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预习能力,助推高效课堂

陈小秀

(滁州市紫薇小学 安徽滁州 239000)

教师在使用部编版教材过程中普遍感觉教学任务多,教学时间不够用,相比其他版本,部编版教材容量更大、内容更丰、长文更多、目标更细。教师要如何在教学时间不变的前提下完成内容相对较多的部编版教材的教学任务呢?教师应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这里的“自主、合作、探究”不仅指向课堂,也指向课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课前预习。这是对课标基本理念的践行,也是提高课堂效率、实现高效课堂的路径之一。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很多教师缺乏培养学生预习的意识,使用部编版教材后,产生了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间不匹配的矛盾,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解决该矛盾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课前通过预习解决简单问题,课中集中精力解决核心问题,不在浅层次、低思维的内容上耗费时间,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激发自主探究意识,为新课学习提供依据,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只要教师积极鼓励,明确要求,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就能激发学生预习的主动性,使其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时,笔者发现该课的生字字形比较复杂,出现了“琴”“演”“柔”“滴”“敲”这些多笔少画、部件混淆的字。如果一个一个去强调,不仅浪费时间、消耗师生精力,而且学生可能会出现记忆混乱。基于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笔者把本课的生字学习放到课前由学生自主先学。首先,告之学生该课的生字很难写,激起他们挑战学习的欲望;
其次,鼓励学生,相信他们已经有了很强的识写能力,能自己学好;
最后,请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学本课生字,下节课听写其中三个,如果写得正确、美观,这一课的作业可以免写。该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在第二节课的听写中,抽报了“琴”“敲”“滴”三个字,全班只有5名学生写错,7名学生写得不美观。笔者请写得好的学生分享写字秘诀,根据学生的交流及时进行总结和提炼,再要求写错和写得不好的学生随堂订正。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点拨,省时高效地完成了识写任务,有力地证明了预习的作用和意义。

布置预习任务不能流于形式,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目标。关于预习内容,笔者想到了小学语文专家吴忠豪教授关于教学任务的论述:“一课的教学任务可以分为两个层级,一个是基础性任务,一个是发展性任务。具体地说,前者是指每一课都要完成的共性任务,比如朗读课文、识写生字、把握内容、了解资料等,不管是什么文体,何种类型,教师在教学中都要落实。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之后,这些任务就可以放到课前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上课时教师通过重点检查、难点提示、疑点解析等方法进行集中点拨、指导,达成目标。而发展性任务是指一课独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价值,比如单元语文要素,这是一课中要学习的新内容,要掌握的新能力,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些知识是熟悉又是陌生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集中教学时间,运用教学方法,展开教学互动,引领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

在观摩很多名师上课时,笔者发现,尤其是高年级教学,教师在初读环节会处理得十分紧凑,基础性任务放在课前预习完成,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和纠错,用更多的时间来精读课文。鉴于这样的经验,也借助吴忠豪教授的观点,在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时》时,笔者设计了预习任务:一读课文,读准读好字词句;
二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一;
三读课文,圈点标注问疑难。第一项内容是通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读好生字词和句子,这对高年级学生来说是完全可以自主做到的。第二项内容是带着问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借助关键句理解课文内容这一能力从三年级上册就开始训练,六年级的学生基本具备了这项能力,也可以通过预习自主解决。当然学生概括和提炼出的主要内容不一定精准全面,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再进行集体检查交流、点拨总结,完善学生思维,不断提升学生的专项素养。第三项内容要求学生进行批注性阅读。批注是沉浸式阅读,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走进文本,融入文本,在阅读与体悟中,促进思维向深度发展。通过批注学生获得初步的阅读感受,也梳理出疑惑或困顿的地方,这些已知和未知为学生在新课学习中确立了靶向。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这是本课专有的教学价值,即课后习题二——课文是怎样一步步得出观点和结论的。这道题是从训练逻辑思维的角度提出来的,六年级学生已经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逻辑思维刚刚形成,但并不成熟。这一问题正是针对学生实际的思维特点提出来的,处于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需要教师重点解决。有了课前的预习铺垫,课堂中教师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做初读检查和整体感知,将大部分的时间用来攻坚克难,引导学生潜入文字深处,抽丝剥茧、洞察隐秘,发现其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逻辑顺序,在深度探究中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基础性任务通过预习解决,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发展性任务,这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凸显了教学中教师指导的价值。

学习有法,贵在得法。经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逐渐掌握一套完整的预习方法。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将其归纳成读、标、思、查、写五步。读,即通读课文,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内容,这是最基本的预习方法,课课需要,人人适合。标,即圈点批画,对文中精彩的、难懂的地方做上标记、写下感受、提出困惑。思,即读书时要有思考,读而不思则罔,预习不是把书读两遍就了事,真正的预习一定要带着思考,可以借助课后习题中的问题思考着读,也可以从自己的读书体会和对生活的理解出发提出问题,这些思考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更有效地参与课堂交流。查,即查阅资料,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单元要素明确提出借助查找资料的方法学习课文,从中年级开始可以示范性地为学生补充一些必要资料,到了高年级则要放手学生独立查找相关资料,帮助其读懂课文、解答疑难。写,写的要求比较宽泛,既可以是写字、摘抄,也可以是写感受、写收获,或是做一些检测习题,自查预习效果。预习五步法由易到难、相互交织、螺旋上升,合力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预习有法,又无定法,不同年段,不同内容,具体运用什么样的预习方法需要合理选择。比如二年级上册《邓小平爷爷植树》和五年级下册《军神》两篇课文都是关于革命前辈的。它们有同更有异,前者处于第一学段,后者属于第三学段。前者讲述的是邓小平爷爷和小朋友植树的事情,紧贴我们的生活;
后者描述的是战争年代的故事,远离我们的生活。针对这样的不同,教师应该怎样进行预习方法指导呢?《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可以指导学生重点运用“读”和“查”的方法。读要当堂进行、分层分步,首先是读好二类生字,特别提醒要读准后鼻音的字;
其次是读好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课文运用了很多四字词语,课后第三题呈现了一组这样的词语,利用课后习题作为预习支架可以轻松解决教学重点;
再次是朗读课文,要求长句多读几遍,同桌之间互读,自读、互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查,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不适合独立查阅,但是针对邓小平爷爷这样的伟人,如果不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学生很难领悟课文表达的人们对他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因此,在第一课时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和家长聊聊关于邓小平爷爷的人生事迹,加深对人物的了解,为开启第二课时的学习做好铺垫。《军神》一课故事情节惊心动魄,文章有许多细节描写,五年级学生可以综合运用已有的预习方法进行课前学习。首先是“读”和“查”相结合,读是基础,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在默读中体悟思想感情。查,在这一课是很必要的,人物的经历距离我们较远,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充分了解时代背景和人物处境,才能真切地理解刘伯承的选择,感受革命前辈强大的意志品质。然后是“读”和“标”相结合,课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这些细节蕴含着丰富的信息,需要批注阅读,深入体会。有了这样的课前学习准备,课堂中会释放出更多的互动时间,为深度学习留下空间,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积极的情感和思维场域。

任何能力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预习能力亦是如此,需要长期坚持,循序练习。有的教师忽略了学习能力培养的规律,要么起点太高,让学生不知从何下手,要么要求太低,让学生缺乏尝试的动力。要遵循从低到高、从少到多、从易到难、从课内到课前有序推进的原则,坚持不懈、循环往复,逐步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能力。以初读课文为例,低年级更注重榜样示范和兴趣培养,适合放在课内进行,可以通过教师范读、音频听读等方式为学生做示范。一切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有了样例在前,学生就会逐渐消除畏难心理,敢于大胆尝试,积极练习,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到了中年级,初读课文可以逐渐放到课前进行,并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读好长句、读好问句、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精彩的内容边读边想象等,在具体的指导下完成初读任务。到了高年级,初读课文完全放到课前解决,要求每篇课文必须在课前读通读顺,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理清文章脉络,能结合课后习题思考着读、在读中提出问题。课内示范、逐步渗透,进一步丰富拓展、综合运用,这样坚持训练,学生一定可以形成较强的预学能力。

预习能力的培养有了方法的支撑,还需要激励策略,才能更好落实。对于低年级,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请家长进行五星评价,上课时请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成果。也可以利用班级微信群,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朗读拍成小视频进行分享。学生有了读书动力,课前就会尽力把课文读好,课课如此就会成为一种习惯,而好的习惯就变成一种能力。到了中年级,预习提高难度,不仅要读课文,还会有理解和拓展任务。这样的预习不能流于形式,否则学习效果就大打折扣。检查预习效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在新课开讲之前预留几分钟,用个别提问、同位互查等方式进行。对预习好的学生给予表扬,语言肯定或符号奖励,竖个大拇指、课题旁加注个五角星、送上掌声都是有效的方法,激励学生比学赶超。高年级则是独立预习能力形成的阶段,每学一篇新课,从课文朗读到资料搜集,从圈圈画画到标注评论,从语言内容的感知到表达形式的思考,学生可以在课前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这需要教师不仅要布置口头预习任务,还要根据新课的特点设计课前预学单,使预习问题化、问题思维化、思维品质化,通过预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课堂变成分享交流、解疑释难的专场。

磨刀不误砍柴工,课前着力更有用。语文教师可以尝试改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技能。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形成扎实的预习能力,是解决当下很多教师在使用部编版教材中感觉时间不够用的一个突破口,也是改变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尴尬局面的一个巧妙途径,学生预习能力的提高将有力推动高效课堂真正实现高效。

猜你喜欢 课文内容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发明与创新(2022年30期)2022-10-03内容回顾温故知新科学大众(2022年11期)2022-06-21背课文的小偷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人大建设(2018年6期)2018-08-16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5期)2018-02-10端午节的来历学苑创造·A版(2017年6期)2017-06-23背课文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主要内容台声(2016年2期)2016-09-16

推荐访问:预习 高效 助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