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率副词“常常”和“频频”的语义侧重及主观性

桑 勇

(1.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 430079;
2.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市河西区 300204)

“常常”和“频频”是现代汉语中的频率副词。《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1]解释如下:

(1)常常 副词,表示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他工作积极,~受到表扬。

(2)频频 连续不断地;
多次地:~挥手|~举杯。

对于留学生来说,词典中的解释并不能指导其正确使用这两个词,因为“表示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与“多次地”很难区分。“连续不断地”和“时间相隔不久”差异也不大。或者说,留学生很难掌握此中的细微差异。教学中有的留学生出现了下列造句错误:

(3)* 因为在微信可以给家人发信息,也可以与家人频频聊天。

(4)*听到了爸爸的建议,哥哥常常点头,表示非常同意。

例(3)中的“频频”应换作“常常”,并且放到介词“与”的前面;
例(4)中的“常常”应换作“频频”。

本文主要分析留学生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具体回答下面三个问题:一是频率副词“常常”和“频频”的差异是什么;
二是频率副词的主观性是如何体现的;
三是在教学中如何讲述上述内容。

在汉语本体研究领域,学者张谊生[2-3]、蒋静忠[4]、李强[5]对频率副词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很多学者利用连续统(continuum)的理念构建频率副词的不同层次的连续统。吴春相、丁淑娟把频率副词的频率连续统从高到低分为五个等级,即极高值频率副词、较高值频率副词、中度值频率副词、较低值频率副词、极低值频率副词[6]。在他们的研究中,“常常”和“频频”都属于较高值频率副词。杨凯荣根据副词的语气和功能构建了一个包含命题性、假性语气副词、真性语气副词的连续统,认为“常常、总是/老是、真”分别对应上述连续统的三个节点[7]。

上述研究对于解决本文开头处留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帮助不大,因为从频率连续统看,“常常”和“频频”都是较高值频率副词;
从主客观连续统看,“常常”和“频频”都是命题性副词。这就显示出连续统理念的弊端,即这种线性维度只能揭示近义词之间在某一个维度的差异,不能显示多维差异。本文通过构拟频率副词事件语义侧重来解决多维差异问题。

事件(event)是一个哲学概念,即一切“发生”均为事件。这种理念投射到语言中,语言学家就构建出一个以事件为视角的语言学研究,审视不同类型事件下语言各层级单位的表现及规律。根据词语之间的相同之处,人们把这些词语确定为一类词,而它们的相异之处恰恰反映了事件语义的不同侧面。而一组近义词则相对完整地呈现了一类客观事件(或认知加工客观事件)的全部形态。“频率”本身也是个事件,表达动作行为的次数以及次数的多少。同为高频的“常常”和“频频”,在频率值上没有差异。观察语料发现,二者的差异体现在事件性质上。这种事件性质的差异投射到语言上,就表现为不同的语义侧重。

(5)他最近神经衰弱,常常12 点都睡不着。

(6)周末的时候,我常常去爬山。

(7)这种鱼上市集中,由于加工没跟上,常常1 公斤只卖1.2 元左右。

(8)聪明而训练有素的海狼“手舞足蹈”,时而向观众频频“招手”,时而与主人“咕咕”对话。

(9)不久前美国大公司假账丑闻频频“曝光”,一些美国报纸对默克公司的财务问题提出质疑。

(10)楼市调控的频频“出拳”让不少市民陷入了究竟是买房还是租房更为划算的困惑中。

观察上述6 例,发现如下规律:

第一,“常常”使用的时间范围至少是超过一天的,如例(5)的“最近”可能指最近的几个月、最近的一周、最近的三五天等。“频频”的时间范围可能是正在说话时的较短时间(例8),也可能是超过一天的较长时间(例9、例10)。

第二,“常常”不仅表示高频,还可表示两事件之间关联的可能性很高。如例(7),“加工没跟上”是原因,“1 公斤只卖1.2 元左右”是结果,“常常”在这里强调这种因果关系的关联性很高。“频频”不仅表示高频,还可表示“短时密集”出现某动作,如例(10),表示“楼市调控”在很短时间内多次进行。

第三,“常常”可单纯表示某一事件高频发生,如例(6)。“频频”在表示事件高频发生时,后边一般会出现另一分句,表达高频发生的事件带来的影响、产生的原因等。

这些规律表明,在主客观连续统和频率连续统中处于同一位置的“常常”和“频频”,所修饰的事件是不同的。“常常”表示相对较长时间的高频(至少多于一天);
“频频”既可指较长时间,也可指短时间。“常常”表高频的同时可表两事件之间的强关联性;
“频频”则突出事件在短时内密集发生,并带来一定影响。这种差异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多维的。

哲学上的客观范畴是指没有人的意识参与的客观存在,主观范畴则是指在客观对象基础上所形成的意识活动。这种界定和划分的目的是,在探求世界本原过程中对对象进行分类,以更清晰地显示世界本原的构成。这种主客观分类的理念也存在于言语交际中,具体表现为,一个言语表达通常会给出一个言者看来相对客观的事件以及言者对该事件的主观态度。

频率副词也处在这种主客观二分的模式中,如例(6)、例(8)两个句子所传递的信息可二分如下:

(6)客观信息:在过去的几个周末,我去爬山了。

主观信息:“我周末爬山”是一个高频发生的事件。

(8)客观信息:海狼向观众招手。

主观信息:“招手”动作在短时内多次发生。

可以看出,频率副词所传递的信息是对客观命题信息的评判。具体来说,是对事件发生的频率、事件之间的关联性等的评判,通过这种评判来表达言者的主观态度。尽管从言语的符号线条性来看,频率副词通常位于主语后、谓语动词前的位置,但是在信息编码的过程中,频率副词传递的信息是最后进入句子的。一定是先有客观命题信息的出现,然后才有主观频率评判信息的出现。这种主观性还可以通过对话中的否定来证明,例如:

(11)A:晚饭后,我常常去图书馆学习。

B:最近就看你去过两次呀,那也算“常常”?

A:相比以前,我已经有很大进步了。

实际情况是,最近A 有两次晚饭后去图书馆学习,A 认为这是“常常”,B 认为这不算“常常”。A、B 二人都没有否定两次的客观事实,只是对这个事件的频率是否算作“常常”持不同的主观态度。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频率副词时对高低不同频率副词之间的异同并无障碍,他们的学习难点和常出现偏差的地方是相同频率的副词。因为教师讲解这一部分时主要关注不同频率的表达方法,而相同频率副词之间的差异不易分辨,工具书上也鲜有涉及。根据本文第二、三两部分的论述,在学生已经掌握频率副词内部的频率高低差异以后,教师讲解“常常”和“频频”的异同时,可遵循下列模式:

首先,描写事实并生成语句,陈述客观命题信息。其次,分析这种高频的时间范围。如果小于一天,一定用“频频”;
如果大于一天且想表达短时密集的评判,也用“频频”;
如果大于一天,只是单纯想表达频率高,或者想表达两个事件的关联性很强,则用“常常”。最后,为副词寻找合适的位置。

本文在事件语言学框架内,提出相同频率副词之间的差异在于事件语义侧重。教学方面,区分副词与其修饰的客观命题所传递的不同信息,是明确副词功能的关键。同时,频率副词所表达的主观评判信息是在客观命题基础上产生的,留学生生成副词相关语句时应遵循上述信息组构顺序。副词内部处于相同连续统位置的不同副词的事件语义侧重都是什么?对于同一类别的副词,如何构建完整的语义侧重体系?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副词主观语义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22年8期)2022-08-31后印象小资CHIC!ELEGANCE(2019年33期)2019-11-22短句—副词+谓语娃娃画报(2019年8期)2019-08-05有主观小量倾向的“数+量/名+之+形/动”格式参花(上)(2019年2期)2019-02-14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世界博览(2018年11期)2018-06-11对立与存在北极光(2016年6期)2016-08-17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长江学术(2015年1期)2015-02-27副词和副词词组高中生学习·高三版(2014年3期)2014-04-29hardly是hard的派生词吗?中学英语园地·初二版(2008年3期)2008-07-15

推荐访问:主观性 副词 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