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思政元素探究

刘 婕

(河南警察学院 公共基础教学部,郑州 45004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时代发展和形势任务的变化,高度重视青年的教育问题,针对青年的教育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观,为做好新时代青年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美术鉴赏课程思政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高校教师要以习近平青年教育观为引领,充分挖掘美术鉴赏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美术鉴赏课程是面向高校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类课程,属于现代大学生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在培养学生审美认知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课程受众一般为非艺术类专业学生,且大多缺乏系统的美术理论知识,造成该课程在讲解中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难以付出像学习专业课一样的热情,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这就需要提升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课程思政意识,依托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不断探究美术鉴赏课程思政建设。在鉴赏作品时将美术知识融入思政内容,活化红色基因,激发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兴趣,在艺术和思政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提高思想理论水平与艺术审美能力,从而提升综合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

1.从美术作品中探究理想教育元素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目前,在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甄别是非对错的能力还不够强,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响。美术鉴赏课程有意识地选择红色美术作品作为教学内容,对学生实施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红色美术作品能有效预防大学生思想滑坡,引导其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承担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红色美术是指反映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及其成果的绘画、雕塑、木刻、建筑等作品。红色美术作品浩若烟海,囊括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的美术作品。教师在进行美术鉴赏教学时,要从大学生的审美需要出发,遴选一些能够打动学生、易于引起学生强烈共鸣的经典作品。比如何红舟、黄发祥创作的巨幅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以写实主义的手法,栩栩如生地再现了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移至南湖红船上召开的历史场面。压顶的乌云,意味着山雨欲来,隐喻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
远处东方的曙光,与游船上的中共一大代表们融为一体,隐喻了革命曙光的显现。为了体现“启航”的主题,画家选择了上船的场景,隐喻百年征程从这里启航。船上的这些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一大代表,大多数都是衣食无忧的知识分子,但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惧风浪,毅然启航。整幅油画充满理想主义色彩,洋溢着澎拜的革命激情,非常容易打动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参会代表中,毛泽东、董必武全程参与并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邓恩铭、王尽美、何叔衡、陈潭秋在革命斗争年代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些事例,让学生在鉴赏作品、获得美术专业知识的同时,认识到理想和信念是事业与人生的灯塔。有了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就会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最终抵达胜利的彼岸。

在美术鉴赏教材里有大量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红色美术作品,如沈尧伊以红军过草地的史实创作的油画《革命理想高于天》。作品描绘的是在穿越松潘草地的长征途中,毛主席在士兵的围绕下讲故事的场景。篝火熊熊燃烧,士兵侧耳倾听,在主席左侧的是同样聚精会神凝视毛主席的周恩来。红军战士虽然置身于极端恶劣的环境,但依然保持着旺盛的革命热情,展现了红军指战员对革命理想的憧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教师要依托这些作品,在教学中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让青春在创业奋斗中闪光。

2.从美术作品中撷取爱国主义元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1]屹立于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向人们传递着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人们赓续红色血脉,续写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新篇章。它由八块按历史顺序雕刻着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的巨型浮雕(“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两侧还有两幅装饰性作品“支援前线”和“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生动概括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历史。1949年9月30日人民英雄纪念碑举行奠基典礼,毛泽东、宋庆龄、朱德、刘伯承、贺龙、粟裕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代表大会的代表们出席典礼,周恩来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代表大会主席团致词,指出建立此碑的意义在于“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纪念碑的建筑造型、装饰图案均带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风格。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则借鉴了中国传统雕塑,刘开渠等雕塑家们参观了山西、河北,陕西、甘肃、河南等地的著名石窟,观看鉴赏了数万件古代雕塑,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构图和形象刻画产生了深刻影响。1996年,人民英雄纪念碑被确立为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以人民革命为题材,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对鼓舞大学生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3.从美术作品中汲取担当品质元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1]在红色主题美术作品中,含有大量具有担当品质教育的元素。如周令钊先生创作的油画作品《五四运动》。作品呈现的是1919年5月4日3 000多名来自北京多所高校的学生集结于天安门前,通过示威游行,要求当时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的情景。为了创作此画,作者对与五四运动相关的北京大学红楼、赵家楼胡同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且采访了五四运动的参与者,最终确定将场景选在五四运动的见证者——天安门。画面上天安门城楼一角的乌云象征当时黑暗压抑的社会环境,另外一角隐隐可见的一抹蓝天则比喻希望的出现。城墙边上逐渐枯死的树木,隐喻旧事物必然灭亡,郁郁葱葱的树木则表示“有无限的活力在成长,成长为巨人,成长为力量”(周恩来语)。油画《五四运动》生动再现了100多年前,青年学生在民族危急的关头挺身而出,勇于担当,以磅礴之力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美术作品中体现出的担当事例,教育学生明白自己所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成长成才、成就事业的好时代,教育他们自觉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相结合,把个体发展与民族振兴相联系,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奉献者、开拓者,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有担当,还须有道德。习近平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锤炼品德修为。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1]湖南雷锋纪念馆的设计和创意,就充满了道德教育的内涵。全馆总面积10.4万平方米,陈展面积1.19万平方米,除3 881平方米的雷锋生平事迹陈列馆,还包括雷锋塑像广场、雷锋故居、长沙当代雷锋·长沙好人事迹展览馆等多个景点。在正兴(雷锋原名雷正兴)广场上,灰、红相间的门楼呈八字形展开,像一列长长的火车,寓意“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根据《雷锋日记》记载,1961年4月23日,解放军战士雷锋乘坐由抚顺发往沈阳的火车。他看到许多人没有座位,就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一位老大爷。他看到列车员非常忙,就主动擦玻璃、扫地,为口渴的旅客倒开水,帮下车的旅客拿行李。抵达沈阳出站时,发现一个抱小孩的妇女丢了火车票,又用自己的津贴费为其购买了一张到吉林的火车票。面对群众的感谢,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说道:“为人民服务是我应尽的义务。”)在纪念馆门楼的上方镶嵌了一排银色螺丝钉,犹如战士们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象征着雷锋同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精神。(雷锋在县委当通讯员时,是模范工作者;
开拖拉机时,是优秀拖拉机手;
当工人时,是先进工作者;
参军时,是先进战士;
当班长时,是模范班长。无论是在农村、工厂还是部队,雷锋都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在平凡的工作中作出不平凡的贡献。)雷锋纪念馆的红色创意,能够让新时代青年全面深刻地接受共产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目前,仅三湘大地就活跃着1 200多万名学雷锋志愿者,2.9万个学雷锋志愿服务团队。全国实名注册的学雷锋志愿者已经达到了1.6亿人。

邢安夫的木刻作品《白求恩护理伤病员》,反映了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精神。白求恩奔赴晋察冀根据地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八路军战士有时不得不以马饲料充饥,白求恩也只有土豆果腹。可是他却说:“我不是为享受生活而来的。什么热咖啡,嫩牛肉,软绵的钢丝床,这些东西我早就有了。但为了理想,我都抛弃了。需要特别照顾的是伤员,而不是我。”画面上呈现的是简陋的农舍,几乎是家徒四壁,白求恩正俯身给受伤的八路军伤员喂饭的情景。毛泽东曾高度赞扬白求恩同志,他在经典著作《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讲道:“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2]新时代的大学生要锤炼品德修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学习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在传统美术作品中,同样有着诸多立德树人的题材,有助于塑造大学生高尚人格。如明朝画家徐渭的泼墨牡丹,不拘于牡丹的雍容华贵、色泽艳丽,常常以水墨绘之,其目的是改其本性,赋予其清雅脱俗的格调和神韵。画家自述为什么改变牡丹光彩夺目的富贵花真面目,“盖余本窭人,性与梅竹宜,至荣华富丽,风若马牛,弗相似也。”画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给后人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郑板桥曾刻了一枚“青藤门下走狗”的印章,齐白石曾言“恨不早生三百年,为青藤磨墨理纸”,表达了对徐渭的折服和敬仰。还有清代画家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他的《墨竹图》《竹石图》表达了对黎民百姓的关心,蕴藏着淡泊名利、正直无私的优良品质。而郑板桥的绘画有别于传统花鸟画重要之处,还在于他的意境深邃的题画诗,赋予同类作品以新的内容,使传统的花鸟画产生了思想性、抒情性,给后来的观赏者以不同寻常的感受。

有担当,还须有本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练就过硬本领。”[1]剪纸作品《神舟——祖国的梦想》呈现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CZ-2F)腾空的瞬间:五星红旗在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迎风飘扬,旁边的神舟飞船在强大的推力下直冲云霄,飞向遥远的太空。负责研发这一伟大工程的“神舟”团队平均年龄仅33岁。从立项至今,“神舟”团队取得神舟飞船、目标飞行器、空间实验室等15个载人航天器发射成功的优异成绩,实现了中国载人飞行、太空出舱、交会对接、在轨补给等核心技术“零”的突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印证了人类社会青年英雄辈出,中华民族青年英雄辈出的历史。再如平均年龄35岁的“北斗”团队,自主研发建立了中国首个、世界第三个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一号卫星系统。攻克了星间链路、高精度原子钟等160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开启了中国导航的新时代。剪纸作品《众志成城 抗疫必胜》通过4位身穿防护服面对党旗庄严宣誓的年轻人,展现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驰援湖北的场面。在驰援湖北的4万多名医护人员中,有1万多名“90后”“00后”的年轻人,他们白衣为甲,逆行而上,以勇气和辛劳诠释了不忘初心,用担当和奉献换来了山河无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3]当今世界,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这既为青年学生大显身手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青年学生的素质、能力提出了进一步要求。高校教师要利用这些勇于担当的青年楷模报效祖国的先进事迹,教育青年学子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提高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其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能力素质跟上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

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高校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4]。高校教师要以习近平教育观为指导,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不断优化课程思政内容。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下,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美术鉴赏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美术本身的审美教育与美学素养提升和思政教育的“铸魂育人”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审美能力,激发其民族自信、爱国之情,让课程思政潜移默化影响人,深入持久塑造人。基于此,高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水平和课程思政意识,努力探究更加科学的教育方式,从而全面提升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立德树人的成效。

猜你喜欢 美术作品雷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助人为乐的“小雷锋”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3期)2022-04-16接过雷锋的“枪”小雪花·成长指南(2022年3期)2022-04-0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美术作品艺术百家(2016年3期)2017-01-18美术作品艺术百家(2016年2期)2016-11-02写给雷锋现代企业(2015年3期)2015-02-28美术作品艺术百家(2009年4期)2009-08-19

推荐访问:探究 鉴赏 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