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教学研究

崔 伟,吴 垠,李喆君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网络到底是一个什么样性质的东西?它是好的还是坏的呢?我们经常会看到新闻说某些学生利用网络获得名声或财富,似乎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利好,但也有新闻会说一些家长要求学校甚至国家禁止网络,似乎把网络定义成一个绝对的恶。当然,实际上网络的作用是非常的宽泛的。从个人层面来说,既可以是发挥正面作用,比如帮助我们去搜寻学习资料、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进行休闲娱乐;
也可以发挥负面作用,比如有些同学刚进入大学会没日没夜地打游戏、看直播、购物,浪费很多的时间和金钱,或是在网上漫骂、互撕、制造对立,沦为情绪的奴隶。所以网络到底是一个正面的效用还是负面的效用,还是取决于我们使用者如何去利用它,非常考验大学生的判断力和自律能力,也非常考验老师们对这个议题的理解和应对。

网络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发展,新时代的网络世界又有了不同的变化,比如客户端从电脑来到手机、短视频兴起、大数据的应用等等,这些特性遇上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又对信息和他人充满渴望的大学生,确实又呈现出一些不同于上个世代的特点,一个更加多元、更加碎片、更加与个人身份深度绑定的网络世界,已经在我们身边存在多时。

针对大学生网络心理的教育教学研究,目前还不是特别成熟,还是需要老师们针对大学生这个群体和网络这个载体各自的特性,设计一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达到让大学生意识到合理使用网络的重要性、清楚认识到自身和网络的特性、知道如何合理使用网络的目的。

网络的特性导致在网上活动有一些独特的优势。[1]网络跨越时空的特性,使学习和交往等大学生最主要的活动都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特殊时期数以千万计的学生通过网络完成了自己的学业,不仅优秀的老师可以影响更多的同学,同学也选择更多,付出成本更低;
很多人也或主动或被动地通过网络维护人际关系,通过视频电话与远方的恋人、亲人保持联系,同样可以寻求社会支持和群体归属,不仅可以通过网络扩大自己个人的影响力,而且周边缺少志同道合朋友的人可以在网上找到归属,这对于他们的亲密关系、身份认同都非常的重要。

网络的匿名性让人更容易开放,让网络交往尤为活跃,平时不敢和周围的人说的一些隐秘的心事可以在网络说,很多缺乏现实交往机会和交往能力的人,通过网络获得了人际间的亲密感和信任感。

网络的多样性和互动性也满足了大学生休闲娱乐的需要。追剧,游戏,短视频这些新兴娱乐方式,不仅有趣、令人放松,而且还共同参与构建了当代年轻人共享的话语体系,成了这个时代的标志之一。与传统休闲方式不同,大学生可以自己制作短视频、分享观点、组建社群,使新时代的休闲娱乐更为主动,更具创造性,更能符合个性化需求。

3.1 负面信息的冲击

特殊时期很多同学都会受到很多负面消息的冲击,会感觉到焦虑,抑郁,愤怒。一方面,这跟网络的特性有关,自媒体时代很多媒体为了博眼球、赚流量会宣传更多负面新闻。偶尔听一听还好,如果每天都接触这样的负面信息,会挑战我们基本的安全感,挑战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固有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跟个性有关,有人个性洒脱,可能不会被这些新闻所左右,但有人天生比其他人更焦虑,更容易抑郁。如果输入很多负面信息,很容易觉得自己的担心被印证了,可能每天活在惊慌失措当中,担心小概率事件随时随地发生,所以接收很多网络上的负面信息对这部分的人也相当不友好。

3.2 认知的群体极化

除了情绪上的冲击,大学生在三观上也容易被网络所裹挟,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团体中存在群体极化现象,即一群人去讨论某个观点或现象,最后往往会形成某些比较极端的观点。具体到网络上,再加上大数据技术的推波助澜,人们都被推送自己感兴趣的、认可的内容,都更愿意加入与自己观点一致的群体,就更容易表现为相信和支持极端观点的人变得越来越极端,在社会事务中呐喊声最大,而大多数中立的网友不仅无法影响两头的人,还经常被施加压力要求站队,最后要么赞同某方,要么保持沉默。[2]

如果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大学生也很容易在这些社会问题的讨论中,被人带了节奏,长期洗脑下就会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成为某些利益集团、幕后黑手的利用的工具。这样造成的危害其实是非常大的,轻则对个人来说,网络就变成了一座由个人和大数据共同浇筑的牢笼而非拓展眼界的先进工具,大学生在知识储备尚不完善的阶段,就可悲地陷入信息茧房,无法得到期待中的快速成长;
重则对社会和国家来说,网络中因为群体极化导致的饭圈互撕、网络暴力、恶意宣泄长期来看也会撕裂社会,加剧内耗,导致不必要的对抗。

3.3 交往异化的问题

网络的匿名性对我们的行为控制和信任感也产生了一定的挑战。因为几乎所有人都只有网名没有真实身份,匿名的网络中的语言暴力、人身攻击要比现实生活中多得多,导致大学生经常成为网络语言暴力的加害者和受害者,前者在网络中扭曲了人性,后者则被反复践踏尊严;
也是因为匿名性,有时我们对一个现实中毫无交集的人反而更容易相信,但这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信息真伪难辨、角色混乱、信任危机等[3],首先是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校园贷、网络兼职刷单等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危害极大,大学生社会阅历少,是最容易受骗的人群之一,很多人被骗之后家庭关系破裂,人际信用破产,最严重的甚至会想轻重;
其次,沉迷网络可能会引起角色混乱和信任危机,网络聊天会损失表情、非言语的肢体动作的信息,这些局限助长了对网友的理想化,有时大学生们会将自己最美好的幻想投射到网线的另一端,有时又会将一些理想化的形象加诸到自己的网络形象上去,通过这些印象管理策略去打造一个高大上的人设,久而久之甚至会分不清虚拟和现实,会对自我形象也产生怀疑,认不清自己是谁。

3.4 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可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词,成瘾行为在专业领域它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没有办法完全的自主的受自己的控制、忍不住去做某事。[4]当一个人使用网络已经对他其他的正常的社会功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他自己也感到非常的痛苦,又持续了很长的时间,比如半年,那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他网络成瘾。有研究表明网络成瘾也与个性依赖、冲动性等个人化的因素显著相关,个性依赖表现为个体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沉迷网络来逃避现实,冲动性则是自我控制能力较低。[5]

通常需要药物或者心理咨询的帮助,才能让他摆脱这种状态,回到正常的生活节奏中来。然而不管是个体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还是家庭治疗,想帮网络成瘾的同学恢复正常的学习和人际等社会功能,是需要相当长时间的投入的,正因为网络成瘾治疗不易,我们才更需要通过心理课程的教学来预防。

4.1 提升大学生自我认知

教师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知道的是,一个对自己认识非常清晰的人,他上网也好,或者做其他任何事也好,可能目的是比较明确的,而不是随波逐流的。比如某大学生他知道自己缺乏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他就去在网上找一个比较合适的课程去自学这方面的知识,假以时日他也成了某一个领域至少在同学当中比较精通的人,那他这就是对自己的认识非常的清晰,对网络使用也非常的有效。又比如某大学生他在周围并没有找到自己比较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现在大家的喜好都非常的多元,很多喜好比较小众的人在周围找不到可以聊感兴趣话题的人,所以他就从网络中去寻找。一个清醒的、对自我有比较明确定位的人呢,他不太可能把网络中的朋友当成自己人际关系中唯一重要的关系,相反,能够合理使用网络去拓展人际圈的人,往往自己在现实中也是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的。如果一个人在现实中的和在网上的形象反差非常大,那也意味着他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落差是非常大的,在网上树立了一个高大上的人设,在现实中可能会很自卑,这对于自己的个性发展不一定有益。所以我们使用网络的时候,需要保持理想我和现实我统一。这些自我意识的建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加入网络心理的章节是重要实现途径之一。

4.2 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教师同样需要把网络的各种特性,可能的好处和坏处,都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比如把如前所述的网络的超时空特性、匿名性、易传播负面信息、易导致群体极化等特性,以及随之带来的各种学习生活休闲的便利和可能带来的被诈骗、成瘾、交友不慎等危害,都用理论结合案例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大学生在知晓了这些网络核心特性的基础上,才有机会提升自我认知,自觉抵制网络暴力、饭圈互撕、跟风发泄等非理性行为,特别是当自己处在这些非理性行为之前或之中时,能够及时意识到这一点并暂停自己的行为。认知有所完善后,才有机会提升相应的自律能力,成为网络的主人,而不是网络的工具人。

同样如何传递这些知识也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考虑到年轻人追求亲密感、易受同龄人影响的特性,教师可以考虑在心理课程中引入相当比例的团体讨论、朋辈辅导环节,鼓励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鼓励同学们温和而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利用小组培训、定期学习等方式培养一些朋辈辅导员,通过他们对网络现象的认知和情绪的影响力,来带动广大同学合理看待并规范自己的网络言行。

4.3 构建健康休闲策略

长远来看,对于那些因逃避现实压力进入网络世界的人来说,教师需要让他们的抗压能力得到提升,并学会一些系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而非之前的回避策略。

教师需要让学生们意识到,网络对现时代休闲生活是非常重要的组成,不可沉迷亦不可偏废,现实中存在部分极端的大学生,要么对网络敬而远之,视之为洪水猛兽,绝不使用,要么对网络超量使用,毫无节制,全方位沉迷无法自拔。这些极端的使用案例,其实或多或少都出自对网络特性的了解不够深入,对网络缺少基本的尊重和理解。

教师也需要让学生们去探索适合自己的休闲方式。因为也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休闲项目,很多人是别人打游戏追剧我也打游戏追剧般随大流。但其实可能有些人适合用网络休闲,而有些人并不适合,或者有些人打游戏能放松,但有些人打游戏反而更紧张,所以在这些方面也是可以探索的。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自助练习,让他们在一些常见或自选的休闲项目中去选择某些项目,每周固定好时间,安排3-5次,并记录实施前后的心情变化,科学合理地帮自己找到最合适的休闲策略组合。

教师也需要教会学生使用相应策略来应对网络可能的弊端,比如为防止负面信息过载,我们就可以通过限制手机使用时间或控制浏览负面信息时间,来控制或减少负面信息对我们情绪的冲击;
比如为防止网络成瘾,我们需要合理控制娱乐时间,通过设置层层递进的小目标,比如从每次上网1小时,一周5次慢慢减到一周3次、一周2次这样,最终达到增强自控力的大目标。课程中,教师也需要教会学生适当增加运动和学习的比重,占据原来用来上网的时间,并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

学校教师们想要让学生合理使用网络,更多高效地学习生活,潜在竞争对手是这些投入巨量的时间和金钱的商业巨头,这些头部的公司每年需要投入数以亿计的资金,通过综艺、游戏、短视频这些内容去吸引我们年轻群体的注意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要把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吸引到他的学习、交友、恋爱等人生主业是非常不容易的,有时候教师也必须善于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微课、慕课、直播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输出自己的观点,达成与大学生的有效沟通。

教师们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创造出一种让学生自由探索的氛围。网络对比现实世界,它的空间可能更加广阔,接触到的人和事物更加的多元。对于大学生来说,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它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体验,你可以看更多的电影,学更多的知识,结交更多的人。这些体验也是自我确认的一部分,把网络作为一个学习工具或者休闲工具,通过一段时间的体验,可以去确认自己在什么时候是紧张的,什么时候是放松的,什么时候是喜欢的,什么时候是厌恶的。就像现在很多同学会在抖音上尝试发短视频,那你喜欢这种创作的形式吗?你喜欢每天去收集素材去制作短视频的这样的一种节奏吗?还有一些人会在 b站上做up主,那你喜欢这种输出好玩儿的观点或者内容的感觉吗?你喜欢这种工作强度吗?都是网络给我们提供的探索空间。这种探索的态度也隐含了一种使用网络的态度,就是我们需要尝试不要与网络融入一体,不成为网络的一部分,也不让网络成为我们的一部分,而且隔开一定的距离去审视它,作为使用主体去使用它,而非被动地被商家的大数据引导着行动。

网络很多时候也是一个人生课堂,很多同学在网络上被骗财骗色,或陷入沉迷,并非不可挽回。这些人的动机本来是好的,想用网络去挣钱,或者是交友,或者是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在现实中回避社交,想通过网络去逃避现实。所以网络既不是世外桃源,也不是地狱之门,它只是不同于现实生活的另外一片空间。所以从教学意义上来说,教师需要传达或是让学生体验到某种客观、审慎地对待网络的态度,既不要把它想得太好,也不要把它想得太坏,我们现实地去看待它、理性地去利用它、投入地去体验它就好。

猜你喜欢 负面特性大学生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现代畜牧科技(2021年4期)2021-07-21色彩特性流行色(2020年9期)2020-07-16进一步凸显定制安装特性的优势 Integra DRX-5.2家庭影院技术(2018年9期)2018-11-02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知识窗(2017年12期)2018-01-02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启用新版负面清单WTO经济导刊(2017年7期)2017-07-27Quick Charge 4:什么是新的?CHIP新电脑(2017年6期)2017-06-19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人生十六七(2016年14期)2016-12-01让大学生梦想成真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图书馆界(2013年6期)2013-03-11涉及商业伦理的负面事件中国新时代 (2011年7期)2011-02-05

推荐访问:教学研究 新时代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