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优才培训模式探究中医临床型研究生教育

吕 勇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1)

中医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中医人才的必由之路,对于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已进行中医研究生教育四十余年,对推动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在新时代,随着国家层面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视和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如何培养符合中医发展方向和规律的高素质研究生是目前中医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问题。笔者从事中医临床研究生教育多年,此次参加“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培训,研修项目拟定以“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强素养”为主要内容的培养模式,笔者借鉴用于中医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发现该模式对学生传承创新和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现将应用研究体会阐述如下。

中医经典理论是古代医家经过长期医疗实践所形成的经验精华总结,是中医临床思维的基石,坚实的中医经典理论基础对于中医临床专科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1]。中医优才培训将“读经典”排于首位,通过集中培训学习中医药理论与自我研修中医药经典著作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掌握经典理论精髓,夯实中医理论基础,建立中医思维和提高中医理论水平的目的。

虽然中医临床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已接受中医基础理论教育,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大多数学生未能完整并深入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建立中医思维模式,导致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不能应用中医临床思维辨治疾病。中医临床型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诊疗技能和科研能力为目标,如无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则学生临床中医诊疗能力的提高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借鉴优才培养模式,强化中医经典学习,对临床研究生中医思维的建立和提高中医临床能力至关重要。在具体实施方法上,首先需明理,让学生了解经典对于中医临床的重要性,知而明智才能行而致远。中医经典是中医学的灵魂和本原,是中医临证的理与法,之于中医的重要性,相当于现代医学之生理和病理。《论语》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懂得中医的理与法,才可在临床诊疗中,融会贯通并灵活运用中医的“方”与“药”。其次,对于经典论著的学习,因为研究生独立临床经历少,尚不能完全通过临床诊疗去感悟和领会经典,故应以熟读和背诵为主要学习方式,《医宗金鉴》言“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研究生正处于人生体力与智力的巅峰阶段,拥有良好的记忆力和理解力,虽然医学经典初读时,一般文字较为意深难懂,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熟读和背诵,持之以恒,结合临床实践和导师指导,对经典条文的理解多会逐渐加深,从而牢固掌握经典理论知识,为将来中医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临床研究生“读经典”宜采用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方式,精读《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和《温病条辨》等中医经典论著,对其中的重要章节和条文要熟记背诵。同时根据自身专业不同,选择与专业相关的中医药典籍进行泛读,书写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交由导师修改评阅。此外,导师可推荐研究生观看中医名家有关经典讲座的多媒体视频,如郝万山教授主讲《伤寒论》、连建伟教授讲授《金匮要略》等,培养和提升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理论的兴趣。

“做临床”是医生实现职业理想和自身社会价值的途径,而当下中医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做好临床。中医学的优势在于临床,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将中医药学的优势总结为六个方面,其中“确切的临床疗效”居于首位[2]。优才“做临床”培训要求学员以临床实践和游学的方式,结合自身专业,将中医研修学习成果应用于临床,提高临床疗效和解决本专业疑难危重疾病的能力,并通过开展临床研究,提高中医临床诊疗能力和科研能力。

在现代中医高等教育模式中,课堂教育占用了医学本科教育阶段的大部分时间,临床实习阶段由于考研和就业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不能潜心于临床学习。进入研究生阶段,临床研究生因为需要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做科研以完成毕业论文,导致研究生对本专业临床学习和中医临证学习时间均不足,影响学生中医临床能力的提高。笔者参照优才“做临床”培训方法,进行如下改进。首先,重视研究生门诊临床跟师学习,中医门诊诊疗中医药参与率高,也易于通过患者复诊观察中医疗效,可提升学生的中医临床信心。其次,培养学生中医临床自主实践能力。在熟读经典前提下,强调中医思维,让学生参与对患者的中医临床诊疗辨治过程,导师作适当引导施教,治疗如外感发热、呕吐、便秘等常见临床病症,可提高学生中医临床实践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诊疗思维能力。再者,结合临床研究生专业方向,以学生毕业论文为依托,要求学生运用中医理论为指导,开展中医临床研究,提高临床科研能力。只有经过扎实的“做中医临床”教育,才能培养临床型研究生运用中医药独立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在他们踏入临床工作岗位后,真正拥有运用中医药解决临床问题的信心。

纵观中医药发展史,师承学习一直都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今中医名家无不有拜师学习的经历,古有扁鹊师承长桑君,叶天士拜十七师,今有任应秋、刘渡舟、方药中等名医家跟师学艺[3]。师承教育对中医药传承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朱良春国医大师提出“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4]。现代中医教育以院校教育为主,通过课堂讲授方式,重在传授理论知识,虽是系统学习中医理论的有效途径,但中医是一门临床医学,如只重理论而忽视临床,就会陷入纸上谈兵的境地。中医优才培训提出“跟名师”师承教育模式,要求学员拜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为代表的名老中医为师,通过跟师学习、结合访谈、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接受名师指导,学习名老中医的医德医风,传承其学术思想和临证精华。优才研修期间,笔者跟师邹燕勤国医大师和韩明向、曹恩泽、胡国俊等国家名老中医,在学习各位老师丰富临证经验的同时,更深切感受和领悟了中医前辈们大医精诚的医德风范。

中医教育在本科阶段以院校课堂教育为主,研究生阶段应注重师承教育。师承教育是中医的传统教育模式,也是中医成才的必由之路,有学者提议在中医未来教育中,应早师承、重师承和反复师承,开创师承和院校教育并重的新型教育模式[5]。唐代韩愈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医师承教育通过师带徒形式,学生跟师学习,老师言传身授,传承中医临证经验技能。“早抄方,从良师”是临床型研究生接触个性化中医诊疗,学习名中医学术经验和提升自身中医临床诊疗能力的捷径。借鉴优才研修“跟名师”的方式,要求研究生在跟随导师学习的同时,也要安排研究生跟师名老中医抄方学习。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已系统学习了中医和西医学知识,大多具有较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能够较好地领悟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
同时研究生学术思想尚未成型,可不受干扰地学习和继承老师的学术经验。导师可将研究生跟师学习总结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作为其毕业论文选题,以促进学生跟师学习积极性。笔者安排研究生跟师全国名中医曹恩泽教授随诊抄方,学生在学习曹老临证经验的同时,通过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顺利完成了《曹恩泽名老中医治疗IgA肾病经验的数据挖掘研究》和《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曹恩泽名老中医辨治慢性肾炎经验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6-7]。禅宗认为“信、愿、行”是求道之要,对中医的执着和信念应居于成为名医之道的首位。学生通过跟师学习,可切身感受名老中医的精妙医术和高尚医德,对于中医临床型研究生的学术成长和专业信念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鼓励和安排研究生参加中医专业学术会议,聆听中医名家的专题讲座,在提高学术水平的同时,提升个人中医专业素养和职业信念。

中医药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而得以生生不息,古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孙思邈言“不知易,不足以为太医”,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不仅要精通医学专业知识,更需掌握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人文知识。《黄帝内经》言“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中医人文素养教育对于中医的成长至关重要。优才研修提出“强素养”培训模式,要求学员学习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体的相关医学人文知识,熟悉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提高人文知识素养,以提升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能力。

现今医学研究生教育主要注重对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人文素养教育关注不足。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裘沛然教授言“医术是小道,文化是大道,大道通则小道易通”[8],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的人文素养教育对于中医研究生尤为重要。临床型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中医临床和科研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强素养”教育可夯实学生的人文底蕴,开拓思维和视野,提升临床科研创新能力。借鉴优才“强素养”培训内容,通过以下途径加强临床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第一,加强引导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生导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可建议学生阅读中国古代各家学术典籍,如《道德经》《易经》《孙子兵法》等,了解中华文化的源流;
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项目,如书法、武术和诗词等。中国传统文化项目虽种类有别,但源流均是同源同脉,与中医学脉理相通,研究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可自然增强对中医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二,知行结合,提升素养。“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建议学生以游学方式参观博物馆、科技馆、革命纪念馆及历史文化场所,接受历史文化熏陶教育,在“行路”中,增强人文素养,感悟中医之道。第三,结合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政教育是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优秀医学人才的保证。导师在临床教学中,可结合中国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观,注重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有意识引导学生自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和增强研究生对传承中医药文化的责任感和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职业使命感。

选取本院2020、2021两届中医肾病专业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共20人(观察组),读研期间应用“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强素养”培养模式,统计3年学习期间的职业医师资格考试首次通过率、规培考核合格率、毕业论文优良率和学术论文发表数量,与未采用该培养模式的2018、2019两届中医肾病专业临床型研究生共21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2020、2021届肾病专业临床型研究生的职业医师资格考试首次通过率、毕业论文优良率均高于2018、2019届研究生,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规培考核合格率和学术论文发表数量也高于前两届,但组间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中医肾病专业临床型研究生学习成绩比较

笔者发现,在中医临床型研究生教育中应用“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强素养”的培养模式,促进了学生中医传承创新和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习总书记对中医药提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重要发展思想,中医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系到中医药事业未来的命运,只有具备传承和创新能力的中医临床研究生才有可能成为保障中医临床疗效和担负未来中医发展重任的中医拔尖人才[9]。“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强素养”是国家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的培训形式和内容,对中医临床型研究生的教育具有较好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师承中医药研究生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基层中医药(2022年6期)2022-11-25《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基层中医药(2022年6期)2022-11-25《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基层中医药(2022年5期)2022-11-19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基层中医药(2022年5期)2022-11-19师承与独创之美少儿美术·书法版(2021年12期)2021-10-24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美术界(2017年12期)2017-12-29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美术界(2017年12期)2017-12-29从“文术多门”到“以诗为专门之学”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7年6期)2017-07-17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美术界(2017年3期)2017-06-22“多元化”结合师承模式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医药导报(2017年7期)2017-05-11

推荐访问:中医 探究 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