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展陈导向

建筑局部

中央大厅

目前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发展方兴未艾,产生了若干富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场所,如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南京博物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如雨后春笋般的成立,证明了党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陈列工作的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展陈促进保护”的理念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发引起学界和大众的关注。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相较于传统博物馆的展览、展示、宣传及教育等业务职能正在转变,使得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展陈方向成为重要的命题。因此,新时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需要利用自身的展陈优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陈与保护

“博物馆作为各类文物、标本、艺术品的收藏和对其进行保护、研究、展示宣传的单位机构,负有妥善保护好历史文化财产的重大责任。”传统博物馆的核心职能是以收藏、保存、研究、展示历史遗存及实物标本为主,是实物层面的保护概念。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示的实物是以代表性项目为主要依据,以其所使用的工具及制成品作为实物展品,用来辅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演、展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保护、宣传、教育及研究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关于“保护”的定义有明确的阐释:“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作为“保护”的重要场所之一,其“保护”的内容也较为广泛,其中包含着教育、宣传、弘扬、展示与陈列等方面内容。

“以展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的提出与其他新生事物一样,在生产方式不断发展的今天,也需要不断地自我革新,才能更好地履行博物馆对大众的责任和义务。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利用展陈手段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是在这种变革中表现出来的,这促使了新的博物馆职能从“教育、展示、研究”上升到了“教育、展示、研究、保护”层面。国际博协于2007年对博物馆定义的修订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面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以教育、研究、欣赏为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新定义明确了博物馆保护、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责,同时强调了博物馆对不同文化形式的包容性,以及参与到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之中。在新博物馆学运动的推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陈重点已然从“物”向“人”进行了转变,从传统博物馆的静态保护向动态保护进行了转变,这是博物馆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而促成这种转变的源动力即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需求。

(二)建构整体性保护的展示形式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理念的推动下,我国陆续创建了生态博物馆和文化生态保护区。

自在贵州设立亚洲第一个生态博物馆以来,我国涉及生态方面的博物馆已达几十处。生态博物馆的成立,标志着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原生性。真实性、整体性、原生性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也是现代博物馆遵循的保护理念。生态博物馆和生态保护区的建立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探索新的保护模式提供了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实施的整体性保护是将传承方式相近、类别划分相同的代表性项目设置在一个共同的展示区域,以便进行整体性展演。在此基础上,增加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及文化空间,以便更好地整体保护。当然,由于空间范围和保护方式的差异,生态博物馆和文化生态保护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展示形式区别较大,但整体性的保护理念应引起重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内营造文化生态展示空间是非常必要的。

多功能厅

古琴专题展厅

(三)加强生产性保护的展示理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多手段的保护方式应运而生,其中生产性保护理念也获得了社会广泛认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中,根据其经济价值和传承规律,制定了科学的保护措施:对部分具有生产性质和特点的代表性项目,采取生产性保护的方式。此项保护措施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实际有生产性质的实践活动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借助具有市场行为的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生产性保护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具、实物及其资源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商品,这种商品的特殊性还在于制作工艺的完整性和材料使用的真实性。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天然的互促互进的关系,也为博物馆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专题展提供了依据,这比较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过程中的一般性规律。

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未来必将全国生产性保护实例成果展纳入长期展览规划中,一方面可以全面、系统地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理念和保护成果,另一方面也积极推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服务于社会。

(一)重视活态展示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必须依靠“人”的参与,主要体现为“传承人”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是一种能动的行为,若离开这种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无法存活下去。“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非物质文化随着其所处环境的变化,在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中也会产生一定的流变,这种流变不是变异,而是保留着自身文化基因,不断地进行外延的改造与优化,为人们提供持续的认同感,所以在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的同时,应将活态传承的能动行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重点展示的一部分。

(二)跨时空展示媒介—利用多媒体展示手段

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样、项目繁多,其中部分项目没有实体展品,只有文字或者音视频资料,例如民间文学中的神话传说类项目,是以口述的方式进行口耳相传,那么这就需要根据项目的特性借助多媒体手段,制作动画的形式进行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需设置多媒体展厅,采用高科技、智能化、多媒体的展示手段,充分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传承人的展演、传承过程;
采用声、光、影像和多场景、多空间的虚实结合展示手法,进行场景再现,通过多媒体设备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方位展示过程。

(三)动态展示与静态展示并存

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项目有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产品,而有些项目并没有实物产品,例如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项目有相应实物产品,而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音乐类项目没有实物产品,所以诸如民间文学、表演艺术类项目就需要动态展示形式,如利用舞台、场景复原、多媒体演绎方式,以及结合道具、文献资料等静态展示形式相互配合展示,通过动态和静态两种展示形式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真实、完整的内容,便于观众更加直观、全面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展陈空间设置

展陈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基本条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整体展厅空间内若划分各门类的展示空间,需考虑每个展出门类的空间需求,同时要兼顾观众的数量、观展距离等因素。空间需求主要有:

1. 单元分布

考虑到单元内容的划分、观众参观流线等因素,依据《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2006年国务院发布),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十个类别:民间文学,传统(民间)音乐,传统(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我们可以尝试将以上十个类别划分为四部分:文学与口述、表演与民俗、美术与技艺、知识与实践。四个部分作为基本展陈空间划分,包含动态和静态两部分展示内容。四个部分所包含的单元划分依然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类进行单独设厅,同时观众参观流线应考虑到动静分离、隔声、设施、距离等因素。

剪纸专题展厅

戏曲专题展厅

2. 展区层高需求

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项目对层高没有特殊需求,但有些如高跷、中幡、达瓦孜等项目,对展厅内高度有特殊的要求。如北京天桥“中幡”,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一种传统体育项目,需要表演者手顶一根长10米多的竹竿进行高难度动作的表演,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进行展演,则需设置满足至少10米高度的展厅空间内或室外公共空间。

3. 观展距离及空间要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类展示项目对于参观的距离有不同的要求,如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实物类展品,观众一般近距离观看;
传统戏剧、曲艺类展演,需预留观看空间,方便观众远距离观看;
而民俗、礼仪、节庆类文化空间展示,需观众融入展示空间沉浸式体验,此部分可以设置在独立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观展空间设置大致可以分为以上三种形式,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互动的形式,例如利用触摸屏的形式,观众可以近距离操作,进而充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有关知识。

4. 展厅布展形式

采取传统物态陈列与动态展演相结合形式,既设置以实物、文献、展板等基本陈列形式,又有以“摊位式”的多媒体展演空间。例如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项目,以静态实物展示为主,动态多媒体设备进行制作流程展示;
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表演类项目,以音视频、动画、全息投影等多媒体形式进行展示;
传统节日类项目,可以利用展厅独立的空间布置节日空间,这样既能烘托节日的气氛,又可以避免干扰。

(二)观众参观流线设计

观众的参观流线传统形式包括:串联形、放射形、混合形等。串联形:方向单一,灵活性差,易堵塞,适用于中型或小型的博物馆展览;
放射形:流线有往返交叉现象;
混合型:适合大型展览,但易漏看展厅。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观众流线设计如何优化上述常规的流线设计形式?最重要的是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出项目的展示特点,再进行流线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近距离观看项目和远距离观看项目,在设计观众参观流线时需考虑参观线路的灵活性,所以采用混合形的参观流线设计形式较为科学。一个博物馆良好的参观体验,需要有醒目的标识,观众进入博物馆时,需有简单明了的博物馆分布图,在每个展厅区域需要有一目了然的主题标识,这样秉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让观众有选择性地进行参观,才可达到最好的观展效果。

(三)展厅光线控制

光照在展厅设计中必不可少,它不仅可以营造出不同环境氛围的空间感受,也可以配合不同主题展览进行灯光布置。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出项目除与之相关的文献、工具和实物展品需要展厅布置灯光照射外,大部分项目对光线无特殊要求,自然光更佳。当然,巧妙的光线设计可烘托展陈效果。例如表演类项目皮影戏,需在密闭空间内展演,对光线有特殊要求,皮影戏又叫“灯影戏”,是用灯光照在驴皮或其他材质制作成的动物、人物、道具剪影,进而进行故事演绎的戏剧形式。因此,灯光设计在整个皮影戏表演中占有重要位置,没有灯光就没有皮影戏。灯光设计理念一定要为塑造艺术形象、营造舞台气氛、烘托戏剧中的人物等服务。现代化的灯光设计理念,已经突破传统,创新发展,采用激光频闪实现梦幻、高光的情景,用“暗转”表现回忆的情景等等。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正在飞速发展,如何建构一整套科学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陈模式,是新时期博物馆的重要命题,也是广大策展人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提出“以展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陈原则及需求进行简要论述,望可以引起博物馆界以及相关学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陈命题的重视。

猜你喜欢 流线展厅文化遗产 光影回响-TW展厅现代装饰(2022年5期)2022-10-13展厅中的盗贼小猕猴智力画刊(2022年4期)2022-05-25意库马涂料展厅现代装饰(2022年1期)2022-04-19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疯狂英语·新阅版(2022年2期)2022-03-17Task 3疯狂英语·读写版(2021年4期)2021-08-16党史展厅设计人物画报(2020年13期)2020-03-09几何映射VOGUE服饰与美容(2019年10期)2019-12-02浅谈大型商业的流线设计中国房地产业·中旬(2019年2期)2019-10-21Tough Nut to Crack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2019年3期)2019-07-01浅谈现代图书馆设计方法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7年10期)2017-11-15

推荐访问:文化遗产 导向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