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中的学习型社会探究

□卢丹萍

学习型社会的概念在学界有多种表述。1968年美国学者赫钦斯出版了《学习社会》一书,学习社会概念首次在这里提出。书中赫钦斯将学习型社会理解为“自我实现的社会”“人得以成为人的社会”,强调学习型社会人人都必须终身学习,教育以培育人性为目的,人力居于次要地位,教育要超越社会并引导社会,总之,“每一个公民享有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手段。”[1]英国著名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学者贾维斯对学习型社会的表述与赫钦斯的表述大同小异,“学习社会曾是依附终身教育而来的一种理想。在此社会中,提供所有社会成员在一生中的任何时间均有充分的学习机会。因此,每个人均得通过学习,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达成自我的实现。”[2]法国学者埃德加·富尔1972年在著名报告《学会生存》中也提出了他所认识的学习型社会,他认为教育不再是某些杰出人才的特权或某一特定年龄的特殊活动,而是超越出了传统教育的规定界限,在时间和空间上,正日益朝着包括个人终身和整个社会成员的方向发展。我国台湾学者胡梦鲸于1997年也对学习型社会作了界定:所谓学习型社会是以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人人均能终身学习的理想社会[2]。

综上可见,学习型社会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各国教育学家、学者对它的认识和解释也各有特点。笔者试着综合各家的表述,认为学习型社会的内涵基本可概括为:一个人人都能随时随地、自由平等地进行终身学习,既能达到自我实现又能促进社会发展的理想社会。

从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和现实需要来看,创建一个学习型社会势在必行。它不仅是时代的需求,也是人民的需求。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不可否认,我国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令人惊叹的是,早在16世纪,杰出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就在他的著作《乌托邦》中为人描绘了一个学习型社会的蓝图。在这部不朽的巨作中,乌托邦的教育是终身的全民的教育,一个美丽、自由、平等的学习型社会隐隐而现、呼之欲出。

在《乌托邦》中,所有公民的学习机会是平等的。学习型社会是一个教育与学习民主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学习是人的一项义务和责任,也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所有公民不论其性别、年龄、种族、宗教信仰、收入情况等都应该接受教育,也都能接受教育。《乌托邦》为人展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全民性的、机会平等的学习型社会,乌托邦的公民无论男女老少都一律接受教育。当他们开展公共演讲学习时,“每天都会有很多来自不同工作岗位的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成群结队地过来听讲。”[4]乌托邦有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也有专门从事技术和艺术学习的人,并且学术研究者和技艺学习者间来去自由,技艺学习者也可从事学术研究,学术研究者也可进行技艺爱好学习。由此可见,无论是学术大门还是技艺大门,均是平等地为乌托邦公民开放的,无论你是从事脑力劳动的学术研究者还是从事体力劳动的手工业者、农民,所有人通过努力都有机会改变现状,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和领域去工作和学习。在乌托邦的乡村,他们的居民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农村住满两年后,每户每年都会有20人返回城市,他们返城后会有城市的另20人到乡村填补他们的空缺,接替他们在乡村的劳动,这让乌托邦所有公民都有机会体验到不同的生活,所有人都有机会体验城市的便利之处和乡村的淳朴之风。因此,在《乌托邦》一书中,所有公民都没有身份标签(除奴隶外),他们没有城里人和乡村人之分,他们既是城里人又是乡村人,他们是一体的,每个公民接受教育和参加学习的机会平等,他们在这片平等的土地上尽享学习和劳作的快乐。

在《乌托邦》中,公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是开放的。所谓学习型社会是一个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资源和学习资源的空间,在这个社会里,时间与空间都是平等和开放的,公民们可以在学校学习,也可以在家庭中学习,也在社会工作中学习,在国内学习,也到全球各地学习,社会成为一个所有公民都可时时、处处学习的大学。乌托邦就是这样一个不只人人可学,且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开放大学。乌托邦公民每天只需工作六个小时,剩余的闲暇时间会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他们很好学,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经常会有来自各地的学者、学生齐聚一堂,进行学术探讨。乌托邦人每天都会在黎明前举行公共演讲,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惯例。”[4]除了在公共场所参加公共演讲、学术探讨之外,晚餐后一小时的时间里,乌托邦公民还会聚集在家中的花园,或是演奏音乐,或是彼此促膝谈心、互吐心声,在彼此的交流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当然,乌托邦公民一点也不故步自封,他们也常常享受外出旅行的乐趣,归来时可能拿回一些别致的小东西,也可能采集了少见的植物标本和珍贵的药材,除此之外,乌托邦公民还会把他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生动地讲述给长者和儿童,以及由于生育不能外出的女人们,总之他们不会空手而归,他们或带回实用、别致的物品,又或带回别处可贵的知识和精神,他们总是那么好学。此外,乌托邦公民总是非常慷慨地接受外来文化,他们极其欢迎才智出众或具有长期游历经验的游客,“他们乐于倾听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机会了解其他各国所发生的事,这再次证明他们是开放的,而且是思想上的开放。”[4]毋庸置疑,在这样一个学习时间和空间平等开放并且学习思想也自由开放的学习型社会里,乌托邦公民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领域也获取了各种各样的技艺技能,例如他们通过外来者的公开授课学会了希腊字母的写法,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那里提高了自己的航海技能,通过外出旅行对医药也有所了解,这无疑都是开放的学习社会给他们自身带来的好处,给乌托邦带来的福利。

在《乌托邦》中,它的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型社会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是公民的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并且学习应当是公民自发自觉、积极主动的一种行为。《乌托邦》展现的就是这样一个人人都主动自觉地接受教育、参与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什么、向谁学以及如何学等都没有强制与压迫,一切从学习者出发。书中提到,乌托邦公民除全民都要务农以外,每人要学会一项专门手艺,他们有自由选择自己认为有用或者自己喜欢的工作的权利,“如果有人对祖祖辈辈留下的工艺厌倦了,确定对它没有兴趣,或者他对其他行业有着更加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也可以寄养到从事他所喜欢的那种行业的人家。”[4]再如第一部分所提到的,一个工人若是喜欢钻研学问,他也可以脱离自己从事的手艺去做学问。总之,在乌托邦,学习者是主动的、自觉的、自由的,而乌托邦是宽容的、包容的。在听公共演讲的时候,乌托邦公民也可以完全按照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性格因素决定听什么内容的演讲,他们学自己愿意学的知识,做自己热爱做的工作,每个人都真真切切体会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与满足。

乌托邦的教育和学习是终身的。终身性的教育是从摇篮到坟墓的教育,终身性的学习则意味着“在变化无穷的时代,你永远不能休息,否则就将永远休息——认识不能片刻停顿,学习通过一生进行。”[2]乌托邦不仅给所有儿童设计美好的生活,而且有意识地使儿童从小受教育,五岁以下的婴儿与保姆同住,由保姆抚养和教育,这里可见最早的幼教思想,即便在当时只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对于年满六岁的儿童,乌托邦则进行免费的普及教育,所有儿童被引导读有益的书,所谓有益的书除有关自然科学如天文、地理、数学等外,还要读有利于提高儿童思想品德的书,“事实上,乌托邦的居民都是非常好学的,所有儿童从小就受到正确的引导,从小就接触各种有益的书籍,接受高尚思想的熏陶。”[4]他们成人后除劳作之外也不间断学习,上文提到乌托邦公民每天只劳作六个小时,其余时间“大部分公民,无论男女,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体力劳动后已经有点劳累了,但剩余的休息时间他们几乎都花在学习上,并且一辈子都会这么做。”[4]那么由此可见,乌托邦的教育和学习是全民性的、终身性的,所有公民都积极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并且将学习看成一生中最大的享受和快乐。

乌托邦的教育和学习是全面的。学习型社会的学习内容是非常全面的,其中涵盖了工作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学习型社会的学习内容也具有学习群体的全面适用性特点,既有适合儿童青少年的,也有适合妇女和老人的,总之,在学习型社会中,老少妇孺皆有所学。在《乌托邦》中的公民学习便是如此,乌托邦的所有公民接受农业训练,所有公民都学习一门技艺,他们还不知疲惫地出席公共演讲、参加学术研讨,除此之外,乌托邦的公民还从游戏中学习,他们从斗数和“罪恶与道德之战”一类的游戏中习得思考的方法和道德的重要性。总之,他们是集农业、技艺、学术、艺术等于一身的全面发展的人,他们为工作而学,同时也为自己的生活和精神而学,为社会和他人而学。不仅如此,乌托邦教育和学习的全面性还体现在教士对儿童及青年的教育上,教士从小就让儿童接受高尚思想的熏陶以及关心培养他们的读书与求知;
体现在对成年人的技艺培训和学术交流;
体现在对年老生病者的“临终关怀”,当病人生命垂危、无法挽回时,教士和官长就会来劝告病人“他不应再继续忍受折磨,使自己丧失掉最后一点生存的快乐,而应该怀着热切的希望,像逃出监禁和拷刑一般从苦难的今生中求得解脱。”[4]乌托邦的公民认为生存是一项权利,每个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但同时生命也是一种义务,在自己满足的同时更要学会对他人负责,在这里,今天倡导的老年“死亡教育”已经初见端倪了。

学习型社会是一个人人都能随时随地、自由平等地进行终身学习的理想社会,这与《乌托邦》中展现的一个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终身可学的社会一拍即合,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乌托邦》中所描绘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并且是一个高度自觉的学习型社会。虽然书中所描绘的乌托邦社会纯属美好的想象,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事情,但几百年来的历史事实证明,书中对教育的预见不少已经变成现实,有些正在变成现实,有些还是努力的目标。由此可见,《乌托邦》中的教育思想的科学性还是大于空想性的,特别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走向学习型社会这一先进观念的隐隐而现,不得不说,莫尔是个不朽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个教育预言家。学习型社会至今还是我国乃至全世界都要努力的方向和趋势所在。未来的学习型社会应当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我国学者高志敏给出这样的勾勒:一是学习是每个人的一项基本权利;
二是拥有终身教育体系,奉行终身教育制度;
三是超越学校教育范畴,社会共同参与教育;
四是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五是既要求有个体对学习的卷入,又要求有群体对学习的参与;
六是既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又有助于社会的进步。简而言之,我们当下以及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的教育目标,还是那句——一个人人都能随时随地、自由平等地进行终身学习,既能达到自我实现又能促进社会发展的理想社会。为此,我们还需继续前进,不断前进。

猜你喜欢 乌托邦学习型公民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小哥白尼(野生动物)(2022年7期)2022-09-20论公民美育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3期)2022-06-15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心声歌刊(2022年2期)2022-06-06恐龙河谷:幻境乌托邦小哥白尼(神奇星球)(2021年11期)2021-03-08从冷战到乌托邦:《四门城》的政治主题释读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1年2期)2021-02-16浙江开放大学:以开大特色探索学习型社会“浙江示范”在线学习(2021年12期)2021-01-03戏剧“乌托邦”的狂欢金桥(2019年11期)2020-01-19把人大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机关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第二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发布《学习型城市3X3X3X3青年声明》世界教育信息(2016年7期)2016-05-14十二公民电影(2015年4期)2015-11-29

推荐访问:乌托邦 探究 学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