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后服务的实施困境与对策研究

文∣晋银峰 李安静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强调了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的必要性,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然而在实践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实施却陷入困境。本文力图通过归纳小学课后服务开展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分析其内在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为小学课后服务的发展完善提供参考意见。

小学课后服务作为“双减”政策的实施载体,承担着调节社会供需矛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责任,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困境。

(一)对小学课后服务属性界定性存在偏差

目前学界对课后服务的属性界定还存在偏差,从而导致改革陷入困境。因此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澄清。

学生在学习规律、身心发展等方面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地域、年龄段、性别、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差异共同构成复杂的学情。小学课后服务应该在育人目标的指引下,充分考虑学校条件和师资情况以及学情,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项目和活动组合,帮助小学生有效利用课后时间学习知识,使小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实现能力与人格的全方位发展。小学课后服务的开展有助于减轻家长的负担,有助于学校社会功能的发挥。

小学课后服务作为一种教学活动的附属形式,是学校主动承担起来的责任,而不是学校应尽的义务。对此基本属性的认知偏差导致部分家长过度依赖学校教育,将原本属于家庭教育的责任转变为学校的义务负担。小学课后服务在学校的开展,只是学校提供的主动服务,不具有强制性,但学校在实践中却要承担组织、动员全体学生参加的责任。

(二)缺乏成熟的课程体系

小学课后服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强调托管和育人双重职能的特殊教育形式,应该有一套具体成型的课程体系。这就要求学校应该结合学生生活学习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适合其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指定范围内通过特定的课程体系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目前,大多数学校由于缺少正规的、成型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导致其小学课后服务只完成了托管职责,育人功能并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较难满足学生与家长的需求

小学课后服务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学生回归校园,减轻家长接送等方面的困难,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但实际的操作情况却存在不少困难。按照政策文件的精神,学校只是动员学生自愿参与课后服务。在学校开展课后服务之前,有许多家长为孩子报了各种兴趣班、辅导班。在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后,许多家长并没有取消孩子的兴趣班、辅导班,只是将补习时间改为周末或晚上,学生的负担并没有真正减少。

因此,不少家长认为课后服务的开展并没有真正满足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求。此外,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其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学校有限的资源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相比于学校提供的兴趣指导,家长更偏向于选择市场上的兴趣培训机构。面对大量的学生需求,学校的师资力量也显得力不从心。

作为小学教育改革过程中的一种新事物,小学课后服务的开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尽管目前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不小的困难,但是只要拨开层层迷雾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就可以发现找到破解困境的良策,继续推进小学课后服务的发展和完善。[1]

(一)构建多元特色的小学课后服务课程体系

小学课后服务应以学校为服务主阵地、教师为服务主体、小学生为服务对象,提供满足小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的教育服务课程。

南京市早在2013年就进行了相关探索,试行“弹性离校制度”,学校安排专人照管学生自行学习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由市级专项奖补贴经费。但是像南京市等经济发达城市的优秀案例不具备普适性。各学校应利用当地现有条件,基于地理环境,结合当地社会发展的人文性,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学课后服务课程体系。课后服务课程体系的建立也不一定非要整齐划一,而是可以根据所在地区的各方面条件进行灵活建设。

以我国西南地区某省某县级市为例。这是一个制酒业发达、少数民族聚居的红色旅游城市。基于这些地方特色元素,该地小学可以开发以下三种课程体系:其一,红色文化课程体系。围绕当地赤水河畔等文化资源,制作“重走长征路,致敬革命英雄”的红色文化实施方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指导学生制作“红色旅游攻略”,让学生假期参与“红色旅游景点讲解员”的活动并提交社会实践报告,获得技能发展。其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以少数民族特色运动为示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爬花杆”课程。可让学生在入学时观看“爬花杆”之“踩月亮”表演,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表演自由选择是否参与该门课程学习。其三,酒文化课程体系。当地酒资源丰富,可让学生参与酒的制作过程,作为小学科学课的启蒙学习,为学生未来学习理科知识打下基础。

(二)引入多种力量建设小学课后服务课程

首先,可以积极引入技术力量,借助丰富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小学课后服务,有效减轻学校和教师的负担。自“双减”政策发布以来,出现了不少小学课后服务模式。这些模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却难以满足所有学校的需求。相关部门可以利用现有的课后服务数字平台,将各地提交的课后服务模式以地区、师资、经济等主题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学校进行精准推荐,使学校获得与之最匹配的服务模式;
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利用教师培训机会,组织教师学习当地的典型案例,邀请专家做专业指导;
对于农村小学,除了要加大师资的输入,还应该适当放宽其课后服务的空间。

其次,积极引入社会优质教学资源。学校如果承接过量的课后服务,服务质量将难以保证。教育培训机构采取商业化运行模式,在内容的多样性、针对性和形式的灵活性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自从“双减”政策颁布以来,有些教育培训机构的优质资源遭到闲置。

为此,学校可以主动与校外辅导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将其优质的资源引入校园。当然,学校在引入校外教育资源的同时,也要对其教育资质和教育质量进行动态审查和质量把关,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对其教学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管。此外,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也要调整自我定位,主动对接小学课后服务,制定保障学生多样化学习和成长需求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制作多种组合方式的模块套餐,形成跨越校园围墙的新型市场供需关系。

(三)在小学课后服务课程建设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课后服务应以服务学生为宗旨,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设计内容和组织形式。在开展课后服务时,赋予学生相应的角色和责任,激发其积极参与的热情,使其在课后服务的活动组织过程中收获参与感、成就感、获得感和满足感。

陶行知提倡的“小先生制”正是这样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组织模式,学校可以积极引导教师重视“小先生制”的实践落实,鼓励教师参与“小先生制”操作方案的制定和调整工作。此外,学校还要根据课后服务开展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问题随时进行调整,出台具体、动态的活动指导方案。作为实施“小先生制”的指导教师,要始终紧扣宗旨和目的,灵活把握具体组织形式,树立先进典型,总结宣传经验。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班会、分组讨论、个别谈心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后服务活动的管理与实施工作,增强学生的自信,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思考,充分发掘学生的才干和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驱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发挥作为“小先生”的引领示范作用,让其获得荣誉感。此外,教师也可以进行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提前体验教师职业的快乐与责任,从而增强其主动学习的动力。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服务学校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4期)2022-05-06“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广西教育·A版(2022年3期)2022-04-12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学校推介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采掘服务个股表现股市动态分析(2015年49期)2015-09-10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科技智囊(2009年8期)2009-08-26服务与咨询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09年5期)2009-05-26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2期)2008-02-18

推荐访问:课后 困境 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