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未来重要论述的三维解读和实践向度

张天浩

习近平高度重视“未来”,多次提出了“昨天、今天与明天”,以及“时间节点”“书写未来”“展望未来”“走向未来”“面向未来”“成就未来”“捍卫未来”“开创未来”等命题。这些命题以历史时间为维度,展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辩证关系,内蕴着伟大时间历史和伟大历史时间,旨在以未来为导向,“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①《习近平致信祝贺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开幕 实现中国梦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光明日报》2015年8月24日。,指引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同时间赛跑、同历史并进。……以时不我待的奋进姿态,……继续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②习近平:《在二〇二〇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1月24日。。习近平关于未来重要论述是立足伟大时间历史与伟大历史时间而形成的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理论创新。①宋进、张天浩:《论习近平未来观的多重逻辑》,《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 第5期。它合未来主体、未来动力和未来道路于一体,蕴含着以史为鉴与担负引领方向责任相统一、劳动奋斗与全面深化改革相统一、立足中国实际与放眼观察世界相统一等关于未来的思想构境和实践路向。

马克思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5页。由此可见,不管是过去的时间历史,还是现在和未来的历史时间,都离不开人的活动。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知道,历史的主体不仅可以是具体的个人,也可以是一个阶级、政党、民族,抑或是整个人类。因而,美好未来归根到底就是要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实现。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在各类场合多次提及各类主体,但就开创和引领未来的主体,他主要聚焦在中国共产党、青年和世界各国人民三个方面。

(一)中国共产党是开创未来的领导力量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统一。政党亦是如此,内蕴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发展逻辑和时间逻辑。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百年光辉历程,既解释着中国共产党的现在,又昭示着其未来。其一,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既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聚焦重点,带领人民不断开创美好的未来,也及时提出未来的总体目标,以及到某个时间点如2035年、2049年的阶段性目标。其二,不忘初心,面向未来。党始终认真倾听人民的心声,汲取人民的智慧,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正如习近平所指出:“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4页。其三,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伟大时间历史的创造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更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关系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命运。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都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④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0-11页。其四,放眼世界,开创世界的美好未来。习近平既站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立场去思考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也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备放眼世界和放眼未来的世界眼光与战略思维。习近平指出:“中国愿同五大洲的朋友们携手努力,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造福亚洲和世界人民!”①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9页。中国共产党不仅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厚的人民情怀,而且还对世界各国人民有着深厚的情怀。“中国共产党愿同各国政党一起努力,让梦想照进现实,让行动成就未来,始终不渝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②习近平:《加强政党合作 共谋人民幸福——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7页。“中国共产党愿同各国政党交流互鉴现代化建设经验,共同丰富走向现代化的路径,更好为本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谋幸福。”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427页。

(二)青年是开创未来的生力军

(三)世界各国人民是共创美好未来的命运共同体

世界各国人民的前途和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其一,当今世界各国尽管存在各种分歧,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这样那样的磕磕碰碰,但各国人民生活在共同的家园,必然是命运共同体。因此,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也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着办。正如习近平所指出:“无论是应对眼下的危机,还是共创美好的未来,人类都需要同舟共济、团结合作。”②习近平:《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2页。其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和平和合作,而非冲突和对抗。他们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他们的前途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他们共同拥有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愿望,是密不可分的一家人。习近平指出:“中国梦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人民愿意同各国人民在实现各自梦想的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共同繁荣。”③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3-14页。其三,世界各国的人民不仅希望生活在祥和安康的氛围与环境之中,还希望共享世界经济增长的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动各国之间的协调发展与合作,将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统一起来,而且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推动国际社会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为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奠定了重要基础。习近平指出,各国应携手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各国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增长成果”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202页。,“只要国际社会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多边主义、走团结合作之路,世界各国人民就一定能够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问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⑤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页。。

未来社会的发展和世界大势的潮流都是其内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必然也是由多种不同因素或者内在机制组成的共同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习近平多次谈到动力在推动社会前行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自主创新是面向未来的动力源泉

自主创新不仅是面向未来的必由之路,还是融入世界、面向未来的第一动力,是动力之源。其一,自主创新是谋求发展、决胜未来的内在动力。习近平反复强调,推进自主创新关乎未来,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必须“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坚定创新信心,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①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0-11页。其二,自主创新是实现梦想、创造未来的增长动力。自主创新承载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更加坚定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的创新自信,开创美好未来。习近平指出,“面对新形势,我们应该全力推动改革创新,挖掘新的增长点和驱动力,打造强劲、可持续的增长格局”,要“创新发展理念,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出口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改革驱动,通过结构调整释放内生动力”。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215页。其三,自主创新是引领未来发展的强劲动力。习近平多次强调自主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潜能的强劲动力。面向未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继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培育和壮大新动能,不断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增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更多机遇”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213页。。

(二)开放合作是面向未来的重要动力

开放合作既是面向未来的重要动力,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必然逻辑和现实需要。其一,开放合作与放眼未来紧密相连,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和时代要求。当今时代,各国相互依存、彼此融合。开放合作不仅有助于从全人类和全局的视角思考问题,还为探索人类发展道路、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提供了重要动力。开放合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精神品格,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回顾历史,开放合作是增强国际经贸活力的重要动力。立足当今,开放合作是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现实要求。放眼未来,开放合作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要求。”④习近平:《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3页。其二,开放合作是面向未来的历史潮流和内在动力。开放合作是历史潮流和历史大势所向,不仅深刻体现着我国的基本国策,还对共创共享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提供内在动力。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开放合作仍然是历史潮流,互利共赢依然是人心所向”①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436页。,这就需要继续“坚持开放合作,畅通内外循环”②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451页。,共创共享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其三,开放合作是推动我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动力。开放合作不仅可以增强把握规律、认清大势的信心,还可以提高直面开放中各种矛盾问题的勇气。习近平指出,在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时,为了合作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各国都应该拿出更大勇气,积极推动开放合作,实现共同发展”③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281页。。

(三)文明交流互鉴是面向未来的精神动力

文明交流互鉴是丰富人类文明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有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人类更加光明未来的精神动力。文明虽然存在于不同的地区、民族和历史中,但都是推进未来创造的精神动力,需要不同文明相互间的交流互鉴,即应从内与外、前与后等辩证思维中对不同历史时间和历史空间的文明进行交流互鉴。只有坚持从文明交流互鉴中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今天和明天的事业。习近平十分重视文明交流互鉴在面向未来中的重要作用,多次指出文明需要交流互鉴,但也需要坚定文化自信。2014年6月28日,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和纽带,未来应该“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④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0页。。2019年5月15日,他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回顾历史、展望世界,我们应该增强文明自信,在先辈们铸就的光辉成就的基础上,坚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努力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67页。

道路问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最根本的问题,直接关系着事业发展的兴衰成败。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并得到人民广泛拥护和支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走向未来的自信之路

习近平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因此,走向未来的过程中我们更加自信,就是因为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克服千难万险探寻得来的宝贵成果,还是不断指引中国繁荣的正确道路,既造福了中国,又造福了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指引着构筑共同富裕的实践目标,是给人民带来幸福安宁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1840年以来特别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对其他救国途径的尝试全部碰壁之后做出的历史性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福祉。”②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6页。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贯通着历史、现在和未来。它既是被实践证明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正确道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体现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持续探索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还是指引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新时代不断发展的光明大道。2014年4月1日,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指出:“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③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41页。同年5月4日,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④《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17页。只要想明白了、想通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面向未来,中国将继续独立自主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动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他指出,“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坚定了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信心”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33页。,未来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②《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24页。。

(二)和平发展道路是走向未来的必经之路

走向未来,就是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和平发展道路不仅对中国有利,也对世界有利,是被实践证明且走得通的发展道路,还是能够为人类迎来美好未来的正确道路。其一,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是热爱和平、倡导发展的政党。中国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让和平和发展的阳光普照全球。习近平指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65页。其二,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道路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指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47页。其三,和平发展道路不仅是拥抱世界和拥抱明天的正确道路,也是让世界各国人民永享太平的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人类是共处于一个地球的共同体,只有继续坚持并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才可以更好地维护国际公平正义,进而更好地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面向未来,我们不仅要以史为鉴,牢记历史,还要坚持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36-437页。。

过去5年中,“脑计划”的财政资助加速了这一领域的进步,“也发展出了更好的GEVIs技术。”斯坦福大学的蛋白质工程师迈克尔·林(Michael Lin)表示。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走向未来的希望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就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⑦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⑧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8页。他们对于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思考已经由预言变为现实,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价值。其一,人类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种族和肤色等,但却一直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随着当今世界越来越深刻复杂的变化,人类社会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和广泛,合作、发展和共赢更是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也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和紧密。一体化的地球村更需要各国人民一道努力,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而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世界各国人民的前途和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得到世界越来越多国家人民的支持和认同,这就需要我们“抓住历史机遇,作出正确选择,共同开创人类更加光明的未来”②《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109页。。其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向未来的,是人类实现合作共赢的未来指向和现实指引,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努力的价值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历史时间和时间历史的统一,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习近平指出:“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进行努力,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也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36页。其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具有的广泛感召力是为了应对人类的共同挑战、建设更加繁荣美好世界的人间正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还是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
既有助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可以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不断前进。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人类是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重大危机面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习近平指出:“只要国际社会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多边主义、走团结合作之路,世界各国人民就一定能够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问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④《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694页。

习近平关于未来重要论述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实践的理性升华,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面对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和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和时代浪潮的前端,科学审视和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大势,及时回答未来向何处去、如何去等未来之问。

(一)坚持以史为鉴与担负引领方向责任相统一

坚持以史为鉴与担负引领方向责任相统一体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统一,具有很强的历史感和时间感。习近平多次提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我们靠什么去”“要到哪里去”等问题,其中既包含他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也蕴含着从实然出发走向应然的探索。

1.坚持以史为鉴,开创美好未来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13页。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中前进。开创美好未来,必须坚持以史为鉴。历史不仅是最好的老师,忠实地记录着过去的足迹,给未来发展提供启示;
还是最好的教科书,承载着历史经验,有助于正确认识党情和国情;
更是一位智者,可以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又是现实的根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注重以史为鉴,学习历史并总结经验,才能够开启现在、面向未来。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特别善于学习历史和总结经验。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能够迅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树立新的思想观念,掌握新的执政本领,不断解决新的问题,进而推进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历史进程。以史为鉴,可以在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中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不断增强对历史的自信、对现在的自信和对未来的自信。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07页。在开创未来的征程上,坚持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统一,不断“增强历史自觉,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在乱云飞渡中把牢正确方向,在风险挑战面前砥砺胆识,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风雨无阻,坚毅前行,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伟业”③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7页。。

2.担负引领方向责任,塑造幸福未来

其一,引领方向内蕴着时代发展中的现实诉求和责任担当。引领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关系的交互中形成的自信与自觉,是指引塑造人类共同幸福的美好未来,并在大历史视野下的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逻辑转向。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指引中国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④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4-15页。其二,担负引领方向的责任。探寻人类幸福未来的道路需要直面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关注欠发达地区和国家,关注贫困群体,让世界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习近平认为,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他指出:“我们要担负起引领方向的责任,把握和塑造人类共同未来。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①习近平:《加强政党合作 共谋人民幸福——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3页。

(二)坚持劳动奋斗与全面深化改革相统一

坚持劳动奋斗与全面深化改革相统一是与以史为鉴和引领方向紧密相连的。一方面,劳动奋斗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是继续开创美好未来的历史经验,是经验和期待的统一,是传统和传承的统一。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决策,也是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统一。全面深化改革更加侧重未来,对应着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期待,是经验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劳动奋斗与全面深化改革相统一,是以未来为导向和坐标,并为之奋斗和奋进的实践路向,蕴含着深刻的方向感和使命感。

1.劳动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

其一,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内蕴着更基本、更深沉和更持久的动力。劳动不仅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还必将创造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习近平指出:“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4页。其二,开创美好的未来必须付出艰辛努力。劳动是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和最美丽的,是实现未来美好梦想、破解各种发展难题和铸就一切辉煌成就的源泉。全体人民要树立劳动观念、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习近平指出:“人间万事出艰辛,越是美好的未来,越需要我们付出艰辛努力。”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8页。其三,劳动是把未来蓝图变为现实的重要手段。习近平强调:“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36页。要不断发扬劳动创造精神,以实干成就美好未来,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其一,全面深化改革是面向未来发展的基础动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把握现实和创造未来的决定因素,是迎接机遇与挑战的本质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鲜亮旗帜;
是中国共产党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创造理念,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并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指出:“面对未来,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86页。其二,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的社会呼声、社会诉求和社会期盼。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全党全社会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的具体体现,还是指引未来走向更好新蓝图、新愿景和新目标的实践方略,凝聚着中国共产党非凡的胆略、长远的战略和坚定的自信。习近平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06页。其三,全面深化改革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困难挑战,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发展前景的战略抉择。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新时代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前进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指出:“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大气力解决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经济就一定能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中国人民就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挑战,中国就一定能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206页。

(三)坚持立足中国实际与放眼观察世界相统一

坚持立足中国实际与放眼观察世界相统一,既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前提,又是习近平关于未来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和鲜明品格。坚持二者的统一不仅具有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推动中国和世界的未来不断向前发展,让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更加灿烂的实践价值。坚持立足中国实际与放眼观察世界相统一,既体现了“四个自信”的价值目标,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逻辑起点和逻辑归宿。

1.立足中国实际,增强道路自信

其一,立足中国的具体实际,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的理论品格,也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重要前提。习近平关于未来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关于未来的实践指向,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未来社会的畅想相结合的产物,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的总基调。这对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深刻变革,取得历史性新成就具有重要价值。习近平指出,立足中国发展实际,逐步形成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方略,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5页。。其二,立足中国实际是对中国深厚历史底蕴的自觉和自信,也是推进现在不断前行的强大定力。立足中国实际关乎未来美好前景和远大梦想的实现,是进一步开创美好未来的基础,也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内在需要;
是以现实思维为基础展开的对实践解答的逻辑过程,也是立足中国具体实际来规划未来发展的要素;
是过去、现在和未来总体联系的统一体,也是面向未来发展的逻辑展开。其三,立足中国实际,需要中国共产党人时刻基于问题意识来看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这不仅可以通过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来鼓舞斗志、明确方向,也可以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来坚定信念、凝聚力量,还可以通过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来启迪智慧、砥砺品格,进而坚定历史自信,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2.放眼观察世界,加强对话交流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拥抱世界,才能拥抱明天和未来。其一,放眼观察世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品格。习近平认为,只有站在世界视域下去观察和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并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到全球视野中来谋划,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才可以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进而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习近平指出:“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是一个极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课题。……要树立世界眼光、把握时代脉搏,要把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看准、看清、看透,从林林总总的表象中发现本质,尤其要认清长远趋势。”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442页。其二,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世界眼光,积极引导全党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加以运用。习近平指出:“我们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48-249页。其三,具备放眼观察世界、放眼未来的眼光和思维,就是赢得优势、赢得主动和赢得未来。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不仅可以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和内在联系,而且可以更加紧密地学习世界各国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不断借鉴和吸收人类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回答世界之问和时代之问。这是一种用宽广视野、长远眼光来把握未来的思维能力。习近平指出,我们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③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5页。,提高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的能力,以“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各样的拦路虎、绊脚石”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67页。。

猜你喜欢 理政道路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道听途说小猕猴学习画刊(2022年3期)2022-03-28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中国共产党100岁啦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1年8期)2021-08-17我们的道路更宽广青年歌声(2020年12期)2020-12-23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支部建设(2020年23期)2020-09-0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当代陕西(2020年13期)2020-08-24怎样打造新时代治国理政新平台——以仙居为例,四问当前县级媒体融合发展传媒评论(2019年1期)2019-03-25

推荐访问:论述 解读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