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培养

王永霞

(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第二实验小学 福建 漳州 363900)

时代的不断变化推动了教育的改革,高效的教育是推动我国走向富强的重要手段。目前人们处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教师应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从而推动教育的发展。小学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该阶段如果学生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思想道德品质,对学生日后的成长会有极大的帮助。所以教师对小学教育绝对不能松懈。小学学科中数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逻辑的启蒙学科,更要重视教学质量。在当前形势下教师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突破传统教学理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针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为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指明了方向。教师在数学课程教学中针对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满足小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思维具有抽象、概括、综合性等特点,因此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开发学生智能、落实素质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首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简洁明了地表达对事物的认知,而且在大脑中也能形成对事物认知的完整逻辑,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在形成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运用于其他课程中,从而在新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相关的逻辑思维,由此在相互影响中不断提升这一逻辑思维能力。其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数学是较为严谨而抽象的学科,学生认识事物应避免完全凭主观猜想,必须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客观认识事物,并且推测合乎情理。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抽象性的学科,在引领学生学习过程中就所产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用严谨而科学的态度对这一事物进行深度的解析与认识,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和引导学生不断发展其他能力。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能力等都得到发展,同时,也使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兴趣更浓厚,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挖掘自身的其他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产生喜悦感、成功感,由此也能促使学生萌发学习的自主性以及积极性。

2.1 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和教师积极响应,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部分教师的教学思维开始转变。虽然部分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会采用一些全新的教学手段,但是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是因为长期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使得教师的教学思想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代表一切,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完全忽视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2 缺乏创新意识的渗透。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被习题所占领,学生很少会有时间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和剖析,部分教师提出课堂问题以后会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由于长时间缺少思考使得学生的思维会逐渐固化,这对学生的成长发展会造成不利影响。

3.1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目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体现“以生本理念”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习惯采用“满堂灌”的教学形式,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及空间较少,导致其在学习中不愿主动思考,静静等待教师将解题过程与答案呈现到自己眼前,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中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强,这对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切实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驱使下,引发学生思考。如设定一个问题,把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让其在组内激烈探讨等。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有着极大帮助,使其在多重思维的碰撞下积极思考。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阶段开展自行探究学习,把教材中的重难点问题总结归纳,并在课堂向教师出示自己的结论,即使结论是错误的,教师也要先给予赞赏及肯定,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找出错误的原因所在,深化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如在学习“比例”相关知识内容时,教师就可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现在家里有20个碗,妈妈让我和哥哥把这些碗洗干净,为鼓励兄弟俩,妈妈决定让兄弟俩洗完后共分一块蛋糕,最后我总共洗了15个碗,哥哥只洗了5个,如果这个蛋糕和哥哥平均分,你们认为合理吗?”此时学生陷入深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平均分不公平,应该按照劳动多少的比例分配才科学合理。由此引发学生对“比例”在生活场景中应用的思考。然后,教师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并自行设计有关该部分知识内容的问题,在组内进行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其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3.2 合理运用图形,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所讲内容,以学生内心需求及各项发展规律为基准,优化及创新自身的教学方式来提升教学成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可将图形纳入教学中,作为数学知识传输的载体,也可作为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工具”。该种方法有助于提升教学成效,学生还能在图形的辅助下增强理解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图形要与所教授内容相匹配,减少教学方式和知识点相冲突的问题。为使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教师必须以生本理念教学思想为主导,使其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及自生探究意识。学生在思考及探究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教师就要选择恰当的时机,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对其进行引导,以此提升学生理解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所要教授的内容,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图形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深入理解。教师可先为学生列出这样一道数学题:“20×56=?”,求出算式的积。这时教师会发现,大部分学生一定会通过列竖式的方法算出结果,虽说用该种方法也能获得想要的答案,可是计算步骤过于繁杂。接下来,为了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拓展,教师引导学生说:“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感觉到,我们用列竖式的方法来求积特别烦琐,老师这里有一种更便捷的办法,你们想不想知道?(乘法分配律)”于是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三种图形,利用这三种图形表示“20×56=?”“△”代表20、“□”代表50、“○”代表6,图形公式则是:“△×□+△×○=?”。当公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来寻找该图形算式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使其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以此对所学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及掌握。

3.3 有效提问,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发展。教师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小学生好奇心比较强,也活泼好动,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能适小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逻辑思考,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讲述数学知识点时,教师可将感兴趣的故事融入乘法运算知识教学中,促进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能和生活具体元素紧密联系,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能从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活动中,积极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4 创设情境,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实践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数学知识的动力。教师在为学生讲述“小数加法和减法”知识点时,要让学生了解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通过简单的数学计算,让学生明确算理。通过为学生创设高效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超市购物情境中,通过人物角色模拟帮助学生明确算理,如一支铅笔1.5元,一块橡皮0.5元等。情境化的教学方式更适合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小学生的直观思维比较强,抽象思维相对薄弱,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创设适合小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情境,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究数学知识,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让学在数学课堂中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3.5 引导学生形成思考的习惯。在提升学生逻辑思维水平这个问题上,仅仅教师单方付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取得学生的积极配合。唯有学生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才能够提升其逻辑思维水平。小学生自制力较为薄弱,难以自行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耐心的指导和悉心的指引,以便能够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具体而言,需要做到以下两点:(1)结合学生解题过程当中存在的审题不够认真的现象,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让其掌握正确的审题方式,将题目分解成不同的题干,分析不同题干之间的关联性,在草纸上绘制出题目所提及的数量,并明确数量关系。(2)在每一次解题完成之后,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对自己出错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思考如何在下一次解题时避免再出现同类错误,通过这一方式,能够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除此之外,小学数学教师亦应当组织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练习活动,如组织班级学生开展“抢答”活动,由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出自由抢答的题目,最终选出作答正确率最高、回答速度最快的学生,对其加以表扬,这样一来,学生将会因为感受到了来自教师的认可而激动不已,同时亦会在教师的肯定之下,更为踊跃地参加数学课堂的各类学习活动,这样便会使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得到提高,进而提升其数学核心素养。

3.6 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而顺利解决时,可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力。为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加深对知识的感悟和理解,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意义,从而学会灵活应用数学思维。例如在《方向与位置》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为学生详细讲解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概念,然后带领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感受,辨别方向:比如确认校门在教学楼的哪个位置,教师可以安排两名学生分别站在校门口和教学楼两个位置,这样学生就能在真实情境中对位置和方向的概念有更为深入的认识,从而将知识有效迁移到日常生活中,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进行《测量》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测量来完成知识学习。比如分别测量铅笔、板凳、课桌、窗台和黑板的长度,将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引出,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了解各个长度单位的进率和具体的换算方式,让学生在大量实践和解题中获得思维水平的提升。

3.7 创设优质的逻辑思维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学习,简化原本复杂抽象的思维过程,发现思维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误区,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比如,教师在进行圆柱与圆锥这节课教学时,本节课中的两个难点知识分别讲述了动手实践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效果产生的积极影响。

3.7.1 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在圆柱体表面积计算过程中,侧面面积的计算是该知识的重难点。在学生之前的学习过程中虽然接触了圆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但是并未接触圆环面积计算的方法,使得学生无从下手。对此,教师应该按照教学内容的要求,组织学生自主动手制作圆柱,而学生在自己亲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圆柱连接上下地面的圆环实际上是一个长方形,而圆环的表面积也就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此时圆柱表面积计算的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

3.7.2 圆锥体积的计算。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虽然学会了圆柱体面积计算的方法,然而由于圆锥是从圆柱上挖下来的一部分,因此学生在初次接触到圆锥时经常出现不知怎样计算圆锥体积的情况。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先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根据圆锥体积算的知识,组织学生动手制作两个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然后使用圆锥接水灌进圆柱内,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使用圆锥接三次水刚好可以灌满圆柱,而这一操作过程也进一步说明了圆锥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还要注重方法的传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这才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情境能力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15期)2021-04-13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成长·读写月刊(2019年1期)2019-01-28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人大建设(2018年6期)2018-08-16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5期)2018-02-10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3期)2017-08-22感悟三角形的高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北师大版(2008年4期)2008-07-11

推荐访问:数学课 浅谈 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