碎了西方列强迅速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企图。

3戊戌变法:1.严重民族危机下的爱国救亡运动。

大声疾呼救亡图存,要救国就要维新变

法,民族觉醒开始。

2.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政治改革运动。

  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求主张,改革制度。

辛亥革命: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是中国20世纪的第一次历史性剧变)

3)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4)改变了社会风气,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5)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

失败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革命。

袁世凯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向革命派施加压力,提出南北停战议和,使革命派妥协。

英、美、德、日各国军舰驶进长江,蠢蠢欲动,造成即将“武装干涉”的局势。

主观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不敢放手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3)没有建立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4)没有一支坚定的革命军队。

五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 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3. 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吹响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声号角,举起了全民族奋起抗战的第一面旗帜,担当了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先锋队。

倡导、促成、维护并领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广泛建立了抗日根据地,领导和开辟了广阔的解放区战场,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共产党人为了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不怕牺牲、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和模范行动。

忠实代表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


伟大的抗日战争,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在抗日民族精神的激励下,在需要付出自我牺牲以求得民族的生存和光荣的时候,人们敢于赴汤蹈火,把觉醒变为行动,将精神化为抗争,使救亡图存成为不屈不挠的英勇卓绝的斗争。

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象抗日战争这样,民族觉醒如此深刻,动员程度如此广泛,战斗意志如此顽强,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旗帜: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战地域:真正的全国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前线军民抗日,后方全国救亡;

参加广泛:全国各个阶级、阶层,包括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

团结合作:全国军队和各党派,均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分裂对抗,求同存异,一致抗日;

民族觉醒:体现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自我牺牲精神,以及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自觉意识。

战斗意志:在反侵略斗争中无比坚决、坚韧和坚强。

抗日战争的历史告诉我们,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弘扬爱国主义、凝聚民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
和平发展始终是硬道理;
要始终保持忧患意识与自信气概;
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

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事实充分证明,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才最终解决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

推荐访问:渤海 革命史 老区 浅析渤海老区革命史 浅析渤海老区革命史 渤海革命老区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