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重属性与科学内涵

孟凡东,田 园,孟成全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独特性,中华民族是历史的产物,中华民族共同体也是历史的产物。民族问题始终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重大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发展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社会和谐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问题,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民族自为的必然要求。因此,科学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重属性,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结构性内涵对于深入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和学术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中华民族”一词最早出现于清末,其内涵随着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得以完善。在十八大之后,中国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民族工作有了新的特点、任务和要求,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和理论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

(一)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提出

1902年,梁启超在其书中写到“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
二曰世界观”(1)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2.。这是“中华民族”一词被首次提出,自此,关于“中华民族”一词的探讨成为中国社会经久不衰的话题,无论是立宪派的“民族融合论”,还是革命派的“五族共和论”,他们均从各自的政治立场出发,就“中华民族”的内涵予以阐释,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争论促进了近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中国”“中华”等概念在现实中阐释着中国的现代性与中华民族整体性内涵的现代性,意味着现代意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形成。20世纪20年代,政治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整体观念也得到社会的认同。

1917年,李大钊在《新中华民族主义》一文中提出“凡籍隶于中华民国之人,皆为新中华民族矣”(2)李大钊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79.的观念,即中华民族是中国所有民族和所有国民融合而成的。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其“新中华民族”观念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基石。中国共产党一成立便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始终秉承“中华民族是一家”的理念积极推进民族工作,确保了国家的统一稳定,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现代国族——中华民族的建设,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例如,习近平在2014年的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论断;
党的十九大正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
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提出了“四个共同”理念;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四个与共”理念。

(二)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的探讨

2011年《史学月刊》杂志开启的“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讨论标志着学术界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注,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重要论述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列讲话后,学术界开始了广泛的关注并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学界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的学术探讨可谓层出不穷,异彩纷呈,归纳起来,有如下十个有影响力的观点:

第一,命运共同体论。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出发,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朱碧波认为,中华民族不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是一个“历史命运共同体”,还是一个具有主权国家形态的和共同利益基础上“政治共同体”的多维建构(3)朱碧波.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建构[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6-32.。何一民认为,近代之后中华民族才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提出来,从晚清到现在中华民族的内涵不断变化。而陈茂荣则从中华民族整体意义出发,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人民命运共同体的多重共同体,既是中国各民族大团结大繁荣又是中国人民共发展共进步的“命运共同体”(4)孔亭,毛大龙.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J].社会主义研究,2019(6):51-57.。丹珠昂奔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多民族命运共同体”(国家命运共同体)(5)丹珠昂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构成、内涵特质及铸牢举措[J].民族学刊,2021(1):1-9.。

第二,有机统一体和亲缘体论。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是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结构出发,认为其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和亲缘体”。孔亭认为,十八大之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各民族在历史演进中结成的相互依存、共担共享的“有机统一体和亲缘体”,突出“中华民族以共同体形式存在和发展的状态与实质”(6)同②.,彰显“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有机统一的整体”(7)孔亭.试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33-40.。

第三,多重共同体论。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有着“多重属性的共同体”。张会龙、冯育林认为,中华民族以共同体形式存在,是一个“历史文化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社会生活共同体以及精神-命运共同体”(8)张会龙,冯育林.共同体视阈下的中华民族意涵分析及其可能限度[J].思想战线,2017(3):63-70.,“中华民族”具有多重共同体属性(9)冯育林.从“中华民族”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考察及其建设析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8-15.。而常士訚、朱碧波则从比较政治的角度论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多重的多民族国家建构论”(10)常士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多重建构及其逻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3):1-8.(11)朱碧波.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出场·概念真意·伦理底蕴[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113-123.。阮华容进一步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文明共同体”(12)阮华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哲学阐释[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9-28.。

第四,民族实体论。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从“民族实体”的角度出发,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体意义,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联结性的具有聚合关系的“民族实体”,是一个内在有机的“命运共同体”。严庆从多民族国家建设角度出发,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更强调“共同”的民族实体意义——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精神文化、共同的责任使命、共同的前途命运(13)严庆.本体与意识视角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46-50.。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有机性是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相对应的(14)严庆.认知与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有机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思考视角[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35-43.,因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国家共同体、民族共同体与国民集合体的命运共同体(15)严庆.本体建设与意识铸牢:试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理路[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3-21.;
青觉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历史上积淀而成的中华民族为基础形成的以共善生活为价值导向、具备共同复兴关怀的中国国民聚合实体”(16)青觉,徐欣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内涵、要素分析与实践逻辑[J].民族研究,2018(6):1-14.。

第五,多民族共同体论。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最重要的一个内涵是“多民族共同体”。蔡美彪认为中华民族不是“一个简单的军事政治的联合”,而是一个内在凝结的整体,“是历史上形成的以汉族为核心的多民族稳定共同体即多民族共同体”(17)蔡美彪.“中华民族”商释[J].中国文化,2018(1):16-17.;
杨虎得、韩喜玉强调“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意义,认为文化不仅是组成共同体的人们在精神领域内的某种价值共识,而且是最根本的维系力量,是认同中华文化的各民族共同体”(18)杨虎得,韩喜玉.“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基本内涵及理论意义探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5-20.。

第六,“国家意涵论”和“国族称谓论”。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刘永刚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内涵是“国家意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现代国家中最具基础性的社会政治机制,中华现代国家中最鲜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特征是从“民族建国”实现“民族复兴”。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要树立并广泛传播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载体的“现代中国国家观与中华民族主权观”(19)刘永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国家意涵[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1(4):1-14.。徐黎丽、韩静茹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现代含义就是“国族称谓”,它是具有地理和精神边界的共同体(20)徐黎丽,韩静茹.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含义[J].思想战线,2021(1):52-60.。

第七,双重含义论。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双重含义包括“中国各民族和中国全体国民的共同体”。周平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现代民族”,是各民族聚合体的同时也是“现代国家的国民共同体”(21)周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双重进路[J].学术界,2020(8):5-16.。曹为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呈现出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和全体国民的共同体双重意涵,且有三点理论价值:一是将效率和规模两大因素整合其中;
二是为探讨中华民族的结构性特征拓展了空间;
三是明确民族本位和国民本位两条建设进路(22)曹为.共同体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基本内涵与建设逻辑[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0(4):13-23.。

第八,国民共同体与政治中国人论。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指在政治上对“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有着认同的中国人”。关凯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政治的中国人”的统称,是一个超越文化与族裔的政治共同体(23)关凯.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一种新的文化政治理论[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5):71-77.。李大龙进一步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指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具有政治认同的中国人,以共同政治诉求、共同利益结成的共同的命运共同体,具体而言中国人的国民共同体也即“56个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24)李大龙.中华民族共同体属性与建设途径探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1-8.。

第九,文化精神论。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本质上是“文化共同体”。持这一观点的学者马俊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质是复合的“人们观念中的国家”的“民族精神共同体”(25)马俊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代性内涵[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15-21.。邹广文认为,多维度多层次的总体性共同体样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本质上是各民族核心凝聚的文化认同与价值持守的文化共同体(26)邹广文.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叙事结构[J].哲学研究,2021(11):5-13.。

第十,“政治-文明共同体”与“一体论”。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孙懿从马戎的“中华民族是一个独特的政治-文明共同体”(27)马戎.中华文明共同体的结构及演变[J].思想战线,2019(2):36-49.观点出发,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体”的观点以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认识为基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研究的起点,因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特征是“一体”,其三个文明要素为:共同的“家园”、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命运”(28)孙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及意义[J].思想战线,2019(3):87-92.。

由上述观点可见,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内在统一性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科学内涵等根本性学理问题并未达成共识。本文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重属性作为研究的基点,并对这一概念的结构性内涵进行论证。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具有多重属性的“命运有机体”,有着多维度的内容指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核心属性是文化共同体,是其文化属性;
历史共同体是在共同文化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共同历史记忆(共同历史来源、共同生活经历、共同奋斗记忆)和共同团结奋斗的文明有机统一体,是其文明固有的属性;
中华民族中各民族间的经济利益与经济联系有机构成了经济共同体,构成其基本属性;
政治共同体从组织系统上规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本属性;
社会共同体是共同体的社会组织形式和存在方式,是其关系属性;
命运共同体是共同利益凝聚的历史结果,是其本质属性。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在发展进程中文明性和历史性的发展成果,是历史性和现代性的辩证统一。也就是说,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虚幻的建构性的想象共同体,而是真正的文明性的有机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是历史性的命运共同体,也是现代性的多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是文明性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是结构性的社会主义社会共同体,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性和文明性所决定的。

(一)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属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明性是由中华民族的文化属性和历史属性所决定的。文化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属性。文化共同体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重属性中居于核心与前提地位,中华民族观念形成发展中凸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意义。20世纪初,梁启超认为,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混合而成,他强调“大民族主义”;
辛亥革命后,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孙中山提出将汉、满、蒙、回、藏五族归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即“五族共和”的思想。这两派争论的焦点在于——中华民族是否是一个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属性在这一争论中不断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几千年的中华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价值理念与不懈追求,是中华文明延绵至今赓续不断的内在根基。由此而言,文化共同体是个体或群体基于共同的或相似的文化理念聚集在一起,并反映一定价值追求的历史性和文化性的命运有机体——中华民族文明共同体的基因性内核,“一”与“多”的统一性构成了中华民族价值共同体的合理性内核。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67.,文化属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属性,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属性的关键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合体,“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30)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52.,其中的天下观念、家国情怀、和合思想和大一统思想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不竭的精神财富和文化优势,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文明优势和思想资源。

首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明基因。古代有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戚继光抗倭等千古佳话,近代则不断涌现出一批批如林则徐、邓世昌、孙中山、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马骏(回族)和关向应(满族)等爱国主义英雄,新中国成立后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经济军事科技的迅速发展无不是时代英雄爱国意识的文明呈现和文化优势。

其次,少数民族与中华民族具有天然的同一性(31)刘会柏.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1(6):80-88.。中华民族共同体决定了中华民族与少数民族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关系,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智慧的体现,也是不同民族与地区文化融合的结果。这种内在的契合性与天然的同一性造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与生俱来的独特性。中国革命文化是中华文化在近代的深刻体现,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时生死与共、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强化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着中华民族之合力,实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高度凝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属性的最大化张扬。

(二)历史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固有属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历史连续性的文明有机体,这一有机体根源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明固有属性。这是因为,中华民族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中华民族共同体也是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产物。历史共同体是广义的文明在纵向上的脉络凸显,文化认同的过程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共有的文化包含一定共同的文明历史,“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3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235.。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在同一片疆域上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各民族之间互相交流交往交融共同缔造和共同铸就着中华民族历史共同体和中华文明有机体。在此意义上可以将中华民族历史共同体理解为个体或群体在共同的文化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共同历史来源、共同生活经历、共同奋斗记忆的中华文明有机统一体。

首先,共同的历史来源孕育着中华民族历史共同体的雏形。中国文明最初主要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了以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为中心,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分散周边的“五方并举”的格局,在这种无意识的自在状态下,“五方并举”和“五方一体”民族交融成为大势所趋,不论通过经济往来、文化交流还是战争这样特殊的交往形式,都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五方并举”和“五方一体”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就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历史来源的最初形态,在民族间的交融互动整合之中不断孕育着中华民族历史共同体的雏形,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延续性与整体性也是共同历史来源延续与发展的本质特征,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中华民族文明共同体的历史性。

其次,共同的生活经历塑造着中华民族历史共同体的基础。我国各个民族的生活一直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少数民族聚居地也并非全部是同一民族,而是包括汉族在内的多种民族交互杂居,在以汉族为主的中原地区也同样生活着多民族同胞,这种民族居住地的分布状况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不同民族共同的生活经历在中国历史中得到延续与发展,使得自在状态下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被塑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五方并举”格局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共同的生活经历也形成了民族间相互依存、包容共生的深厚情感,从而为中华民族历史共同体打下了坚定的情感基础,中华民族整体意识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在发展阶段不断强化。

最后,共同的奋斗记忆升华着中华民族历史共同体的灵魂。中华民族历史共同体在共同历史来源、共同生活经历的浸润下不断形成共同努力奋斗的深刻记忆,推动自在状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向着自觉状态转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觉醒,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不断彰显。到了近代中国,最为显著的记忆就是为中华民族之独立与自强而奋斗,最成功和最强烈的历史呈现为面对帝国主义的残酷侵略,中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共同救国,实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代的彻底转换,中国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抗战的集体记忆使得中华民族历史共同体产生了蜕变,升华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全觉醒和确立,中华文明也随之实现现代转型,形成了现代性的中华民族文明共同体。

(三)经济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属性

共同体在其本质上都是利益共同体,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是决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程度深浅的根本。在中华民族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民族生产方式存在的差异性,客观上增进了各民族在经济方面的互补性,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是通过不同民族之间以及民族地区人民群众之间的经济联系而形成的,这种联系不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而是建立在一定文化认同基础上的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历史性的经济有机体。因此,经济共同体可以理解为随着经济联系不断紧密发展的阶段性产物,是个体或群体基于共通的价值理念,以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为根本目的而共同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首先,共通的价值理念是经济共同体持续发展的稳定器。这一理念是为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中成员所接受和认同的观点和行为方式,且指导着共同体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一理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文化认同,经济交往的程度与文化认同的程度成正相关,对不同民族的文化认同程度越高,与其交往的意愿越强烈,经济关联度越强,经济共同体就愈加紧密。另一方面是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基础上的民族认同是经济共同体进行经济交往的前提,表示出不同民族经济联系的潜在性与可能性。

其次,通过自身的发展、不同民族的发展来实现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古代的游牧民族提供了中原地区生产生活以及经济发展所需的牛羊马匹,中原地区填补了游牧民族对粮食作物、衣物布匹等生活资料的缺失,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性与互补性形成了一种稳定而紧密的经济联系,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以汉族为主的中原地区与以少数民族为主的边疆地区在争夺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先天自然优势中一直处于交流交融的状态,甚至出现了“半农半牧”“半牧半农”的农牧相交经济带,这种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也是经济共同体的表现方式,实现了自身发展与民族发展的和谐统一。特别是近代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愈加凸显,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经济严重停滞与倒退,这不仅破坏了原本自给自足的内循环自然经济,也使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绝后的民族危机,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立起来,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的核心利益不再局限于个别民族的经济利益,而是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时代赋予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新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任务与历史使命,中华民族在新时代迎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的最好时期,现代民族地区间的经济更加紧密,民族地区的经济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前进。“中国式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在坚持和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下,“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3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236.。通过促进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来巩固经济共同体这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本,建成统一社会主义大市场,实现中华民族整体的繁荣富强和高质量发展,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夯实经济基础。

(四)政治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本属性

中国数千年的“大一统”的政治实践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共同体这一根本属性。亚里士多德曾说: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34)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7.。中华大地从古至今都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在他们之间必然产生了政治联系。从先秦时期的“胤征羲和”“商人东进”,到秦汉时期的“昭君出塞”“张骞出使西域”,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族内迁”,到隋唐时期的“文成公主进藏”,中华大地上的各族人民政治联系不断增强,多民族大一统的国家意识不断加深。全体华人引以为傲的唐朝就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融合的政权,不仅民间各民族的人民融合生活,而且在唐朝的政治体系中有着大量少数民族身份的谋士、将领,比如长孙皇后的族叔长孙顺德以及弟弟长孙无忌,都是鲜卑族第一等贵姓,名将阿史那思摩是突厥贵族,高仙芝是高句丽贵族等。即使是在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这种大战乱时期,无论是哪一个民族的政权,都将建立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为自己的目标,这更加体现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政治共同体。

作为自觉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始于近代。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中,各族人民才真正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由此,“中华民族”一词也开始在民国时期发挥其政治作用和社会教育功能,即凝聚全民族力量抗击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国家属性是近代中华民族发展的本质特征,民族属性也在近代中华民族发展中发挥其功能性,政治共同体本身便蕴含着国家属性与民族属性,因此,政治共同体与国家共同体、民族共同体是不可分割的。

当今我们要更加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属性,因为政治共同体本身包含了两层含义,于内部而言,政治共同体必须维持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的长治久安与社会稳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
于外部而言,政治共同体必须在国际交往中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全体儿女的共同梦想,也是中华民族必须实现的共同目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属性对内可以起到凝聚人心、汇集力量、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政治号召作用,对外可以在激流汹涌的国际关系中维护民族利益不受侵害,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保障。

(五)社会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属性

正是在长久的共同历史发展中,在各民族相互融合、相互关联的基础上,中华大地上的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团体乃至每一人都形成了社会认同意识,形成了社会归属感,从而使得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社会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又呈现出马克思所强调的社会共同体概念的特征。所谓社会共同体,“就是指人们以一定的纽带所联系起来的人群集合体,是不同人群所采取的社会组织形式和存在方式”(35)石云霞.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及其发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1):23-28.。

首先,中华大地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是社会共同体存在的前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生活在亚洲东部这片土地上,其北方是寒冷贫瘠的西伯利亚,东方是一望无际的太平洋,南方是热浪翻滚的雨林沼泽,西方是巍峨耸立的高原与雪山,从地理上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结构。而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极大地促进了中华各民族的交流互动与繁荣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才能相互认同、相互依存,组成同一个社会,形成历史文明共同体。

其次,社会共同体的形成依赖于全社会的认同意识。正是在相对封闭而又富饶优越的自然条件下,历史上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对外缺少交流,但对内沟通频繁,在此基础上中华民族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成为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以及政治共同体。由于彼此之间拥有共同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生活上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且存在于同一个政治框架之下,各民族间的身份认同自然非常强烈,彼此都认可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之中。在全社会都具有认同意识的基础上社会共同体也就自然产生了。

此外,社会共同体表明所有拥有中国国籍的人皆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中华民族是一个社会共同体,因此,凡是在中国社会之中,愿意为中国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愿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人皆为中华民族之成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那些生活在国外但拥有中国国籍且未脱离中国社会的人仍属于中华民族;
那些加入了中国国籍,愿意为中国事业而努力的外裔中国人同样属于中华民族。

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即人是社会存在物,人与社会是统一的。中华民族是一个社会共同体,每个人都无法脱离这个社会共同体单独存在。当社会共同体内部出现问题时,中华民族可以从整体上进行精确解决,当面对外部挑战时,中华民族可以汇聚全社会的共同体力量进行斗争。社会共同体既保证了社会内部每一组成部分的安全,社会内部各组成部分也担负着社会共同体的发展。

(六)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中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时指出“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37)习近平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 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5-10-01(1).。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的本质属性,体现着共同创造的美好生活由各民族共同享有,危机到来时由各民族共同抗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由各民族共同承担。

首先,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命运与共”的利益统一体。中华各民族相互团结、共同繁荣既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又符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境外势力威胁中华民族安全时,各族人民能奋起抗争以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
当内部出现危害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可能时,中华各民族能团结一致共同保障幸福生活。

其次,“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38)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6.。因为独特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铸就这一伟大文明的主体并不是某个单一的民族,而是一个中华民族文明有机整体。这个文明有机体的各族人民依靠共同拥有的勤劳勇敢不断创造着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使得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成为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大家共同创造出来的美好生活也并未被某一民族所独享,而是供各族人民共同享有,中华民族也就成为彼此依存、荣辱一体的命运共同体,一个独特的中华文明共同体。

再次,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不仅表现在共同铸就辉煌时的不离,更体现在共同面对危机时的不弃。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曾经辉煌的中华文明共同体遭受到了严重的危机,而西方人更是污蔑中华民族为“东亚病夫”“黄祸”。面对着事关生死存亡的民族危机,中华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敌入侵,无论是在辛亥革命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都展现着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团结抗争的精神。正是由于中华各族人民在面对危机时的不离不弃、共同抗争,才使得中华民族文明共同体从未被列强真正征服,我们也凭借着自己的共同体力量最终取得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之后,各族人民积极投入到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就成了各族人民共同的梦想和责任。

最后,中华民族作为命运共同体,复兴的力量源于中华各族人民。历史上伟大的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严重的生存危机是各族人民共同克服的,中华民族文明共同体是一个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面对各种类型的艰难险阻,必然会面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而克服这些困难的力量之源便是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复兴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危机也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华民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早已经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历史性和现代性的命运共同体。

综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典型的多重属性的概念,历史共同体是其固有属性,而文化共同体是其文化属性;
经济共同体是其基本属性,政治共同体则是其根本属性;
命运共同体是其本质属性,社会共同体则是其关系属性。这一多重属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科学内涵是一个结构性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重属性意味着其必然具有丰富的意蕴与内涵。本文尝试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科学内涵概括为中华文明有机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共有的中华文明历史中形成的中国式的拥有共同命运的文明有机整体,即以共同历史共同文明为基石、以共同利益为根本、以命运与共为本质、以共有文化为核心、以共同的政治认同为保障,在共同的社会关系中以共同价值为基础构成的文明性的真正共同体。具体而言,这一有机整体包括三个层次含义的内在统一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式的“命运共同体与历史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的统一;
是中国式的“真正共同体与国家共同体、民族共同体、国民共同体”的统一;
是中国式的“文明共同体与真正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价值共同体”的统一,这三者的内在统一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丰富的结构性内涵。

(一)中国式的命运共同体与历史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的统一

作为一个命运共同的文明有机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式的命运共同体与历史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的统一。在五千多年悠久而深厚的文明中,中国境内的各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一个“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共同体的核心是认同,这不仅表现着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也体现了一种家国情怀,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自觉、文化自觉与政治自觉。

一部中国史是“五方并举”的历史,是中国各民族“共同书写”的历史,在“五方并举”“华夷一体”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的联系愈加紧密,认同的意识不断凸显和加强。在共同的疆域下,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着自己民族的历史,同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民族在交流交往和交融中共同创造、共同塑造和共同培育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命运联系的紧密度。中华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说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同时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华民族强大韧性的精神根基;
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国各民族在文化认同的前提下形成的一种基于情感和认知的精神园地。“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国家政治共同体的同构与契合”(39)冯育林.从“中华民族”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考察及其建设析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8-15.表明政治共同体本身的意识形态性与特定的政治属性。政治共同体形成于数千年来的“大一统”政治实践中,自觉于近代的民族危机中,对内政治共同体维护民族内部以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对外捍卫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政治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为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政治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化与历史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交织、命运一体和利益一体。

命运共同体以共同的利益为根本,以文明共同体认同为前提,不仅是各民族共同体利益的统一,也是各种认同的统一。历史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经过历史的产生、文化的沉淀、政治的巩固逐渐实现命运共同体与历史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关系的内在的、有机的文明统一,并再次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与完善增添动力。

(二)中国式的真正共同体与国家共同体、民族共同体、国民共同体的统一

作为一个命运共同的文明有机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一直处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存在状态,也正因如此,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极为重视“天下观念”。从中国传统的“天下一家”“华夷一体”“中华一家”,到如今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人的天下观念代代相传,从未间断,而这一文明型的天下观念和大一统观念也在漫长的历史中塑造了中国人对国家统一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整体性的认同,这种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成为真正共同体的前提。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无论自然灾害还是外来入侵,中国人民曾面对过不计其数的困难挑战,其间始终不变的是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不畏强敌的精神。在一次次克服艰难险阻的经历中,中国人民懂得了自身利益的实现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一个团结的民族、强大的国家来保障,民族的团结离不开人民的认同与国家的支持,国家的强大也离不开国内民族的团结与人民的进步。社会主义的国家、民族与人民(国民抑或公民)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命运共同体和真正共同体。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式的真正共同体与国家共同体、民族共同体、国民共同体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极其重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其初心使命就是真正重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发展和人民的美好生活,从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到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断实践着社会主义大家庭的真正共同体,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等重大场合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将“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40)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8.视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其实质就是让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其核心是让各族群众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民族与人民三者之间的紧密性关系和真正共同体的关系属性。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美好生活的理念让中国各族人民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真正共同体,是更好实现中国各族人民群众自由全面发展的真正的文明有机体,彰显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内容。

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各民族共同形成的中华民族文明有机体是中国式的真正共同体与国家共同体、民族共同体、国民共同体的统一,这既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深刻揭示,也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科学内涵的准确把握。

(三)中国式的文明共同体与真正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价值共同体的统一

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和大一统始终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始终是贯穿中华民族的一根主线。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民族间的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依存,渐趋形成了“五方并举”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态势,自在、自觉和自为的文明有机体的历史性发展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特征。“五方并举”格局、“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与中国自古以来“大一统”的国情表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体多元”与“多元一体”的统一,反映了命运共同体与文明共同体的统一、价值共同体和真正共同体的统一,也证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是一个中国式的文明性的有机统一体,也是一个中国式的现代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通过一体多元的特征呈现于中国式的真正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和文明共同体的统一之中,要理解这种统一,关键在于“一”与“多”的辩证统一上。“一”可以理解为“本体”“整体”,“多”可理解为“客体”“部分”;
“一”代表了统一与整体,“多”表现为多样性,在“一”的主导下,“多”呈现为发展的多样化;
“一”存在于“多”之中,“多”有机结合成为“一”,在此意义上,一体代表的是中华民族这个整体,更强调的是统一与团结,多元代表了各个民族,凸显的是各民族的多元化与特色,这也是中华文明的辩证思维和统一意识。

一体下的多元,指的是在中华民族整体之下各民族的发展,更多表达的是各民族的民族利益与民族发展,这种发展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所进行的发展,即在稳定的主体下对共有情感与价值的丰富与创造,是整体利益下多元利益的实现,是中华民族文明共同体下不同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也就是说,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民族的繁荣发展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多元上的一体,指的是各民族的共性以及各民族共同利益的有机统一,更多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与命运与共的中华文明有机体。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文明有机体,中国各民族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是一个命运与共、生死一体的国家有机体,更是一个历史性与现代性相统一的中华民族文明有机体,中华民族文明有机体的包容性与联系性是其内在有机关系的隐性联结,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现代转型的历史结果。在近代求得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的过程中,中华文明实现着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这种转型的社会主义文明共同体形成了具有现代性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华民族文明有机体,从而实现了中国式的命运共同体与文明共同体的新统一,价值共同体和真正共同体的统一,汇聚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科学内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结构性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明价值理念不断凸显,荣辱与共、休戚与共的中华文明理念更为彰显,自强不息、命运与共的中华文明有机体理念不断走向人类文明新形态。

猜你喜欢 共同体命运中华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2年1期)2022-10-26爱的共同体散文诗(青年版)(2022年5期)2022-05-31命运的更迭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2021年9期)2021-09-27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0年2期)2020-02-06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命运秀海峡姐妹(2018年12期)2018-12-23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华人时刊(2018年17期)2018-12-07命运诗选刊(2015年6期)2015-10-26

推荐访问:共同体 中华民族 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