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森林的呼啸》

邹剑武

(浙江音乐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4)

弗朗茨·李斯特于1811 年10 月22 日出生于匈牙利雷汀,是当时欧洲杰出的钢琴家、指挥家、作曲家。他出生的年代正值浪漫主义音乐群星璀璨的时期,像门德尔松、肖邦、舒曼都生于19 世纪初,他们都站在当时音乐语言和音乐形式发展的最前沿。李斯特年幼时即展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他在9 岁时就已经公开举行了第一场钢琴独奏会。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其多元化的钢琴音乐作品、新奇而独特的演奏手法以及高难度的演奏技巧,都体现了其音乐成就。他的钢琴作品数量多,演奏难度大,包括《帕格尼尼练习曲》和《十二首超技练习曲》等,不仅是演奏水平的试金石,更是许多演奏者一生努力练习的杰作。他首创了钢琴背谱演奏法,并将钢琴演奏技巧发展至顶峰,因此,他被人称为“钢琴之王”。

标题音乐也是李斯特钢琴作品的个性化体现。标题音乐是浪漫主义作曲家丰富音乐画面、表现作品内涵、书写音乐故事的音乐形式,它使用标题文字来表明音乐家的创作目的和作品本身的思想。标题音乐不只是给音乐作品加上文字题目,作曲家往往想要通过标题让演奏者或者听众结合文字的内涵对音乐进行联想,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李斯特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独特的个人主义思想,这对他的大胆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在精彩而丰富的人生经历的基础上,学会了用音乐表达内心的情感,用乐谱书写人生篇章。尤其是他的钢琴音乐作品《旅游岁月—瑞士》,将标题音乐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听众在聆听这首钢琴曲时,犹如感受到了另一种新奇的人生,仿佛在充满地域特色的瑞士街头,感受到了自由、舒适。李斯特是标题音乐的创始人,不仅如此,李斯特还有深厚的音乐造诣,他对后世的音乐创作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具有标题性的音乐会练习曲《森林的呼啸》是李斯特创作于1861 年的作品,并于1863 年出版,是李斯特《两首音乐会练习曲》的其中之一。在这首钢琴曲中,李斯特将音乐从人们耳边的呢喃细语发展为如飓风咆哮般的怒吼,表现了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鬼斧神工般的创作技艺,使我们清晰地感受到自然界中景色的变幻与他个人情感的流露。当时的李斯特遭遇了生活及事业的挫败,但他仍旧保持初心,创作了这首积极乐观、赞美自然的音乐会练习曲。

《森林的呼啸》的整体曲式结构是根据一个特定主题,融入和声层次结构上的变化。该作品共由五段构成,结构如下:(见表一)

A 乐段主题单纯统一,具有呈示性。B 乐段的音乐素材是由A 乐段稍加引申变化而来,并继续发展进行,把新旧素材相结合,构成新的乐思,使音乐形象的刻画更加具体、准确、生动。第二部分乐段在和声上有许多转调变化,音乐进行表现出不稳定的特性,完全不同于第一部分乐段,音乐形象积极突进,高涨和昂扬向上的音乐情绪再次把整体音乐气氛推向另一个高潮,这种音乐高潮又直接渗入到再现部。

表一:

本曲表现的是夜晚的森林场景,因此,演奏音色要符合这一场景的特点。本曲分为五段,每段的音色表达应有自己的特点。

A 段:

谱例a:

谱例a:

在开始处右手灵动的伴奏声部像极了深夜时微风吹动树丛和草地发出的沙沙作响的声音和树叶摇摆的声音,奠定了A 段整体的情感基调。第一小节引子部分应用pp 的力度圆滑地演奏出相应的声音效果,更好地营造夜深人静的氛围,此段可按照谱例a 上1-14 小节加上左踏板的演奏方式进行演奏。右手的演奏需改变触键方式,运用慢下键和贴键的触键方式使之清晰连贯,展现出深夜的朦胧感,而非追求颗粒感或表现零散的音效。使用该触键方法时,要略微带动手腕,展现出伴奏声部的歌唱性。左手作为主题旋律缓缓进入,演奏时可把谱例a 上用连线标明的乐句做短句,在无休止符的小乐句中用手指断开,以表现无声的呼吸,在有休止符的地方则可用手腕做出一个长乐句的断句(乐句断句的收尾音极其重要),在演奏过程中应避免出现尖锐有棱角的音色,尽量做到缓和连贯。从第九小节开始出现了转调,由降D 大调转入降E 大调,根据和声的变化,可轻微展现音色的透亮感,持续六小节之后又回归平静。从第十五小节开始,音色变得像是幽静的森林被阳光笼罩,树叶完全复苏。主旋律由原先的左手单音变为右手八度的演奏,左踏板也应按照乐谱放开。此时的主旋律虽然是以八度演奏,但音色的处理不可过于低沉,应保持轻盈连贯的触键。为了表现连贯的旋律声部,八度的指法须严格按照原谱进行,以保持乐句线条的连贯。演奏时需运用气息、身体的支撑与大臂的牵引作用使旋律更加轻柔细腻。在演奏八度的旋律时,应找到乐句的最高点与最低点,形成乐句中的起伏对比,彰显乐句的歌唱性。左手的伴奏声部不仅附和着右手的旋律,更要注重内在的层次。从第二十七小节开始,乐段迎来小高潮,伴随着渐快记号的出现,左手伴奏声部加入了连续性的长琶音,将乐句推向小高潮,结尾时像一声叹息的琶音标志着乐曲进入B段。

B 段:

在这一段,我们会感受到前后部分的明显对比,第30-46 小节表现出一幅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景象,音乐像潺潺的流水,微风拂动着树叶。右手的高音声部旋律仿佛清脆的鸟鸣声在森林中荡漾,若隐若现。在演奏这一段乐曲时也应按照原谱标示并加上左踏板演奏,营造出安详宁静的景象。演奏时应表现出行云流水的感觉,旋律与伴奏声部不可有过分的音头出现。整体的节奏可以稍微放缓,在想要表现的音头上可做些承转,以体现乐句的唯美感。从47 小节开始,调性发生了变化,前段的平静逐渐消散,出现了躁动不安的感觉,如同暴风雨即将来临,音域与音响效果上出现骤然的变化,左右手同时出现了两个旋律声部,逐渐形成上升的趋势。47-52小节可分为三句,音响效果逐句递增,但谱面上标注的乐句中的渐强渐弱记号不应该过分强调,只需稍微突出,以整句的递增为基础进行表达。53 小节的ff 尽可能有所保留,为下面的fff(极强)作铺垫。55-56 小节的连续六度双音进行在技巧上比较难,但必须使其不与左手的八度重叠。谱面上渐快的记号是把乐曲推向高潮的标志(渐快应逐渐加快,特别是在乐句的尾部,需体现得更加明显,不可在渐快记号出现时就立马加速),由前面的连续上行推进至57 小节的fff,最强音应在如谱面所示的加强音上,而不是在第一个左手的八度音上,所以,左手的第一个八度音需要控制好音量,而右手到最高音的强音可做稍许延缓,来表现最强音的特色,再加上左手的强和弦的音响效果,推动乐曲的发展,以小连接处作为过渡句,承上启下。谱面上用strepitoso(喧哗的、暴风似的)来表示,又加以fff 的音量效果,演奏时如果按照谱面所示的左手八度进行演奏,想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可能比较难,所以,可以用双手指法进行演奏,这样不仅可以达到良好的听觉效果,在演奏技巧上也相对简单。在踏板的运用上,不宜踩得太深,以免音色变脏,也可使用抖动踏板加强气势。

谱例b:

A"段:

经过两小节嘈杂的呼啸后,迎来了主题旋律的再现。此次的旋律再现与前段有所不同,在速度上,因为经历了前段的高潮,此段的速度整体加快了许多,而在音色处理上,这一段也要比前段更加明亮、热情,在反复转调中结束A 段的再现。

C 段:

谱例b

从谱例b 上可看出,此段的技巧比较多,有大跳、震音、六对四等技巧,这些都是钢琴演奏里比较难的一些技巧。在谱面上,前几小节在左右手上出现了许多重音记号,在演奏时不应弹得过强或者浑浊,应弹奏出轻快玲珑的音色。左右手高低音声部要尽可能清晰,尤其是左手的大跳,要在保证声音的颗粒感的同时,保证声音乐句的整体性,做到音色不散、乐句清晰。在六对四的节奏中,按照谱面标记molto legato(很连贯)的奏法进行演奏,需要一气呵成,像清风拂过树叶一样细腻温婉,在渐慢的琶音演奏中结束C 段。

再现A 段:

这一段的进行像是返璞归真,宁静的感觉仿佛消除了一切嘈杂的声音,森林又回归到了原先的状态。主题旋律在耳边渐行渐远,并在最后的ppp(极弱)的琶音中逐渐消散。

在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中,《森林的呼啸》是一首表现自然的练习曲,与另外一首音乐会练习曲《叹息》有许多相同之处。演奏这首练习曲与其说是在演奏练习曲,不如说是在描绘一个具有联想性的风景画面。在古典时期,练习曲只是为了练习手指技巧而创作的,技巧性训练多过音乐性表达,所以很少在音乐会上演奏。而浪漫派的许多标题性练习曲或者音乐会练习曲则是集技巧性练习与音乐性训练为一体,肖邦和李斯特就是这种练习曲的推动者,他们使练习曲变得可以在音乐会上演奏,这一改变对之后的钢琴曲创作影响甚大。

本文通过对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森林的呼啸》的作品背景、曲式结构、音色处理技巧等方面的分析,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作者的创作初衷与作品的演奏效果,也了解到李斯特的作品并不仅仅是在炫技,也有其内在的深层含义与音乐性。

猜你喜欢 练习曲乐句李斯特 学生的弱点,教学的难点教育周报·教研版(2021年46期)2021-12-19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北方文学(2018年29期)2018-12-18简析莫什科夫斯基15首钢琴技巧练习曲部分作品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1期)2017-02-21肖邦练习曲的音乐特征小演奏家(2014年6期)2014-10-31肖邦和李斯特所有练习曲介绍(下)小演奏家(2014年1期)2014-02-17保持肃静小小说月刊(2013年6期)2013-05-14浅析钢琴演奏中乐句划分与呼吸处理魅力中国(2009年29期)2009-05-20爱之梦琴童(2009年2期)2009-02-26

推荐访问:李斯特 练习曲 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