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明古国迈向文化强国——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文 王学斌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中国史教研室主任

中央党校创新工程项目“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研究”首席专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这段收入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以下简称第四卷)中的重要论述,非常精练地概括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于文化建设的具体地位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同时,这段论述亦可视作第四卷中有关文化部分的主基调:于总结中展望,在远景下部署。

第四卷的第十二专题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共收录6篇文献,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揆诸6篇文献,不难发现蕴含着有总有分的特色,第一篇《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毫无疑问是总论,其余五篇围绕深研“两个结合”、加强国际传播、推动文艺繁荣等进行了针对性部署,最终六篇的宗旨即实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

作为总论性的文章,《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中对于文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予以更新的评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
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因此,“十四五”时期,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具体举措一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这是基于“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
二是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这是基于“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之考虑;
三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毕竟“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这三方面基本涵盖了“十四五”期间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与此同时,放眼未来的文化建设总目标,我们还面临着如何将一个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推进成为文化强国的远景规划,后五篇中给出了很有启示价值的思路。从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关注中华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密切内在联系,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自身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的日趋深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毫无疑问,“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理论创新与实践成就的最新总结与提炼,尤其“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入实践的重大理论结晶。此理论命题,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也是新征程中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原则要求和必须深加研讨的重大课题。

研究“两个结合”要立足两个基本问题。其一,“为什么要结合?”首先,这是救亡图存与真理探索的历史必然。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无数仁人志士探寻真理,但无一成功,历史的接力棒只有到了中国共产党手上,通过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真正实现了救亡图存的民族夙愿。其次,这是理论特性与文化属性的本质使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否则,我们便无法解释为何这种科学真理融入中华大地可以激发开天辟地、惊天动地、改天换地的伟力。再次,这也是文明演进与道路抉择的趋势昭然。1916年,李大钊同志曾预言,中国未来将塑造“‘第三’之文明,乃灵肉一致之文明,理想之文明,向上之文明也”。这实际揭示出一个道理:中国的发展,绝非跟在西方文明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而应当深刻审视人类文明发展的各种形态,在植根自身的同时,引入科学真理,从而走好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其二,“新时代如何再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点明了未来结合的具体思路,即我们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源头活水;
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秘所在。经过百年交融,二者已经彼此“互化”、深相结合。放眼未来,这两大思想文化体系,当继续沿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在回应时代问题的探索中,达致一种更高层次和意义上的“结合”,即创造性的“融合”。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就此定位,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同各国一道为解决全人类问题作出更大贡献;
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这四个方面无不体现了党中央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认知水平趋向深入。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纳入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投入,帮助推动实际工作、解决具体困难。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做国际传播工作,主要负责同志既要亲自抓,也要亲自做”。于此可见该项工作之重要性与系统性非同寻常。

推动文艺工作持续繁荣,是建成文化强国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任。作为该部分的压轴之作,《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一文篇幅最长,文采最飞扬,亦最语重心长。特别是致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五点希望,囊括该群体所当有的志向、立场、目标、理念与德行,可谓当代中国文艺工作的“劝学篇”。据此文献,进而言之,就当前文艺界存在的问题与瓶颈,较为可行的对策建议如下:一是进一步加强面向全体文艺工作者的基层党建工作;
二是进一步完善以“崇德尚艺”为主题的教育培训机制;
三是进一步完善以社会效益优先的作品评审和行业监管机制;
四是探索建立客观公正的行业自律和退出机制。如此,才能逐渐立破并举、综合施策,建设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

猜你喜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马克思主义文明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湘潮(上半月)(2021年11期)2022-01-15请文明演绎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漫说文明农村百事通(2020年11期)2020-06-27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对不文明说“不”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6年42期)2017-06-06文明歌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5期)2016-05-14英国热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环球时报(2015-05-08)2015-05-08法国作家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环球时报(2015-03-06)2015-03-0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亮相法兰克福书展环球时报(2014-10-09)2014-10-09

推荐访问:治国 强国 迈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