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的实践探究

文/史万学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作为一种教育理论,生活化教育是指从学生熟知的现实生活出发开展思想品德教学,通过生活现象深化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但从教学现状来看,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有部分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本文立足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从生活化视角出发,对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内涵、意义和实践进行了深入探究,以达到规范课堂内容、提高学生道德品质、规范学生行为的教育目的。

在“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下,教师需要立足现实生活开展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最终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生活实例的引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地展现出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就是以生活为背景开展教学,教育学生做善良友爱、文明有礼的好公民。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实现思想品德教育效果的最优化,而采取生活化教学则可以助力上述教学目标的达成[1]。

为了深化学生的理解,文章提出了回归生活的教育观点,旨在通过生活现象的展现、生活情境的构建等丰富思想品德课堂内容,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一定的指导。

(一)优化传统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课堂

应试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基本以教师理论讲解为主,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全程处于主体地位,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势必难以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热情,最终收效甚微。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突破课堂和书本的限制,挖掘教学和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出发,实现从枯燥教学到形象教学的改变[2]。此外,教师只有以生活案例为依托开展思想品德教学,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助力教学目标的达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有利于培养社会型人才

教师开展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的认识社会,了解生活常识、法律常识,以及日常行为规范或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3]。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这一课时,教师就要教会学生怎么爱父母,爱父母如何用具体的行动来表达。比如回家给爸爸妈妈倒杯热茶,晚上给爸爸妈妈洗洗脚,在家承担一部分力所能及的家务。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懂得了如何孝敬父母,回归了生活,做力所能及的事,还能感受到中华民族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体验生活的快乐。

(三)促进学生优秀道德品质形成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身心还处在发展过程中,对事物的认识依然主要停留在感性层面,无法充分运用理性思维分析问题,无法做出有效判断,即学生无法对现实生活进行正确的道德评判。而生活化教学的开展则可以改变这一现状[4]。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和动物交朋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小动物,观察小动物和它妈妈之间生活的样子,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养一只小动物。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有爱心。又如,在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在爱的阳光下”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已经了解了很多来自社会的爱、家人的爱,但是不可只享受爱,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帮助别人,影响别人,鼓励学生给孤寡老人献爱心,这是爱的一种表达。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理解,把快乐分享给别人,就会把一份快乐变成两份快乐。教师要让学生回归生活,帮助他人,多做好事,体会助人的快乐。由此可见,教师开展生活化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对生活和社会道德行为的判断力,助力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

道德存在于生活中,脱离生活的道德是不存在的。同样,学生品德培养也要从生活出发。品德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生活即教育”的理念,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将理论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基于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创新教学手段,创设生活情境

小学思想道德内容是生活现象的集中体现,也正因如此,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通过理论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使学生积极进入生活情境中,提升对思想品德知识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深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以指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深化对知识点的认识。例如,在教学“父母多爱我”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父母为自己做的事情,然后在课堂上展开分享和讨论。教师利用生活情境,使学生实现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而且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氛围下真正理解知识内容,真切地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并学会用合适的方法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

又如,在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心中的110”这一课时,教师要告诉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陌生人,这些人会像朋友一样关心、爱护、帮助我们,我们也要乐于助人、参与社会活动,但同时也要提高警惕,初步形成安全意识。教师可以这样创设生活情境:两个陌生青年男女,正在鬼鬼祟祟地撬对面张奶奶家的门,他们边撬边四处张望,神色慌张。教师可以提问学生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有位学生回答要拨打110 报警电话,教师要肯定这位学生的做法,教给学生如何应对坏人和危险,并教会学生独自在家时应怎样做,时刻把安全意识放在心中。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印象会非常深刻。

(二)巧用教材,实现静态学习到生活学习的转变

教材是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条件。但是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以教材为中心。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兼具的学科,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只是引领性的,教师必须挖掘课外的素材,实现课内外思想道德素材的结合,助力道德与法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即实现从静态学习到生活学习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宽和延伸。核心文化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要求学生学会选择与继承传统文化,能够围绕主题选择所需要的材料,学会借鉴[5]。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这个单元后,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堂综合活动课。因为综合活动课能够体现学生从课内的静态学习走向课外的社会实践。学生在课堂上、书本中读到了家乡的风俗、民间艺术和家乡的发展变化,每个人都觉得我们的家乡很美很美,但究竟有多美呢?教师便可制订综合活动课的方案,并布置实践任务:(1)小组组长组织本小组收集方案上的资料,并诵读或者表演;
(2)从人文风情、旅游资源、美食特产及近些年的变化和未来发展等方面多角度了解自己的家乡;
(3)小原和同学在参与有关家乡发展的调查活动时,发现了家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写一份“家乡发展建议书”,看看大家的建议是否具有可行性。这就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到生活中收集有关家乡的特产、美食、名胜古迹,家乡的风俗、民间艺术等相关素材。然后,学生要按照制订的活动方案开展活动,在综合活动课上交流表达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三)抓关键,让学生到生活中实践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不应该停留在下结论上,即让学生怎么做,而是要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去尝试,并对此做出评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例如,在教学“地球——我们的家园”这节课时,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观察能力较弱,无法发现生活中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教师可以布置如下实践作业:跟随父母走访社区和附近的村庄,并记录下自己所到之处的河流、植物等的实际情况,然后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共同讨论自己的收获和感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对身边生态环境的现状有了深入的了解,还自觉养成了保护环境的意识,从此再也不乱扔垃圾了,从小处着手保护地球。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学生的思想品德理念得以形成,实践能力得以提升。

再以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爸爸妈妈在我心中”一课为例,如何让学生了解父母呢?三年级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去爱父母,也不知道怎样表达对父母的爱。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活动加深对父母的了解,并用行动去爱父母。比如,教师可以提问:父母精心呵护我们,对我们非常了解,那我们了解父母什么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回家后和父母交流,多询问、了解父母各方面的情况。回到课堂上,教师还可以提问:你是怎么了解的?父母还有什么喜好?围绕这些问题,通过一系列的交流,学生能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爱,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深入了解父母。

(四)发挥教师榜样的力量,让学生信服

在小学生思想品德理念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输者、学生良好行为形成的指导者,而且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榜样。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通过正确的言行引导学生。在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分析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的教育工作依然停留在授课方面,忽视了自我约束,也忽视了自我榜样力量的发挥。其实,除了课堂教学,在课下,教师也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通过自己的正确言行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要求学生做到之前自己先做到,才能让学生信服,在教师的影响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为日后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引路人、同行者。在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一课“学习伴我成长”,教师要教育学生使用礼貌用语。首先,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就要恰当使用礼貌用语,用温和的态度、礼貌的语言与学生交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让学生感觉到,“您”“请”“对不起”“谢谢”“没关系”这些日常生活语言是不可或缺的,认识到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又如,教师在上课时把板书写得漂亮工整,并告诉学生练习书法的重要性。之后,学生也会向教师学习,潜移默化地写好字。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化回归不是停留在生活现象中,而要以当下的生活为基础,创造更好的生活。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德育开展的主阵地,是大家关注的重点对象。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重视学生的需求,通过革新理念、创新生活化教学手段,实现思想品德理论教学和生活的联系,达到提升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质量的目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总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生活化教学理论为指导,分析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道德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22年2期)2022-05-05选择小猕猴学习画刊(2022年3期)2022-03-28“道德即自然”新证——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道德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2期)2022-03-16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2期)2019-09-10跟踪导练(五)(2)时代英语·高一(2019年5期)2019-09-03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9年2期)2019-08-24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2期)2019-05-28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

推荐访问:探究 思想品德 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