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变化,落实新要求

胡明

4月21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这次课程标准的修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了地理课程目标,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课程实施的指导性,必将进一步引领地理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一、深刻认识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的重大意义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已分别实施了20年和10年以上,对推动教育教学和评价方式改革、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课程方案存在学段纵向有机衔接不够、课程结构不尽合理、实施要求不够具体等问题,各科课程标准也存在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内容结构不尽合理、学业标准难以把握、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性不够强、与考试评价制度匹配度不够高、实施的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等突出问题。为此,教育部根据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启动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这次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对于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有着重大意义。

(一)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大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改革发展要做到“九个坚持”“六个下功夫”,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由此可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在实现立德树人这一目标中承担着艰巨的、基础性的任务,必须对义务教育课程进行系统设计、整体安排,对各学科课程的课程目标修订完善、课程内容重新安排、课程实施做具体化的指导。

(二)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现实需要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两个层面:一是基本需求,解决人民群众极为关注的人人“有学上”的问题,2011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这一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二是高质量的需求,解决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上好学”的问题,“上好学”除了有好的教学设施、好的教师、好的学校管理外,最关键的是要有好的课程体系。因此,我们必须对现行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修订,进一步完善课程目标、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提出学业标准、加强课程指导,优化学校育人蓝图,为提高义务教育办学质量提供标准依据。

(三)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

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要求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强化课堂及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必须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改革。还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新成果,更新教育理念,体现中国特色,增强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引导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因此,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的时代性。

二、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新变化

新课标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相比较有五大显著变化,我们必须准确把握。

(一)更新了课程理念,彰显了地理学科的课程观

课程理念是人们对课程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涉及课程的目标观、内容观、教学观、评价观等,是对课程认识的集中体现。课程理念是课程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也是课程的灵魂。2011年版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提出了三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这三条课程理念主要涉及的是课程内容观和课程学习观,没有从课程的全要素提炼基本的态度和观念。在这种理念下,容易使课程概念窄化,导致课程设计和教学只关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忽视课程目标和课程评价。

新课标从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地理课程性质出发,更新了课程理念。在“课程理念”部分,首先确立了整个课程总的理念:“地理课程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时代新人打下基础。”在总的理念下,提出了五条基本理念:坚持育人为本,确定基于新课标核心素养培育的地理课程目标;优化课程结构,搭建基于地理空间尺度的主题式内容框架;活化课程内容,优选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素材;推进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方式;發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新的课程理念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教学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确定了基本观念,突出了学生发展和人才培育的价值取向,彰显了地理学科新的课程观。

(二)确定了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目标,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

2011年版课标的课程目标关注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目标的表述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具体目标分三部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表述,即我们常说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对课程目标进行分领域表述,分类清晰,也符合国际潮流。但是,由于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目标达成相对难以把握和测量,课程教学中容易更侧重于对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关注。

新课标确定了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目标。在第三部分“课程目标”中,首先确定了“学科素养内涵”,即“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在课程的“目标要求”部分,则是对4个核心素养结合课程内容和教学实施作具体的规定,包括过程和方法的要求、思维层次和能力水平要求等。这些目标是对以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呈四要素、三维度,合力指向总目标。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的特点。地理学的基本价值观念是人地协调观,有助于使学生立足中国国情,拥有世界眼光,形成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发展观,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优质素材。地理核心素养能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和共通性育人要求,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

(三)搭建了基于地理空间尺度的内容结构,突出了地理课程的学习立场

课程内容是课程标准修订最实质的问题。课程内容不变,核心素养培育很难落实。新课标同样在内容结构上做了实质性的修订。首先,增加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并且规定用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时不得少于地理课程总课时的10%。地理课程内容体现社会性和发展性,地理课程内容融合现实问题,体现跨学科性,也是国际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一方面,地理课程的学科属性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领域的综合学科,能够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增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很多现实问题,包括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城市规划等,这不仅仅是地理学科的问题,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学科与领域。地理课程的跨学科性能够促进学生对学科间融合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跨学科主题学习”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其次,地理学科部分的内容是从空间尺度的视角组织内容模块并确定学习主题,按照“宇宙—地球—地表—世界—中国”的顺序,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地球家园。地理工具的运用与地理实践活动则贯穿在认识宇宙环境与地球的关系、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这条主线中。2011年版课标的课程内容分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设计思路主要是以区域地理学的领域展开,地球与地图作为区域地理学习的基础。这样安排课程内容,学科逻辑很强,但学习内容不够。修订后则是学科活动与学科知识融为一体的地理学习内容体系,突出了地理课程的学习立场。

(四)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重建了新的教学质量观

这次课程标准的修订,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新课标关于学业质量标准的内涵是这样表述的:“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地理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依据,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動、教材的编写等具有指导作用。”具体的学业质量,按学习主题分三块描述,其标准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特点,综合评定学生面对不同的情境时、在完成相应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价值观、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反映出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和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

学业质量标准是表现标准。学业质量标准作为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侧重点还是检验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能做什么”“会做什么”,不同的问题情境、不同的任务指向、完成任务表现出来的素养水平是学业质量表现判断的重要依据。因此,学业质量标准的检测应多用表现性评价。

学业质量标准是这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亮点。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学业要求,使地理教学的方向和要求更加清晰。学业质量标准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克服了传统的以考试分数评定学业成就的弊端,重建了教学质量观。

(五)增加了教学要求和教学示例,强化了教学的指导性

为了加强课程实施的指导,新课标做了三个方面的修订。一是在“课程实施”部分增加了“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建议,分别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教师培训、各级教研机构组织教学研究和各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提出了具体建议;二是在“课程内容”部分的每个主题下面增加了“教学提示”,主要就主题的内容进行梳理、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对情境创设提供思路、对问题任务设计提供建议,以及对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实践活动提出要求;三是在最后的“附录”部分,增加了“地理学习活动参考示例”和“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参考示例”两项内容,“地理学习活动参考示例”就学习活动的主题、目标、过程、成果和评价环节的设计提供了典型范例,“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参考示例”就学习活动的主题提出了建议,并就学习活动设计提供了思路。

相比2011年版课标,新课标在课程主题下面增加“教学提示”栏目,就具体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避免了教学指导的泛泛而谈,对教学指导的实效性明显加强。“附录”部分以示例的形式呈现,对教师的指导更加具体有效。尤其是“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一部分是新增的课程内容,教师普遍感觉棘手,增加示例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开展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落实课程目标。

三、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新要求

新课标将于今年秋季开始执行,为贯彻落实新课标,我们应该深入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不断改进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教育教学质量。

(一)理解地理核心素养,把握课程目标

新课标提出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这是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的根本目标。

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学生在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时,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时代新人。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旨在使学生理解并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旨在使学生能够多要素、多角度地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能够辩证地分析人地关系问题。

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并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同时借助这种策略,使地球表面的复杂多样性变得可以被理解。

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實施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落实学科教育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要求,对教学目标进行核心素养的解析,充分挖掘核心素养的培育点,并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落细。

(二)改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的教学要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首先,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其次,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积极态度和强烈愿望。最后,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多层次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主动参与、积极构建。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因地制宜地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达到提升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

(三)开展教学活动,加强地理课程实践教学

新课标搭建的课程内容是学科活动与学科知识融为一体的地理学习内容体系,即以认识宇宙环境、地球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这条核心线索为主干,将运用地理工具和参与地理实践这两条支撑线索贯穿其中,形成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融为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在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特别强调“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为学生组织地理实践活动,如地理实验、社会调查和户外考察等,使学生有机会在真实环境中经历体验式学习”。

地理实践是发展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要立足课程内容标准设计地理实践活动,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与社会贴近的身边区域作为活动的落脚点,围绕地理核心素养设计任务,组织学生带着任务、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教师可针对自然地理内容进行地理实验,引导学生经历相对完整、规范的科学研究过程,探究某种地理原理、地理现象或形成某种地理概念。同时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要求开展野外考察,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提高观察、描述、解析地理现象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开展社会调查活动,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考察、了解、分析和研究,了解家乡的变化和社会真实情况。

(四)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学业成长

新课标确立了新的课程观和质量观,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地理课程评价也必须更新评价理念,改革评价方式。

首先,地理课程的评价与考试,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确立“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的课程评价理念。以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宗旨,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强化过程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基本原则。

其次,地理课程的评价与考试,要以课程标准、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综合运用纸笔测试、档案袋评价、观察评价等方法,关注学生学业达成的学习表现和学习过程。同时,采用多种手段,关注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信息,科学、客观、准确地测评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

最后,地理课程的评价与考试,要发挥其导向、诊断和激励的功能,引导学生不断追求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帮助学生检讨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激励学生建立学习信心,促进学生学业成长和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 李慕绚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中学生学习报·教研周报(2022年2期)2022-06-09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训课程内容的重构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1年5期)2021-04-28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20年2期)2020-06-27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20年23期)2020-03-24形成性评价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中的应用高教学刊(2019年1期)2019-09-10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河南教育·基教版(2018年12期)2018-12-22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调研报告黑河教育(2017年2期)2017-03-07业精于勤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小学版(2016年46期)2017-03-0635时代英语·高三(2014年5期)2014-08-26

推荐访问:新变化 落实 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