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建构幼儿园游戏课程体系*

丁 文**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百合幼儿园,济南 250002)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幼儿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1]受传统教学观念、教师专业素养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领域的游戏研究与实践都遇到了瓶颈,出现了游戏精神虚化和游戏方式泛化等问题,[2][3][4]致使游戏没有与幼儿的内在发展需要实现有机连接。从人类社会生活的综合性和历史性角度来审视游戏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游戏的根本特性并不在于它是否具有自主性、愉悦性及其他外在性表达,而是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方式为人类个体在幼年期提供一个全视域的活动场,它使得幼儿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认识自我及周围的世界。因此,对幼儿游戏的研究应该将游戏视为人类个体成长的一个生态场,运用生态系统理论的思想和理论知识来拓展幼儿游戏研究的视野,帮助教师更好地发展专业知识和培育实践智慧。幼儿园也应该应用生态系统理论去优化游戏课程体系建设,使游戏价值的发挥有具体可靠的凭借。

游戏对于儿童,不仅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必需,因而游戏性被视为儿童精神的基本特质。[5]基于这一价值取向,游戏实现了向幼儿园教育不同领域的全面扩张。游戏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以分科教学为主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组织形式,促进了幼儿的综合性和自主性发展。但在游戏全面进入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过程又出现了各种问题,尤其是将游戏提升至精神层面的做法实质上是将游戏的价值虚化了,它既无法合理建构儿童与整体世界的关系,又无法将虚化的游戏或主体精神付诸实践。

自胡伊青加开始,游戏就被认为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不同层面的游戏行为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全部。[6]而在人文领域,儿童不仅是教育的基点,同时他们也被构建为哲学家等角色,儿童被置于一切社会生活的中心。[7]将儿童从传统的社会角色中解放出来并赋予他们主体性,这种做法优化了幼儿的成长环境,促进了幼儿的自我和自主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不能忽视儿童存在与发展的社会性,当将游戏转化为一种纯粹的虚拟性存在时,游戏的价值便无法与幼儿的现实发展建立起有效的连接。任何一种精神或品质的发展都必须以相应的社会现实为基础,先于物质或者过度脱离物质的精神建构都缺乏充分的合理性。游戏价值的实现与其实践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既不能以排斥其他教育活动方式的存在为前提,也不能以游戏的唯一性来替代幼儿发展的多样性,教育中的游戏研究应该在充分认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幼儿视为环境系统中的一个组成单位进行关系性分析。

基于对个体发展的长期和系统研究,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该理论强调个体的发展镶嵌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当中,且个体与环境系统的影响是相互的,个体的发展并非对环境的被动适应。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将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分为微观环境、中观环境、宏观环境和外部环境四种类型,并且加入了时间维度来考察个体的动态发展过程。该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肯定了环境与生物因素对个体学习与发展的共同影响,为解释个体学习与发展规律提供了更为广阔和相互联系的背景。二是指出了影响个体学习与发展的环境的整体性,即个体的学习与发展是受不同层次、不同表现方式的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三是以动态的思维来考察个体的发展过程,强调了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突破了以往研究中对环境认知的局限性。[8]生态系统理论为解释个体学习与发展提供了更具解释力的理论框架,一经提出后便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幼儿园课程的建构也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9][10]

以生态系统理论来审视幼儿的发展与游戏,两者的关系应该是幼儿发展先于游戏,而不应该以游戏来规定幼儿的发展方向和学习过程。以生态系统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点来开展游戏课程研究与实践的意义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以系统和整体的思维来看待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将幼儿在身体、认知、情感、艺术、社会性和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置于一个相互联系且具有历时性的环境系统中进行考察,有助于把握幼儿发展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第二,幼儿园游戏课程的建构应该转换既有的思维模式,将对游戏价值的审视和实践建立在幼儿的发展需要和发展目标之上,不将任何未经实践主体思想加工的游戏不加甄别地预先附加在教育情境当中。第三,辩证地看待游戏价值的多维性及其实践限度,正视游戏的价值但又不盲目推崇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第四,细分游戏在内容、环境和方法等方面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使游戏在课程建构过程中能够建立起具有支持性和适宜性的课程模式。以生态系统理论来审视幼儿园的游戏课程建构,就是要将游戏视为人类个体实践活动的方式之一而赋予其相应的地位,从空间生态、文化生态、环境生态和时间生态系统出发,以宽松自由、对话共生、有机和谐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生态为前提,以丰富有趣、低结构、可组合为主要特征的自然野趣环境生态为基本条件,以时间充足、时间灵活为主要特征的弹性作息为时间保障,力求形成在幼儿、教师、环境、社会和家庭五个维度上的有机融合、和谐共生的游戏教育生态系统。

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建构幼儿园游戏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以相互联系且动态的思维来剖析幼儿园课程与游戏的关系,为幼儿建构一种整体关联、交互开放、多元共生和有机融合的课程新模式。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的幼儿园游戏课程体系建构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对游戏价值的认知应该以幼儿个体发展的现实性为基本前提。在宣扬儿童主体性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儿童主体性的相对性和文化性,因为幼儿是生活在具象的历史情境当中的,剥离了个体发展的情境性,幼儿就不能成为一个现实和完整的人。游戏的价值在于其为儿童提供了一个自由、自主且令人愉悦的活动环境,游戏精神可以促进儿童精神世界的发育,因而有研究者在游戏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不断将游戏价值以及儿童发展抽象化和神秘化的倾向。将儿童从其现实生活情境中抽离出来的做法违背了儿童存在的本质,不利于理解儿童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第二,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的游戏课程建构应该秉持大课程和大教学的思想理念。游戏的发生不仅跟人类个体的本能驱动有关,同时它也承载着相应的人类生活和历史发展经验,而这一经验涵盖人类的生产、生活、文化和娱乐等不同领域,人类借助游戏的方式将自身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有益经验不断传承给下一代。[11]这也就是说,幼儿对游戏的需要是先于和超出游戏本身的,游戏只是人类所有实践活动中的一种,它服务于儿童个体的发展需要,而不是等同于儿童本身。低幼儿童的心智发展尚不成熟且各类经验匮乏,他们需要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不断互动来发展经验和构建对世界的认知。因此,成人为幼儿创设的发展环境应该是准备性与非准备性的结合,[12]幼儿园游戏课程的建构也应该秉持大课程和大教学的理念,[13]将一切有益的经验纳入游戏课程构建范畴,不必拘泥于游戏的实践或表达形式。

第三,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的游戏课程建构应该关注环境影响的系统性和互动性。生态系统理论不仅构建了具有明显结构的环境系统,涵盖了影响个体发展的不同因素,同时它也将系统性、联系性和互动性思维融入了对环境影响的分析过程。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影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环境不是静态和单向的,而是动态和相互联系的,不仅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环境因素之间相互联系,同时幼儿个体与环境系统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的。教师在建构幼儿园游戏课程时应该充分考虑不同环境系统的价值功用,注重环境中不同要素之间的有机贯通,[14]增进幼儿发展的基础性和可持续性。

生态系统理论将儿童视为社会性和文化性的存在,并将游戏视为儿童发展的手段之一。这一理论视角还原了儿童存在与发展的本质,以其为思想指导来建构幼儿园游戏课程体系可以从内容体系、课程参与和组织形式三个方面来展开。

(一)以幼儿发展需要为依据建构互通互融的游戏内容体系

主题和内容的选择是幼儿园游戏课程建构的核心,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的游戏课程建构必须从幼儿发展的可塑性、个体性和情境性出发建构系统且具有选择性的游戏内容体系。微观层面,幼儿园游戏课程应围绕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组织和编排能够促进幼儿身体机能和感官发育的游戏,让幼儿在愉悦的身心体验中发展积极的学习意向。中观层面,幼儿园游戏课程应该合理设置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目标,让幼儿在有组织的游戏活动中发展基本的经验、能力和各项关键品质。在宏观方面,幼儿园游戏课程应该以自然、文化和社会为场域,将有关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核心概念、知识、经验和技能等融入到游戏活动当中,全面提升游戏课程的内容覆盖面。不同表现形式以及不同层次的游戏课程内容还应该表现出联系性和发展性,要能根据幼儿发展需要的变化而做出动态的调整和优化。

(二)以共建共构的思维推动不同实践主体对游戏课程建构的共同参与

影响幼儿园游戏课程建构的主体有幼儿、教师、家长和其他社会主体,这些主体既可以是处于同一时空环境当中的,也可以是历时性的,因而他们的交互关系错综复杂。不管是哪一类主体,其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和技能储备都是有局限性的。要建构互通互融的游戏内容体系,教师就必须秉持开放的思维理念,向其他主体寻找合适的游戏主题,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吸纳这些主体来共同参与对游戏课程的建构。[15]幼儿园游戏课程的实施也应该突破幼儿园本位的思维束缚,将游戏实施的场域放在一切适合的地方,以此来提升游戏课程建构的有效性。

(三)以大课程的理念建构多向度和多层次的游戏支持环境

在儿童与成人、知识与经验相分离的二元思维框架下,不同类型的课程实施方式主要指向不同的课程目标,彼此之间的融合并不十分顺畅。幼儿园游戏课程体系的建构应该以大课程的理念来打破游戏、生活和教学之间的藩篱,通过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来为幼儿创设多层次、多向度的游戏支持环境。除了专门的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和教学活动也可以采取游戏的表现形式,或者在生活常规、生活环节和集体教学中融入游戏元素。当幼儿的自主游戏深入到必须转变活动组织方式时,游戏也可以转化为专门的生活活动或者高度结构化的集体教学。大课程的理念充分汲取了生态系统理论关于儿童发展是整体、联系和动态的思想内涵,它着眼于幼儿的发展需要而非游戏本身的结构和特征,这有助于打破当前游戏课程实践中的二元对立思维,使游戏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幼儿发展本身。

猜你喜欢 个体建构理论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4期)2022-09-17坚持理论创新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湘潮(上半月)(2021年4期)2021-07-20情境—建构—深化—反思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15期)2021-04-13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4期)2020-12-14关注个体防护装备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5期)2019-05-28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7年10期)2017-11-10建构游戏玩不够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2016年12期)2017-05-24

推荐访问:建构 生态系统 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