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科技城共生创新网络发展机制——基于未来科技城的案例分析

王 洋,葛媛媛,易高峰

(1.盐城师范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7;
2.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6)

创建未来科技城,是中国经济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这一时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抉择。科技城作为具备较为完善的城市系统功能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中心,已成为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1]。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 “中国到2050年将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2],科技城是推动这一目标达成的重要支撑。目前在北京、天津、武汉、杭州四地试点建设的未来科技城,基本定位是 “具有引领中国应用科技发展方向、世界一流水准、代表中国相关产业最高水平的应用研究技术的人才创业创新基地”,这意味着未来科技城的发展模式要超越中国科技园区发展的固有模式,展示着中国科技城的未来形态。从过去的实践效果看,中国已有的科学城、科技园区的发展面临两重困境:一是创新效率偏低。大多数科技园区自身缺乏代表性支柱产业,承担国外或国内发达地区转移产业为主,缺少原创性科技成果[3]。二是难以有效引领地方经济发展。新技术成果不能整合到区域产业体系中,无法实现技术商业化,对产业链现代化支撑能力不强,导致产业和城市发展分割开来[4]。数字经济时代,面对全球新一轮产业技术变革,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引领区域创新和经济发展是科技城发展的目标。如何进一步激发科技城创新活力,使中国率先融入全球新兴产业体系并形成先发优势成为重要议题。因此,比较4个未来科技城发展模式并揭示其运行机制,提出中国科技城未来建设的优化路径,对科技城建设和打造创新高地具有重要价值。

1.1 科技城发展模式

科技城被认为是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科学研究综合体,得益于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以及经济生产与管理的信息化的交互影响。Castells[5]认为其主要包括科学园区、科学城、国家技术大都市和技术带项目4种存在形式。这种分类认知认为科技城与制造业并无地域上的直接联系,其仅仅是在孤立环境中的一批科研机构集聚带。此看法受到Charles[6]的质疑,他认为上述4种科学研究综合体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多种功能交叉现象,并且科技城需要更广泛的社会和经济目标。综合世界各国科技城的演化进程,科技城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对应政府引导型、高技术中心拓展型和大都市区推动型发展模式。①20世纪50—80年代是政府引导型。这是指主要在政府计划指引下,依托大学和研究机构而建立的科技城,以日本Tsukuba科技城、苏联Akademgorodok科技城和韩国Daedeok科技城为代表[7-9]。这种科技城发展模式的特点是依靠国家行政力量聚集科技研发机构、教育机构,与城市混乱的空间分隔开来,并通过政策优惠吸引高技术企业和人才,实现科技城的建设。该模式下科技城与产业已经逐渐产生联系,但互动程度不高,科技城缺乏实验室范围外跨学科和社会创意的有效嵌入[10]。②20世纪80年代到2000年是高技术中心拓展型。例如,在科学园区基础上建立的瑞典Kista科技城、法国Sophia-Antipolis科技城都在现有高技术中心基础上拓展成为功能完备的城市系统[11-12]。这类科技城大多拥有良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基础,通过城市综合性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对外整体形象的提升,提高作为高技术中心的竞争力。正是由于增添了新的城市功能,这种模式下科技城能够在国际竞争的背景下抵御经济和技术危机,通过支持创新环境可持续减少人才资源流失[13]。③2000年以后是大都市区推动型。一些大都市区通过加强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投入推动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导向转型,并形成大都市尺度的科技城,典型代表是英国的伦敦东部科技城和美国拉斯维加斯科技城[14-15]。这类科技城的建设思路是在现有大都市区中,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经济,将科学、技术与所在区域相结合,通过与科学相关的更广泛的社会包容、公共参与和地方合作来实现科技引领社会发展的愿景。例如,伦敦东部科技城已日益形成数字经济集群、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大数据技术和各类云平台发展的格局[16]。尽管已有对中国未来科技城的研究[17],但仅关注某个特定的科技城,没有对比研究同一时期出现的4个未来科技城,因此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开拓性意义。

1.2 创新网络的发展

创新网络研究最初是利用社会网络方法研究某组织内部个体之间以及不同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何推动创新。20世纪70年代,Burt[18]在研究社会融合对参与创新传播的差异影响时发现,创新扩散过程中存在两个社会网络,一个与信息传递有关,另一个与社会影响力传递有关。这一发现开启了之后有关组织间交互网络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19]。1991年,Freeman[20]正式提出创新网络的概念,认为创新网络是用以解决创新问题的基本制度安排,它是存在于组织之间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其结构呈现强弱关系并存的特征,强调企业之间协作关系的重要性。创新网络的概念被正式提出之后,学者又从不同视角对这一概念进行诠释。关系视角下,创新网络是不同主体为获得技术创新知识而建立的一种关系[21];
组织视角下,创新网络是组织的集合以实现规模效益[22];
系统视角下,创新网络是创新主体在交互过程中建立的松散耦合的系统[23]。这些观点丰富了创新网络的内涵,推动了后续研究主题的深化。关于网络属性对创新影响的研究,如Capaldo[24]研究强关系网络和双网络如何影响领先企业在联盟网络中的创新能力,发现领先企业能够利用双重网络架构而产生持续动态创新。关于区域间协作创新网络的研究,如Yoon等[25]量化了大学、企业和政府间的联合发明网络结构,指出网络核心与外围之间的互动学习能够支持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上述研究丰富了创新网络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机制,但是以科技城为研究对象、系统划分网络主体并探讨其共生机制的研究偏少。

“共生”是指同一空间不同生物相互依存进而形成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现象,共生是进化创新的重要来源[26]。共生理论认为物种只有与其相关物种通过资源互补建立持续合作关系才能在群体中占据有利地位,并最终推动群体不断演化。对应至科技创新领域,创新核、创业核、服务核就是科技城区域内的核心共生单元,它们一起处于科技城这一共生环境之中,并在物质和信息交流过程中形成协同网络关系。因此,本研究认为科技城共生创新网络包含创新核、创业核以及服务核3个核心元素。创新核是进行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这一过程的场所,涉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具体分为知识创新核与技术创新核。创业核是从事技术开发到商业化工作的组织,包括产品测试、市场分析、试销售、运营分析、制定营销计划等活动,是为创业人员提供企业孵化、技术转移和风险投资等服务的机构。服务核是为进行创新或创业活动的企业和人员提供生活保障服务的组织,涵盖从居住、医疗、教育、交通到生态环境等方面。

根据上述文献和讨论,本研究科技城共生创新网络发展模型如图1所示。首先,创新是科技城为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创造新的知识或技术来使得自身得以更新和发展。知识创新可以获得新的基础科学知识,成为技术创新的基础,以开发出新产品或新服务。创业是科技城对区域内资源进行优化和整合,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其次,创新和创业相互联系,创新是创业的手段和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创新的成效需要通过创业来检验,创业也需要引用创新的成果,以保持科技城的长久良性发展。最后,在科技城从事创新与创业活动的主体都是人,较好的物质生活环境对创新与创业行为具有激励效应,同时创新与创业的成果也推动服务环境的改善。科技城共生创新网络经过3个阶段的演化。在政策驱动下,启动阶段,创新、创业、服务各要素汇聚形成 “核”。发展阶段,创业核、服务核围绕创新核联动,实行协同治理。达到共生态后,科技城围绕创新链布局人才链,吸引海归人才、地方高校与国家实验室人才以及企业人才;
围绕创新链布局服务链,汇聚企业研发中心等;
围绕创新链布局创业链,开展企业孵化等;
围绕创新链布局资本链,集聚风险投资机构等。

2.1 案例选择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样本运行良好,在实践中体现共生创新网络特征且取得良好绩效,能够为中国科技城建设及运作模式提供启示。本研究数据主要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和整合二手资料得来。同时,采用档案记录等方法对案例进行三角验证,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数据来源见表1。

图1 科技城共生创新网络发展模型

表1 样本概述与数据来源

2.2 案例介绍

(1)北京未来科技城。北京未来科技城以引进央企研发机构和海外人才为特色,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南部,规划占地面积170.6平方公里,分东、西两个区域建设研发创新社区。东区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中心,西区则承载人才培育与汇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科技城地处中关村科学城和怀柔科学城的连接点这一战略位置,成果承接转化优势明显,已入驻90余家科研单位、8所大学以及科技创新型企业,涉足先进能源、先进制造与医药健康等领域,形成从人才培育、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创业链条。北京未来科技城创新网络的形成经历了节点启动、发展、共生3个阶段,重要事件与绩效见表2。

创新核。①知识创新核方面,北京未来科技城已形成 “高校+智库+国际合作”的知识创新体系。科技城汇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以及院士专家工作站等高端智库。例如,A院士科创中心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A为核心,围绕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搭建国际化融合创新平台。科技城还聚集中俄科教创新园、加拿大火花创新中心、清华国际创新走廊等国际合作创新机构。②技术创新核方面,北京未来科技城已形成 “产业联盟+企业+平台”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产业联盟,科技城成立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核能材料产业发展联盟在内的协同创新产业联盟。二是创新企业,科技城入驻了以大型创新型企业为领头羊的民营创新企业,包括小米公司。三是技术创新平台,科技城建立了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

创业核。①企业孵化核方面。北京未来科技城打造创业孵化平台——未来科创中心。利用科技城资源聚集的优势,未来科创中心链接入驻央企研究院、沙河大学城高校、国际化合作机构等优质资源,打造 “孵化场地+综合服务+产业赋能+投资基金”的孵化模式,为初创企业提供便利化办公场所以及投融资、知识产权、政策咨询等服务,形成创新创业生态闭环。②技术转移核方面。北京未来科技城成立 “技术转移中心+研究院”产学研合作体系。一是技术转移中心。科技城联合北京邮电大学等成立技术转移中心,促进高校教师与企业之间合作项目,建立将高校智力资源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二是研究院。除了从事技术转移工作,研究院注重科研资源的有效调配。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科研院设立10个管理办公室,建立统一的学校科研管理平台和科研资源协调分配机制。③风险投资核方面。北京未来科技城通过开展各类基金募集活动,为初创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科技城成立产业成果转化基金,通过设立母子基金对氢能产业链相关科技创新项目进行股权投资。科技城为企业自主基金提供服务,成功发行了2亿元的京津冀地区双创债券。

表2 北京未来科技城重要事件与绩效

服务核。①居住核方面。北京未来科技城拥有约2000套人才公租房、约3000套共有产权房,建有写字楼以及文化、体育、会展中心,为国际人才营造 “类海外”生活环境。②医疗核方面。科技城国际医疗中心为有高端医疗需求的居民及在京外籍人士提供高品质医疗服务。③教育核方面。科技城公立学校、国际学校并存。东区在2020年新增名校学位1680个,满足高校教师子女入学需求。④交通核方面。科技城毗邻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形成 “7横10纵”的公路网, “3纵1横”的地铁线经过核心区域,2条高铁线路分别穿过科技城东、西两区。生态核方面,科技城拥有面积达到66.4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心,连接东、西两个科技创新主体承载区,构建水城交融的生态发展格局。

(2)天津未来科技城。天津未来科技城服务于央企、大型科研院所在新兴业务领域的发展需求,是建设前沿科技新兴领域的总部基地。科技城坐落于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30.5平方公里的南区和144.58平方公里的北区组成。科技城以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为重点,形成一批高水平原始创新成果并迅速实现产业化。天津未来科技城创新网络的形成经历了节点启动、发展、共生3个阶段,其重要事件与绩效见表3。

创新核。天津未来科技城的创新核主要是 “研究院+实验室”的形式。一是创新研究院。例如,超级发动机研究院以先进新动力及汽车微电子产品研发为主导,进行相关技术成果转化。二是创新实验室。例如华夏力鸿实验室是中国商品检验检测行业的领先机构,建设煤炭检测、装备研发技术中心与行业大数据网络中心。

创业核。天津未来科技城出台一系列政策保障创新成果转化。对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资金匹配。对于高端研发机构人才,科技成果转化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给予100%的奖励。科技城开发了 “创通票”服务。创通票是一种数字虚拟票据,由政府向能够提供专项服务的第三方机构购买,免费提供给创新创业者。通过创通票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创通票的流转、兑现。创通票系统包含5个服务包: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包、知识产权服务包、分析测试服务包、股票市场挂牌服务包、初创服务包。

表3 天津未来科技城重要事件与绩效

服务核。①居住核方面。科技城已投用集会议、接待、住宿、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研发办公楼宇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高端人才公寓90万平方米。②医疗核方面。除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外,科技城还利用数字技术,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数字化建设。通过数据关联,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信息共享,实现医院联合体内诊疗信息互通,通过云病历系统快速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和病历。③教育核方面。科技城区拥有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能人才。④交通核方面。科技城紧邻京津高速公路,与市区、机场、港口形成15公里为半径的便捷交通圈。⑤生态核方面。科技城中央区域建设有生态共享绿廊,连接北侧与南侧的湿地和公园。

(3)武汉未来科技城。武汉未来科技城面积66.8平方公里,位于中国第2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光谷。通过引进和培育世界一流研发机构和企业,园区目前已形成以光电子信息、地球空间信息、大数据、新能源环保、智能制造等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与美、法、俄等国家和地区合作,建设国际光电园、中欧科技园等国际创新社区。武汉未来科技城创新网络的形成经历了节点启动、发展、共生3个阶段,其重要事件与绩效见表4。

创新核。①知识创新核方面。武汉未来科技城与武汉市内各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建立7所实验室。例如,光谷实验室由华中科技大学牵头组建,聚焦光电子领域,致力于提升光电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珞珈实验室依托于武汉大学,聚焦高精度时空基准动态维持、高精度综合定位导航授时等前沿理论创新,以掌握环境自感知、位置自定位等颠覆性技术。②技术创新核方面。8所工业研究院推动了科技城技术创新产出。例如,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已开发国产高端光芯片、高级驾驶辅助技术等。导航与位置服务研究院,依托于国产北斗导航技术,已研制出北斗国际标准、精密定轨定位处理技术与地基增强系统技术。

表4 武汉未来科技城重要事件与绩效

创业核。①武汉未来科技城以创业发展为主线,建设了以3D打印孵化器、工业机器人加速器、大数据孵化器为代表的企业孵化核。科技城根据制定的孵化器管理条例筛选有发展潜力的创业企业进行孵化,同时利用数字动态监测系统对在孵企业进行跟踪管理和考核,淘汰不符合要求且没有改进的企业。②技术转移核方面,湖北省大学科技园内9所高校搭建了新型产学研合作技术转移平台,开展科技成果所有权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职务科技成果发明人 (含发明人团队)占成果所有权70%以上比例共同申请知识产权,或分割现有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对持有的成果可自主转化。③在风险投资方面,科技城引导各类金融机构聚集,设立50亿元风险补偿资金池,为因提供科技信贷服务而造成损失的机构给予最高80%的风险补偿。同时,科技城设立10亿元光谷瞪羚成长基金,发展 “独角兽”企业,在国际交流、并购融资、管理优化等方面给予支持。

服务核。①居住方面,武汉未来科技城建有各类公寓户型逾2000套房间,大型会议中心能满足各类专业会议、论坛、学术交流等。②医疗方面,科技城还与华为武汉研究所共建健康小屋,为创业人员免费提供心理咨询与急救服务。③教育方面,科技城高科技从业者中有80%是30岁左右的人群,他们的子女通常在3—6岁。因此,科技城特地出台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3~6岁儿童发展指南》。④交通方面,从科技城可在10分钟到达轨道交通站点,1小时内覆盖大都市区城镇;
20分钟到达城际铁路枢纽站,1小时内覆盖武汉城市圈。⑤生态方面,科技城将人文、科技和绿色元素融合,以生态环保、绿色低碳为特色,构建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之城。

(4)杭州未来科技城。杭州未来科技城面积113平方公里,位于杭州市中心西侧,是浙江省重点打造的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的创新极核。科技城已形成涵盖人才、研发及产业化的全方位创新体系,打造自身特色。①以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为优先目标。②以浙江民营经济发达的特色为核心支撑,支持研发项目与民企、民资合作,形成 “人才+资本”的创业特色。③通过创新政策和体制机制,引导中央企业、大型民企搭建平台。杭州未来科技城创新网络的形成经历了节点启动、发展、共生3个阶段,其重要事件与绩效见表5。

表5 杭州未来科技城重要事件与绩效

创新核。①知识创新核方面,杭州未来科技城拥有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阿里巴巴达摩院3所实验室。比如,之江实验室依托浙江大学,聚焦人工智能和网络信息两大领域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良渚实验室融合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形成了从前沿科学、应用基础到临床试验的全链式研发体系。②技术创新核方面,人工智能小镇是科技城内的技术创新极。小镇内集聚了浙江大学—阿里巴巴前沿技术联合研究中心、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创新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其中,浙江大学—阿里巴巴前沿技术联合研究中心致力于开发数据挖掘、网络安全、物联网等前沿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创新研究院借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技术成果,与杭州本地的资源协同,推进VR/AR产业的发展。

创业核。梦想小镇坐落于杭州未来科技城腹地,是该区域众创空间的样板与数字经济的增长点。小镇采取政策助力创业服务,如创新券——入驻小镇的各类企业可在3年内每年申请2万元创新券用于购买指定中介机构服务。云服务奖励——对企业主要APP产品当月DAU (日活跃用户数量)超过1000或月营业收入超过10万元的,或企业旗下应用当月进入苹果商店或安卓市场排行榜TOP20名单的给予4000元的奖励资金。此外,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方面,科技城成立集 “专利、版权、商标、商业秘密”四位一体的知识产权运营数字服务平台。杭州未来科技城已设立5000万元天使梦想基金、1亿元天使引导基金、2亿元创业引导基金、2亿元创业贷风险池、20亿元信息产业基金。科技城还成立投贷联盟,累计引导培育上市企业和新三板挂牌企业分别达6家和28家。

服务核。①居住方面,杭州未来科技城建成集居住、旅游、休闲、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②医疗方面,科技城配置丰富的医疗资源,如大型综合医院、不同类型的专科医院以及护理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小型医疗机构。③教育方面,科技城打造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多元化教育体系。④交通方面,辖区有6条主干道与杭州主城区连通,并可通过多条高速公路与外界相连,一小时内可到达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高铁站位于未来科技城内,连线上海、武汉等全国主要城市。⑤生态方面,科技城建设了未来科技城核心公园等城市公园和绿色休闲景观带,拥有中国最大的城市湿地作为天然氧吧。

与传统的科技园创新网络案例不同,本研究所选案例的科技城网络具有参与者多样性及其传统上的相互独立性。为此,这4个案例研究确定了共生创新网络的重要性,包括创新核、创业核、服务核3种类型的核心节点以及由此衍生的共生网络,以增强区域内各主体以及创新与创业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两位企业受访者强调,必须超越传统的科技园集聚模式,打造 “共生态”经济,并在创新成果与企业对接,双方合作伙伴的能力发展和支持方面相互合作,以克服科技成果商业化的障碍,增加科技城创新、创业和服务合作中的整体价值。3种网络核心节点在科技城共生创新网络中起不同的工作机制。创新核的目标是产生新的知识或突破性技术,统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价值。其工作机制是协调不同组织目标,促进大学与企业以及政府之间合作,通过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引导创新成果产出。创业核是为改善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提供支持的平台。通过建立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引导风险资金注入,为科技创新成果商业化提供场地、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服务核也是共生创新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为从成果创新到实现商业化的过程中,人都是参与的重要主体,满足人的需求并提供优质的服务是重要的软支撑。总的来说,本研究试图揭示如何通过创新核、创业核、服务核建立共生创新网络关系,促使科技成果不断创新并转化落地,实现科技城的高质量发展。

通过分析北京、天津、杭州、武汉四地未来科技城的发展模式,总结四地发展模式的共同点与差异点,见表6。创新核主要由 “知识创新+服务创新体系”构成;
创业核主要由 “企业孵化+技术转移+风险投资体系”构成;
服务核主要由 “居住+医疗+教育+交通+生态体系”构成。4个未来科技城在建设过程中又体现不同的差异,例如,北京未来科技城的创新核建设主要按照 “高校+智库+国际合作”与 “产业联盟+企业+平台”的模式建设,杭州未来科技城则实施 “科创小镇”的模式。

表6 四大未来科技城 “创新-创业-服务”核演化的共同点与差异点分析

结合本研究4个案例发现,未来科技城共生创新网络演化过程形成4个机制,如图2所示。

(1)政策驱动机制。政府的主动作为对科技城的建设既起到牵引作用,又起到托底作用。未来科技城作为中国产城融合建设的试点工程,离不开政府的规划引领。以武汉未来科技城为例,其先后出台 《武汉未来科技城起步区概念规划》 《未来科技城起步区一期修建性详细规划》 《武汉未来科技城总体城市设计导则》3份城市总体规划文件,从针对起步区域,提出 “共生城市”的设计理念到为引导重大项目选址定点,再到提出构建 “三镇、一区、两轴、三心”的城市空间功能结构,为科技城持续深入布局。经费投入方面,武汉未来科技城设立了发展基金,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撬动社会资本,引导产业项目落户及发展。土地等资源的投入方面,武汉未来科技城编制 《武汉未来科技城市政专项规划》,核实现有建设项目和用地,在此基础上对各类市政设施的规模和容量进行测算并对设施用地和管线布局进行确定。人才政策方面,武汉未来科技城实施 “城市合伙人计划”,鼓励大学生留汉创业,支持校友携带资金、技术回汉。对各类高端人才及其家属提供落户、子女入学、出入境等全方位支持。

(2)要素汇聚机制。在启动阶段,网络未形成,各节点处于孤立状态,但创新要素、创业要素、服务要素已开始逐渐汇聚起来。市场需求在要素汇聚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如果不能准确掌握市场信息,各要素的汇聚就会盲目低效,无法形成合力推动科技城发展。因此,在要素汇聚过程中,需要以科技城所在区域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杭州未来科技城为例,作为中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总部所在地,杭州发展数字经济具有先天优势,同时也存在广泛的数字市场需求。在启动阶段,杭州科技城开始建设少量创新要素,如一些研究院、实验室等。这些机构主要致力于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数字技术的研发,为满足数字市场需求提供底层技术支撑。少量创业要素,如一些孵化园、产业园等,这些落户的项目大多是 “数字+”的形式,即数字技术与其他产业相融合,如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既提高了制造业智能化程度,又补足了数字经济 “硬支撑”不足的短板。少量服务要素,如针对交通等的建设,通过对路网海量动态数据进行实时运算,赋能交通管理,提升车辆运营效率。

(3)协同治理机制。在发展阶段,科技城创新核、创业核、服务核数量继续增多,并逐渐联动形成知识创新核、技术创新核,企业孵化核、技术转移核、风险投资核,居住核、医疗核、教育核、交通核、生态核这样功能更加明确的核心单元。在此阶段,网络开始形成,各节点逐渐进行功能聚类形成核心单元,并围绕创新核通过资源共享以及数字化赋能手段,彼此之间开始产生联动,进行协同治理。以北京未来科技城为例,科创服务平台APP是未来科技城公司打造的智慧公共服务系统,切实高效服务于科技城内的各企业。该平台构建在智慧城市基础上,全面整合了政府和社会两类资源,聚集科技创新要素,服务于园区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这一数字平台包括招商和空间服务入驻和政务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创新服务等13个板块,实现31个细分功能,有利于整合创新要素,系统提升科技城创新服务能力。

(4)模块融合机制。在共生阶段,创新核、创业核、服务核规模继续扩大,数字技术有效嵌入,促进核心单元体系化。在此阶段,通过围绕创新链布局人才链,围绕创新链布局服务链,围绕创新链布局创业链,围绕创新链布局资本链,城市功能加速完善,使封闭的园区转变成无边界的城市,最终形成科技城共生创新网络,呈现复合空间形态结构。杭州科技城市发展进行的更快,在未来科技城的基础上建设了科创走廊。杭州城西科创走廊东起杭州主城区,西至临安老城区,串联起浙江大学科技城、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形成一条科技创新、科创产业与绿色生态带。其中,浙江大学科技城位于科创走廊东部,是国内高水平科研平台,打造科技研发功能模块。未来科技城位于科创走廊中东部,是产业研发与生活配套融合区域,建设 “大服务”功能模块。青山湖科技城位于科创走廊西部,定位于科技成果产业化功能模块。3个模块进行融合互补,推动杭州科技城市的发展。

上述4个未来科技城案例反映了在中国情境下从 “科技园”到 “科技城”的演变过程。通过建立创新核-创业核-服务核共生创新网络,发挥政策驱动机制、要素汇集机制、协同治理机制、模块融合机制,科技园的功能以及形态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体现了 “城市”的特点,最终演化成为无边界的科技创新、创业发展与城市融合的综合体。

图2 科技城共生创新网络发展机制

4座未来科技城在各自区域进行了独特的实践,将创新、创业和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它们展示了科技城如何组织各方面主体,在创新和创业过程发挥网络协同机制。这些案例研究的结果为推动科技城发展的从业者和决策者提供了重要的见解。这4个案例都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共生创新网络及其机制在促进科技成果创新以及商业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未来科技城共生创新网络发展四大机制,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精准施策。科技城要找准自身定位,超前谋划布局,出台主导产业政策,培育战略性、先导性产业,规划产业服务体系,促进产业服务链条完整、功能完善。科技城要结合创新型人才对高端品质生活的要求,出台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在人才评选标准、作用发挥环境、生活条件等领域制订精细化政策。

(2)科技城要对接市场需求,引导资源要素汇聚。在充分调研市场的基础上,要加强对重大科创项目的支持力度,提高奖励额度。在促进企业成长壮大方面,综合考虑企业规模、研发生产方向对企业分类,重点培育、精准服务。在支持科研院所服务地方发展方面,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支持,将科研成果和技术优势转化为科技城产业持续升级的动力。

(3)科技城要加强数字化建设,促进各主体协同治理。通过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促进各主体实现协同创新。通过数字平台全面采集数据,并进行清洗、挖掘实现全链条式的产业数字化改造。相关主体应该致力于通过建立混合治理组织来促进企业孵化,整合所有参与者的最佳资源弥补资金、人才短缺的创业薄弱环节。最后,科技城要加速城市功能建设,促进封闭园区成长为无边界城市。通过加强居住、交通、教育、医疗以及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设,为创业者提供便利的出行条件,使其能够在科技城内安家并受到良好的医疗,有充足的教育资源为科技城持续不断地输送各类人才。同时,生态环境应受到严格的保护,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推动科技城的发展。

猜你喜欢 共生科技服务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小学生作文(低年级适用)(2020年10期)2020-11-10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2期)2019-09-10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2期)2019-05-28科技助我来看云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7年9期)2018-03-15在体验中走向共生理科考试研究·初中(2017年4期)2017-11-04科技在线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7年4期)2017-06-30科技在线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6年6期)2016-08-19科技在线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5年10期)2016-01-20采掘服务个股表现股市动态分析(2015年49期)2015-09-10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科技智囊(2009年8期)2009-08-26

推荐访问:未来 科技城 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