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树人理念的大学体育体教融合教学创新与实践

周 勇

(桂林信息科技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社会的快速发展推动学校体育工作不断进行改革深化、推陈出新,“体教结合”的实践和探索已提出多年并方兴未艾,近年来,“体教融合”的概念也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越来越被教育界和体育界所重视。[1]2020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示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深化具有中国特色的体教融合发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教融合概念的提出,是对新时代我国教育和体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新时代体教融合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促进青少年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上。学校体育的价值定位,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角度看,主要立足于振奋和提高民族精神;
就个人角度而言,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就是成功和幸福的基础。[2]近年来,桂林信息科技学院以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推出为契机,结合当前国内高校体育工作中的热点难点,基于体育树人理念进行了系列教学改革。本文着力探索和实践该校在大学体育育人过程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并加以总结提炼,为当前大学体育改革探索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一)体育课程设置如何多元化且与时俱进

多元化和与时俱进的体育项目是大学体育课程“大餐”中必备的优质“食材”。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在项目数量和特色上虽然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改进,但总体上仍较为滞后,仍存在着体育项目数量上偏少、运动特色上不足和时尚性不强等诸多需要优化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不足。因此,从数量和质量层面上丰富体育课项目,引进运动特色明显、时尚感较强的体育项目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体育教学模式如何个性化且以人为本

体育教学模式的搭建决定了大学体育教学的基本游戏规则和玩法,直接影响到授课对象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3]先进而合理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运动本能,创新实践先进的体育课教学模式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呈正相关。但当前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普遍存在以被动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自主性不强的选课模式、个性化培育不够的授课形式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体育树人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创新实践个性化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是加强新时代高校体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体育评价标准如何多维化且内驱外引

作为所有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承担着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任,也是培育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手段。[4]现阶段,作为学习行为的指挥棒,大学体育的评价体系尚未发挥其应有的全部功能,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考评单一、重课堂轻课余、重结果轻过程、课内外未有效打通等,难以激发和引导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和热爱。因此,创新设计科学、多维化的考评机制迫在眉睫,建立制度机制可督促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建立激励机制可引导大学生主动走到室外参与健身运动。

(一)体育树人体系的创新和优化构建

1.核心与特色兼顾,打造“多样化+时尚性”体育课程体系

合理、科学设置课程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桂林信息科技学院构建了多样化、时尚型的大学体育特色课程体系,兼顾了核心课程与特色课程互补,达到了实用性和兴趣化互促。在构建三大球(篮球、排球、足球)、二小球(乒乓球、羽毛球)和一传统(太极、散打)等基础课程框架以外,还引进和开发出包括民族传统体育和“体育舞蹈”等课程在内的22个体育项目,为“三自主”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实施提供支撑。同时,课程设置与时俱进,根据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和学生兴趣,陆续开设了运动减脂、力量健美、跆拳道、定向越野、瑜伽、高尔夫、飞盘和形体等时尚型特色课程。为提升学生动商水平,还设置了篮球裁判、武术、羽毛球等公共体育专业化课程。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为丰富学生的居家学习生活,还即时开发线上体育教学课程和居家健身视频专辑,为疫情期间师生的居家生活和学习工作提供了多样性选择,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2.体育与教育融合,构建“自主型+专业化”体育教学模式

该校通过改革探索,创新实践“三自主”和“公共体育专业化”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基于“趣缘群体”理念的“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赋予了学生体育课自主选择体育项目、上课时间和任课教师等自由选择权,培育了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独立自主、果断有为的思想品质。近年来,在教学改革和体育竞赛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如学生男篮获得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广西选拔赛冠军并代表广西高校参加全国总决赛获得第九名等,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公共体育专业化“1+3+X”教学模式(1学期的基础选项课,3学期的专业化教学,X指大三大四的体育选修课)赋予了大学体育“准专业化”的内涵,着重培育和提升学生裁判执法、赛事组织和运动处方等凸显动商水平的能力,引领学生强健体魄、锤炼团队意识、培养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引导学生以动商来体现个人价值,达到体育树人目标。两种教学模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形成一套有机的体育育人教学体系。

3.内推外引,搭建“定向性+多维度”体育考评机制

考核评价指标是学生对体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实践导向标。该校依托两个区级教改项目反复实践探索,形成了定向性和多维度的体育考评机制。结合国家高校体育相关文件进行改革实践,在大学体育课堂考核指标中,首先,将国家学生体质测试重点项目(800米/1000米/仰卧起坐/立定跳远)成绩纳入体育课考核,每年上半年体育课中测试800米/1000米成绩,下半年测试仰卧起坐/立定跳远成绩,并纳入体育课程期评成绩,此举从考评指标上进行了“靶向”设计,将体育课与学生体质测试进行深度融合。其次,增大衡量学生心肺功能指标(800米/女和1000米/男)考核权重,增加其当量占体育课总成绩的30%,引导学生在课内外加强中长跑锻炼,将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兑现成可以看得到的课程成绩。再次,体育课程成绩考核引入学习态度和考勤相结合机制,设置其权重当量为20%,并具有绝对否决权。该指标注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规范其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态度,避免“一考定音”的情况出现,促使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习惯。

4.课内外体育活动引入运动APP干预管理

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好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两条平行线,迫切需要适当的工具和机制进行穿针引线,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当前发达的GPS定位信息技术和便捷成熟的校园跑步APP系统设计,使得大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校园跑步健身引入科学干预管理成为可能。[5]校园跑步APP能够规范和科学干预学生日常的健身活动,有利于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强健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着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基于此,学校与校外科技公司根据学校地形地貌量身定制,开发了校园跑步APP系统,并制定了相关实施方案。该系统方案提供了APP校园跑步实时监测软件支持和校园路线打卡牌点的硬件支撑,学生可以通过安装校园跑步APP,充分利用课外碎片化时间跑步健身,其跑步结果不仅与体育课成绩挂钩,而且跟评优评奖配套相关。同时,该系统还可发布“约跑”和“月冠军赛”等健身活动,并跟后勤食堂营养补助激励机制联动执行。通过引入校园跑步APP进行干预管理后,校园各时段跑步健身人员日益增多,学生利用空闲的碎片化时间健身挣学分的现象随处可见,晨练和夜跑俨然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通过对学生近两年体质测试数据分析,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长跑成绩提升明显,干预效果良好。

(二)体育树人教学创新实践的主要思路和亮点

1.育人理念创新:动商视角

在广西高校创新提出培养学生动商的树人理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复合型的,动商作为一种评价人全面发展的新理念,与智商、情商共同构成了人类三位一体的基本要素,其要求学生在参与课外活动的大众体育事务中,如裁判执法、赛事组织和运动处方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动商的树人理念,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基本的体质健康和运动技能等方面保持较好的水平;
另一方面,着重强调学生需通过身体活动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充分体现自身价值,从而促进个体的发展和提升。动商树人理念突破了传统体育教学局限于身体活动和动作技能壁垒,满足了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新要求。

2.育人模式创新:金字塔组合

该校在实践中创新提出大学公共体育教学“金字塔”育人模式。该模式由“三自主”模式和“公共体育专业化”模式构成。“金字塔”型教学体系对学生体育教学进行了分层分类教学,“金字塔”中底端的“三自主”模式给予了学生选课自由,保障并满足了学生的基本兴趣爱好,满足了大部分学生群体对体育项目不同兴趣爱好的需求;
“金字塔”顶端的公共体育专业化“1+3+X”模式,着重考查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素质表现,培育了一部分热爱生活、引领时尚生活、具备服务大众体育的专业化水平的学生群体。

3.育人机制创新:双轨多元

该校创新实践“双轨多元”大学体育树人机制,在师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优化和创新设计,以课堂体育与课外体育为两翼双轨,探索课堂体育运动项目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多元化、体育成绩考核多元化(课堂+体质测试+运动APP);
探索课外体育运动形式的多样化、组织形式和激励机制的多元化,形成了良好的体育树人生态。

桂林信息科技学院以国家教育部门出台相关文件精神为契机,切合当前“体教融合”树人理念的时代热点,探索和实践了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创新模式,特别是以校园APP跑步实时监测软件穿针引线,将课内外体育一体化进行联动,以课堂体育与课外体育为两翼双轨,在体育课内实施“三自主”和“公共体育专业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掌握一到两项体育项目技能,以此作为学生强身健体、健全人格的基本手段。第二课堂积极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月”“六系联赛”“荧光夜跑”“五四杯”“校园运动APP”等系列课外活动,课内外体育活动一体化模式顺利推进并形成体育树人合力,取得三大成效。

(一)课内外活动相辅相成,体育课与学科竞赛良性互动

通过实践“三自主”和“公共体育专业化”两种模式,对体育教学进行优化,提升了学生健身运动的积极性和动商水平,体育课选拔的学生参加各级课外体育竞赛共获奖150余项,其中国家级三等奖以上奖项20项,省部级三等奖以上奖项32项。课内外体育活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推进和实施,在普遍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同时,也培育了一批身心健康、胜任赛事组织和裁判执法的高动商水平学生团队。

(二)校园健身跑步蔚然成风,运动生态圈初步形成

根据校园实际地形定制的运动跑步APP实施方案的执行,赋予了学生健身的内驱和外引的原动力,以科学机制规划和规范了在校生日常健身方略。健身方案实施以来,校园从早上六点至晚间十一点,各条跑步路线打卡点时常响起青春的律动,结对子约跑活动此起彼伏,特别是“荧光夜跑”活动更是吹响了强健体魄的号子,校园跑步健身蔚然成风。

(三)疫情期间开发线上体育健身课程,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针对广大师生居家工作学习的实际情况,学校即时开发制作由体育教师示范演练的线上体育课程和居家健身视频专辑,通过微信或QQ平台及时向学生推送,将疫情期间略显枯燥的居家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融为一体,效果良好。之后,仍将线上健身视频和课件作为学生课外健身锻炼的延伸,与体育课堂形成互补,使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基于树人理念的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创新,在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至少有三个方面仍然值得继续探讨和思考。一是多部门联动,基于树人理念的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创新,要与当前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相契合。体育教学部门可作为牵头部门,联动教务、后勤、学工和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出台相应的文件政策提供保障支撑,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课内外一体化创新实践。如教务处出台相关文件,支持高级别体育赛事和校园跑步等成绩的学分置换,后勤部门对校园跑步月度、年度优秀者进行营养品物质奖励,学工部门将课外锻炼成绩纳入评优评先考核等等。二是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体教融合、树人理念与课程思政要求在本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创新与实践的核心目标就是强健体魄、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家国情怀,这与课程思政的要求不谋而合。三是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课程体系和理念有待拓展。基于当前防疫的常态化,如何打造立体多维的大学体育课内外课程体系,需要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即时更新和拓展,课程理念也需要进一步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以满足师生在不同场景下进行强身健体的现实要求。

猜你喜欢 跑步体育课校园 做到七点跑步不伤膝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热天跑步防中暑海峡姐妹(2020年9期)2021-01-04体育课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2019年5期)2019-04-25校园的早晨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春满校园小天使·二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3期)2017-04-01跑步的时候我们在想些什么英语学习(2016年2期)2016-09-10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体育师友(2015年3期)2015-12-22"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中国学校体育(2014年11期)2014-05-10八戒跑步等4则聪明语文(2013年8期)2013-10-14一堂遗憾的体育课体育师友(2011年2期)2011-03-20

推荐访问:树人 融合 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