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学习中的古画临摹——以绢本为例

□蔡攀/文

古画临摹是工笔画学习的重要途径,本文以绢本为例,对古画临摹的目的、步骤和常见问题做出介绍与分析,让学生明白古画临摹在工笔画学习中的重要性,同时解决学生在临摹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对古代经典作品的临摹一直是工笔画教学的重要课程。中国传统工笔画,最早(有考古发现的)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帛画,经各朝各代的发展完善,至唐宋达到顶峰,形成一整套完备的程序:造型、用线、设色以及材料的制作与运用,有章可循,是工笔画的本源所在。因此,古画临摹是工笔画学习的重要途径。

1.1 掌握一套扎实的作画程序

工笔画讲究作画程序:勾线设色、材料制作、作画步骤都有严格的要求,这也是工笔画长期被人诟病的原因。

强调制作性的“工”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程序”,这套程序历经千百年的实践被确定下来,是最好的表现方式。通过临摹古代经典,了解并理解其中的奥妙,继承前人的绘画经验。严格地说,没有临摹的过程,很难真正进入工笔画领域。

1.2 掌握造型规律、勾线与设色方法

由于文化、审美与观察方法的差异,中国画与西画在造型上区别极大。传统中国画具平面性和感性特征,区别于西画的写实与理性。今天的学生在进校前几乎全盘接受过西方艺术教育体系,需借助古画临摹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绘画造型规律。

线是工笔画乃至整个中国画的精髓,是画之骨。传统工笔画对线有严格的要求并形成典型样式:“十八描”[1]归纳总结了传统工笔画中最具代表性的线条,作为基本程式用于传授线描技法,它们各具神采。学生通过临摹训练,内化成为自己的表达并在创作运用。

工笔画有一整套独特的设色技法:分染、罩染、衬色、提染各司其职,解决了画面色彩的问题。学生通过西画体系进入大学,对中国画色彩观念的理解有失偏颇。加上中国画史在元以后因“高人逸士”的水墨画大行,导致工笔重彩的没落,使中国画丧失了对色彩的应用。学生通过对古代工笔画经典的准确临摹,重拾记忆。

1.3 理解古代绘画的格调和品位

中国古代绘画的格调和品位与西画相去甚远,西画起于科学、通于雕塑与建筑;
中国画背后是道家,基础在书法。两种绘画在空间的表现上也不一样,学生需要在反复的赏析和练习中去揣摩:造型上的写意性、似与不似的生动性;
色彩平铺叠加后的微妙变化;
理解对微妙的追求达到偏执的境地,才能真正理解工笔画的精髓。罗寒蕾曾说起学生时代临《韩熙载夜宴图》的心得:“慨叹传统设色技巧之高明……是‘薄中见厚’的最佳典范。”

2.1 修正底稿

在临摹的课程中,底稿最难引起重视,大部分学生直接将绢覆盖在原画图片或出版社提供的白描图上勾线,将主动理解线条的过程省掉了。

古画因为年代久远或局部被颜色覆盖,线条变得模糊不清。如果不认真读画和分析线条,会使线条因随意而缺乏骨力和关系模糊,画面没有精气神、空间关系混乱无序。

因此,为了深刻理解古画用线的内涵和对空间的表达,一定要重新绘制底稿,对着原画仔细修正线条:理顺关系、明白用法、理解提顿对形体的塑造、线与线之间的气韵连接、线条深浅规律等。在正式上绢之前,做到胸有成竹。

线稿出彩,才能为整张画的精气神打下秩序与气韵的基础。

2.2 勾线

工笔画中称线为“命线”,是整张画的立命之本,是核心,关系到一张画的成败。谢赫“六法”中有两法是针对线提出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既要有骨力还要有气韵,是能传神的部分。

从局部看线条是笔与笔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看是画的走向、气势和节奏。工笔画勾线的核心是中锋用笔,“白描线条如绷紧的弓弦,均匀而有张力,力透纸背。”再由此发展出侧锋、逆锋、颤笔等运笔变化。

勾线有先后:先前再后,节奏有序、气韵相连。

工笔画的线条讲究平、匀、文气、不骄不躁。略略带一点飞白的线条有空灵、沧桑的味道,还带有点圆润的空间感。

在绢上勾线还有自己的特点:绢面较光,墨汁太多会打滑,线条显得肉;
绢由经纬网络构成,腕力不够或运笔不平稳,笔尖容易被经纬线形成的缝隙卡住,线条不流畅。需要学生在临摹前反复练习,习惯绢的特点。

中国古代画家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线描程式,体现出来的是别具神采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好的线条不只表现线条自身的好坏,它还能将原画的精神通过线条反映出来:李公麟作品《维摩演教图》,人物衣纹如行云流水,墨色浓淡有序,使画中人物风采圣洁出尘。

2.3 做底色

古画底色一般是用赭石、藤黄、花青、胭脂等加水调制。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可自己尝试。

底色从绢的背面整体刷一层或几层,达到自己需要的颜色即可。

2.4 染色

染色是工笔画的另一重要内容。有一整套程序和方法:分染、晕染、罩染、衬色、提染。看似套路,其实很难,难在如何掌握“度”:颜色调制的程度?染的部位?染到什么程度?分几遍染成?都需要在临摹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在绢上作画需要正反两面同时进行,在哪一面染需要斟酌。空绷与托裱出来的效果有很大的差别,画到什么程度停笔?画过了显得俗气、死板;
画得不够又显得薄气没精神,都需要经验判断。

如图《果熟来禽图》所示:画家用墨、色反复分染、晕染和罩染还有托染过,正反配合、关系恰到好处,整张画颜色厚实逼真,绢面上纹理清晰通透,画面和谐。

2.5 调整

做完以上步骤后,整张画的大关系以及主要内容就完成大部分了。但是,画面上多少会存在问题,需要做调整。

复勾,能将线条醒出来。最初勾的线条,经过底色的罩染和多次染色后,墨色深浅显得不够了,被颜色压住的地方变得模糊不清,需要复勾醒线。复勾不一定按照原有的线条一成不变,可以轻松一点:有的地方勾,有的地方不勾;
新旧线条有些出入也没有关系,自然、通透、生动地表现就很好。不一定都用墨色,可根据不同部位,加一点颜色在墨里,更符合需要。复勾之后,画面会变得精神。

一张画涉及的细节很多,虽然严格按照步骤进行,难免在“度”的掌握上有失偏颇,需通过调整纠偏;
也有技法的缺失导致的问题。提供几个常用小技巧给大家:深色的头发不够黑怎么办?用松烟墨罩染一遍就会变得乌黑;
用花青罩染能产生冷艳的效果;
其他方法比如用象牙黑、用焖烧的灯芯草灰调胶上色,可以得到毛茸茸的黑色。

技法需要通过尝试去积累,绘画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尝试、积累、运用的过程。

在临摹古代工笔人物画时,开脸应该放在最后来进行,即所谓的“画龙点睛”。眼鼻嘴面积虽小作用却大,必须用最精道的功夫去表现。五官显现时,人的性格与喜怒哀乐便跃然纸上。开脸的好坏同样决定整张画的成败。

宋·林椿《果熟来禽图》

3.1 临摹前准备工作不够

前面讲了,工笔画讲究平整、匀净、文气、有秩序,临摹前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把需要的材料准备齐全。

开始勾线前,应准备两份线描件,一份用于勾线拷贝,一份用于观看借鉴。

落墨前考虑好布色:同一结构的地方墨色深浅要一致,因此需要根据用墨多少备足墨汁。初学的同学随意性大,常常画到中途没墨了,再调的墨色便不一致了,画完一看,深浅无序,画面气息混乱。

绢做旧这一步会影响线条的深浅程度,如果中途洗绢,墨色会变浅,深浅程度更加不够;
如果做完底色再勾线,又影响绢的透明度,看不清底稿,影响勾线质量。所以这两个步骤的关系要想好,一般有两种处理方式:第一是先勾线,干后在绢上刷一层轻胶矾水,把线定住,再做底色,这样就洗不掉墨色;
第二可以先做一层淡底色然后勾线,既不影响透明度,又容易调整墨色的深浅。

墨的质量很关键。不好的墨胶性大,糊在笔上不流动;
画作品用的成墨如玄明一类可以用,但需过滤一下,把墨表面浮色去掉;
最好用的还是现磨的墨,民国以前的老墨块,研出来的墨又黑又不腻。研好的墨注意盖好。

3.2 勾线时调整好心态

多数学生平时练习勾线相当不错,一旦正式上绢,便紧张得手脚发颤不听使唤。勾不出好的线稿,整张画想成功成了空谈。因此调整好心态,是完成好临摹作业的第一步。(1)平心静气,吐纳自然;
(2)握笔时指实掌虚,力贯笔锋;
(3)意在笔先,胸有成竹。

3.3 对花纹不重视

花纹是人物衣服上的装饰,常常被轻视,随意应付,结果因小失大。临摹古典人物画时需要细心将衣服上繁杂的花纹单独整理出来,等衣服的大线条出来之后再加进去,不能因为这些琐碎细小的纹饰影响了衣纹的气韵。

花纹依附在衣服上,应该比衣纹细小琐碎,要勾得含蓄,也要有实有虚,这样的花纹才显得生动,忌特别的平均。

3.4 尊重材料的特点,突出材料的优势

刚开始用绢和石色作画时,学生很难关注到材料的特点,很难把材料的优势发挥出来。

石色的美是化学品无法比拟的,虽然使用麻烦,但在绘画的运用中极其广泛。石色有厚度,覆盖力强,而绢是一种特别通透的材料,如何恰如其分地体现出两种材料的优点是个技术活。涂得太厚的色让画面看起来堵;
只罩薄薄的颜色画面又显得薄气。要想既能体现石色的厚度又不掩盖绢的通透,需要考虑在绢的正反面配合作画的技法:正薄反厚,画面显得既滋润又厚实。

石色平涂有个缺点:容易板。为了使它活起来,需要用水色打底。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中有言:“金石是板色,草木是活色,用金石必以草木点活之,则草木得以金石而久,金石得以借草木而活。[2]”

作为国画的必备材料,墨的讲究也特别多:油烟、松烟、漆烟;
各个时代的墨块;
墨块与墨汁,各有特点和用处,也各有用法。“画头发用松烟,以“小儿病夫”的力气慢慢磨一两个小时,墨汁才足够浓稠。[3]”这是罗寒蕾在画头发时的用墨讲究。几乎每一个有成就的画家,都有一种对材料使用的偏执。

工笔画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修炼的过程,表面看是在练习技法,实际上是在修炼人生境界,什么样的态度收获什么样的结果:安静、单纯、虔诚而自然的状态,才能很好地进入艺术的境界。

古画临摹能解决工笔画学习的大部分技巧问题,提高艺术品位,建立起对工笔画格调的判断能力。还能练就静心细心的习惯和能力,是进入工笔画领域的必经之路。■

猜你喜欢 古画勾线墨色 沿古画里的山水走一走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22年5期)2022-05-17古画中的梅花收藏与投资(2021年1期)2021-04-18无色中的有色——李立扬诗歌中的中国画墨色之美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1年2期)2021-02-16烧脑古画——《重屏会棋图》少年漫画(艺术创想)(2020年2期)2020-06-15书签科教新报(2020年21期)2020-06-05观音送子图青年生活(2020年6期)2020-03-28古画中的那些猴少年漫画(艺术创想)(2019年3期)2019-07-23石子变水果红蜻蜓(2017年10期)2017-11-21鳄鱼大嘴巴红蜻蜓(2016年12期)2017-02-23贝壳小螃蟹红蜻蜓(2016年8期)2016-05-14

推荐访问:绢本 古画 工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