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电子版(范文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民日报电子版(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人民日报电子版(范文推荐)

人民日报电子版3篇

第一篇: 人民日报电子版

《人民日报》
作者:张 聪 刘笑盈
来源:《对外传播》2010年第05期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机关报,是党和人民最主要的舆论喉舌,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传播媒体之一。《人民日报》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一直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第一大报,其发展经历也是新中国成长的写照。《人民日报》如今已经发展成为颇有实力的大型报业集团,其国际影响力和国际传播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学界经常拿它与西方百年老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相提并论,它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上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十大报纸之一。

        

        发展历史与现状

        

        1948年5月,中央华北局决定将《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同年6月15日,作为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在河北省平山县里庄创刊。1949年8月1日,《人民日报》转为党中央机关报。

        《人民日报》的人员,由初创时期的一二百人,发展到现在拥有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报社在国内设有33个记者站,国外设有39个记者站,新闻信息采集渠道遍布国内外。报社的技术装备,由当年的手摇平板机发展到现在拥有国内首屈一指的先进印刷设备、激光照排系统、卫星版面传输系统、新闻资料数据处理系统和记者采编通讯系统。报纸的发行覆盖全国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由初创时的几千份增加到现在的三百万份。《人民日报》在全国各地设有35个分印点,卫星网络可在同一时刻将《人民日报》版面传到各个印点,使绝大多数城市读者在每天上午读到当日报纸。一流的队伍,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水平,《人民日报》在硬件和软件上都已成为有世界影响的国际媒体。

        《人民日报》作为一个大型报业集团,旗下拥有二十多种子报子刊。人民日报出版社每年出版各类图书150多种。在新媒体领域,《人民日报》在全国报纸中第一个登上了互联网,1997年1月1日人民网(前身是《人民日报》网络版)正式运行。现在人民网每日访问量高达200万次,已成为互联网上最大的中文新闻网站。从2010年开始,《人民日报》电子版实行注册收费。

第二篇: 人民日报电子版

人民日报

人类美好的未来,只能靠共同的行动去创造。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这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历史担当。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崇高的事业,也是充满挑战的事业。但只要我们认准目标、锲而不舍,握紧未来的钥匙,就一定能为人类开启一个共赢共享的新时代。

最先朝气蓬勃地投入新生活的人,他们的命运是令人羡慕的

我们就能够用双手实现个人的价值,用劳动成就自己的梦想,用创造推动国家的发展。

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这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实践充分证明,青年的奋斗,只有与国家和民族的需要有机结合,才能创造永恒的青春、书写不朽的篇章。

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今天的中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比任何时候都需要青年的激情奋斗、青春奉献。今天,我们大力弘扬五四精神,就是要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将个人的追求融入民族的共同理想,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做一个信仰坚定的爱国者,做一个敢为人先的创新者,做一个文明风尚的引领者,做一个艰苦奋斗的建设者,为爱国主义注入新的内涵,为五四精神打上时代的印记。

奋斗是青春的底色,行动是最好的传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激发青春力量,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当代青年一定能在时代的洪流中书写更加精彩的人生,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越己者,恒越”。

事靠人为,事在人为。目标是否坚定,决定改革的成败;
落实能否到位,决定蓝图的实现。“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当前,改革百事待兴,发展不进则退。一切等待观望的情绪、贪图私利的行为、无所作为的作风,只会坐失良机、误国误民。党员干部只有敢于担当,勇做改革的弄潮儿,才能闯关夺隘、破冰除障;
只有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心、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抓落实,才能善作善成、久久为功,团结带领广大人民,不断为改革事业注入动力、增添活力。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

太阳每天刷新着地球,转眼之间,又是新年。2015,时间会如何奔跑?世界将如何生长?你我将有怎样的明天?

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通往梦想的道路从来都不平坦。

“是要创造伟大和永恒,同时承担责任和痛苦”。365天,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台阶。我们固然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但也不能期望万年之事朝夕解决。既有干劲,也有韧劲;
既有问题意识,也有战略定力,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一年接着一年干,我们就一定能钉好每一颗钉子,砌牢每一块基石。 生活总是充满希望的,成功总是属于积极进取、不懈追求的人们。2015年的第一天,当阳光再次洒向大地,一切都是崭新的开始。迎着朝阳,祝福我们亲爱的祖国,共创我们光明的未来。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从小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从小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少年志向定位于报效祖国的远大抱负,把自己的梦汇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今天这一代少年的使命,也是祖国和民族的殷切希望。

涓涓的细流,可以汇成壮阔的大海;
平凡的脚步,可以走完伟大的行程。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中国的发展前后相续,今天的努力是明天的基础。今天的奋斗将成就明天的光荣。当历史的航船驶入2020年,我们回望今天,就能豪迈地说:我们没有错失时代的机遇,没有辜负历史的使命。

岁月的奔涌从不停歇,奋斗的征程永远向前。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接续奋斗、接力探索的结果,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推进。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总离不开青年的参与,离不开青年企业家的奋斗。树立远大理想和志向,是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成功成才的宝贵经验。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为青年人创造了实现抱负的大好机遇,提供了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我们要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更要有为振兴中华建功立业成才的气概,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个人的奋斗与党和人民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实践证明,远大的理想和信念,能够激起雄心壮志,唤醒热血激情,更能指引青年人去找准人生的奋斗坐标,坚持不懈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命价值。

  青年怀壮志,报国正当时。青年人年富力强,有激情有干劲,有知识有能力,不踊跃投身火热的改革和建设实践,只会虚掷青春年华,这是莫大的浪费。当然,我们应该谨记,既要胸怀理想,壮志凌云,大胆探索,敢为人先,更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清醒冷静,扎扎实实。看清了自己的能力和潜力,看准了人生的追求和目标,就应当认认真真地学、踏踏实实地干,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艰苦的地方经受磨练、砥砺意志,到工作的一线积累经验、锤炼品德,这样我们就必然学有所获、干有所成。为了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不辜负自己的生命历程,望青年朋友勇敢地投身于创业的洪流,投身于创新的实践,以优秀的业绩去验证自己青春的誓言,展示自己的青春风采。

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我们又站在了一个人生的新起点上。

  李大钊同志有句名言:“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就是送旧迎新,因为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新生活。”在这个辞旧迎新、岁月更替的特殊时刻,我们应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面对新起点、创造新生活和开创新事业呢?这是一个严肃而又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这个新起点上,应有一个明晰而坚定的方向。人生如登山,新年之始意味着你站在了人生的又一座山峰上。登高可望远,处于生命进程中的一个新的制高点,此时要好好地回首一下走过的人生旅程,展望一下即将开始的新的人生之路。成绩要发扬,优点要保持,不足要弥补,缺点要纠正,以便及时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事业追求进行审视和调整,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在这个前提下,及早对自己新的一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做出详细而具体可行的谋划,努力做到人生有方向、事业有追求、工作有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推向前进。

  在这个新起点上,应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盛年不再来”、“岁月不待人”,我们国家正面临着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有幸生逢盛世。国家的繁荣发展,为有幸身处这个伟大时代的人们提供了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也呼唤着每一个有志报效祖国的优秀儿女奋起拼搏,多做贡献。时间,对于我们这个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国家来说,是最重要的资源。抢抓时间,就是抢抓机遇。时间,对于身处这个伟大时代的人们而言,弥足珍贵。把握住了时间,就意味着能力素质的增强,工作业绩的创造。身逢盛世,当倍加珍惜;
岁月匆匆,当惜时如金。从今天开始,就要以一种分秒必争的紧迫感,展开新年度的学习和工作,力争从一开局就开好头、起好步。

  在这个新起点上,应有一种崭新的精神面貌。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人的精神状态也应随之焕然一新。身处一个改革创新的时代,从事一项伟大光荣的事业,总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总要有一股火热奋进的工作激情。新的一年是国家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能否圆满完成繁重的任务,精神状态至关重要。在新年刚刚开始之际,就要保持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保持一种敢于攻坚的勇气,保持一种勤奋工作的干劲,坚持工作的高标准,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新起点,新目标,新思考,令人激动而振奋。让我们豪情满怀、充满自信地面对新的一年。岁月的更替中,我们的人生将一步步迈向新的境界;
年轮的增长中,我们的事业将一年年又有新发展。

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没有平时的涵养功夫,缺少关键时刻的自我省察,人生的航线就会走偏、信念的灯塔就会黯淡无光。

哲人有言,“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敢于无情地“解剖自己”,勇于在抵制诱惑中涤荡心灵,善于以涵养省察实现“内在超越”,我们才不会被利益的迷雾迷住眼睛,以觉悟的灿烂星辰照亮前行之路,成就一个崇高的自我。

时间不会暂停和倒转,新长征没有中场休息。站在新的起点,我们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快慰,也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激动。冲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程,不可避免要“爬雪山”“过草地”,什么时候都不要想象可以敲锣打鼓、欢天喜地进入现代化。面对诸多矛盾问题叠加、各种风险隐患交汇的挑战,惟不忘初心者进,惟从容自信者胜,惟改革创新者强。

让信仰天空更辽阔,让精神画卷更绚烂,让心灵追求更高远。

未来是不确定的,但未来是我们塑造的。

历史不应是记忆的负担,而应是理智的启迪。今天的人类越来越坚定地认为:光明每前进一分,黑暗便后退一分。

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跨越“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向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中国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功崇惟志,业广惟勤。13亿人共同奋斗,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脚下。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连续不断的时间节点,组合起来就是我们的前途与来路、梦想与成就。

面向未来,我们也需要厚植“耐心资本”。如同大地要涵养水源,稍见水位升高就想着鸣金收兵,结果只会是前功尽弃。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长期存在的难题,“短平快”地急于求成只会自毁长城,久久为功、踏石留印才能向历史交出圆满的答卷。时间的不可逆性,总会给人一种压迫感、焦虑感,也正因为这样,更突显出从容心态的可贵。有道是,“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等待我们,我们保持坚定自信和足够耐心,方能行稳而致远。

“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梦想不会自动变为现实,初心只能用行动去体现。我们决胜全面小康,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有始有终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我们开辟改革新场域、发展新境界,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哪里出现新问题改革就跟进到哪里,跑表计时、到点验收,抓好已出台改革方案的落地生根。“十三五”规划从“开局之年”迈向“重要一年”,时间不喜欢漂亮话,任务和挑战也不会等待我们。提振“一日不为、三日不安”的责任心,激发“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奋斗的征途才会通向理想的彼岸。

新年的阳光遍洒大地,出征的号角回响在耳畔。愿每个人都有能工巧匠般的技能,让“时间变得温柔”,让时间成为梦想花开的见证。

马克思说,“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古老中国,亦有“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的观念。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时间意味着无限可能,时间又总是在做减法。我们无法超越或者改变时间,但我们却可以雕刻自我,乘着时间的翅膀拓展梦想的空间。做一个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不做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困难会给我们让路,时间会成为我们光荣与梦想的见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长征路上,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主角、都有一份责任。亿万人民是改革的主角、发展的中心,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动力所在。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不会干涸。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追逐梦想,我们的每一步前进都会成为时代的开拓,我们也才能在日夜流淌的时间里享受逆流而上的激越。人生出彩的个体机会,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发展成果惠及每个人,抵达这些梦想彼岸,需要我们每个人各担其责、各尽其力,让千千万万个小我的梦想努力,汇集成中国梦的绚丽拼图。

历史机遇稍纵即逝,改革发展时不我待,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是“时间文明”的最大正义。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央,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有“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的快慰,也有“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的紧迫感。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我们的理想,是怀揣梦想乘风破浪,绝非在坐等观望中消耗时光。我们应有批评家的问题思维,但也不能缺少实干家的建构能力,还需要砥砺战略家的前进定力。撸起袖子加油干,2017年,让我们一起从时间中寻找答案、筑梦人生。

为什么中国女排能够获得里约奥运冠军?郎平的回答是:通过一天天慢慢地进步,直到登上奥运领奖台。成就一番不俗的事业,量变的积累至关重要。提高能力素质,既要有一种紧迫感,又要防止欲速则不达。我们应从长计议、从实着手,在锲而不舍地学习积累中,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在“千淘万漉虽辛苦”的实践历练中,收获“吹尽黄沙始到金”的出彩成果。

趁年轻多尝试新的可能,长长经验和见识,未尝不可。人生需要不断试错,没有试错就没有进步。但人生也不能总在试错,时间是有成本的,试错次数越多,时间成本就会越高。再没有什么比时间的损耗,更能让奋斗者感到担忧和悲伤。鲁迅先生在书屋里悬有一副取自《离骚》的集句联,上联为“望崦嵫而勿迫”,下联为“恐鹈鴂之先鸣”。寓意时间飞逝,担心时间不够用,希望时间的脚步慢一些。他在《且介亭杂文》中也说:“因为失掉了现在,也就没有了未来。”当下的重要性、时间的宝贵价值,不言自明。

人生是一段追梦的旅程,可能丰富多彩,也可能一成不变。每个人都是自己旅程的掌舵者,驶向何方全凭自己掌握。反省自身,恐怕我们或多或少都当过“时间杀手”。想培养一个业余兴趣爱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到头来一无所获;
制定一个学习计划,没有毅力坚持,往往束之高阁;
工作中有了好的想法,遇到困难便不再坚持,转而去琢磨新的想法……在无限的想象与有限的时间内,如何让可能变为现实,才是真正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

越是仰望星空,越需脚踏实地。梦想遥远,不妨将梦想分解为一系列小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去完成。有记者采访“球王”贝利:“您在足球场上进了很多的球,您对哪一个进球最满意?”贝利笑了笑:“下一个!”踢进“下一个”球,不是去追求下一个兴趣爱好,去制定下一个学习计划,或者去琢磨下一个想法。在逐梦的旅程上,我们不能躺在已有的功劳簿上,而应该按照既定的方向,朝着更高山峰进军。

与此同时,时间不是用来空想的,而是用来奋斗的。哈利·波特系列魔幻小说中提到过一个“厄里斯魔镜”,它能够照见人内心深处最迫切、最强烈的愿望。哈利·波特经常来照魔镜。魔法学校的校长邓布利多告诫他:“这面镜子不能提供给我们知识或真相,人会在镜子前虚度光阴……所以请你别再来找这面镜子了。”人总是要寻求进步的,停留在空想、幻想或等待中有何意义?任何时候,实干都是最高效的定心丸,奋斗都是最可靠的压舱石。

有人说:“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不辜负时间,就不会被时间放弃。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以通俗之语把自然之美和童真童趣刻画得活灵活现,不著一“静”字,而境界全出。

文静,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为美;
心静,不单在经历,尤在觉悟透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莫不是广阔心胸的外在写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莫不是静夜游子的心灵呼唤?“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莫不是青山绿水的诗意寄情?浩如烟海的中华诗词,随手可及充满静美的细腻文字、传神之笔,因为静的心态、美的意境,早已融进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从哲学意义上讲,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自有其力量之美,而静,则是一种精神之美、觉悟之美、灵动之美。智慧无言,静,其实正是不经雕琢、不加刻意的恬淡境界。静之大美,缓若春风拂面,轻松怡然,又如空谷幽兰,轻灵恬淡,又像天人共语,化冥顽而向圆通。

静,一种超凡脱俗的心灵状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陷于名缰利锁,何得心灵的自如?“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背负外物重负,怎会有真实的自我?在静的世界里,开展叩问心灵的对话,青涩消褪,迷茫渐远,推开尘世间的权利情色、世故圆滑,复归生命的本原。静能涵养简约心态,美便升腾在胸间。

静,一种厚积薄发的精神气度。身心之静,不同于孤独和寂寞。孤独与寂寞,是对自我出境的艰难咀嚼,如鲠在喉,如石压胸,有一种吐纳不出、吞咽不进的味道;
身心之静,则是一种个体的内省和审视,若倒啖甘蔗,若曲径通幽,显示出内敛精神和进取气度。身心之静如射手屏气,若奔者躬身,时机既到,则毅然勇进气势如虹。《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以龙之变化喻世间英雄:“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
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
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这种胸怀大志、腹有良谋的气魄,正是静之深藏、静之积蓄的结果。

静,不单是自然之美的精致呈现,更是内心修为的优雅展示。诸葛亮在《诫子书》有句名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翁同龢在一副对联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有静气、守静心,为的是恢复心灵的清明。平心静气、心平气和,方能临大事而不乱,处危机而不惊,专注于探究本质、解析机理,从而抽丝剥茧寻找本质,让问题迎刃而解。所谓“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静,如此之美,如此难得。

这几天,香江之滨、澳门湾畔,掀起了一股“奥运风”。里约奥运会内地奥运精英代表团的到访,点燃了爱国与奋斗的激情,收获了阵阵欢呼与掌声。而中国女排,无疑是其中最闪亮的明星。

的确,顽强拼搏、为国争光,女排精神有着超越赛场的价值。主教练郎平说,赢球的秘诀就是“拼”字当头,“不要因为胜利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之所以这么说,或许是因为在这位传奇的“铁榔头”心中,精神本就体现在“一分一分咬着牙顶”的拼搏中。正是这种“拼”,给了女排以荣耀,更给了她们以享受——战胜困难的享受、自我超越的享受、成功夺冠的享受。女排姑娘们让人看到,有一种享受叫“拼搏”。

人生也是赛场。孔子曾看着浩浩荡荡、汹涌向前的河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一往无前,心中有梦想在激荡,或许就难以停下奋斗的脚步。网友的很多说法,都指向一个“拼”字:“不断奔跑,才能看到更远的天空。”“虽然知道应该经常停下看看风景,但不能停也不敢停。”“不拼我害怕浪费了这一生。”……人生苦短,去日苦多;
除了拼搏,别无选择。

任何成功都必须付出努力。有人曾提出“1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付出1万小时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正是从平凡变成超凡必然要跨越的门槛。然而,这1万小时未必就是炼狱,也未必就是煎熬。相反,如果能在每一分钟感受自己的进步,感受着一步步向着梦想的出发,那么你流的每一滴汗,都是一枚闪耀的勋章。这不就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吗?

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本能需求。拼,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是生命成长的内在动力。“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付出越多,收获就越大,这也是因为,付出的过程、拼搏的过程,本身就让人生充满意义,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实现。从这个角度看,成功不过是副产品,而为了成功一次次跌倒又爬起,才是更大的价值。正如有人极而言之的,没有奋斗过的成功是不圆满的。

每个人都应该也可以通过奋斗来塑造一个更好的自己。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用当下的美好来做交换。事实上,成功从来都不是单纯拼时间这么简单,它还需要真心的热爱、高度的专注,以及适当的调整。赛场上成功逆转强大对手的女排姑娘们,想必也是完全沉浸在对赢的渴求之中,忘我地全身心投入,在每一球中竭尽全力,但拼当下、但求无悔。女排精神,在那一刻更像是一股纯粹的、向上的能量,更放松、更尽兴、更享受,反而发挥出最好水平赢得了比赛。

“人不可能经由一个没有喜悦的旅程,而到达一个喜悦的终点。”生命是一场奇妙的探险,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是为了一个目标去享受奋斗的过程。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而是向山顶攀登时经历的感受、看到的风景。

所以,享受拼搏,不问结果。

人生需要“顶住”

“打一分赚一分,我们一起顶住!”“我们有那种不服输的劲儿,不管怎么着也得顶住!”“女排精神就是不放弃,能顶住!”……

中国女排在第三十一届奥运会上赢得中国代表团“分量最重”的一块金牌后,女排教练员和运动员在接受采访时也送给我们一块沉甸甸的人生“金牌”——人生需要“顶住”。

赛场是最高强度的比拼,是精神意志的较量。“顶住”,既是一种姿势表象,也是一种内心观念。“顶住”,不是无可奈何的被动选择,更不是安于现状的消极保守。对于人生而言,“顶住”,是一种态度,一种责任,是行稳致远的“压舱石”和“发动机”。

“顶住”是执着,坚持不懈。人与人之间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坚持。“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说的是成功的偶然性。然而,这种“不费功夫”的偶然,却存在于“吾将上下而求索”“众里寻他千百度”“为伊消得人憔悴”之中,是千辛万苦付出后的某种必然。世间事,除了岁月,没有“不费功夫”就得来的好事。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国学大师钱穆“虽居乡僻,未尝敢一日废学”,一生著书立说达1700万言,还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治学方法和治学门径。年复一年的“顶住”,最终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

“顶住”是毅力,坚忍不拔。“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前进路上,艰难困苦是“灭顶石”还是“垫脚石”,关键看能不能“顶住”。爱迪生说,失败了一千次并不可怕,最起码我知道这一千次的努力都是不可行的,于是我就会做出第一千零一次的努力。袁隆平培育出高产杂交稻,屠呦呦提炼出青蒿素,说到底都是一个屡败屡试、愈挫愈奋、不断“顶住”的过程。成功路上,不仅要看能否吃得了“坐冷板凳”的寂寞之苦、“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勉之苦,还得看能否受得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忍之苦。无数事实证明,面对困难时选择“顶住”,一个个失败、挫折和困难,就会从“绊脚石”变为砌筑人生进步的“垫脚石”。

“顶住”是定力,坚定不移。当年长征,尽管起初红军不知道战略转移何时才能结束,不知道最终去往哪里,但大家坚信“只要跟党走,跟着抗日救国的理想走,就会有前途”,坚信“不论我们自己能否到达胜利的彼岸,我们的旗帜一定能达到”。正是因为对这一目标的坚定不移,才使“红军不怕远征难”,把二万五千里的艰辛远征,化作了地球上最绚丽的红飘带。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马克思说,他能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前后坚持40余年时间进行《资本论》的研究撰写,关键是“目标始终如一”。凡事咬定一个目标,矢志不渝,必会凌绝顶而览众山。

“世界上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沾满了太阳的光辉!希望是一种坚持,使灵魂深处保有一片自由的天空,为相同的生命做出不同的解释。”的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们有转型的难题,有升级的压力,但只要我们选择“顶住”,有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劲头,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执着,就一定能让“关不住”的鸟儿,“羽毛都沾满太阳的光辉”,始终飞翔在希望的田野上。

有人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摄影家、纪录片导演左力,历时374天,行程12000多公里,重新走完红军的长征路。他说,这次长征给了他三条命:吃饱穿暖喝足,享受的只是性命;
琴棋书画游遍天下,享受的只是生命;
循着梦想追求理想,获得的是一生的使命。理想具有超越现实、超越物质的魔力,以崇高理想为一生的使命,生命意义因之而不同,生活价值因之而升华。,理想信念的价值在于坚定不移,理想信念的威力在于脚踏实地。高谈阔论难免流于苍白无力,虚功实做、立足实际才是高扬理想信念的正确方式。不管时代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应该抱定理想信念,锲而不舍地实干,驰而不息地奋斗。

不可否认,在今天这样一个价值多元、思想激荡的时代,难免有人虚无信仰、迷失理想。正因为这样,更需要我们时常补一补信念之钙、擦一擦理想明灯,用理想信念打牢做人做事的精神根基,端端正正地走好人生道路。

古人说得好,“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理想的力量不是钢铁、胜似钢铁。把理想信念立在心田中,挺到行动中,我们一定可以积攒起齐声喊、同心干的合力,为自己也为他人创造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要争气不要斗气

俗话说:“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活着就是为了争一口气。有的人曾家境贫寒、出身低微,被人瞧不起、看不上,然而刻苦努力、一路打拼,最终靠苦学苦干成就一番事业;
有的人在学习、工作上曾落后于人,事不遂愿,然而卧薪尝胆、奋发作为,结果弯道超车,令人刮目相看。

懂得争气、努力争气的人,血是热的,心是澎湃的,生命是年轻的,如破土小草茁壮地生长,似破茧之蝶顽强地展翅,充满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当年鲁迅先生对笔下的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俗言“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阿Q的“可恨之处”便是不争气。

人,应该争气、必须争气。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来到这个世上,大多数人都想踏踏实实做几件有意义的事,轰轰烈烈干几件争光添彩“长脸儿”的事。“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正是冲着有外国人称“能够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的挖苦,顶着重重压力,用不到4年的时间建成了原计划6年完工的我国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铁人王进喜“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为国分忧解难、为民族争光争气;
还有当年曾经让无数国人扬眉吐气的女排姑娘,以漂亮的“五连冠”打出了国威,赢得了尊严,等等。这些早已成为我们“集体记忆”的故事,生动地诠释了争气的意义和价值。

人靠什么争气?不是靠嘴巴吹出来的,而是靠实际行动干出来的。争气实际上争的是志气和骨气,最终还得靠本事和本钱,靠实力和实干。越是在遭受挫折的时候,越需要争气;
越是在遭人歧视的时候,越需要争气;
越是在受制于人的时候,越需要争气。干出了成绩,取得了成功,就是最有力的争气。

真正懂得争气、学会争气的人,是不会也没必要去斗气的。斗气就是赌气、撒气、怄气,往往你争我斗说气话、发脾气。或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贬损他人,伤人面子又伤人里子;
或互不相让,“顶”在那里“掰手腕”,非得争高低、论输赢、决强弱;
或图自己一时痛快,“撂挑子”“卸担子”,等等。“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赌气、撒气、怄气,或许能解一时心头之气,实际上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伤身又伤心,伤人又伤己。《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大叹“既生瑜何生亮”,结果斗气而亡。眼下,一些人“路怒”开斗气车,也常常因一时之怒而酿成大祸,教训惨重。斗气好比蜜蜂蜇人,“把整个生命拼在对人的一刺之中”。赌气堵的是自己的路,斗气伤的是自家的命。人可以较真不可以较劲,可以红脸不可以翻脸,斗气就是在较劲和翻脸。

争气是强者的阶梯,斗气是弱者的拐杖。要争气,不要斗气。

时间如白驹过隙,生命不过是沧海一粟。把平凡的工作变成伟大的事业,在平凡的日子中践行我们的信仰,贡献我们的力量。人这一生,赤条条来,赤条条去。生命的长度有限,但在有限的人生中活出深度和广度,最能体现生命的分量。

挺胸·收腹·抬头

常听到有人感叹:压力大、不幸福;
有人抱怨:不公平、真倒霉;
有人诉说:不如意、好失败。遇到烦心事,有所抱怨,本属正常。但任其蔓延,让情绪总是先于认知,不经意间我们就会被这种悲观、焦虑、懊恼的“负能量”所裹挟,影响心情不说,甚至还会让心灵笼上雾霾,让人走上灵魂的孤岛。

一位作家曾说,“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的确,这种缺陷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生活的辩证法正在于,成长总是与摔跤相伴相随。问题在于,面对挫折和苦难,如何不被困顿压倒?怎样涵养从容不迫的心态?想来,人生就像站军姿,要挺胸、收腹、抬头望前。

挺胸,以无畏的勇气征服苦难。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正如马克思的那句名言,“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偶尔的挫折,一时的失败,其实只是苦我心志、劳我筋骨、饿我体肤、乱我所为的考验。面对困境,一味叹息、徒然悲伤,无益于事;
相反,勇敢面对、攻坚克难,方能激流勇进。向压力宣战,同自己较劲,必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然而只有经历这份痛苦,才能有脱胎换骨、凤凰涅槃的蜕变。

收腹,以“无为”的心态敛起欲念。“无为”心态并非不求上进,而是理性克制。人们常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如意的原因何在?不少时候是意太高,欲太盛,心太强。意太高在于目标定得过高,欲太盛在于所欲所求过多,心太强在于攀比之心太强。曾有人问一位百岁老人,生活中让他感到轻松快乐的事情是什么?老人回答:没有同龄人带来的各种攀比和压力。老人的答案说出一个道理:很多烦恼其实只不过是庸人自扰。抚躬自问,就会发现,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事业不成功、生活不快乐,而是无制之心拉大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放大了成长的烦恼,最后反而让我们裹足不前。生命是一种有节制的修行。克制过强的欲念,前方的路才能走得稳健踏实。

抬头,以无量的眼界展望人生。抬头干什么?白天极目远方,夜晚仰望星空。说到底,就是要扩展胸中的格局。一个人的人生能抵达多远,并不是由他的腿决定,而是由他的心决定。心太小、苦太多,苦自然由心而溢;
目光短、瑕疵近,泪必定夺眶而出。眼界宽了,胸怀广了,才能把生命拉长,把人生放大。很多时候,一时一己的缺憾,放在更宽广的时间段来看,不过是生命航程中的一个浪花;
一事一理的纠结,放在更大的人生坐标视之,不过是前行路上的一块小石头。

毛泽东同志有诗,“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生活只有在品味得失和甘苦中,才能得到升华。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昂首挺胸,目视远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毛泽东17岁离家时,改写了一首诗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尽在其中。青年马克思在临近毕业、考虑自己前途时,写下著名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他一生忠实于少年时代的誓言,“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即使在没有钱买面包的时候,也从未放弃。的确,没有经历过,哪有资格抱怨;
没有积累够,更无理由装睡。

“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逃避成长固然可能得到一时的安稳与平静,却也意味着失去了更多生命的精彩。以“向前走”的坚定对抗“向下滑”的逃避,以“不惜于”的勇毅克服“不敢于”的懦弱,就算再平凡的路,也能走出非凡的光彩。

好日子的大门,永远都是为勤奋和意志坚强者开启。清人张裕钊说过:“天下之患,莫大乎任事者好为虚伪。”曾国藩终身笃信“天道忌巧”,提出一场新长征正待我们迈开跋涉的步伐。时不我待,责任万千,给历史和未来一个响亮回答,正是我们这代人应有的担当。做事要舍得下苦功夫、硬功夫。李时珍历时27年著成《本草纲目》,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就《红楼梦》,司马迁历时十数载成就《史记》。屠呦呦在4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虽经历了190多次的失败,但一直没有放弃过青蒿素的研究。这都说明,任何成功,都是时间、勤奋的积累,甚至都是生命的积累。

有一句名言: “十年磨一剑,不敢试锋芒;
再磨十年后,泰山不敢挡。”“巧思”加“拙力”,无坚不摧,无事而不成。

一位知名导演拍摄雪原大战,遭遇困难重重,许多人认为拍摄已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导演写下“山穷水尽出高手,九死一生见功夫”的对联,挂在最显著位置。剧组受到激励,拍摄问题迎刃而解。

从不利到有利,主观上的坚忍勇毅至关重要。许多时候,“山重水复”之中有没有“柳暗花明”,往往就取决于我们对待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困难只会欺负意志薄弱的人”。在奋进者的人生字典里,从来都不会收录逃避畏缩的词汇。正如怕摔学不会轮滑,怕疼练不好武术,要想品尝更为鲜美的果子,就必须有跳得更高的决心和不怕吃苦的斗志。困顿常有,但信念决不能有困顿,先实现心理上的战胜,才能在实践中求取完胜。

“山不会低下去,但人能飞起来”,有人这样阐述恶劣自然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法。的确,山不碍路,路自通山,只要凝心聚力、大胆开拓,岳峙天堑也可以变宽阔通途,再艰苦的环境也挡不住发展的脚步。每一条弯路都是必经之路,每一次过坎都是一次进步。看上去是绊脚石,也可以成为检验意志品质的试金石,关键就看我们能不能找准症结有的放矢,号准病灶对症下药,处之有方、用之得当。

一枚鸡蛋,从外面打开是食物,从里面打开则是生命。”生命成长如果不冲破包裹自己的蛋壳,很难有所造诣,事业发展同样如此。风口浪尖,惟敢闯敢拼者胜。从30多年前绝地反击式改革,到如今在中流击水中改革,敢于突破、不畏涅槃、闯关夺隘的方法论,依然是我们求取胜利的法宝。

“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一场新长征正待我们迈开跋涉的步伐。时不我待,责任万千,给历史和未来一个响亮回答,正是我们这代人应有的担当。

哲人有言,凡是伟大的,必然简单。崇高和平凡没有绝对界限,也不是排斥和对立的关系,崇高从平凡中孕育,把每一件小事做好了就是不平凡。

善心谁都有,但如何解决付诸实践的“最后一公里”?“别人的事情,与我无关”“大善做不了,小善不想做”“万一被讹诈了怎么办”……善行遇阻,照见的是遮盖善心的功利与世俗。其实,“理性人假设”左右不了世道人心的善义走向,“扶人被讹诈”“老实人吃亏”等少数案例,也绝非时代风貌的全部图景。尽管这是一个利益多元、观念多样、个性张扬的时代,但基本的价值与信念没有变,也不能变。

标注一个人的品质和价值高度的,不是物质财富的丰裕,而是心灵的洁净与信念的纯粹。追求物质财富,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择手段、践踏诚信。装点小我天地,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粉饰庸俗、审丑炫丑。寻求自身舒适,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顾他人感受。多一点虑他情怀、奉献意识和服务精神,激发“见善如渴,闻恶如聋”的道义自觉,赠人玫瑰之余,也可以助自己跳出生活的庸常、眺望美好的远方。

“如果美德是一种财富,道德模范肯定就是富豪。”有人这样评价。物质财富的多寡我们无法苛求,但在精神财富的门槛前,行动与否是惟一的进阶标准。与其以自我为中心、以物质利益为半径建起一道围城,不如拆掉心墙,让真善美的涟漪荡漾心田、洗礼灵魂,让生命的价值得到更好安放。

第三篇: 人民日报电子版

靠什么纾解“公平焦虑”

有人这样形容中国近1/3个世纪的改革历程:前30年,解决了做大蛋糕和“先富”的问题;
今后,在继续做大蛋糕的同时,要解决好分蛋糕和“共富”的问题。虽然是一种比喻,却耐人寻味。

当今时代,“公平焦虑”已是一种普遍性的社会心理。“知识不是力量、户籍才有分量”的慨叹,折射出教育公平的现实处境;
一个具有事业编制的清洁工岗位,引来不少大学生竞折腰,折射出体制内外待遇保障的差别……毋庸赘言,从教育、医疗到住房、养老,从收入分配到社会保障,当前改革面临的问题,大多与公平正义有关。

“我们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既是对群众“公平焦虑”的及时回应,更为继续深化改革标注出“公平正义”的价值导向。改革是最大的红利,但如果红利难以体现到群众切身利益上,改革如何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发展是硬道理,但如果成果不能惠及广大群众,发展如何获得持续的内生动力?从这个意义上,“公平正义”不仅是推进改革的目标,更是改革成功的前提。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几十年前,诗人曾经用动人的诗句,写下这个民族对未来的憧憬。时至今日,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改革已经驶入一片开阔而光明的海域。让人人享有出彩的机会,让孩子成长得更好,是党和政府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而抵达这一梦想的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平正义的实现程度。升学、就业、办企业、上项目、买房子……只有让人们在各项涉及自身权益的事情中,依靠规则而不依靠关系,依靠努力而不依赖背景,改革才能获得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政府才能赢得更多的支持。

机会的均等,有赖于规则的完善。通过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市场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中国正在努力为每个人面前铺上一条起点公平的金色跑道。然而,公平正义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既需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也要根据时代的条件现实地推进。对于今天的中国社会而言,从教育公平到机会公平,从制度公平到分配公平,从权利平等到人格平等,公平正义的概念已经拓展到各种领域,成为改革进程中的“刚需”。知之者不易,行之者尤难。面对现实国情和发展阶段,那种“人人受益,无人受损”的普惠型改革越来越难以实现,改革常常面临众口难调、得此失彼的尴尬,遭遇“不是这部分人不如意,就是那部分人有意见”的两难。在这种情况下推进改革、实现公平,其难度可想而知。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
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改革之路固然并非坦途,但也正是因为“无限风光在险峰”,更需改革者拿出涉险滩的勇气与担当,具备走钢丝的平衡与智慧,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当今中国,无论围绕如何改革有多少分歧争议,公平正义无疑是社会最大的公约数,也是改革的最大共识。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身份平等的坚冰;
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消体制内外无形的“双轨制”;
进一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让人人享有公平的发展机会……唯有以制度和规则为公平正义保驾护航,才能让公平正义照进现实,才能为中国梦想筑牢坚实基座。

古人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公平正义,本是人类共同的美好追求;
在爬坡过坎、闯关夺隘的改革攻坚期,公平正义的诉求更加强烈。用改革的勇气和担当坚守公平正义,反过来,公平正义所激发的力量,也定能推动转型中国涉过险滩、穿越激流,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

人民日报:让“不文明”更少些

国庆长假,国人出行,赏美好风光,沐厚重文化,享休闲之乐。然则其间又或有一些不文明行为,让人甚觉遗憾。

长假第一天,苏州玄妙观入口处,一游客攀爬银杏树采摘银杏。河南焦作影视城,几个游客争相爬上景观雕塑留影。淮安周恩来故居,照壁上、树木上留下多处涂鸦刻画。更有甚者,几名小朋友在家长的托举下,攀爬南京明城墙。而在天安门前,11万观看升旗者,留下5吨垃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诗人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个别人以不文明的方式享了风景,却煞了多数人的风景;
用有碍观瞻的方式娱了自己的心情,却坏了他人的心情。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损害了他人欣赏风景的权利,更抹黑了自己的素质与形象。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17名志愿者来到西湖边,用3个小时,在1.5公里的路段上,捡到7000多个烟头,摆成“无烟西湖、文明出行”8个字。这是倡导,更是警醒。好景观靠养护,好修养靠养成。出行者常自省不文明,多养成好习惯,赢得的便是他人尊重,而非耻笑

爱国不能是举头望国旗 低头扔垃圾

原标题:观旗扔垃圾,关乎公德无关爱国

来论

作为观旗者,需要反思,爱国应当是让这个国家变得更美好,不能举头仰望飘扬的国旗,而忽视我们脚下的土地,收好自己的垃圾,给他人做个榜样,不过是举手之劳。

10月1日清晨,来自全国各地的约11万名民众冒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升旗仪式结束后,天安门广场留下的垃圾,最密集处甚至露不出地面,初步估计,保洁员清扫的垃圾多达5吨左右。对于这种观旗时乱扔垃圾的行为,网络许多人斥之不爱国。

观旗本是场肃穆的爱国仪式,但此时,遍地乱丢的垃圾却显得刺眼。对此,我们可以批评许多观旗者的不文明,缺乏公德意识,可如果将之上升到“不爱国”的程度,未免言之过重。

一种社会公德问题,没必要动辄贴上政治标签。如果天安门广场乱扔垃圾,就是不爱国的话,那么张家界、九寨沟乱扔垃圾,同样可以是不爱国。以此类推,我们的社会中,随地吐痰、闯红灯、损坏公物等缺德行为,都能算不爱国。

一个社会不能泛政治化,具体的问题可以具体讨论,但不可乱贴标签。就拿观旗现场垃圾遍地的问题来说,这种现象当然值得反思。文明在每个人的脚下,在每个细节中体现。不只是在天安门广场观旗,哪怕是去听一场音乐会,看一次比赛,也要努力做到尊重公共文明。

回到争议的话题上来,作为自认爱国的观旗者,需要反思,爱国应当是让这个国家变得更美好,不能举头仰望飘扬的国旗,而忽视我们脚下的土地,收好自己的垃圾,给他人做个榜样,不过是举手之劳。

作为管理部门,需要思考,为什么观旗遍地垃圾的情况年年发生,在管理上是否可以改进?例如,观旗现场设置更多垃圾箱,向民众发放免费的垃圾收纳环保袋,这样可能比单纯的道德说教更有效。

雾霾不可能有所谓的“正能量”

再悲的丧事,都能唱出动人的赞歌。这是昨天可能最受关注的一篇言论,带给人们的真切感受,标题是《雾霾带来的五大意外收获》。这“五大收获”包括:让人更团结、更平等、更清醒、更幽默、长知识。另一则奇文则从军事角度论证雾霾的好处,称雾霾可让导弹失去目标。

奇文与多难兴邦式鼓舞人心的区别在于,把遮羞的含蓄面纱揭得一丝不挂,大有十三亿人终于同服雾共命运、纵做鬼也幸福的豪迈之气。

能在雾霾中找到凝聚人心的“正能量”,这是一般人想不到的。但对于有些人来说,其展示存在感的意义,就是把丧事说成喜事,从不幸中斩获快感。它比那个挨揍后用一句“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自我安慰的阿Q,更叫人心酸得差点流泪。

雾霾是中国之痛,也是世界之痛。我们这一代人,用后代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生态代价,换取着高速发展的GDP,恰恰走的正是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每个人都会在这场雾霾中,感受到一种责任,一份教训。

雾霾顶在伦敦的天空,英国人用了大半个世纪的时间去治理。今天顶在中国人的头顶,老百姓品到了伤,而有的人却看到了“红肿之处,艳若桃花;
溃烂之时,美如乳酪”的妙不可言。

听这样的颂歌,你笑不起来哭不起来,只有一身鸡皮疙瘩。它像人们头顶上一块永远挥之不去的另一种雾霾,所不同的是,天空的雾霾呛在肺上,这一种呛在心上。

即便按照物极必反的原理,雾霾向良性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十分有限。为什么有些歌者,能够谱写出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浪漫主义”赞歌?我看还是歌者内心中充满着超人的“自信”。他们将自己的智商强加于民众,在习惯性的某种谄媚与察言观色的揣度中,将某种服务的功夫展示得淋漓尽致。按照这种乐观主义精神,倒是让人觉得,这雾霾,还应该来得更猛烈些;
这灾难,还应该来得更残酷些。要不然,他们在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中,品不出自己想要的幸福。

雾霾让人看不到蓝天,却意外看到另一种嘴脸。

政府才是治理雾霾的第一责任人

连续几天的严重雾霾天又让中国人愤怒了。12月8日,知名主持人孟非发布了一条微博,直指“环境灾难,政府是最大责任人”。孟非列举了几点原因,比如落后产能导致工业排放形成了环境灾难,而淘汰落后产能各地官员又怕影响GDP,所以不积极。政府治霾无力,呼吁民众少开车来解决雾霾是在转移注意力。

孟非的这一条微博在网上赢得了网友十多万次的转发量。抛开微博内容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暂且不论,雾霾之下艰于呼吸,孟非微博中所表达出的“愤怒”完全契合了当下民众的情绪。当然,仅仅靠情绪的发泄根本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到底谁该对雾霾负主要责任,《环球时报》不指名地批评了孟非的微博是在“鼓吹政府和民间的治霾对立”。

雾霾的形成非“一日之功”,治霾也非“朝发夕至”就能解决,这道理每个人都懂。但一涉及到具体事务中时,每个人又不见得能保持应有的理性。在孟非的长微博中,他对政府治霾无力表达出的愤怒也许是非理性的,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发言时也许更应保持应有的谨慎姿态,以免将更多民众带入口水争论的漩涡中。但是,在治霾方面,公众人物对政府部门的诘问,真的有错吗?《环球时报》在评论中强调“治霾绝不可能仅靠政府的单打独斗,它注定是中国全社会的共同战斗。”治霾“全民有责”这话没错,但是在所有的责任中,我们必须厘清谁是“第一责任人”。

虽然有专家学者认为,居民烹饪、汽车尾气是京津冀雾霾的重要成因。不过,由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与英国利兹大学研究团队做出的报告却认为,过度依赖煤炭的能源供应结构对京津冀地区的PM2.5污染影响巨大。据报道,河北省2012年能源消费总量高达3.02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2.71亿吨,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9.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报告数据显示,燃煤对雾霾的贡献,占一次PM2.5颗粒物排放的25%。以行业来看,煤电厂和钢铁厂、水泥厂等工业排放源则是京津冀地区的主要污染源。

显然,对工业生产有着主导和监管责任的政府应当承担起首要的责任。然而,从2011年起京津冀地区开始出现大规模雾霾,两年多以来的治霾措施大多是指向市民的具体生活。诚然,也有北京将居民供暖能源由煤炭逐步转换为天然气,然而在源源不断的工业排放下,雾霾已渐成全国性的环境事件,北京的努力也只是杯水车薪。

在治理雾霾的问题上,相关的政府部门“不打老虎,只抓苍蝇”,整天盯着市民的灶台做文章,却对烟囱里排放出的五颜六色的污染物视而不见,偏偏还有媒体无限的夸大“苍蝇”该承担的责任。在治理雾霾面前,政府有政府的责任,民众有民众的责任,何为“主菜”,何为“配菜”,政府部门必须掂量清楚。如果“主菜”仅仅是多出动几辆洒水车洒洒水,或者“全民洗城”这样的举措,而丝毫看不见遏制工业污染等治本之策,那么想让“配菜”上主桌,又怎么可能?

我生活在一座饱受雾霾困扰的城市。我相信这座城市的管理者在治霾方面一定是殚精竭虑甚至伤透了脑筋,媒体上也不时在呼吁“全民治霾、绿色出行”的观念,甚至动不动就传出“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的治霾措施。我承认我还算是一个有公共意识的人。如果在雾霾严重的天气里,偶尔对私家车限行,我想我完全可以响应号召。但是,在看到政府有力的治霾措施之前,别指望我从心底赞同限行。

都说雾霾是一场“公地悲剧”,是长期粗放的经济发展的后果。享受着GDP盛宴的地方政府、只求利润不求环境的企业、为污染企业保驾护航的环保部门,以及享受现代汽车文明的你和我,人人都是雾霾的贡献者,人人都是雾霾的受害者。

每个人都期待一个绿色的中国,不同的主体也需要承担应有的责任,共同治理雾霾。但是如果把呼吁治理雾霾的民众称作是“无知或二百五”,恰恰是在撕裂这种共同治理的基础,是在逃避政府本应该承担的治霾责任。

治理雾霾,考验的是政府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这其中一定需要公民参与、社会协作。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一方的吐槽与情绪发泄在所难免,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政府部门,它一定会大度地将公民的吐槽和情绪发泄当作治霾的动力。绿色生活人人都向往,只不过单靠民众个体“绿色生活”,还远远驱不走阴沉沉的雾霾。

故宫的烟头与西湖的烟头

每到长假,既是国人出游的大好时机,也是国人展示各种陋习的绝妙平台。全国无论什么样的景点多少都能暴露国人的种种缺陷,例如,乱扔垃圾、高声喧哗、随处吸烟和丢弃烟头、踩踏草坪、爬树拍照、随地大小便、爬墙逃票、偷摘果实等等。这些缺陷就像国人肌体表面的种种毛病,如癣疥、暗疮,甚至脓肿、溃疡,只是平时这些病灶被漂亮的外衣包裹了起来,到了节日似乎就可以裸奔一番,因为众人都是如此,就尽情地毫无羞耻地展露出来。

对于这些弱点和病灶,换作旁观者,每个人都会赧颜,甚至批评和指责。对于你我他每个人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即便在自己的家里公开袒露,也不受待见,更何况到了国外。因此,国外不欢迎中国游客似乎也成了一个惯例。如何改变这种情况,让国人变得更文明更有素质呢?北京的故宫和杭州的西湖提供了两种做法。

在对待游客随地乱扔烟头上,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17名大学生志愿者做了一个有创意的举动。在3个小时内,他们在白堤和孤山路1.5公里的路程范围捡拾了7000多个烟蒂,并用其中部分烟蒂在西湖景区里摆出了“无烟西湖,文明出行”的字样,想用这种方式来倡导文明出游。(昨日央视)

倡导文明出游其实就是一种文明导向,也取决于道德自律。这一点对一些人的确管用。但是,由于没有强制力,仅仅从道德层面来强调,效果显然并不明显,顶多让一些人脸红而已,难以让更多的人不吸烟不乱扔烟头。

然而,如果在引导和建立伦理取向的同时,加上强制性的做法,就有可能产生较好的效果,故宫的烟头就能说明问题。所谓强制并非要上升到法律上,而是可以体现在更细致和周到的管理中。故宫的管理分几步。一是在游客买票进故宫前就通过扩音器告知故宫内不能吸烟,并且要求游客不得携带打火机、火柴等进入故宫。同时在安检通道口有打火机自弃桶,让人们在安检前主动将打火机放弃在桶内。

其次是,安检人员对游客随身携带的东西进行过机检查。这就能将大部分游客的点火工具“屏蔽”掉。没有了火,游客想吸烟也不可能了。

尽管有安检,但还会有“漏网之鱼”。所以,第三步是,有300名大学生和50名故宫工作人员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分组在故宫人流密集地点维护疏导,每人都举着一块文明引导牌,有劝阻游客吸烟的,也有引导游客文明旅游的。经过这样的引导和管理,在故宫吸烟的人微乎其微,更不可能出现爬树拍照、随地大小便的种种陋习陋举。

对于这种引导和管理的效果,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深有感触。10月2日一上午,单霁翔在巡视时只发现一个人抽烟。但是,在去年的十一黄金周,单霁翔在巡视时捡了1000多个烟头。如果算上工作人员的清扫,也许故宫去年的烟头与今年西湖的烟头不相上下。但引导和管理的效果却使得今年的故宫基本告别烟头,成效当然卓著。(昨日《新京报》)

从这个对比可以看出,先哲的“性相近,习相远”说法深谙人性也非常有理。而且,从这个角度来看,国人的种种陋习其实有很多时候是不得已,有时是率性而为,有时则是万般无奈之下的做法,行为者也知道自己的陋习有辱斯文和道德,但如果他们在当下的环境下不那么做,就有可能危害健康,例如随地大小便。因为,旅游景点的公共厕所太少,而且难以寻找,游客找不到厕所,就有可能大小便失禁,所以不得不随地解决。

所以,国人的很多不文明举动是管理部门失职造成的。如果管理工作做得细一些,全面一些和不厌其烦,就有可能极大减少国人的种种不文明举动,就像在故宫基本杜绝游客吸烟一样。预测到黄金周或旅游高峰期游客人多,管理部门就要提供足够使用的厕所,而且要提供可供游客休息的歇脚处和座位。

如果景点和景区不是只顾赚钱,而是多拿出一些时间、精力、人力来进行引导和管理,同时拨出一些利润来改善基础设施,如修建厕所和休息区,就有可能像故宫那样不仅杜绝吸烟现象,而且经过多年的坚持,会慢慢改掉国人种种让人讨厌的陋习,如乱扔垃圾、高声喧哗、随处吸烟和丢弃烟头、踩踏草坪、爬树拍照、随地大小便、爬墙逃票、偷摘果实等等。

推荐访问:人民日报 电子版 人民日报电子版 人民日报电子版 人民日报电子版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