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区“稻-鳖”共生种养模式技术及效益

杨顺宏,吴惠秋

(1.泰州市白米镇马沟村为农服务专业合作社,江苏 泰州 225500;
2.泰州市姜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 泰州 225500)

泰州市白米镇马沟村于2019年开始探索为农服务专业合作社,研究“稻-鳖”共生种养模式与示范技术,建立了高标准试验示范基地60亩,取得了较好的效益。现将“稻-鳖”共生种养模式技术及效益分析总结如下。

1.1 综合利用稻田资源

稻田养鳖,通过人工改造水稻的浅水环境,实现既可种稻又可养鳖,将优质水稻、名特水产两个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循环利用物质能量,发展田间循环经济,基本实现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达到水稻、水产品同步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目的。

1.2 种养模式生态环保

利用生物间共生关系,在种养过程中不用药肥和饲料,充分利用丰富的天然饵料,提高“稻-鳖”的品质。水稻在整个生育期内以吸收稻田中的有机质肥料为主,鳖在稻田中生长,背甲光洁、裙边肥厚、鳖爪锋利、肉感劲道、胶质丰富,真正做到了绿色无公害、提质增效,改善了稻田生态环境。

1.3 经济效益显著

“稻-鳖”共生种养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调动了种植户种粮的积极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药肥的使用。稻田饵料丰富、品质高,无药物和环境污染,因此鳖的质量好、价格高,稻田种养效益翻一番以上。

1.4 社会效益突出

养鳖肥田,种稻吸肥,减少病虫害,使稻米、鳖的品质明显得到了提升。鳖能够摄食水稻病虫,水稻能将鳖的残饵及排泄物作为肥料吸收,同时又为鳖提供了栖息和生长的良好环境,因此“稻-鳖”共生种养模式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2.1 稻田选择

用于“稻-鳖”共生种养模式的稻田宜50亩以上,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水体无污染,排灌方便,且保水保肥,能够做到雨季不漫田、旱季不干涸。

2.2 稻田改造

2.2.1 挖沟

为方便鳖活动、避暑、避旱和觅食等,沿稻田田埂内侧四周开挖环形沟,沟宽2~3米,深0.6~1米,大的田块还可以在田中间开挖稍浅些的“十”字形或“井”字形的鳖沟。在保证水稻不减产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加环形沟面积,一般占稻田面积的6%~9%。

2.2.2 筑埂

利用开挖环形沟的泥土加固、加高、加宽田埂。田埂加固时每加一层泥土都要夯实,增强田埂的保水和防逃能力,防止渗漏或坍塌。田埂应高出田面0.5~0.8米,埂面宽不少于1.5米,池堤坡度比为1∶3。

2.2.3 防逃设施

稻田田埂和排水口应建防逃设施。田埂上的防逃设施可以使用硬塑板、石棉瓦、网片等材料建造。排水口用20目的网片或钢丝网做防逃网。

2.2.4 进排水设施

在稻田两端分别设进、排水口,在稻田一端的田埂上设进水渠道,进水口需用20目的长型网袋过滤水源,防止敌害生物进入稻田。按照高灌低排格局,在稻田另一端环形沟的最低处建排水口。

2.3 仿生态条件建立

在人工建造鳖的仿生态条件时,若排水清池,100平方米用生石灰10千克,带水清池则100平方米用生石灰20千克;
如果用漂白粉清池,则用量分别为1千克和2千克。

消毒3~5天后,在环形沟内移栽水生植物为鳖生活栖息建立仿生态场所,如水花生、菱角、轮叶黑藻等,栽植面积控制在10%左右。在幼鳖投放前后,沟内每100平方米投放田螺20千克、河蚌10千克等,既能净化水质,又能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

2.4 水稻品种选择与栽培

选择具有叶片开张角度小、茎秆坚硬、抗倒伏、抗病强的高产优质南粳46、南粳9108等水稻品种,可减少生长期内施用药肥的次数,确保幼鳖在良好的环境中生长。水稻秧苗在6月中旬使用机械插秧,移栽规格一般为30厘米×15厘米,确保鳖的生活环境通风透气性能好,也减少了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的发生。

2.5 鳖苗投放

鳖种选择苗种繁育场生产的中华鳖为宜,要求品种纯正、色泽光亮、无病无伤,放养规格在300克/只,投放时间为秧苗移栽后20天左右的晴天,亩投放300只。幼鳖下池前,用3%的食盐浸泡10分钟,或用12%聚维酮碘10毫升/立方米浸泡15分钟,去除幼鳖携带的病毒、病菌、寄生虫等,避免把病原体带入养殖稻田。

2.6 生态防控与管理

2.6.1 水稻日常管理

施肥管理:要重施基肥,轻施追肥,重施农家肥,轻施化肥。在机插前的10~15天,每亩撒施农家肥250千克、尿素15千克左右,均匀撒在田面并用机器翻耕耙匀。在发现水稻缺肥时,建议施用既能促进水稻生长,又不会对鳖产生有害影响的生物复合肥。

水位控制:稻田水位控制的基本原则是既可晒田,又能使鳖不因缺水而受伤害。要兼顾水稻和鳖的生长特点,科学调节水位,控制水温,保持水质清澈。水稻种植前期以浅水为主,7、8月份稻飞虱跟稻纵卷叶螟虫量较多,尽量保持深水,利用鳖捕食害虫进行生物防治。9月后逐步开通排水沟,及时搁田。

绿色防控:以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为主,水浆管理技术为辅,配以杀虫灯、性诱技术防治病虫草危害,做到稻田有虫无危害。在稻田内空处有水的地方如田埂四周、中间沟渠处,安装太阳能灭虫灯,自鳖投放稻田内后每天傍晚开启,使鳖能够采食新鲜的昆虫。在田区间外部每隔20米安装性诱装置(诱杀大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同时在池塘堤坝和机耕路旁空闲地带种植显花植物,如芝麻、香根草、向日葵、玉米等,诱杀螟虫,降低虫害发生基数。“稻-鳖”共生区灌水技术非常关键,根据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可以灌深水闷死稻虫卵块,然后晾干还原至原水位,10天后再灌水1周,轮回灌水、排水数次,以抑制稻飞虱繁殖,同时闷死杂草。

2.6.2 中华鳖日常管理

饲料投喂:投喂要遵照定时、定量、定质、定位的“四定”原则。可投喂鲜活鱼等动物性饲料,搭配麸类、饼粕类、南瓜等植物性饲料或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为鳖总重的1%~5%,选择在晴天的下午6时左右投喂,以幼鳖在1小时内吃完为宜,应根据天气、水温和鳖的摄食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达到七成饱就可以,促使鳖到稻田里去觅食螺蛳、小鱼、小虾、水稻害虫等食物。

巡塘管理:一是查鳖的摄食情况,适时调整投喂量;
二是查防逃情况,查防逃设施、田埂、进排水闸是否有损坏或漏洞;
三是查水质,勤清洁、勤换水、勤记录;
四是查病害发生情况,做好防病、防敌害生物等工作。

(1)采用“稻-鳖”共生种养模式,稻田不需要使用药肥,生产的是绿色稻米,亩产水稻400千克,可产出大米280千克,按照市场价16元/千克计算,可产出效益4480元。目前已注册“三泰春禾”大米商标,取得3个稻米品种绿色食品证书。

(2)利用稻田养殖,鳖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鳖增重可达到500克以上,回捕率可达90%。每亩放300只左右的幼鳖(规格300克),4年上市,每只可达1.5千克,目前市场价80元以上,年均亩收益7000元以上,“稻-鳖”合计年均亩收益11000元左右。

(3)“稻-鳖”共生种养模式下稻田不打农药除病虫草,也不施化肥;
加上规模化种植下水稻采用机插秧、收割机收割等,既节省了劳动力,又降低了生产成本,亩均纯收益超4300元。

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新型的生态种养模式,经济、社会效益明显,生态效益尤为显著。对农田环境要求较高,农业化肥使用少或者不使用,既减少了农药面源污染和碳排放量,节本增效,符合农药化肥减量控害提质增效这一要求,又有利于农业的绿色发展。

该区“稻-虾”共作、“稻-鱼”共作、“稻-蟹”共作、“稻-鸭”共作等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近10000亩,形成规模效应,生态环境得到优化,地方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和充分保护,既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又带动农民走上致富小康之路。

猜你喜欢 种养田埂共生 稻-鳖-鱼生态种养技术要点总结当代水产(2022年5期)2022-06-05田埂的底色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21年12期)2021-12-14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今日农业(2021年10期)2021-11-27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小学生作文(低年级适用)(2020年10期)2020-11-10田埂似脊,父爱如山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19年11期)2019-11-07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2期)2019-09-10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农村百事通(2019年16期)2019-09-02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2期)2019-05-28在体验中走向共生理科考试研究·初中(2017年4期)2017-11-04

推荐访问:姜堰 共生 种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