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贴布绣缘饰针法及其工艺特征解析

居 敏, 崔荣荣, 王志成, 牛 犁

(1.江南大学 a.设计学院; b.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 c.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江苏 无锡 214122;2.浙江理工大学 服装学院,杭州 310018)

贴布绣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广泛存在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劳作生活中,具有鲜明的风格特色。关于传统贴布绣的相关研究,周虞康等[1]、陈晓萍等[2]从历史角度对其发展脉络、艺术形式、应用等方面进行简述;秦瑾[3]、肖德玉[4]从艺术学角度,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贴布绣的图案、色彩、造型等艺术特征;尹朝阳等[5]从审美功能着手,指出了贴布绣的应用价值及审美功能;此外,还有针对其现代设计应用的研究[6-7]。但是缺乏对缘饰针法及工艺的专题研究,只在探讨贴布绣制作工序时略有提及,如缪良云[8]、陈庆菊[9]、尹关山[10]等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从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苏州档案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广州博物馆等地馆藏的服饰品中,选取248件饰有贴布绣的藏品为研究对象。从表现形式、缘饰针法、缘饰工艺等角度入手,对其缘饰针法及材质进行分类归纳,阐释传统贴布绣的缘饰针法及其工艺特征,旨在弥补传统贴布绣研究领域的不足,以期更好地探寻、传承贴布绣技艺。

1.1 传统贴布绣的起源与发展

关于传统贴布绣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年前周代的补贴工艺,在《周礼》中就有“刻绘为雉翟”的记述。补贴工艺发展至唐代形成了“贴绢”与“堆绫”的装饰工艺,贴布绣也就由此发展而来。宋代以后,人们开始用绫及丝织物剪贴并堆叠成多层次的图案(图1),使贴布绣成为一门独特的手工艺。贴缝工艺延续到明清时期,得到更大的发展,在宫廷及民间广为流行。明末清初的董小宛,曾用梅花瓣、通草剪贴于扇子上,由于精美而传颂一时。后来,又运用贴缝工艺创作出剪彩贴绒花卉[11]。清朝补服上的“补子”是贴布绣工艺以较为完整形态出现的实物。在以后的发展中,贴布绣的装饰功能逐渐凸显,在中国分布较广泛,成为一门独特的装饰艺术。

图1 南宋贴绣牡丹纹褡裢(江苏金坛周瑀墓出土)Fig.1 A peony-patterned Dalian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unearthed from Zhou Yu’s tomb in Jintan, Jiangsu)

1.2 传统贴布绣的形式表现

通过对248件饰有贴布绣的传世服饰品观测统计,发现其实物品类繁多,其中包括云肩、荷包、鞋、帽、眉勒等。从表1可知,其造型手法分成两类:1) 贴布平绣,是将贴布按照图案进行剪裁,以拼贴或堆贴的方法固定在底布上,然后用丝线围绕贴片边缘进行绣缝,贴面平挺。如表1中4#所示,裤缝两侧刺绣“寿”字纹,左右贴布装饰石榴纹和瓜瓞纹,制作精美,寓意多子多寿。2) 贴布凸绣,则是在贴布与底布之间衬垫棉花、海绵等材料,使图案隆起,在视觉上具有浮雕感,如表1中6#、7#所示。

根据贴布绣的缝贴形式可大致分为:1) 单色单层平铺式,是将贴布按照剪纸中阳刻镂空的方式,即在同一块布料上裁剪出线条连接的图案,再将完整的单层贴片在底布上绣缝固定。如表1中1#、2#所示,如意字符纹肚兜分别在中心及角隅处贴布装饰文字纹、漩涡纹与如意云头纹,并在贴片边缘用金线压缝装饰。2) 多色多层叠压式,以贴片堆叠为主要特征,根据图案进行堆叠和拼贴,少则两层,多则三五层,如表1中3#~7#所示。

表1 贴布绣的表现形式分析Tab.1 Analysis of the manifestation forms of appliqué

贴布绣综合运用传统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的表现技法,就地取材,制作简洁,其造型突破程序、随心而生,贴片上常辅助刺绣、染绘等工艺。在服饰中往往作为局部装饰,而在配饰及纺织品中多作为主题图案独立应用。其中,贴布平绣及多色多层叠压的表现方式在馆藏服饰品中最为常见,据统计,贴布平绣的出现次数占总数的96%,贴缝形式为多色多层叠压式约占89.34%。贴布绣构成形式灵活多样,相较其他刺绣艺术更加省时便捷,充分体现了民间妇女在劳作时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展示出她们敏锐的洞察力及造物智慧。

通过对贴布绣边缘装饰工艺的观察,发现贴片边缘处理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锁边、包边,压边等,其中丝线绣边应用最广泛。在相关研究中缘饰工艺一直被忽略,笔者通过反复实践研习,并结合田野调研对贴布绣缘饰针法做了分类统计。

2.1 针法统计及分类

本文以贴布绣针法的构成方式和表现效果相结合的方法,将常见的缘饰针法分为直针、锁针、钉线、缲针、特色针法五大系列,传统贴布绣常用的缘饰针法系列及分类如图2所示。

图2 贴布绣常用缘饰针法分类Fig.2 Commonly used edging stitching categories for appliqué

本文收集了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苏州档案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广州博物馆等地馆藏的上千件服饰品,含有贴布绣装饰工艺的藏品共248件,其中上衣42件,下裳29件,饰品154件,纺织品23件。表2分别对馆藏文物中不同类别的缘饰针法运用数量、所占比例与常用品类做了统计研究。

表2 馆藏贴布绣服饰品的针法统计Tab.2 Stitching statistics of appliqué clothing accessories in the collection

由表2可以看出,在所研究的贴布绣服饰品中,绗针、倒三针、刺针、锁边针、盘金绣、绞线绣、缲针等是最常见的贴布绣缘饰针法。其中,绗针及钉线绣应用最广泛,绝大多数贴布绣的图案边缘都是用这两种针法来表现。也许正是绗针与钉线绣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以及简单灵活的运用特点,使其成为民间妇女缝缀贴布绣图案时首选的缘饰针法。

2.2 针法特征及应用

贴布绣的创作主体大都是民间劳动妇女,为了满足其生活与审美需求创造出了丰富多变的缘饰针法。不同的针法因绣线质感、针法组织、施绣者的主观创造性等因素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显示民间女子灵巧的手艺与智巧的创造能力。

2.2.1 直针系列

绗针,其特点是线迹细直、整齐,长短一致。由表2可看出,绗针的应用频率仅次于钉线绣,总计51件,占比20.56%。因其针法操作简单,缝制速度较快,具有极强的规律性和装饰性,主要应用于固定大面积的贴布绣图案。如表3中1#,童子纹肚兜中人物及花鸟纹样用绗针来绣缝,清晰而简洁地传达出图案的造型框架之美,整体风格朴实大方。倒三针,以三个短绗针排列形成线迹。其运用手法较为灵活,或单独使用,或与其他针法组合搭配。在整理实物样本时,总能发现纹样题材相同,缘饰采用不同针法的情况。以表3中2#为例,通常只在纹样边缘用绗针缝制,而其中图案边缘还加饰一圈倒三针,体现了民间女子在母女相传的传播方式下,既固守约定俗成的样式,又赋予绣品别出心裁的创造想法,也是一种“变”。刺针,其特点是针针连成一线,能形成细长、转折自然的线条,因此常用于表现图案的外形线条及动物眉须,或作关键部位的拼接。

2.2.2 锁针系列

锁边针与锁金,其线迹似一根长长的锁链。锁边针常搭配色彩艳丽的绣线,将金银线、金银箔装饰固定,用以塑造贴布绣中动物的五官造型。如图3所示,民间妇女在生产劳作之余,运用智巧的设计思维,将具象的动物外观进行简化,动物的五官用贴布工艺绣于其上,并在眼睛、眉毛、嘴巴等部位的边缘装饰宽窄一致的金边,再用红色丝线锁边绣,使服饰品更具诙谐性和艺术性,更显兽头帽童稚拙朴的特色。可见,在制作贴布绣时,施绣者充分考虑到不同针法与绣线搭配的表现效果,既有因针法特点的合理运用,也有因情、因景的主观选择,展现了她们的勤劳与智慧。狗牙针其针迹呈三角形似狗牙状[12],在馆藏贴布绣服饰中,狗牙针运用案例较少,施用面积并不大。

图3 山西兽头帽中的锁金绣Fig.3 Gold-chain embroidery in a Shanxi beast-head hat

2.2.3 钉线系列

钉线绣在缘饰针法中使用最为广泛,馆藏文物中共79件使用了钉线绣,占比31.85%。贴布绣常用的钉线绣形式多样,根据钉线的材质分为盘金绣、绞线绣、马尾绣。由于钉线绣简单灵活,无论运用哪种形式都能通过改变绣线颜色形成层次丰富的画面。

2.2.4 缲针系列

在馆藏贴布绣服饰中,缲针绣有明缲针和暗缲针两种。明缲针针迹外露,线迹为斜扁状;暗缲针针迹隐藏,应用相对较多。如表3中7#所示,蝴蝶纹样适合围嘴半圆形的边缘,采用贴布手法完成,贴片边缘用暗缲针缲缝。

2.2.5 特色针法系列

包梗绣,其绣品从外观上看不见“芯线”[13]。如表3中9#,构建的图案更显立体效果,整体风格粗犷生动,但在施绣过程中,妇女们有时会随心所欲地将丝线错落排列,形成一种独特的肌理感。三角针与交叉针的针法相似,唯针迹稍有不同,交叉针呈“×”形线迹,三角针呈整齐的“V”字形。如表3中11#,采用色彩艳丽的明黄色与玫红色丝线,分别在猪头鞋眼睛、耳朵、嘴巴等部位运用此针法,针距均匀、三角大小一致,视觉效果突出。拉锁绣常用于眉勒、云肩、帽饰等贴布绣应用面积较小的饰品中。如表3中12#,动物的五官边缘饰绗针及钉线绣,并在眼睛的外框加饰一圈拉锁绣,其材质及针法之精细在此处体现得淋漓尽致,呈现出施绣者娴熟的技艺及对绣品的重视程度。

表3 贴布绣常用缘饰针法图解Tab.3 Illustration of common edging stitching methods for appliqué

续表3

由表3可知,贴布绣缘饰针法既继承又区别于传统刺绣针法,两者并不是完全不互通,只是在针法的构成方式与用途上有所区别。前者更注重突出对贴片边缘的固定作用,后者则是侧重以针法技艺表现图案题材的装饰性。刺绣工艺的针法运用更具一定规律性和程序化,而贴布绣缘饰针法在具体运用时并不过分讲究针脚的工整与规范性,针法与绣线的选择不受约束,绣工粗细兼具,装饰的服饰品更显简洁拙朴的特色,颇有民间风采。

由此可见,贴布绣是以民间妇女们的视觉审美与穿着体验为前提的创造活动,其缘饰针法在继承传统刺绣的基础上,凭借绣制者对事物的审美认知及敏锐的洞察力,从针法、材质、色彩搭配上找到创新点,结合贴布绣针法技艺灵活应用,体现了妇女们的创新能力与想象力[14]。

根据馆藏服饰统计发现,除了采用上述针法锁缝外,贴布的边缘处理方式可根据缘饰材质分为丝线绣边、织带镶边、布条绲边、组合式四种,这些边缘处理方法与材质造就了“贴”与“绣”“布”与“线”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形成贴布绣独特的缘饰艺术。

3.1 因“地”制宜的缘饰针法组合与搭配

这里的“地”,是指面料的材质与质地。因“地”制宜即贴布绣缘饰针法的应用必须考虑与贴布、底布(即服饰面料)及服饰风格相协调。不同的缘饰针法,具有不同的形态变化,形成了独特的针法个性,对贴布及底布有特定的要求。同时,贴片面料的柔软、硬挺等特性决定了缘饰针法与绣线的选择。由表4可知,从各类服饰品的材质来看,贴布以棉织物为主,与之匹配的缘饰针法中直针系列运用较多。究其原因:其一,贴布绣的材料大多是民间女子平时制作衣物积累下来的棉、麻布料,需要时以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其二,从针法构成形式来看,直针系列的针法针脚细密,对面料的强度有一定的要求,在质地柔软、松散的面料上无法实现较平整密集的针迹组织[15]。从织物的视感风格上来看,棉织物质地较粗糙,适宜表现粗犷朴实的风格,与丝线材质较粗、线迹肌理自然的绗针、刺针、倒三针、绞线绣等针法相协调;而丝织物表面平滑、富有光泽,适宜表现华丽雅致的风格,与盘金绣、皮金、拉锁绣等细腻华贵的针法相协调。

表4 贴布及底布面料与缘饰针法对应关系Tab.4 Correspondence between patch & bottom fabric and edging stitching methods

另一方面,一件完整的贴布绣常需组合应用两种及以上针法。其表现方式一般为运用不同的缘饰针法搭配锁缝贴片,或是在贴布之上综合运用套针、打籽绣、刺针、钉线绣、锁边针等针法来勾勒点缀物象的结构细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艺人们为了弥补一些难以用贴布绣缘饰针法表现的细节,发挥自身创造力并借助于传统刺绣,结合贴布绣针法来绣制点缀画面。通常套针用于表现人物头发及花卉植物;打籽绣用作表现花蕊、眼睛等部位;刺针、钉线绣、锁边针多用来勾勒物象的轮廓,或装饰点缀某些部位,如服饰的褶裥、人物的头发、蝴蝶的翅膀、动物的眉须等。如图4所示,民国时期人物纹纺织品以棉布为底布,贴布绣装饰子与母主题纹样,人物边缘明缲针锁缝,人物五官、服饰结构线等细节处搭配锁边针、绗针、刺针等针法绣制,整体风格简约粗犷,亦可看出针法之间组合的普遍性及与面料互为因果的关联性。

图4 民国时期人物纹贴布绣纺织品Fig.4 The figure-patterned appliqué textile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3.2 由缘饰工艺衍生的“线”型装饰效果

传统贴布绣的缘饰“线”型是指贴片边缘由工艺衍生的各种以线的形态呈现的装饰效果,根据所反映的内容表现为图案装饰线与负形线。图案装饰线是一种可以直接、明显表现图案外形特征的线饰,具有最直接的表达性和独特的造型功能。通常以不同的缘饰材质,按照形状在贴片边缘勾勒圈缝,形成人物、动植物、文字器物等各类线饰。如图5所示,帽饰交叉组合使用贴布绣与染绘工艺装饰“福在眼前”纹样,以钉线绣装饰固定其边缘,清晰地呈现由蝙蝠与桃组成的图案装饰线;整体轮廓由舒展流动的曲“线”型构成,呈中心对称式构图,造型惟妙惟肖,视觉效果较强,体现了主题纹样的生动性;并在蝙蝠的眉须与尾部装饰点缀彩色绒线,使得帽饰不仅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且表现出人们对吉祥富贵的渴求与美好生活的憧憬。

图5 帽饰中贴布绣缘饰的“线”型装饰Fig.5 The "line" type of decoration of edging in the appliqué of a hat

负形线是一种观察者不一定能直接捕捉,需经过视觉上的修饰间接地表现物象的线饰[16]。在贴布与底布之间形成一种镂空形式的线型即为负形线。如图6所示,肚兜中的“鱼戏莲”纹样以曲线组合,用盘金绣沿着贴布边缘以“线”的形态进行绣缝;在色彩视觉上,黑色贴布与露出的红色底布之间呈现的负形线、黑色整体轮廓线、黄色图案装饰线形成色彩相间的线饰艺术,给人一种规整、秩序的空间层次感。

图6 肚兜中贴布绣缘饰的“线”型装饰Fig.6 The "line" type of decoration of edging in the appliqué in a bellyband

值得一提的是,贴布绣缘饰针法衍生了极其多样的“线”型表现形态。从视觉效果上,不同的缘饰针法体现了“线”型不同的表现属性,所塑造的“线”型具有长短、粗细、曲直、虚实等多种变化形态(图7)。以直针系列为例,绗针、倒三针及刺针均由直针通过横向相接的方式形成呈直线状的线迹,由于单元针迹的不同,产生线条的长短也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形成一种反复连续排列具有韵律和节奏感的长短“线”型,如图7(b)所示。细“线”型一般以绗针、倒三针等多采用丝线较细的针法展现,视觉上给人隐含、纤细、柔和的感觉[17]。粗“线”型一般以绞线绣、包梗绣等,用材质较粗的粗棉线紧密缠绕芯线的针法呈现居多,给人醒目、有力和粗犷的紧张感,如图7(c)所示。另外,缘饰针法的“线”型虚实变化由运针时针距间隔产生的虚实线来体现。当针距较近时,就会形成紧密无间距的排列,如刺针各针相连的线迹效果;当针距有间隔,不同间隔大小的针迹就会呈现一种疏密、虚实的关系。包括缘饰丝线颜色的深浅或色泽质感也体现了线的明暗,即鲜亮的金色丝线与粗糙的棉线,色彩艳丽与色调柔和绣线的对比,都能产生一种虚实、明暗关系,如图7(d)所示。

图7 贴布绣缘饰针法“线”型的表现属性Fig.7 Performance attributes of "line" type of edging stitching methods for appliqué

3.3 缘饰材质的审美与实用功能

不同的缘饰具有不同的性格和组织形式,通过改变缘饰的材质及颜色可以产生不同的节奏韵律,塑造层次丰富,富有美感的装饰效果。这种方式不仅有着点缀美化的装饰功能,还对贴布边缘起着保护作用,形成了贴布绣独特的缘饰艺术。相较于传统刺绣艺术,人们更多的是出于对实用功能的需求,运用贴布绣的缘饰材质达到对贴片的固定作用。一般以针法绣线锁缝应用于贴片边缘,或与织带、布条等材质以组合排列的形式(图8),在贴片之上先用彩色丝线或棉线结合各种边饰针法锁缝,再用多条粗细不等的彩色织带或花边层层叠叠地装饰于图案轮廓。不仅具有平滑贴片边缘的美化功能,也将贴布更加牢固地缝制在底布之上,进一步保护缘边易磨损处,延长服饰品使用寿命。

图8 丝线与其他缘饰材质的组合Fig.8 Combination of silk thread and other edging materials

除了满足实用功能外,贴布绣还注重缘饰材质的审美与装饰化的运用。通过对馆藏贴布绣边缘装饰工艺的综合分析,发现贴片边缘的处理方法多种多样,装饰的材质有绣线、织带、布条、花边、辫线等。丝线是缘饰中几乎不可避免出现的装饰材质,绣线材质有丝质、棉质两种,并结合各种缘饰针法及服饰风格进行装饰运用。其一,丝质绣线细腻精致,常绣于质地柔软的贴布边缘,可以相得益彰;棉质绣线其纹理清晰,一般绣于棉、麻贴布边缘,风格较粗犷,可以增加图案边缘的肌理感和立体感,如图9所示。其二,贴布绣常配以色泽明快的贴布,若用色泽艳丽的丝线,则体现绣线与贴布的协调呼应;反之,用色泽柔和的绣线,则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如图10所示,用绿、黄、粉三种不同色相和明度的辫线及金线,分别在绿、橙、黄、粉这四种颜色贴布上搭配缝缀。通过对比色搭配构成视觉冲击力,邻近色的运用增加协调性,以此呈现,“贴”与“绣”的和谐搭配,充分发挥材质本身的特点。此外,除了丝线多作为边缘装饰和造型线处理外,各种机织或手工编织的花边、织带等也常用作缘饰材料。一般宽度为0.5 cm左右,方便塑形,易于固定,作为缘边点缀,有助于将整体服饰风格调配得更加丰富多彩。

图9 贴布绣服饰中绣线与贴布的应用Fig.9 Application of embroidery thread and patch in appliqué clothing

图10 陕西腰包(局部)贴布与缘饰色彩分析Fig.10 The color analysis of Shaanxi waistband (partial) appliqué and edging

贴布绣的缘饰材质融实用与审美装饰功能于一体,小小的缘饰承载了材质美、技艺美、功能美、工艺美,反映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及使用者的生活方式,是民间艺人情感寄托与自我实现的载体。

综上所述,在贴布绣绣制过程中,民间女子通过就地取材来满足生存需求,从设计图案、选材配色再到绣制,一针一线循环往复地穿刺纯手工完成,合理利用材料实现功能最大化。此外,贴布绣缘饰针法与绣线、面料的配伍性,与材质、色彩选择搭配的协调性,是审美与实用功能的巧妙结合,充分展现了劳动妇女精湛的手工技艺与匠心独运的造物智慧,直观反映了民间艺人个性化的艺术创造与审美追求,显示出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传统贴布绣是中华传统染织服饰在手工技艺层面的重要表现,凝结了民间妇女造物设计的智慧匠心,具有一定的传承和创新价值。然而其技艺传承仍以母女相传、口头描述的方式为主,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了将其更好地传承发扬,本文对贴布绣的历史、形式表现、缘饰针法、工艺特征等进行专门解读。通过对贴布绣缘饰针法与工艺特征分析,归纳可知:传统贴布绣缘饰针法运用更注重对贴片边缘的固定作用,施针与绣线选材等虽具有一定的原发性与随机性,但是其通过博采缝纫制作与刺绣装饰等不同技法,以及兼顾自身艺术特色而自成体系,完成了对缘饰的修饰与加固,并衍生出因“地”制宜的缘饰针法、“线”型的装饰效果及美用一体的缘饰选材等诸多工艺特色,为今后传统贴布绣的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素材。

《丝绸》官网下载

中国知网下载

猜你喜欢 贴片针法边缘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锦州医科大学报(2022年2期)2022-05-07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医学食疗与健康(2022年2期)2022-04-23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科学之友(2022年4期)2022-04-21心脏细胞微针贴片,可治疗心肌梗死东西南北(2019年6期)2019-04-30遮阳帽小朋友·快乐手工(2017年10期)2018-01-05微型的皮肤贴片 让你不运动就能减肥小康(2017年34期)2017-12-08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通信产业报(2016年44期)2017-03-13湘绣针法的英译方法探析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5期)2016-05-14在边缘寻找自我雕塑(1999年2期)1999-06-28走在边缘雕塑(1996年2期)1996-07-13

推荐访问:针法 解析 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