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时代,皖美新答卷——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发展综述

○尹石(安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牵挂江淮儿女、关心安徽发展,先后两次亲临考察、三次亲致贺信、两次亲切回信,为安徽发展擘画了蓝图、指引了航向。安徽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嘱托,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感恩奋进、砥砺前行。十年间,安徽生产总值连跨3个万亿元大台阶,10年增量超过从新中国成立到2011年62年增量的总和,实现了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科教大省”向“科技创新策源地”、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产业聚集地”、“内陆腹地”向“改革开放新高地”的跨越发展。

2016年4月24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调研考察,称赞安徽“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有基础,推动深化改革、内陆开放有闯劲,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有优势”,对安徽提出了“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扎实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扎实推进改革开放,扎实学习和贯彻党章”的明确要求,勉励安徽“加强改革创新、努力闯出新路”。2020年8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安徽,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要求安徽“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此外,2014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2019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在安徽合肥举办的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发来贺信,强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2020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为合肥国家实验室正式挂牌成立发来贺信。2022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安徽省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强调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亲切勉励种粮大户们多种粮、种好粮。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好人”安徽黄山风景区工作人员李培生、胡晓春回信,对他们继续发挥“中国好人”榜样作用提出殷切期望。

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为安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作为党内政治要件来办理,把党中央决策部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落实,严格实行清单化、闭环式管理,坚决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安徽见行动”。2021年10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忠诚尽职、奋勇争先,全面强化‘两个坚持’、全力实现‘两个更大’,共同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省委、省政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拉高标杆、创先争优,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行稳致远。

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科技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列。奋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坚定不移地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构建促使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的八大机制。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成各类国家级研发平台216家。经过连续多年的艰苦努力,安徽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九章”量子计算机等一批“安徽原创”“安徽首创”重大创新成果相继问世,多个领域领跑全国,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第八位,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全省形成了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以创新型城市为主体,以创新型园区为载体,皖江、皖北、皖南、大别山区竞相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为抓手,坚持向振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2016年,围绕五大任务形成了“1+8+4”的工作体系和政策体系。2017年,集中出台多个政策以及实施意见等,进一步形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衔接、系统集成的完整路径。党的十九大之后,省委、省政府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作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大举措之一。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安徽实体经济活力不断释放,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深化改革开放,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持续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至2020年12月,确定1033项重点改革任务,出台958项重要制度性成果;
至2021年3月,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讨论研究260个重要改革事项。在全国首创事业编制周转池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任务顺利完成,全省首次排污权交易成功实施,县域医共体实现县(市)全覆盖。深化“放管服”改革,至2020年,省级权责事项精简至1339项,全省各市全面建成企业开设“一日办结”服务平台,全省政务服务个人事项基本实现“全程网办”,行政许可事项全程网办率超90%,权责清单“安徽模式”走向全国。推动实施双向互动、内外联动的全面开放,加快发展高端化的外向型产业集群、加快构建高质量的双向开放格局、加快打造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平台、加快形成高效率的开放体制机制,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立足自身优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2020年9月,安徽成功获批建设自贸试验区,立足3个片区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推动形成了各具特色、片区联动、协同高效、竞相发展的新模式,自贸区引擎作用逐步彰显。

融入国家战略,区域发展活力竞放。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全力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充分释放国家战略叠加效应,推动区域协调发展。2016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把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不断推进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美丽长江安徽段初步实现了“水环境改善好、水资源保护好、水生态修复好”的目标。全面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安徽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充分发挥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等优势,积极担当作为,江淮大地迸发出强劲发展活力。推动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闯出新路。2021年11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坚持高质量发展奋力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的实施意见》,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地,构建城乡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高质量建设合肥都市圈,推动合肥都市圈纳入长三角城市群,深化与长三角都市圈协调联动,使合肥都市圈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型都市圈、长三角六大城市群之一。稳步发展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2016年6月,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获批建设以来,依托自身优势,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贡献了全省四成以上GDP和财政收入、五成以上的科技成果以及六成以上的进出口。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不断提升,构筑起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的“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新格局。同时,在大力推进皖北地区全面振兴、加快振兴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高标准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统筹城乡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2014年底,安徽以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为契机,率先探索城镇化关键制度改革,2017年底试点工作基本完成,城镇化质量、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城乡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城乡公共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加快构建,以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取得重大成果,全省进入城镇协调发展阶段。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2月,省委在凤阳县小岗村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乡村振兴工作。2019年4月,省委在凤阳县小岗村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农村改革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暨推深做实“一抓双促”工程座谈会,在全省部署开展农村党员本领、新型集体经济、扶贫领域作风建设、乡村治理“四提升行动”。2021年2月,省委、省政府出台文件,提出2021年及“十四五”时期安徽“三农”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5月28日,安徽省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负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具体工作。安徽坚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绘就城乡共进共赢新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大力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法定职权。全省设区的市行使地方立法权实现全覆盖。在全国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对任前审查和任后监督进行规范,创新人事任免工作的理念、制度和机制。2021年,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首次听取省监委专项工作报告,首次对一个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议。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大力支持、政协积极承办、各方分工负责的协商格局;
形成了以政协全体会议、资政会和专题协商会为重点,以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等为常态的协商体系;
在全国较早建立了党委和政府、政协计划共同制定、课题共同确立、实施共同组织、人员共同参与、责任共同承担的协商机制。

大力推进全面依法治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健全完善全面依法治省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加快建设更加崇法善治公正的法治安徽,法治政府建设率先取得突破,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扎实开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深化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和拓展自治功能。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城乡社区多方共治机制逐步形成和完善,社区聚焦民生保障,服务格局展现新气象。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监督机制,健全完善企事业单位职工民主管理制度,提升群众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

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大力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聚力工程”,建机制、搭平台、聚合力,推动统一战线发挥优势、服务大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教育群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走出了一条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安徽特色的创新型文化强省建设之路。

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牢牢抓住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坚持依法管网治网,努力营造繁荣清朗的网络空间和文化环境。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等重大理论宣传;
精心组织党的十九大、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主题宣传,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心打造五季大型融媒体理论节目《理响新时代》,第三季“中国宣讲达人大会”在线观看人次近2500万,收视率位居省级卫视理论节目第二,获评全国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

践行核心价值观,打造“安徽好人”品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四史”宣传教育;
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推进全域文明建设;
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
全民道德文化素质全面提升,各行各业先进典型竞相涌现,5人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25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榜”上榜人数连续13年居全国第一,“安徽好人”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省委先后出台《关于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数字出版、创意设计等新型文化业态,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组建近千支“文艺轻骑兵”,开展“送文化年货”到基层、“送文化”进高校、送志愿服务到农村等文化活动。在全国率先开展“千名文艺家下基层采风”“文艺名家看安徽”活动,涌现了一批激荡时代风云、散发泥土芳香的原创性成果。至2020年,32部作品荣获国家级文艺和新闻奖项、10部作品入选全国庆祝建党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入选量位居全国第三)、4部作品入选全国脱贫攻坚题材优秀舞台艺术展演(入选量位居全国第二)。陈先发的诗集《九章》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黄梅戏《鸭儿嫂》等60余部作品参加国家展演,电视剧《觉醒年代》等20余部影视剧在央视热播。“文化皖军”异军突起,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势头强劲。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惠民工程深得民心。坚持把文化惠民工程作为文化强省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整合文化资源,建立农民综合文化中心“农民文化乐园”。创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加强文化的传播和利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大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聚焦“扎实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谋划部署“共享发展行动”,着眼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实现全省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书写脱贫攻坚完美答卷。牢记总书记嘱托,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扶真贫、真扶贫。截至2020年底,安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48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个国家级和11个省级贫困县全部摘帽,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皖北地区和沿淮行蓄洪区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彻底解决,在我国脱贫攻坚伟大史诗中书写了安徽华章。

擦亮民生工程金字招牌。坚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改善民生的系列重要论述融会贯通到推进民生工程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用项目化手段、工程化措施解决民生问题的新路子。民生工程覆盖范围逐步拓展。从最初主要解决“生活难、上学难、看病难”问题,提升到解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并逐步覆盖农村基础设施和文化等领域。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肯定指出,安徽连续10年以项目化手段实施民生工程,让群众点菜、由政府买单,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

夯实平安安徽根基。紧紧围绕平安安徽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先后颁布实施多部法规,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积极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路径,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多元化解机制,全省96%以上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和一线得到了及时有效化解,全省社会大局安全稳定,平安建设连续10年获得全国先进。深入开展专项行动打击违法犯罪,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在2021年3月29日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总结表彰大会上,安徽“张氏兄弟”案专案组等8个集体作为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集体受到表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安全感持续上升。

成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防汛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功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省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迅即启动一级响应,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以后,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抗击特大洪涝灾害取得全面胜利。2020年,长江、淮河、巢湖发生严重汛情,省委、省政府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摆在第一位,及时启动防汛Ⅰ级应急响应,全面展开长江、淮河、巢湖“三线作战”。汛情缓解之后,全省快速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用“四个没有”充分肯定了全省防汛救灾工作,即“没有发生重大人员伤亡事件,重要堤防没有出现损毁,国家重要基础设施没有受到冲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没有受到影响”。

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安徽时的殷殷嘱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绿色成为安徽最鲜明、最动人的色彩。

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省委、省政府始终将污染防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18年,省委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部署六大重点任务,打好城市黑臭水体等七大标志性战役。2020年,省政府加快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20年1月,省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建设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和合肥骆岗中央公园。2021年6月,全省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制度,切实打通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管“最后一公里”。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全省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明显战果。2021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34.9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84.6%;
巢湖水质保持Ⅳ类,淮河水质优于Ⅲ类,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83.5%。

创立生态补偿“新安江模式”。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生态补偿原则,安徽和浙江两省达成了“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共识。2011—2020年,经过3轮9年试点,逐步形成以生态补偿为核心、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以绿色发展为路径、以互利共赢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安江模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流域水质持续保优,经济效益逐年提高,社会效益日益凸显,制度效益不断放大。

率先建立林长制。2017年9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建立林长制的意见》,率先在全国实行林长制。2018年,全省全面推开、做深做实林长制,建立起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组织体系。2019年10月,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在安徽揭牌。2019年,林长制改革入选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十大改革案例,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20年12月28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标志着安徽首创的林长制被正式推向全国,成为安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品牌。2021年3月,安徽全面启动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

全面建设淮河(安徽)生态经济带。2018年10月,《国务院关于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批复》发布。安徽积极对接国家规划,从淮河流域发展的实际出发,紧扣“协同”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印发《安徽省贯彻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在绿色生态廊道、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网络等领域,规划重点项目1439个。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的引领下,安徽淮河流域基础设施网络基本构建,区域内产业体系错位发展有效推进,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省委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双碳”的决策部署,准确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的现实意义,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稳妥有序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优化存量,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
用好变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
扩大容量,定量测算森林固碳能力。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省委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把党的自身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践行“三严三实”,勇于自我革命,不断加大管党治党力度,推动党的建设质量不断提高。

加强思想建设,积极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全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为抓手,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大别山精神、老区精神、小岗精神等,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进力量。2016年11月,省委部署开展“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增强党员干部的“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2019年5月,省委高起点谋划、高质量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2021年3月起,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坚持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坚持为民惠民,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大大增强,从党史中汲取了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筑牢坚强战斗堡垒。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持续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不断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在全省部署深入开展农村党员本领、新型集体经济、扶贫领域作风建设、乡村治理“四提升行动”,走出了一条农村基层党建与农村改革发展相融共进的路子。2017年1月,安徽制定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意见。2018年4月,全省组织实施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至2019年底,全省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82.5%,基层党建整体效应大幅提升。

抓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践行好干部标准,树立鲜明选人用人风向标,全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坚持把政治标准摆在第一位,坚持以实绩评判干部。2016年11月,省委印发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与此同时,强力推进人才高地建设工程,大力实施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和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驰而不息加强作风建设,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2012年12月,省委出台《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提出30条规定,为作风建设立下规矩。自2013年7月起,在全省自上而下分两批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把学习践行“三严三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开展专题教育,激发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坚持不懈纠“四风”树新风。2022年春节上班第一天,省委召开全省改进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大会,以真抓实干作风办好民生实事,以一流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省委创新并落实“党建+信访”工作机制,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制定创建一流营商环境正、负面清单,推进创建全国一流营商环境。扎实开展“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活动,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建设,持续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稳中求进,深化标本兼治,严肃查处重点领域腐败问题,扎实推进追逃防逃追赃工作,全力抓好中央巡视、中央专项巡视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十届省委巡视实现全覆盖。常态化惩治涉黑涉恶腐败。省委高度重视“两个责任”的落实,2014年7月,印发《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意见》,2015年出台“两个责任”考核、主体责任述廉述责和接受评议、主体责任约谈、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追究“四个办法”。2022年5月,安徽省委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若干措施》,着力破解对“一把手”和同级监督难题。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实现对省一级党政机关派驻监督全覆盖。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建设,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巩固发展,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潮涌江淮,奋楫扬帆。今天的安徽,已开启了加快发展的新航程,正在按照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争先、攻坚克难,一个经济强、格局新、环境优、活力足、百姓富的现代化美好安徽蓝图,必将在江淮儿女的共同奋斗中化为现实。

猜你喜欢 安徽建设发展 寒露青年文学家(2021年1期)2021-03-24保障房建设更快了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what should overseas company do to survive in China?校园英语·下旬(2017年4期)2017-06-07区域发展篇北京教育·普教版(2017年1期)2017-02-05图说共享发展群众(2016年8期)2016-08-15图说创新发展群众(2016年3期)2016-03-09教师发展北京教育·高教版(2015年12期)2015-12-262012年高考安徽压轴题的困惑与探索数学教学(2013年11期)2013-12-31看中国·在安徽故事作文·低年级(2009年9期)2009-12-10水乡安徽森林与人类(2009年9期)2009-11-02

推荐访问:安徽 答卷 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