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国家大局,抢抓战略机遇,接续擦亮合肥创新“金字招牌”,——对话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罗云峰

本刊记者 张道刚 胡 磊 陈成诵

“最大黑马城市”“最牛风投城市”“最有人气的顶流城市”……一连串的美誉,折射出人们对合肥十年来高速发展的震撼和赞叹。有区域研究专家评价称,合肥是近十年来经济进步最快的城市之一。

合肥发展动能为何澎湃、产业势头因何迅猛、人才磁场缘何强劲?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全国各地正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决策》杂志专访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罗云峰,深度解读合肥如何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决策》:十八大以来,合肥发展势头迅猛,关注度、美誉度不断走高,如何看待合肥成为“顶流”?

罗云峰:十年来,合肥交出了一份堪称惊艳的成绩单。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4168亿元连跨7个千亿台阶,2021年达到1.14万亿,站稳万亿GDP台阶;
在全国城市排名中持续争先进位,由第32位攀升至第19位,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9位,前移6位。

合肥的发展,是安徽乃至国家十年发展大势的缩影。在发展的各个阶段,合肥都紧扣国家战略。建市之初,通过统筹布局一批科教资源,工业体系初步形成。改革开放后,合肥牢牢抓住国家开放发展机遇,开展大建设、招引大产业、推动大发展,城市综合实力、科创能力、产业竞争力和城市影响力大幅度跃升。十八大以来,合肥成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当前,合肥再接再厉,全方位对标对表万亿城市、省会城市、长三角区域城市,进一步强化优势、补齐短板。

《决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无疑是当前合肥“最大的势”,请问合肥是如何乘势而上的?

罗云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合肥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开放发展的大门打开,合作的深度与广度迈入新的境界。我们借势登高,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链条,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高能级要素持续流入,带动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降低。

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合肥更要主动靠上去、积极融进去。我们聚焦科技创新协作,搭建合作平台,深化G60科创走廊建设,以优质创新资源招引优质产业资源,推动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聚焦产业协作,积极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体系,精准补链、固链、强链,努力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聚焦基础设施协作,在长三角的大平台谋划重点项目,推动基础设施更好互通互联;
聚焦生态环境保护协作,主动担当上游职责,助力一江碧水向东流,讲好共保联治的合肥故事;
聚焦民生领域协作,对标长三角补齐短板弱项,吸引教育、医疗、文体等各领域优质资源,增进百姓福祉;
聚焦城市管理、基层治理协作,推动干部交流学习,更新管理理念,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

《决策》:二十大报告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也是合肥最亮眼的名片,是赢得发展先机最重要的动力。合肥如何不断擦亮创新的“金字招牌”?

罗云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今天的合肥,正加速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名城。十年来,合肥始终把抓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由2012年的4%提升到2021年的14.2%,位列全国重点城市第1,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完整体系。具体来说,主要从三个方面抓创新。

首先是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中担纲承梁。合肥舍得“花钱”,舍得“给地”,以最大能力安排科创支出,以最美位置安排科创用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投入200多亿元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规划建设19.2平方公里的“最美科研圣地”,创建了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建成了一批“航母级”科技平台,国家实验室实现首批首挂,已有、在建和预研的大科学装置共12个,位居全国前列。

其次是积极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合肥努力贯通产业化应用“最后一公里”,不断加快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主动培育应用场景,打造“全域场景创新之城”,促进了新产业裂变催生、新业态衍生发展。合肥瞄准无人驾驶前沿领域,开通两批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丰富的场景为无人驾驶这一新兴业态扎根提供了良好基础。

最后是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合肥整合设计政策体系,努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制度障碍。成立市委科创委,组建市科创集团,“一盘棋”统筹全市资源。加强长周期财力对重大科创项目支持,开展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颁布《合肥市科技创新条例》,科技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决策》:很多地方在创新发展上投入很大,但对产业的驱动效果却没有合肥好,合肥是如何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

罗云峰:科技创新好比“活水”,产业好比“良田”,两者不是“或”的关系,而是“并”的关系。

一方面,从科技创新向下延伸,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合肥与知名高校院所共建了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智能院、中科院合肥创新院等35个新型研发平台,做好创新成果的产业延伸。

另一方面,当本土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从产业链向上延伸,主动对接创新链。合肥的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产业,都是按这个思路,寻找创新资源。除了从本地已有的科技资源中找,还积极向外挖掘新的科技资源。比如合肥和清华大学合作建设公共安全研究院,利用清华的优势学科,发展城市安全产业,形成了城市生命线工程“清华方案·合肥模式”,在全国范围推广。

三是推动“科创+产业”和弦共振,持续强化创新链、产业链、信息链、资本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合肥及时出台精准政策,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构建起“多链协同”的产业生态,推动要素资源加速聚集。

《决策》: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合肥的崛起源于产业的崛起,经过十年努力,合肥产业发展呈现了哪些突出亮点?

罗云峰:十年来,合肥始终坚持推进产业转型和产业集聚。随着家电、汽车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合肥“缺芯少屏”之痛愈发显现,我们以创造“新赛道”的战略思维,引入京东方、晶合晶圆、通富微电等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开启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战新产业发展之路,先后培育了“芯屏汽合、急终生智”产业地标,构建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体系。目前,合肥集成电路产业拥有长鑫存储、晶合集成、通富微电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新型显示产业整体规模在国内居于第一方阵,面板出货量占全球十分之一;
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2021年产值超500亿元、同比增长45.4%,产能14.5万辆、同比增长148%;
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企业超800家,拥有科大讯飞、华米科技、中科寒武纪等行业龙头企业;
白色家电产量连续11年居全国城市首位,全国每5台冰箱、4台洗衣机就有1台产自合肥;
生物医药产业拥有智飞龙科马、安科生物等行业龙头企业,合肥产全国首款重组新冠疫苗获批上市。合肥还前瞻性布局量子信息、空天信息等产业,用体制机制创新催生科技成果“沿途下蛋”,实现产业转化,不要求在现阶段就能带来经济上的回报,而是希望能在技术上不断取得新突破,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决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招商引资是产业项目的重要来源,合肥资本招商模式广为人知,为何能投的精准?

罗云峰:合肥瞄准产业链上的重点企业开展精准招引,探索出“国资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发展”的产业运作模式。

资金来源上,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成立建投、产投、兴泰三大国有投资平台,设立百亿规模政府引导母基金,聚焦各地优势产业配套设立县(市)区产业基金,联合头部机构构建产业基金群,形成了“政府引导基金+政府产业基金+市场基金”的股权投资体系,以基金撬动资本,以资本引入产业。

决策投资的过程中,从项目选择之初就进行系统研判,做到科学精准,系统设计了精准测算、预期管理、双向约束、市区风险共担的“一事一议”模式。

总体而言,合肥踩准了产业发展的鼓点,系牢了资本和产业的纽带,抓住了科学决策的关键节点、企业需求的关键痛点。

《决策》:合肥“投”的精准,很大程度源于对产业链的精准聚焦,请问合肥是如何做好“链”文章的?

罗云峰:合肥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条-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不断强链、补链、延链,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速产业集聚,取得了良好成效。

2020年,合肥创新出台“链长制”,布局了12条重点产业链,由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担任“链长”、各产业链龙头企业担任“链主”,跳出细分领域、具体企业、特定环节等“点状工作思维”,系统地关注要素“对接”“匹配”状况,合力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022年,合肥重点产业链扩容到16条,进一步细化“链长制”的重点任务和推进机制,围绕产业链分工,重新架构服务保障体系。坚持市领导顶格推进,实施“大兵团作战”,构建起头部企业引领、核心配套完整、研发体系完善、产业基金和行业会展支撑的良好产业生态,成功培育出长鑫、蔚来、阳光电源等千亿投资、千亿产值、千亿市值的链主企业,16户企业登陆科创板、位居省会城市第2。

《决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十年来,合肥打造了怎样的发展环境?

罗云峰:环境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合肥今天的环境,凝聚了几代人的努力。前人种下树,才有了我们今天收获的果实,我们要爱护每一棵树,再为后人多栽几棵新树。

首先是创新创业环境。人才是第一资源,合肥坚持平台聚人、产业留人、环境养人,设立人才发展资金,实施顶尖人才引进、产业人才资助、政府特殊津贴等多形式的资金支持,构建起教育、医疗、住房等全方位保障机制,让“养人合肥”成为圆梦之地。

其次是营商环境。创新企业开办智能审批“合肥模式”,率先在G60科创走廊城市中实现“一网通办”全覆盖,持续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最大程度简政放权,多项营商环境指标成为全国标杆。截至2022年6月,合肥市场主体总数超142万户,同比增长16.31%,近两年净增超过存量的40%。

三是生态环境。合肥始终把生态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包公铁腕精神治污染、以愚公移山精神抓环保,倾力打造巢湖最好名片。2020年,巢湖水质创有监测以来历史最好记录,历史性实现夏天无蓝藻异味。

最后是民生环境。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合肥的财政支出85%以上投向民生领域,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感到满意。持续开展暖民心行动,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成效的第一标准,请群众“阅卷”,让群众“打分”,加速打造幸福之城。

《决策》:良好的环境离不开高水平的治理,合肥在城市治理方面,探索了哪些经验?

罗云峰: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要有超前的战略眼光。合肥主动顺应城市发展规律,不断拓展优化城市空间格局,由单中心集聚向多中心组团演变,加快构建“中心引领、两翼齐飞、多极支撑、岭湖辉映、六带协同”空间新格局。

要具备统筹协调的系统观念。按照“一个尊重、五个统筹”城市工作总体思路,一体推进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注重硬实力和软实力齐头并进,融合文化底蕴和创新特质,倾心打造“精品城市”,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

要树立科技赋能的创新意识。合肥探索城市治理智能化,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先数字、后融合”“先软件、后硬件”原则,依托数字城市应用赋能,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覆盖全市400平方公里建成区,“交通超脑”推动重点路口排队时间降低20%,获评智慧城市国际标准试点城市。

要有风险防范的底线思维。合肥以预防重大安全事故为目标,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支撑,建立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整体监测、动态体检、早期预警和高效应对体系,城市安全发展的韧性更强。

《决策》:合肥有一支专业有为的干部队伍,给人印象深刻,如何以高质量干部队伍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罗云峰:合肥正按照“打头阵、挑重担、当主力、作贡献”的总要求,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进一步强化凝聚力、提高执行力、激发创造力。下一步,我们要抢抓机遇,增强慢进是退的危机感和“一日不为、三日不安”的紧迫感。拉高标杆,对照先发地区,等高对接,把每一件事情干精致干极致,把每一项工作做出色做出彩。担当作为,要具备强烈的产业感知力、政策应用力、决策执行力和为企服务力,提升用数分析、用数说话、用数决策的能力本领。要做到心中有责,恪尽职守、勤勉奉公,严守谋事干事底线。

合肥已形成了很好的传统,就是一棒接着一棒跑,每一棒都在赛道上全力奔跑,跑完之后再把接棒的人向前推一把。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把过去的基础筑牢,同时又把未来谋划好,着眼未来,进行长远布局,敢于同国际先进比高下,敢于同自己过不去,努力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交出优异答卷。

猜你喜欢 金字招牌合肥发展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仪器仪表用户(2022年10期)2022-09-29合肥的春节疯狂英语·初中天地(2022年2期)2022-07-07合肥的春节疯狂英语·初中版(2022年2期)2022-05-04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中纺院品牌周擦亮金字招牌纺织科学研究(2021年6期)2021-07-15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当代陕西(2020年22期)2021-01-182020金字招牌第一财经(2020年10期)2020-10-15合肥蜂巢城市会客厅现代装饰(2019年11期)2019-12-20新奔腾:一汽的新金字招牌汽车观察(2018年12期)2018-12-26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推荐访问:合肥 金字招牌 接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