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之城的古远清教授

凌逾

摘 要:古远清教授自筑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学术城堡,笔耕不辍,撰写和主编了60多部著作,1000多篇文章,几十年坚守学术,致力于夯实“著述+学科”的地基、搭建“独家+团队”的架构、希冀构筑“曲高+和众”的殿堂,为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古远清;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22)3-0115-04

2021年5月29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办“古远清与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标题大气大胆,将一位教授与一门学科相提并论,足见古教授的实力贡献,也足见背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术团队的雄心壮志,胡德才教授、罗晓静教授等领导的策划到学院诸位同仁鼎力相助,形成了合力。与会者见识了湖北省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强大阵容,湖北像广东、江浙、福建、北京、上海一样,在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方面走在前沿。与会者也学习了令人尊敬的前辈学者怎么做学问,怎么成为学校的名片,像黄维樑教授说的,在财大气豪的学校里造出文学名片,成为人文学科的镇校之宝,不容易;听听知己至交、老中青学者是怎么来论述他的学问;以及学术团队如何祝福古教授的八十华诞,论证其学术的丰功伟绩,为其定位。笔者感悟到,深入古远清老师构筑的学问王国探宝,可以从学科、史家、趣味三个关键词切入。

一、“著述+学科”的地基

一个人撑起一片学术之天。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古教授笔耕不辍:从大陆到香港、台湾、澳门、海外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一网打尽;从诗歌到散文、小说研究,文类不拘;从研究鲁迅到世界华文经典作家,著作频出,刹不住车。如《世界华文文学概论》《中外粤籍文学批评史》《当代作家书简》《香港当代新诗史》《香港新诗发展史》《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当代台港文学概论》《台港澳文坛风景线》《海峡两岸诗论新潮》《看你名字的繁卉——蓉子诗赏析》《隔海说书》《海峡两岸朦胧诗品赏》《台港朦胧诗赏析》《台港现代诗赏析》《中国当代诗论五十家》《中国当代名诗一百首赏析》、《〈呐喊〉〈彷徨〉微探》《诗词的魅力:留得枯荷听雨声》《几度飘零》《当代台港文学概论》《从陆台港到世界华文文学》等论著,对港台大陆的小说诗歌等文学有翔实精当的分析。古教授著作等身,一个人就撰写和主编了60多部著作,1000多篇文章,为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自造出一座城堡,揭示出学问的真谛之所在:坚持自有一种力量。

2021年,80岁的古教授出版的新著《世界华文文学概论》是其集大成之作。研究作为新兴学科的世界华文文学的建立依据、发展历程、研究对象,辨析梳理“中国文学、华文文学、华人文学、作为他者的海外华文文学、离散与新移民文学、华语语系文学”等各种话语体系,将学科品格界定为“国际性、移动性、本土性、边缘性”;分析对新中国文学作出贡献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先行者、松动者、参与者、丰富者,勾勒世界华文文学地图包括北美、东南亚、东北亚、欧洲、澳大利亚、中国境外文学,具体分析了小说、诗歌、散文的重要作家作品,还特别分析海外批评家的风采,如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王润华等学者,最后,展望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发展前景。樊洛平教授认为,该书在流动与碰撞中呈现出华文之美。张清芳教授认为该书的贡献在于:对世界华文文学的学科建设、海内外批评史影响大、辩证客观地论述各种理论观点。丁萌博士论述《概论》的民间话语与学科话语、边界与阵地、文化与认同,有理论思辨意识,有锐气。其实,古教授70岁的《当代台港文学概论》与80岁的《世界华文文学概论》前后照应,两部姐妹篇逐步升华。逢五进十,古教授必有大著为自己纪念喝彩。他在与时间赛跑,与时间搏斗,在逝者如斯的时间浪潮中撷取宝藏。

笔者坚持参加世界华文文学会议至今已有20年,看着华文研究队伍壮大,人丁兴旺,四世同堂,尤其是学者们与作家们济济一堂共论学科建设和发展,殊為难得。看着学科发展的大旗迎风招展,鼎盛时期有400多人开会,世界华文学会已出版和拟出版的代表学者丛书近50部,这也是学界少有的盛事。在世界华文文学学界,以个人为名召开的会议已有多次:如2007年12月10日暨南大学举办“曾敏之与世界华文文学学术研讨会”,2007年12月12日暨南大学举办“饶芃子教授从教五十周年庆祝大会”,2013年9月28日江苏师大举办“陶然创作30周年研讨会”,2016年7月5日至8日福州举办“跨域与越界——刘登翰教授学术志业六十周年研讨会”,但这些会议没有打出学科建设之名。毕光明教授说,世界华文文学的学科独立已渐成气候。确实,此次会议的立意高远。

二、“独家+团队”的架构

21世纪之交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界,撰写文学史蔚然成风。若不著史仿佛进入不了学术大咖行列。如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和王超冰等合作撰写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洪子诚、陈思和等教授撰写的当代文学史等各种教材,几乎都有几十万的发行量,影响了一代学子。在世界华文文学学界,也有兵团作战的著史者,如刘登翰教授带领团队主编香港、澳门、台湾文学史。最近刘教授自费出书《一个人的学术旅行》,采取对话录的方式,呈现一辈子华文文学之旅的样貌,很有特色。

古教授却是一人著史,多部史论并出,作为修史个体户,默默地从事寂寞的学问。黄维樑教授说古远清教授是修史的“健力士Guinness”,著史品种丰富:包括“文学通史、分类史,编年史,作家传记”四大类,是当之无愧的修史大家。古远清教授和杨义教授、洪子诚教授等一样,都是当代文学界的一人著史者。在史料研究方面,古远清教授和陈子善教授都善于发现史料中的价值,蔚然大家。《澳门文学编年史(1-5)》由朱寿桐、张建华、古远清等编撰,花城出版社2019年出版,逐年、逐月、逐日整理新文学建设以来至20世纪80年代上半叶的文学事件,以重考据、重实证的“朴学”精神,发掘钩沉、甄别对照和胪列原始资料,从文学史角度整理大量珍贵的文学线索资料。编年史是有特点的史料写法。朱寿桐说古教授的研究“不受待见”,但若抽掉了古教授的著作,世界华文文学史就不成其史了,可见古远清教授的学科史份量,举足轻重。古教授早期是写好了书,到处寻找出版社,后期是出版社找上门来要出书,这就是坚持学问、名气流量带来的效应。

古教授从个人学术到团队整合发生变化,源于2013年起编撰《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广邀同行参与写作,至今已坚持出版近10年。该书系几乎都由胡德才教授策划、古远清教授编著,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写年鉴是冷门的苦学问,因这类文章很难上C刊,但又必须有人放下功利心去做研究。如果不是他的约写,笔者不会一直坚持下来写香港文学年鉴,后来又带着硕博生参与写作。胡教授和古教授带领团队坚持经年,殊为不易,功德无量,5年,10年……水滴石穿,从量变到质变,《世界华文文学年鉴》已经足以载入史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整合团队的力量做事,聚是一团火,推进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构越来越成规模。

古教授一心问学几十载,赢得了很多同行知己的赞誉和敬重。谢冕教授写《特别的古教授》,说他是“在一个不引人注意的角落,做着一种引人注意的学问,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研究范围几乎涉及大陆和中国的台、港、澳地区以及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界的文学史、文学理论批评史、各种文类和各地区、各类作家的单独的、综合的和比较的研究。研究范围广,敢于挑战难题:各个地区意识形态和社会环境的迥异、这些地区文学生存状态的差别、以及作家作品的复杂性,要阅读的作品和文献浩如烟海,而他能从容应对,游刃自如。古远清教授在学界是独特的存在”。赵小琪教授和胡德才教授说他是“纯粹的学者”,刘俊教授赞其耕耘在华文文学田野怡然自得。张志忠教授说其“把学问做成快乐的事业”。樊星教授和王泽龙教授赞曰:“学界劳模”。巫小黎教授说他:“没有团队,没有师承,独立拼搏,也完全拼搏出一条路来”,成为楷模。王剑丛教授说他是写文章的“刽子手”。陈映真作家说他“独行侠”,肖画教授称之为“绘制世界华文文学史论版图的独行侠”。确实,独行的侠,不屑于群居生活,宅于书斋读万卷书,写千万文,只是开会露露面,借开会而行万里路。世界华文文学学科从边缘向主流挺进,古教授为学科建设做出了卓绝的努力,卓然而立。

三、“曲高+和众”的殿堂

古教授首创开会时表演学术相声,要做学界的“段子手”,立志给学术研究松绑,减少学究气,解甲归田。笔者有幸听过多次,这些学术相声基本每次都不重样,而且纯属即兴表演。他作为逗哏,每次都是临时找捧哏,临时排演,即兴表演,而且眼光很毒,每次找捧哏都“稳准狠”,找到很能放得开的有表演天赋者。例如他到我们学校讲座,一眼就挑中了学院名剧社的演员骨干,表演效果很好。像男女声二重唱的学术相声,让台下疯玩手机的听众抬起头来,对学问的兴趣油然而生。

古教授喜欢写幽默随笔小品,在《羊城晚报》开设专栏“文饭小品”,上海《文学报》则有“野味文坛”。他对文坛掌故了如指掌,文坛逸事脱口而出。他写《在首尔开国际玩笑》讲韩国的朴宰雨教授用纯正的中国话说:“你这位‘老古’毕竟又老又古,又古又老,快成‘无齿之徒’了,办‘老年论坛’当心血压升高啊。”他说,第一次面試菲律宾来的女生,我问她:“秦始皇自称‘寡人’,那皇后应称什么?”她脱口而出答:“皇帝自称‘寡人’,那皇后当然称‘寡妇’啦!”如讲夏志清参加别人的婚礼,看到婚宴办得精彩,就说真想再结一次婚。古教授的名片头衔分为“暂时的、永久的、都是挂名的”三类,很能自我解嘲。天歌称赞其向往“最清远最高洁”的幽默。就这开会的两天,他也妙语连珠,见到毕光明老师进来就说,“啊,你终于来了,你一来,会议就光明了”。会议中,坐在毕老师旁边,看着他为评论古教授的《当代作家书简》在书中画满了密密麻麻的阅读笔记,非常严谨。黄维樑教授在开幕式上说他著述千万字,写了千言万语,他马上接口自称“千万富翁”,有捷才。朱文斌教授称其为老顽童周伯通,从不服老最终练成了武林泰斗。

古教授喜欢在开会时开小差,但不是去旅游,而是溜去大学图书馆,或逛书店。他注重史料研究,为寻找资料,上穷碧落下黄泉,嗜书如命,看到书柜就两眼放光,陷进书海就拔不出腿。吴思敬教授戏称其书斋成书灾。向忆秋教授说,洛夫是诗魔,古教授则是书魔。赵玉婷博士说,对古教授的话印象深刻:“猫有九命,我自己的九命则是读书、教书、著书、评书、编书、借书、搬书……”有嗜好有癖好的人,都是性情中人,难怪古教授有那么多相知几十年的知己朋友。

古教授不怕得罪人,不怕打文坛官司。刘川鄂教授说他有问题意识,敢于批判别人。其实,他也不怕别人批判自己,还自嘲说:“不批不知道,一批做广告。”江少川教授说他虚怀若谷,敢于将评论其不足的话语留在书中而不删除。但他又绝不愿意浪费时间和精力于人情世故。他讲话连珠似炮,真性情直心肠,话锋直来直去,快人快语,乡音浓重。文字简洁,直截了当,少见抒情,绝不拖泥带水。作为梅州老乡,感觉他不像梅县人,而像五华人“硬打硬”——骨头硬,性格耿直。他热心提携后辈,评价拙作《跨媒介香港》是“别开生面的香港跨界文化研究”,2018年论著《中外粤籍文学批评史》论及笔者的跨媒介文化批评独树一帜,将之列为粤派批评的新锐专章节讲述,鼓励后学的研究。笔者主编“跨界经纬”学术公众号上多次推送过古教授大作,均有相当的阅读量。

2020年的武汉疫情期间,古教授自我隔离出《世界华文文学概论》《当代作家简史》两部大著。黄维樑教授戏称其在武汉疫情之下,谈了一场“封城之恋”,结出两部硕果。前者是理论史著,后者是精选信件信札,内容有趣。古教授广交文友遍全球,与文坛名人互动,写信谈话直切主题,点到即止,但文字里有大量值得回味琢磨推敲之处,有待有心人考掘。该书自身就创出新的史料。

古大侠、古大师成了自己笔下所写的理想人物:一个高级而有趣的人。作为武汉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文思敏捷。作为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拓荒者之一,作为修史大家,著作等身,影响后人。古教授面对人生的悖逆和生活的困境,从不自怨自艾浪费时间,而是在写作中泅渡,忘记苦难,坚韧跋涉,跨越大洋,自立功业。韩国的朴宰雨教授赞其“香远益清、人老益壮”。年轻的古老以青春的心态,做思想的体操,快刀手宝刀未老、笔墨未老。在此次会议再次亮出学术相声,题为:“退休不是沦陷,是进攻”,像一声呐喊穿透云层。古教授活得无愧于世,有功于世,就如周励老师说夏志清自嘲自己的:“我已经不朽了”,无憾。

好奇的是,古教授下一本書,要写什么?又一个十年,古教授要写什么?其知识积累丰厚,早已是跨学科、跨地域、跨时代的跨界学者,那么,他如何重构文学史?如何重塑文学经典?如何树立文学史和学科高峰?或许未来,他会在跨界融通之路上走得更远。如在《澳门文学编年史(1-5)》基础上编撰《大湾区文学编年史》等,值得期待。

这次会议还有一大亮点,有不少80、90后的年轻新锐学者和博士生参会,讲述世界华文文学会议的后现代书写、灾难书写、本土性与民间性,分析蓉子如何讲中国故事,论述台湾性的吊诡与未完,选题前沿,论述有锐气,有思辨力。各位讲得精彩,珠玉在前,难以一一顾及论述,不敢说这是大会学术总结,只能说是个人的学习体会。感谢中南财大在英雄城市武汉举办的这次会议,感谢每位线下和线上的参会者,我们同思想共呼应,一起划出了这次盛会的亮丽彩虹,收获了精神的富足,如白老师说,疫情之后,劫后重逢,倍感亲切。感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热情洋溢的主办老师和学生们,让我们觉得宾至如归。感谢大家。

(责任编辑:黄洁玲)

Professor Gu Yuanqing, a Self-builder of a

Research City of World Literatures in Chinese

Ling Yu

Abstract:
By self-building an academic castle of research into World Literatures in Chinese, Professor Gu Yuanqing never stops writing, having written or edited 60 books and more than 1000 articles and contributed to the discipline of World Literatures in Chinese over the last few decades, devoted to consolidating the base of works and discipline and constructing exclusive histories and team histories while hoping to build a superior and interesting palace.

Keywords:
Gu Yuanqing, World Literatures in Chinese, construction of a discipline

猜你喜欢 学科建设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同步建设策略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探究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的发展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26期)2016-12-06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探索与实践职业·下旬(2016年10期)2016-12-02依托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管理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建设实践与发展探讨商情(2016年40期)2016-11-28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推荐访问:之城 自建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