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的问题与对策

张建荣,薛书铭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深度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网络空间的议题设置多元而复杂,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面临被消解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此需要给予积极回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火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针对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借鉴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提出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的创新路径,旨在推动网络空间更好地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工作服务。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议程设置的核心观点是:通过议题的巧妙选取和灵活运用,改变受众的认知和行为,从而影响舆论的走向。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而议程设置拓展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和高度的内在耦合性。因此,议程设置已逐渐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塑造舆论氛围、引导舆论方向、扩大舆论影响的重要手段。

(一)议程设置与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关联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议程设置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主要体现在传播行为的目的性、传播内容的选择性和传播过程的相似性三个方面。

1.传播行为的目的性。议程设置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都把受众对特定信息在认识和行为上的认同和反馈,作为信息传播活动的目标追求。议程设置中每一个议题的发布,都是传播者在预判受众的心理倾向之后,期望通过议程运行去实现控制舆论导向的目的而作出的选择。同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具有明确教育目标的传播活动,为了让受教育者在思想和行为方面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结果,需要运用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和引导。

2.传播内容的选择性。议程设置理论的研究者指出:导向需求是影响议程设置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议程设置的各个阶段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受众,对议题的具体内容进行选择[2]。在选择议题、强调议题阶段,要选择好报道内容,准确把握报道基调;
在构造议题、突出议题阶段,要通过选择事实、选择报道事实的角度,来体现观点、表明态度、引导思想。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育内容同样具有选择性。教育内容的选择通常以贴近实际、贴近受众、贴近生活为标准,紧密围绕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兼顾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波动和情绪倾向,以满足大学生的现实诉求。

3.传播过程的相似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包括信息的内化和信息的外化两个阶段,这一过程与网络议程设置通过选择议题、强调议题、构造议题、突出议题四个步骤来建构完整议题的过程具有相似性。在信息的内化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主要关注教育对象对于教育内容的注意程度、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这一阶段对应着议程设置中选择议题和强调议题的环节。在信息的外化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需要引导教育对象将内化的信息转化为良好的网络行为,这一阶段对应着构造议题(即赋予议题意义)和突出显著议题的环节。同时,议程设置的四个步骤之间存在循环和反复,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和外化阶段也是相互关联、循环往复的。

(二)议程设置是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1.构造议题,引发讨论。一般而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议程设置引发讨论,打破“沉默的螺旋”效应。在人们针对某一问题发表想法和观点时,在舆论环境中往往会形成“意见气候”,即占支配地位的或日益得到支持的意见会越来越得势,另一方则越来越失去支持的声音、越来越沉默下去,这就是“沉默的螺旋”效应。原因在于,在舆论环境的影响下,大多数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种观点而被孤立,往往选择赞同那些被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或保持沉默[3]。在网络环境中,虽然新媒体赋予了人们更多自由表达的机会,但人们的从众心理、害怕被社会排斥的心理并没有消失,来自网络社交平台的“多数意见”也让“不表达”“表达无用”的现象较为常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将需要讨论的问题,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议程当中。在讨论的过程中,想方设法调动大学生发声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舆论生态,以便及时发现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中的问题。

2.活用议题,引导舆论。大众媒介首先是传播信息的工具,当议程设置赋予了传播内容一定的意义,大众媒介也就变成了特定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的建构者。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舆论朝着正向发展,使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能够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议程设置赋予热点话题以教育意义,援引重点难点问题为教育议题,将媒介议程融合为教育的议程社区,从而实现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目的。

3.突出议题,扩大影响。在议程设置理论中,凸显议题的重要性是传播者需要在议题突出阶段完成的任务,报道社会热点、发布头条新闻是提升报道质量、增强传播效果的常用方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议程设置,以问题为导向,主动回应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精准对接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解疑释惑中澄清谬误、凝聚共识。同时,也可以借助议题讲故事、讲道理,用故事打动人、用真理教育人,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议程设置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与此同时,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信息来源的多样化、信息内容的碎片化也导致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存在精准度不足、渗透性不够、灵活性较弱、整体性不强等问题,这使得议程设置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一)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存在的现实问题

1.议程设置的精准度不足。目前,部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存在精准度不足的问题,既没有拿捏好议题文章篇幅的长短,也没有把握好议题发布的有效时机。既忽视了在第一时间把握热点的重要性,没有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及时进行舆论引导;
也忽视了目标受众群体在不同时间的信息需求,没有考虑不同类别教育议题所需的具体推送时间。有部分教育类账号发布议题的时间较为随意,议题更新频率较低,导致受众在舆论活跃度较高的时间段没有接收到相关议题,受教育者对相关平台关注度因此逐渐降低,教育过程失去活力。还有部分高校在传播议题时,选择在短时间内通过不间断重复议题的方式来强化议题效果。这种“信息轰炸”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凸显议题的重要性,但可能引发大学生对重复议题的逆反心理,影响受众对议题的有效接受,议程设置容易陷入“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

2.议程设置的渗透性不够。新媒体环境下,部分大学生受兴趣爱好、情感需求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一种在特定圈层进行社会交往并获取信息的习惯。“他们倾向于把自己定位在一个符合自身价值取向或者满足自身情感需求的小众圈层里,将自己同其他圈层的人区隔开来,从心理层面寻求自我身份的认知、自身情感的共鸣,以体现个体的存在感,从而使自己成为圈内人。”[4]这种圈层化的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大学生所处圈层内部的认知走向固化,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大学生的想象空间,刻板化了大学生的信息取向,议程设置也无法在圈层中充分渗透。具体表现为: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议题的传播范围受限、传播效果不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权威性被削弱;
其二,主流意识形态在圈层中失位,理性的见解在圈层中失声,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议题被逐渐排除在圈层之外,无法做到和大学生圈层内的信息形成同频共振。

3.议程设置的灵活性较弱。网络信息的易变性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能够随时作出快速反应和灵活调整。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一般采用相对固定的实施机制。这一机制侧重于在宏观层面把握议题的正确性,对议程设置过程中细节的关注相对不足;
议程设置虽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能够适用于较大范围的受众且适用时间较长,但是无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难以达到最佳运行状态。在议题的内容设置上,部分教育者盲目追求热点,没有真正将热点问题同理论实质联系起来,对特殊问题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议题设置和转换。针对大学生的议题反馈意见,教育者没有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互动工具进行引导,没有及时扩大正向反馈的舆论影响,对法律法规、网络监督的运用也比较欠缺。

4.议程设置的整体性不强。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虽然体现了一定的引导性,但在议题的后续报道和深入解读上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优势,没有对单个的议题进行延伸、对并列的议题进行分类,没有对议程进行整体的、系统的规划。一些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开设的固定议题栏目,还存在内容元素较为分散、推文排版缺乏规划、更新时间较为随意的问题,没有形成完整的运营体系。一些议题仅仅停留在第一层次的议程设置,内容大多为对政策性文件和教育相关信息的简单介绍。这类议题虽然能够用权威性的话语增强其内容的可靠性,但产生的教育效果较弱,还需要优质的深入报道和系列报道来推进下一层次的议程设置。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议程设置的网络环境比较复杂。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5]新时代的议程设置逐渐跨越了传统媒体所构造的传播环境,进入向网络“拟态环境”延伸的阶段,网络空间的开放性、网络表达的隐匿性、新兴技术的渗透性使得议程设置的具体运行环境变得极为复杂。一方面,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使得教育议题不再是只有教育者可以进行编码的特定内容,而已逐渐成为信息流中任意主体都可以投放和更改的对象。大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往往是在流量环境中那些未经过滤的、缺乏可信度的、被过度营销的内容,这些内容不断侵蚀着科学理论体系的权威,让正处于价值观建构期的大学生群体在面对西方价值观和不良生活方式的渗透时,容易产生价值困惑,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另一方面,网络表达的隐蔽性给予信息发布者和信息接收者极大的自由,在增强大学生表达意愿的同时也增加了网络环境的复杂程度。虚拟介质让非理性的表达变得更加容易,教育者利用议题进行舆论引导的难度因之加大了。此外,人工智能技术与虚拟现实体验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让受众获得了沉浸式的教育体验,但是技术的不断渗入也降低了网络管理的可控性,隐藏在教育议题背后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个人隐私暴露的风险加大,对网络监管防护技术的需求随之不断增加。

2.教育主体的媒介素养有待提升。议程设置的传播过程好比计算机的运行系统,信息传播者和信息受众是系统的输入和输出设备,两者的媒介素养是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系统运行结果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能够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活动,但是存在难以灵活运用网络话语的问题,也缺乏将新闻学、传播学以及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教学实践巧妙结合起来的能力,比如通过微信、微博、短视频等网络平台设置议题时比较被动、缺少活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媒介的使用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缺少利用媒介储备知识和提升能力的意识。在网络环境下,部分大学生倾向于接受娱乐化、碎片化的信息,对于议题的接受较为被动;
许多大学生习惯于浏览式的阅读方法,缺少分析议题内在价值的行为。作为信息的二次传播者,大学生没有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主动开展媒介活动,没有主动对议题进行反馈和创新,多是点赞、转发等较为简单且表面化的媒介参与。这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的传播链条不够流畅、传播渗透性不强、传播效果不佳。因此,教育主体的媒介素养需不断提升。

3.议程设置存在信息孤岛问题。在大数据时代,虽然各单位都在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但大多采用边建设、边规划的方式,没有形成统一的建设规划纲领,没有考虑到与其他部门的互联互通、取长补短,这就造成教育资源分散、信息监管不到位、信息反馈不及时等信息孤岛现象的存在。运用大数据资源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要形成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以及教育主体之间的通畅交流。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对于信息化的认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局部的信息化限制了教育议题的范围,各学院、各部门之间没有实现信息、数据共享,没有做到利用信息协同工作,忽视了对信息的实时监管和及时反馈,出现了彼此孤立的情况。这就使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往往是各自为战,无法形成有效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6]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活学活用议程设置理论,深刻分析需求,精准把握导向,坚持内容为王,从而更好地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精准研判:精心策划议题呈现

1.议题选取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第一,议题选取要以引领大学生的思想为高度。通过议程设置使学生明理崇信,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性和思想性,把握议题设置的方向性,有效开展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宣传工作,尤其是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育议题,弘扬主旋律、宣传正能量,不断提升议题设置的高势位。第二,议题选取要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教育者要积极深入反映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网络空间,了解大学生的真实诉求,以极强的敏锐性挖掘大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大学生的生活实践中获得鲜活议题素材,提炼议程主题。此外,要积极搜集既能够引发大学生群体浓厚兴趣、又能够使教育者和大学生共同探讨的现实议题,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2.议题发布要选准时机,突出时效。第一,议题发布要抓住“第一时间”,引发热烈讨论。在新媒体时代,无线网络随时随地的覆盖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自媒体平台随时分享、转载的功能极大缩短了社会事件从发生到发酵的时间,一些事件甚至能在几分钟内达到千万流量的关注度。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育者需要抢占先机,利用热点话题“抢滩登陆”设置议题,抓住话题的第一定义权、优先解释权,将话题转化为教育议题,为进一步的宣传教育打好思想基础。第二,议题发布要抓住教育时机,突出重点问题。在同一时段内,受众所能接收的信息量是一定的,因此,教育者在发布议题时要把握好议题的数量,将议题数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避免在短时间内进行铺天盖地的报道。同时,要选择好重点议题进行突出亮化,突出具有教育价值的议题,同时注意对重点议题进行后续跟进和持续宣传,避免报道的简单化、重复化。

3.议题呈现应讲究策略,注重形式。第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议题进行“量身定做”。具备新媒体素养的大学生已经习惯于频繁地在各类网页、电子文本之间随意切换,习惯于利用较少的时间获取新鲜资讯。教育者要分析大学生在社交平台的发言,统计他们对各类网页的点击率,实时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从学生的信息接受偏好、阅读学习习惯等出发调整所推送议题的内容,做好分众引导。第二,要分析各网络平台特点,及时调整议题呈现形式。要明确各平台的功能定位,通过多平台联动来拓展延伸教育议题的价值优势。比如:在互动性较强的微博平台,通过意见领袖发声的方式呈现议题;
在学习性较强的“学习强国”平台,通过知识擂台的方式呈现议题;
在娱乐性较强的短视频平台,通过视频剧情的方式呈现议题;
等等。

(二)深入挖掘:丰富议题表达内容

1.推动议题话语的魅力生成。第一,教育者要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蕴含的话语资源,将这些具有教育价值的精神成果与网络流行话语相结合,转化成能够被大学生喜欢并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正能量的议题。同时,要关注网络话语中的积极内容。网络话语是网民发表意见、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被大学生喜欢的网络流行语是他们在网络空间思想、生活的真实体现。教育者需要深入了解网络话语的特征与变化规律,找到网络话语中能够弘扬主旋律的话语表达,创造具有教育价值的网络话语。第二,教育者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将看似高大上的话语转化为能够为大学生所接受的平易化、接地气的话语。此外,要灵活运用各类典故、寓言和名人轶事,增加议题语言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总之,在不丢失政治话语的思维逻辑和教育价值的前提下,教育者的语言表述要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从而提升教育议题的传播效果,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2.加强议题与受众的情感联系。第一,要创设问题情境,调动积极情感。比如利用知乎平台,发布相关教育议题,引导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这个开放式的问题情境中,大学生不仅是问题的回答者,也可以是问题的发布者。在发布问题、回答问题、分享问题的过程中,教育者输出了价值观念和理论思想,大学生完成了自我教育和情绪表达。这种平等、轻松的互动可以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调动大学生内在积极情感,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第二,要进行正面引导,增加人文关怀。通过有效的议程设置,看似负面的热点问题也可以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议题。比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各大媒体不断跟踪报道,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客观真实说明疫情发展情况和抗疫进展情况;
同时,各大媒体着眼于一线抗疫工作者和普通群众,通过抗疫故事、抗疫漫画、抗疫短视频等缓解公众的紧张情绪,引导公众理性、平和地面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帮助人民群众建立起克服困难、战胜疫情的强大信心,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随之不断高涨。可见,正面引导不仅要言之有物,而且要言之有情,要用传播艺术让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入脑入心。

3.变议题“流量”为“留量”。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流量的获取和留存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获得流量之后,更重要的是怎么把它们留下来,被留下来的流量就是“留量”。第一,要推送热点,引领流量。高校要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和定向推送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官方微博、微信以及短视频平台,发布权威信息与经典文章,做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进行内容传播,使网络流量得以充分整合,破除了信息“圈层化”的负面影响。要利用微博的热点、超级话题功能以及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推送功能,鼓励学生通过评论、转发、点赞的方式参与互动,扩大议题的传播范围,从而“引导大学生由低层次介入舆论到深层次认知舆论,确保网络舆论引导工作能够真正为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服务”[7]。第二,要主动回应,积极反馈,变议题“流量”为“留量”。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自媒体平台的互动功能,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和观点,向教育者反馈自己的感受。教育者要以平等的姿态与大学生交流,以受众的评价作为判断成效的标尺,通过观察大学生对议题的接受程度、受影响程度,及时调整议题的侧重方向和推送力度,确保议程设置取得实效。

(三)共享融通:拓展议程传播载体

1.挖掘优秀文化资源,优化校园网络环境。第一,教育者要利用校园文化的强大育人功能,善于挖掘那些既能够让大学生感同身受,又能够提升大学生审美追求的文化资源,将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文化资源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当中。第二,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延伸校园文化的表达形式,通过知识可视化、叙事影像化、书籍视听化等文化传播的新样式满足大学生不断拓展的精神需求。第三,要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借助其具有号召力的形象,辅助教育者引导议题走向,尽可能控制负面话题扩散,提高受众对议题的接受度。要充分发挥意见领袖思想言论的正面引领作用,“继而通过选树和宣传典型的网络舆论案例开展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教育,坚决攻克高校网络舆论场内价值泛化、立场弱化、取向错位的难题,切实发挥出社会主流价值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涵育向上向好的高校网络舆论风气”[8],净化校园网络舆论环境。

2.健全网络学习平台,关注网络社群互动。第一,要发挥新兴载体优势,搭建网络理论课堂。大学生网络思政学习平台的建设,不是简单地将线下思政课程的内容录制上传,而是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安排,既要符合教材内容和课程重点,又要打破传统课程载体的僵化模式,突出实用性。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等新兴载体的信息传播优势,将权威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形象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议题。第二,要关注网络微互动功能,实现网络信息共享。微互动打破了教育者对信息的控制和垄断,满足了大学生进行个体议程设置的诉求:大学生既可以成为议程的设置者,自定义议程的内容和推送时间,也可以成为议题的建议者,收集统计热点议题,为网络微平台提供议题参考。另外,微互动极大地降低了教育者与大学生进行互动的时间成本,缓解了现实社会中教育者身份给受教育者带来的心理压力。

(四)同心聚力: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1.建设网络思政教育数据库,完善议程监管程序。第一,要整合多方信息,打破议程设置的数据壁垒。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结合实际情况,在建立思政学科数据库的同时,吸收容纳其他学科的相关教育信息。要紧抓数据收集、处理、运用三个最为重要的环节,掌握大学生思想行为在个体和整体两个方面的基本情况,逐步建立符合网络思政教育的数据处理方法,以数据能否满足大学生个性和共性的需求为标准考察数据的实际运用情况。实现校内各学院、各部门数据的互联互通,建立起具有综合性、科学性的议程设置数据资源网络。第二,要优化监管程序,规范议程设置的实际运行。要充分认识到网络监管程序在利用计算机技术筛选有效信息方面的强大功能,设计出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议程的监管程序。利用校园网的数据资源,对不良信息进行智能过滤,筛选出科学权威的信息;
对用户进行实名认证,控制用户访问信息的范围;
对反常用户进行追踪,警告屏蔽其违规行为;
根据后台点击量和浏览量,向学生推送生动有趣且有教育意义的信息;
设置评价环节,建立起“评估—反馈—评估”的良性反馈机制。

2.不断提升教育者的媒介素养,打造议程监管团队。要着力打造一支专业能力过硬、具有数据思维的议程设置监管团队。教育工作者作为监管团队的重要成员,要不断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推进工作,学习运用信息化手段改进工作,保证自身对媒介信息的接收能力始终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进度步调一致,能够在理解媒介信息的同时对信息的准确性作出评估,在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发布科学权威信息,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监管团队在工作中要秉持公正客观的立场,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恪守把关人的角色定位,切实做到监管有责、监管负责、监管尽责。不仅要成为不良信息的防火墙,还要成为清朗环境的塑造者;
不仅要引导大学生分辨不实言论和虚假信息,还要提高他们在监管过程中的参与意识,让他们能够自觉抵制并举报各种不良信息。

3.不断夯实议程设置的基本保障,推动成效稳固提升。第一,要加快新媒体立法进程,夯实议程设置的法律保障,保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的合法有效。在互联网技术引入我国的几十年间,与网络空间治理和网络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但能够及时回应新媒体技术的具体规定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要健全新媒体法律法规,提高新媒体行业的进入门槛,加强内容管理,完善考核机制。第二,要营造协同育人氛围,完善议程设置资源和渠道保障。应当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学术、娱乐、艺术活动之中,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在线上线下同步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
积极建立学校与家长的双向联系机制,利用新媒体促进两者的相互配合,共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充分挖掘各类社会资源,借助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加强校园媒体与社会媒体的合作,改变以往“单打独斗”的教育模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同时,还应确保相关教育经费的可持续性投入。要有充足的资金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完善、新媒体技术的开发、主题活动的开展以及师生工作队伍的建设,不断改善教育教学活动的硬件、软件设施,提高网络平台的使用效率。

猜你喜欢 议程教育者议题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22年2期)2022-07-28品读江苏教育(2022年10期)2022-06-06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中国中小学美术(2022年4期)2022-05-31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亚太教育(2022年3期)2022-03-17《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框架下体育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武术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古特雷斯联合国改革议程与中国的建设性角色*国际展望(2020年2期)2020-11-17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少男少女·教育管理(2020年3期)2020-06-11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期)2019-09-10第六届全球深商大会议程经理人·深商(2019年4期)2019-09-10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中小学德育(2019年7期)2019-08-13

推荐访问:议程 新时代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