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杉虎斑试验

翁祖兴

摘要:为比较杉虎斑不同养殖模式的差异,进行了循环水养殖和流水养殖对照试验,为期13个月。结果显示,杉虎斑前4个月体长增速较快,而体重增速较缓,循环水养殖的杉虎斑体长和体重增速均高于流水养殖组;后9个月杉虎斑体长增长缓慢,体重增长较快,循环水养殖的杉虎斑体重增速依然高于流水养殖组。13个月后,循环水养殖的杉虎斑平均规格达763 g/尾,流水养殖的杉虎斑平均规格达655 g/尾。无论是魚体体长增长率还是体重增长率,循环水养殖试验组均高于流水养殖对照组,存在明显的养殖优势。

关键词:杉虎斑;循环水养殖;流水养殖

石斑鱼属于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石斑鱼亚科,石斑鱼属。随着石斑鱼养殖及繁育技术的逐步突破,生长更快、抗病力更强的杂交新品种陆续推出使得石斑鱼养殖业得到飞速发展。杉虎斑是褐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和清水石斑鱼♂(E.polyphekadion♂)的杂交子代,其肉白而鲜嫩,营养丰富,口感极佳,是海水养殖的名贵品种,养殖效益明显,深受广大养殖户和消费者喜爱,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1-2]。

传统石斑鱼养殖方式为流水养殖,与传统养殖对比,循环水养殖模式水质稳定,水温变化幅度较小,且几乎不受天气气候影响,可实现全年连续性生产,具有高氧、可控温和高产等优势,是技术、设备水平进步的体现[3-6]。此外,循环水养殖饵料转化率更高,饲养鱼种生长周期短。整个养殖过程无需换水,实现养殖尾水的生态化处理,达到“零排放”或达标排放,无废化生产,不再对水域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可充分发挥养殖和环保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优势[7],成为未来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流[8]。循环水养殖占地面积少、节约水资源、单位水体内生产力高,能生产出无公害水产品,是水产养殖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研究于2020—2021年在东庠养殖基地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杉虎斑养殖试验,并与流水养殖模式对照,比较不同养殖模式的差异,为推动石斑鱼规模化循环水养殖提供参考,以期促进养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引领和带动乡村振兴。

1材料与方法

1.1循环水养殖系统配制

本试验采取循环水养殖,系统设备主要由微滤机、臭氧和紫外线消毒系统、蛋白分离器、生化移动床、水质在线监控系统组成。循环量是1 h循环一次。每天增添水量为水体总量的5%到10%。

1.2试验设计

1.2.1试验场地平潭县上井海珍品开发有限公司东庠养殖基地。

1.2.2试验品种试验鱼种为杉虎斑,苗种要求鱼体完整,色泽正常、活力好,健康无病状。

1.2.3试验池养殖池4个(2个循环水养殖,2个对照组流水养殖),养殖池面积均为30 m,池深1.8 m。

1.2.4鱼苗培育条件养殖用水来自就近抽取的自然海水,经两道沙滤沉淀后温度控制在26.0~28.0 ℃,盐度为 27‰~32‰,溶氧 6 mg/L以上,利用制氧机添加纯氧以达到增氧目的。

1.2.5试验时间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

1.3试验测定和方法

本试验共包含4组养殖试验,循环水养殖和流水养殖各两组,每组养殖池各投放2 000尾,平均体长为18 cm的杉虎斑中苗,平均规格为100 g/尾,每日投喂配合饲料,全程使用山东海童石斑鱼专业配合饲料,日常投喂定位、定时、定量、定质。中苗一天投喂两次,投喂时间分别为上午10:00和下午14:30,半斤以上的大苗投喂时间调整为每天上午10:00一次。根据鱼体体重和进食情况适当调整饲料量,一般按体重的0.5%到2%进行投喂。流水养殖夏天每天换水两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每次50%加流水。冬天每天一次预热水30%加微流水。

每日定期巡察,细致掌握鱼体活动情况、进食情况,体表有无异常,主要观察鱼体行动活泼还是迟缓,是否集群游动,受惊后是否迅速潜入水底,抢食能力强还是弱。每日定期查看水质在线监控系统,严格控制氨氮、亚硝酸盐等水质指标。每个月测量一次鱼体体重或体长,每次随机抽取50尾鱼体记录鱼体生长情况,记好生产日志,做好常规的生产管理记录,并及时打捞病死鱼,分析并判断原因。每个月分苗一次,分出来的个别鱼苗不计入统计数据。

2试验结果

表1和表2分别为2020年9—2021年10月间两种养殖模式下杉虎斑体长生长情况和体重生长情况的具体数据,每组数据的平均值实为两组相同养殖方式试验组数据的平均值。图1和图2为2020年9月—2021年10月间两种养殖模式下杉虎斑体长和体重的生长趋势。图3为13个月中杉虎斑平均体长和体重的趋势。

13个月的养殖周期中,循环水养殖的杉虎斑前4个月体长平均每个月增长1.85 cm,流水养殖的杉虎斑体长平均每个月增长1.675 cm,循环水养殖的杉虎斑体长增速较快;虽然前期4个月两种模式下鱼体的体长增长都比较快,但体重增长相对缓慢,循环水养殖的鱼体体重每月平均增长约37.75 g,流水养殖的鱼体体重平均增长约33.25 g,循环水养殖的杉虎斑体重增速略高于流水养殖对照组。

经过前期4个月左右第一阶段养殖,鱼体体长增长至25 cm左右,体重增长至233~251 g,此后9个月的养殖,不论是循环水养殖的杉虎斑,还是流水养殖的杉虎斑体长都趋于平缓,但体型开始变大,体重开始明显增长,循环水养殖杉虎斑体重平均每月增长56.89 g,流水养殖杉虎斑体重平均每月增长46.89 g,两种养殖方式后9个月鱼体体重增长速率较前4个月显著增大。

13个月后,循环水养殖的杉虎斑平均体重达763 g,流水养殖的杉虎斑平均体重达655 g。循环水养殖的鱼体增长率、增重率等都比流水养殖的好,存在明显的养殖优势。

3小结和讨论

本研究在相同养殖负荷下开展流水养殖对照空白试验,通过水质在线监控系统观察,循环水养殖池子的溶氧量明显高于流水养殖模式,可确保养殖鱼的正常生长,较高的溶氧量可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的毒性,提高氧气利用率。

循环水养殖的杉虎斑体重和体长增长均优于流水养殖。循环水养殖模式能够高效去除养殖水体的氮素污染物、饵料残渣和代谢废物,饵料利用率高,为杉虎斑提供优质稳定的生长环境。

在普通室外养殖的模式下,杉虎斑从中苗到成苗养殖周期为两年左右,从小苗到成苗养殖周期为三年左右,在室内人工控制温度的条件下,能够加快鱼体生长速度,可大大缩短养殖周期。在流水养殖的情况下,受自然条件限制,冬天的流水量不够,比夏季少,且换水量不够,可能会影响鱼体的生长,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综上所述,循环水养殖效果优于流水养殖模式,循环水具有用水量少、生长周期短、病害少、受外界气候影响小等优势,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是最具潜力的陆基养殖模式,可大幅降低养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可实现常年不间断生产,养殖效果良好[9-11],但该模式造价成本高,且对技术人员的要求高,还需进一步改进和规范。试验中使用的杉虎斑是平均18 cm的中苗,鱼苗生长具有阶段性,体重和体长增长不同步,生长具季节差异。受实际的各种客观因素限制,本文只试验中苗到成苗阶段,如果从小苗阶段开始养殖,记录养殖全过程,数据会更加全面、更加完整,数据变化的差异性会更加显著。后期将通过更多品种的试验,如东星斑、老虎斑、龙虎斑等石斑鱼的试验,期望发挥循环水养殖的技术优势,区域性打造规模化示范化并具有国际旅游岛特色的养殖基地。

参考文献:

[1] 孙颖. 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F1代生长优势的转录组学研究[D]. 广州:中山大学, 2016.

[2] AMENYOGBE E .杂交石斑鱼(褐点石斑鱼♀×清水石斑鱼♂)生长激素,生长激素受体及雌激素受体的分子识别,生物信息学和表达谱分析[D]. 湛江:广东海洋大学, 2019.

[3] TIMMONS M B ,  EBELING J M.Role for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s (RAS). I[J].Aquaculture Magazine, 2006,32(3):26-31.

[4] 雷霁霖,杨永泉.我国海水封闭式工厂化养殖探讨[J].中国渔业经济研究, 1999(1):20-21.

[5] 王峰, 雷霁霖, 高淳仁,等.国内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水质处理研究进展[J].中国工程科学, 2013, 15(10):16-23.

[6] 刘旭佳, 王志成, 熊向英,等.广西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石斑鱼水质处理效果[J].渔业现代化, 2019, 46(2):6.

[7] 趙骏凯, 张健东, 陈刚,等.循环水系统养殖杂交石斑鱼的运行效果[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9(2):8.

[8] 单连超, 魏颍.工厂化循环水鱼类高密度养殖效益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 2006(1):61-63,66.

[9] 孙大川, 罗国芝, 谭洪新,等. 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系统中浮球式生物滤器在不同工况下的水处理效果[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5, 14(4):7.

[10] 倪琦, 雷霁霖, 张和森,等.我国鲆鲽类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研制和运行现状[J]. 渔业现代化, 2010(4):9.

[11] WIK T E I,LINDéN B T,WRAMNER P I.Integrated dynamic aquaculture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modelling for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s[J]. Aquaculture, 2009, 287(3-4):361-370.

推荐访问:养殖 循环 工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