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山资源”生态课程建设实践研究

颜敏

近年来,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推进和实施,各地幼儿园开展的课程都越来越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但是,幼儿园要如何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建构贴近幼儿生活的园本化课程呢?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秉承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念,我园积极挖掘并利用周边的自然资源,围绕生命、生态、生活等不同维度,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幼儿园生态课程,让课程内容更具生活化、生态化和游戏化,最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一、山资源生态课程建设的背景及目标

(一)山资源生态课程建设的背景分析

幼儿园在建构生态课程时,应以幼儿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自然现象和自然材料为基础,选择幼儿熟悉的生活素材,然后创设机会让幼儿身临其境地进行操作,进一步强化其各方面能力。我园坐落于“海内四大名灵”之一的云台山脚下,四周三面环山,树木葱郁,周边山资源非常丰富。但是,我们在建构园本课程时并没有将周边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实际生活,课程理念还有待加强。基于此,我们希望通过挖掘周边山文化资源,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作为课程组成部分,从游戏中寻找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从而构建富有园所地域特色的、贴近幼儿生活的生态课程。

(二)山资源生态课程建设的目标解析

在课程总目标上,我园主要基于课程核心理念,依托本土资源,彰显绿色发展理念。在课程建设中,我们以培养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亲近自然、乐于探究、独立自主、适应社会、擅长表达、大胆表现、富有审美情趣的幼儿为目标,关注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努力实现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让幼儿能够真正亲近自然,进一步融入社会。为了让幼儿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及规律,我园以四季为主线,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依托本土山资源开展生态主题活动,并在活动中遵循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规律,鼓励幼儿主动探究、学习、表达和创造,逐步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二、山资源生态课程的内容架构

(一)以本土资源为切入点,巧妙投放材料

幼儿园主题课程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云台山以山水岩洞为特色,包括海滨、宿城、孔望山、花果山四大景区。我园背靠云台山主山脉,与花果山山脉相连,有着得天独厚的山资源。结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生活经验,我们预设了“我的家乡——云台山”主题活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以本土资源为切入点,投放了许多富有本土气息的自然材料,如石头、泥巴、木头、松果等,使课程更具生活化、生态化和游戏化,促进了幼儿深度学习。

(二)以四季为主线,生成班本主题活动

我们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兴趣需求,以四季为主线,结合二十四节气相关知识、不同季节的饮食方式及动植物变化等,灵活生成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班本主题活动,凸显了课程的生态化。例如,围绕“四季的山”,我们开展了春醒、夏趣、秋韵、冬暖系列探究活动,构建了“山野生态课程”内容体系。“山野生态课程”强调以幼儿为主体,师幼共同作为课程的设计者与开发者,开发融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于一体,具有主题化、序列化、结构化等特征的课程内容。当然,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课程内容各有侧重,教师要同时关注课程的整体性和衔接性。例如,小班以认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食物为主,中班以学习二十四节气及四季特征为主,大班以树立健康饮食理念为主。如此,循序渐进地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促进其经验发展。

三、山资源生态课程建设的实施样态

正所谓: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老师。环境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对幼儿的学习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园在实施生态课程时需要严格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创设自然生态的游戏环境。

(一)课程模型创新:引进来与走出去

1.引进来:丰富课程形态

我们充分利用园内资源,在立足园内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向外延伸,整合大自然、大社会中的诸多资源,不断丰富课程形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在环境中处处渗透生态教育的理念。

(1)班级微课程。我园有两棵四百多年的大树(银杏树和松树),各班围绕大树生成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孩子们在树下捡树叶、拾白果、做游戏,通过观察、测量、记录、比较等方法,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各方面经验。同时,教师在班级投放了许多有关大树的书,供幼儿阅读和学习,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围绕大树,班级还生成了大树四季网络图,让幼儿更加详细地了解了大树的生长历程及相关知识,激发了幼儿对树木的兴趣。各班还根据幼儿的兴趣生成了一系列微课程。例如,5月,幼儿园里的樱桃红了,孩子们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基于孩子们的兴趣需要,教师引导幼儿深入探究樱桃的成长历程。一方面,师幼以连续性观察为主线,记录樱桃的成长过程,经过长达50多天的观察记录,总结出樱桃成长的五个阶段特征;另一方面,教师绘制思维导图,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经验,从不同领域开展与樱桃相关的活动。为了更好地实施课程,我们还开展了生成性教学活动、游戏活动、阅读活动等,不断丰富幼儿的经验。

(2)项目活动课程。我们将本土茶文化、《西游记》文化等资源融入课程,高度重视游戏区域的创设,让幼儿在不同区域内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还结合四季变化,让幼儿了解不同的农时节令;利用踏青、种植、采摘等活动,让幼儿进行亲身体验,在此过程中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例如,在“春来了”主题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引导幼儿探索春天的秘密,并生成主题网络图;通过引导幼儿感知不同植物的形状、气味、颜色等,让幼儿学会辨别植物;围绕二十四节气开展种植、观察、记录活动,让幼儿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组织幼儿到周边挖野菜,回园后进行品尝,让幼儿了解春天里的各类野菜。

(3)劳动课程。结合主题探究活動,我们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根据不同节气对应的气候变化帮助幼儿了解中国农耕文化。我们还在园内外开辟了种植基地,让每个幼儿深度参与其中,充分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奥秘,全方位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从而体验到劳动的快乐,感受到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促进幼儿身体动作发展,培养自我服务的习惯和勤劳刻苦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通过劳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意识,以及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和珍惜生命的生态观。

2.走出去:构建课程群落

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周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梳理与整合,构建课程群落,为山资源生态课程的开展拓宽空间。

(1)指向人文与科学。围绕周边各类资源,我们开展了果园采摘、参观核电站和部队、环保小卫士、走访蘑菇厂等一系列活动。一次走访蘑菇厂后,孩子们自发生成了培育蘑菇活动。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教师在班级设置了“蘑菇坊”,让幼儿通过发现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等途径,充分了解蘑菇的种类、种植环境、生长周期、营养价值、采摘方法等,促进了幼儿深度学习,提升了其学习品质。

(2)指向劳动与交往。随着生态课程的推进,家长不再只是幼儿的陪伴者、照料者,而是课程的参与者、合作者、护航者。家长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慢慢从“被动配合”转变为“主动参与”。例如,我们积极邀请家长参与到植树造林、爱护小树苗、快乐采摘、挖山芋等亲子活动中,在实践中不断增进亲子关系,促进了幼儿社会性发展。

(3)指向创造与创作。我们积极利用家长资源,引导家长带领幼儿共同收集本土自然资源,如树叶、松果、银杏壳等,投放到班级区角。然后,教师引导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各类自然资源制作手工艺品。例如,我们在户外创设了“木工体验区”,投放了幼儿专用的锯子、榔头、铁钉、各类木头、操作台以及工具书、安全示意图等,让幼儿在动手动脑中恣意挥洒创意与灵感。又如,结合幼儿的兴趣需要,我们利用不同形状的石头在走廊上设置了“石头坊”区域,并投放了颜料、画笔等材料,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自主进行摆放或艺术创作。

(二)课程实施策略:深耕与融合

在开展生态课程过程中,我们积极将生态课程与五大领域相结合,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发展。

1.与健康领域相结合

首先,开展游戏活动。我们利用周边的竹资源开展跳竹竿舞、竹子运水等游戏,或是利用木片、木桩、树枝等开展木工坊活动,较好地促进了幼儿的动作发展,发展了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敏性。其次,开展健康教育。例如,许多孩子都不喜欢吃五谷杂粮等食物,我们通过开展“五谷杂粮的秘密”“蔬菜王国”“重要的蛋白质”“水果总动员”等主题活动,引导幼儿认识到食物的多样性及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激发其愿意尝试不同的食物,逐渐改掉挑食的坏习惯。此外,亲子还共同制作了节约粮食手抄报,宣传节约粮食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光盘行动”,让幼儿逐渐形成节约意识。

2.与语言领域相结合

在开展生态课程时,我们注重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进行表达与创造。例如,在中班主题活动“树的秘密”中,教师引导幼儿对树的外形特征进行阐述;在“春天来了”主题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对家乡的美景进行阐述,并制作春天主题绘本,大家相互分享,激发了阅读兴趣。

3.与社会领域相结合

我们注重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例如,我们将环保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幼儿尝试了解垃圾分类,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邀请民间艺人来园开展传统手工艺活动,让幼儿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及成果,同时培养对家乡的热爱。

4.与科学领域相结合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我们围绕植物种子、昆虫种类、动物习性等开展相关科学探究活动,让幼儿利用多种感官或动作去探索物体,增进对事物的了解,获取多方面知识经验。此外,我们还将各类本土材料投放到班级区域中,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建构对数量、空间、方位等的认知。例如,教师引导幼儿用玉米芯玩打保龄球的游戏,在玩的过程中逐渐理解“保龄球”总数、打倒数量和未打倒数量之间的关系。

5.与艺术领域相结合

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有许多与生态主题有关的内容,如《春天在哪里》《柳树姑娘》等。教师可以先带领幼儿感知春天的美景,然后引导幼儿学唱歌曲,进一步感知春天的美丽。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起到户外写生,感受自然,体验创作乐趣。孩子们在草地上做游戏,在阳光下画影子,利用树叶、花草、石头等自然材料进行艺术创作,乐在其中。

四、实施山资源生态课程,促多方发展

通过实施山资源生态课程,可以促进幼儿、教师、家长、园所等多方发展。

(一)幼儿层面

我们将本土资源整合到幼儿园课程中,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学习生活,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增进其对家乡历史文化知识和周边生存环境的了解,还能增强幼儿对家乡的归属感,促使幼儿产生爱家乡的情感。面对当前生活环境污染严重的现象,教师可以适当进行引导,让幼儿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从而萌发保护环境的愿望,形成爱护环境、爱护资源、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师层面

在幼儿园生态课程实践中,我园各班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班本课程,教师的课程意识不断增强,课程审议能力及实施能力不断提高。同时,教师结合自身优势与研究专长生成相关研究课题,在园内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人人有研究”的科研氛围,较好地提升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三)家长层面

在课程实施中,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鼓励家长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带领幼儿收集本土自然材料,并投放到班级区域中。家长们慢慢从“被动配合”转变为“主动参与”,树立了课程意识,形成了科学的育儿观。

(四)园所层面

我园通过开展山资源生态课程,逐渐完善了园本课程体系,形成了具有生活化、生态化和游戏化的课程内容。在课程实施中,我们积极收集幼儿园周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库,实现全园资源共享,也为后期高质量地开展园本课程奠定了基础。

我们依托本土资源建构生态课程,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促使幼儿不断建构知识经验,促进各方面能力发展。在建构生态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性格差异,从个别领域出发,不断推动课程向纵深发展,达到各领域相互融合。同时,山资源生态课程建设也促进了幼儿深度学习,进一步发展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社会性,培养其坚强自信、敢于挑战等人格品质,最终达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課程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莉,陈知君.3~6岁幼儿亲自然情感的培养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4(6).

[2]郝江玉.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园本课程建设[J].学前教育研究,2014(5).

[3]徐美华.幼儿园亲自然生态教育的策略[J].新教育,2014(12).

[4]田兴江,杨晓萍.论幼儿园自然课程生成内涵及内容选择取向[J].教育导刊,2011(5).

猜你喜欢 资源生态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早期教育(美术教育)(2021年6期)2021-08-31幼儿优秀作品欣赏小学时代·下旬刊(2020年6期)2020-07-23我给资源分分类东方少年·布老虎画刊(2020年4期)2020-06-08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动漫界·幼教365(小班)(2019年6期)2019-06-10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资源回收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11期)2018-11-23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旅游纵览(2016年10期)2016-10-13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旅游纵览(2016年6期)2016-06-08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旅游纵览(2016年3期)2016-03-04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决策(2015年9期)2015-09-10

推荐访问:课程建设 生态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