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民族团结奋斗故事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研究

李郭倩

(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 科研管理处,北京10019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战略任务。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挖掘、整理、宣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血脉相连、守望相助的大家庭,梳理挖掘、阐释运用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奋斗故事中的内涵、思想和精神,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且长远的思想启发和现实意义,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载体和不竭源泉。在现有历史研究的基础上,讲好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奋斗故事,挖掘、整理、宣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到各级各类教育全过程,使各族青少年在故事的接受中实现情感带入,深化主人公意识,强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担当,是教育引导各族青少年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教育手段。

2013 年,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以民族团结奋斗的历史与现实故事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以客观历史事实为依据,厘清关系,正本清源,充分发挥故事育人教育功能,以史实承载理念,用故事凝聚认同,是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路径。历史记忆作为一种集体的心理反映形式,是共同体成员共享往事和经验的过程和结果,蕴含着特定文化内聚性和同一性的群体对本群体过去的记忆。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历史佳话,有共御外侮赴国难的壮丽史诗,有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篇章。有什么样的故事可供讲述,是进行故事育人的先行基础,选择故事、挖掘阐述、深描内涵,这需要以整个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宏大叙事为背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谨慎构建中华民族的话语体系,将历史与现实、叙事与阐释相结合,用经验与体验中的不同事件组成具有崇高价值导向和深刻现实意义的故事链。

首先需要坚持五个原则:一是坚持正确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梳理和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角度,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推进革命建设的角度,深刻揭示和阐释其理论框架、基本内涵、历史演变、实践路径和时代特征,从古今故事中凸显出它的现实意义和现时价值。二是坚持立足实际,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客观实际出发,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民族的发展演进,要注意中国古代各民族发展的历史阶段性,不能将古代的某一个民族与近现代的某一特定民族进行真空化机械式的“一一对应”,避免无边际不客观的牵强附会,而是要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基点,牢牢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的发展特点、前进逻辑、历史脉络,阐释好中华民族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从弘扬民族团结的角度,对中华大地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事例进行挖掘整理,既有古往今来各民族的关系及演变,又有现代各民族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事迹。通过挖掘、整理中华民族发展中的典型人物或事件的历史事实,重点挖掘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叙事,强化“五个认同”的教育意义,形成涵盖56个民族的中华民族团结奋斗故事。三是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具有高远的历史站位,以人民为中心,尊重历史规律,构筑支撑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精神谱系,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并在充分把握历史发展大势的基础上体现出前瞻性,引导各族群众看到光明的走向和民族的未来,坚定理想信念,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战略。四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各民族发展简史研究梳理和典型案例整理,将研究成果充分运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各级各类教育全过程,引导各族青少年增强“五个认同”,树立正确“五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五是坚持科学性和权威性相统一,既要正本清源,立足客观历史事实,在充分参考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遗传学等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综合文献研究、考古发现、基因图谱等多方考据佐证,又要注重强化“五个认同”的教育意义,遴选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符合大中小学生认知特点及教育规律的重要事例和人物事迹,确保科学性和权威性缺一不可。

其次在具体思路上,一是需要通过文献研究,开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展的简明历史研究整理,广泛搜集查阅相关书籍和文献、学术文章,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研究综述,在历史文献中梳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历史事实,在现有客观历史的基础上,研究整理56个民族发展的简明历史和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演进特点,阐释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深厚关系。二是通过实地调研,深入当地,结合考古发现现场、历史文化博物馆馆藏等文献、文物佐证,实地调查搜集资料,挖掘整理民族团结奋斗历史事实故事。三是通过访谈采风,大量访谈民族宗教部门行政人员、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史学专家、历史文化博物馆有关同志、事件亲历者或见证者等,挖掘整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展的历史事实和故事,求真务实。四是充分征求有关部门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意见,严把政治方向,对事例内容、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细致筛查,充分论证,科学采撷,慎重把握。

最后在实践实效上,要注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效性,统筹兼顾政治性、学术性,提高讲述文本的认可度和讲述过程的参与度。一是注重典型性。面对56个民族浩如烟海的故事库,要将典型性作为重要检索标准,用史实阐释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选取广为人知、耳熟能详的民族团结奋斗典型故事,梳理其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展演变历史、现实内涵和远景意义,对于非典型的、不为人知的、难以证实的,要注意筛选。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展历史研究,重点挖掘整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投身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感人事迹。在典型人物的讲述上,要牢牢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英雄群体是由中华各民族英雄组成的,不应只是强调其在某一民族发展中的历史作用,而应提高站位,关注其在历史进程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或对区域发展的历史贡献。二是保持全局性。要注意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时代趋势与区域特征的联系,在总体的谋篇布局上系统谋划“十四五”时期工作进展,深入梳理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脉络,挖掘提炼每个民族至少入选1个重要事例,以重点挖掘整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历程重要事例为主,以梳理中华各民族历史发展脉络为辅,以时间为经、以类型为纬、以事例为珍珠,精心布局、既广且深。古代以各民族互市戍边、和亲互访、迁移聚居等体现交往交流交融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思想科学技术传播史实为主题,近代以各民族共同抗击外敌、携手舍身革命、寻求国家独立、追求民族解放为重点,当代以体现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砥砺前行、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例为重心,从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以及现代共同团结奋斗等不同方面,科学全面地构建出中华民族交融发展重要事例研究体系、话语体系。三是注重全面性。在视野上要注重全面性,不能就故事论故事,而是要开拓视野、多方思考、把握深意,将研究整理民族发展史与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方面充分地结合起来。全面的视角性才能突破时空、淡化场域,营造出有效的共同在场,并客观把握价值意蕴,反映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心理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多样性的生成语境。

故事对于强化、深化儿童的理解、共情、认同具有重要的影响与作用,以叙事为载体,可以铸牢基于记忆、认同而形成的精神共同体。各民族、各地区的个体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相互融合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场域的多元化个体记忆,这些个体记忆通过象征符号、仪式物品等,达成共享传承,从而形成集体记忆,这些复杂多元的集体记忆的交往交流交融,可以影响并达成更大更高层次的集体认同。这个集体认同要足够宏大,才能达成理念共享并成为所有个体都认同的价值目标,才能有充分的社会凝聚力来指引差异性的个体进行共同体的实践。以故事为载体,能以有形的载体,推动无形的认识融入内心。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需要注重故事性和教育性,生动表达,润物无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族学生心灵深处。充分发挥故事启蒙的作用,在历史现实叙事中讲好民族团结奋斗故事、打造各族人民共融共享的精神场域、描绘中国梦蓝图、强化国家标志的仪式性象征,这对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

客观来看,现阶段故事育人的教育实效及社会效果有待观察。当前开展民族团结奋斗故事教育的方式主要有3种:一是课程教学活动,主要依赖于思政课、语文课、历史课及相关延展课程中的民族团结内容。二是各种实践性活动,主要是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比如观影、参观、访问、采风等。三是校园文化建设,如各种民族文化节、文化展览、音体美特色表演等形式。这几种开展方式具备以下共同特点:一是总体重视程度取决于当地教育部门及学校层面的重视,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
二是政策导向与当地财政支持力度起着关键作用;
三是自上而下开展,阶段性、任务性特征明显,学生的自发性不高、后续力不强。

要加强民族团结奋斗故事育人的教育效果,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课内与课外双管齐下。关于民族团结奋斗叙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以及各民族文化与艺术多样性等方面的教育,在学校中已有,但是在教材、教法中的反映是不够的,需要协调推进有关研究成果进教材、进课堂,并与此相应地做好有关宣传工作,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进教材、进课堂,还要进头脑,这就需要大量开展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学生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教学研究。同时,要有针对性地提升教研员的相应能力,探索讲好民族团结奋斗故事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形式,特别是学前、小学教育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启蒙教育新路径。在开展对教研员、骨干教师、校长的培训活动时,也要有意识分阶段地将讲好民族团结奋斗故事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列入培训内容,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贯穿各项培训活动的始终,重过程,也要重结果。总结民族团结奋斗故事教育的历史、现状与特点,在此基础上探索教学规律和优化教学方案,建立完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手段等,丰富故事育人举措,达到精神育人目标。另一方面,试点与推广齐头并进。选取若干试点对相对成熟的教育模式进行实验教学,通过典型案例与建立实验模型,阶段性进行实效性与长效性评估,探索讲好民族团结奋斗故事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路径,为民族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在民族地区进行推广。将讲好民族团结奋斗故事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民族地区实验区建设、试点学校建设的创新内容。

文化记忆对认同的缔造及其效果会形成一种“凝聚性结构”,它的作用表现在社会和时间两个层面:在社会层面,它通过让人们构造一个“象征意义体系”,即一个共同经验、期待和行为的空间,创造个体间的互相信任并为个体指明方向。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个体都会无可避免地参与到集体记忆的接受和传播中,通过接受和转述,达成向内的认同和向外的传播,完成共同体意识价值符号的再生产过程。

在全球语境变化、社交媒体变化巨大的背景下,受众的信息接受习惯和场域特征也在发生重大变化,深入提升故事认同建构能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也是当前人才培养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需要。其首要关键是如何在故事传播与认同建构之间建立稳固有效的连接。全民媒体时代,传播主体变得多元,谁都有传播途径和话语能力,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生产就难免受到社群与个体的冲击。民族主义与全球价值的观照和对立同时出现,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的观照和对立同时出现,这些都使得受众更容易受到片面信息的影响。多主体参与构建并调动所有叙事参与者的表现力、利用时间和空间营造出共享的“叙事语境”的集体叙事发展到如今,传统叙事常常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化浪潮和商业经济文化的冲击与解构,随之而来的不适当的文化观念、传承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对史实的或禁锢或滥用。集体记忆的开放式阐释、片段式叙事和断层式回顾必然带来历史的虚无感,其叙事成员共同确立的象征性焦点便会产生错位。共同体认同的淡化会导致身份认同危机,也无法顺利实现在正确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导向下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在此情况之下,故事的梳理和讲述便尤为重要。在对集体记忆的不断转述、描绘中,抽象的认同得到具象、呈现、确认和重新引申,当下的共同体成员在共时态、共空间的互处中得以确认自身在这一时空中的身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当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讲话精神,挖掘整理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典型范例,以及党领导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等中华民族发展历程重要事例,为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丰富的历史素材和丰厚的精神滋养,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思想理念与教育实践相互交织的复合进程。一方面,针对“教”的环节,需要针对国家叙事、革命叙事、乡土叙事等不同层面叙事、不同角度叙事的共情功能,充分发挥不同故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积极作用,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爱互敬互让成为思维常态。另一方面,针对“学”的环节,需要基于故事内容,通过复述展演及重演或建构场景叙事,加深叙事印象。这实际是一个用交流记忆强化文化记忆的过程,交流记忆属于可支配的结构性的功能记忆范畴,文化记忆属于潜意识的存储记忆范畴,通过交流记忆的反复作用,才可能达成文化记忆的形成和固化。涂尔干认为,“当人们感到他们团结了起来,他们就会集合在一起,并逐渐意识到了他们的道德统一体,这种团结部分是因为血缘纽带,但更主要的是因为他们结成了利益和传统的共同体”。在故事育人的过程中,通过整体性叙事、纵深性叙事、参与性叙事等不同层面的主动叙事实践,强化中华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能更好地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成为各族师生凝聚、建设及维护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能够全面、正面地促进各族师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政党认同、制度认同等方面的意识,能够共同传承保护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共同发展创新中华民族的文化观念、共同创造维护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

网络时代,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这不仅为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提供了新载体,也为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提供了新平台、新思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发布、宣传民族团结奋斗故事及相应教学任务推进落实情况、教学成效反馈信息等,有助于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良好氛围,有助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凝聚激励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

猜你喜欢 交融共同体中华民族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爱的共同体散文诗(青年版)(2022年5期)2022-05-31真美阅读与作文(英语高中版)(2020年12期)2020-12-23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小读者之友(2020年7期)2020-08-04做人美德作文周刊·高二读写版(2019年45期)2019-09-10季札挂剑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12期)2018-11-19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进出口经理人(2016年7期)2016-11-05交融的独特优雅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王秋杨:自然庭院和现代家居构建交融意境缤纷家居(2008年2期)2008-04-01

推荐访问:共同体 民族团结 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