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孟丽,郑鹏

(1.衡水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衡水 053000;
2.衡水学院 美术学院,河北衡水 053000)

创新创业教育指高校培养具有自主创新创业素质和开创性品质人才的教育[1]。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我国优化就业结构,引领经济新常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需要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走在时代的前端。近年来国家连续推出各项举措,通过产教融合,促进各种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在高校建立众创空间以及创新创业独立学院,力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和质量得到提升。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基于在“十四五”时期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立足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培养目标,探讨地方本科高校从理念、专业教学、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并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探索适合自身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理论和实践没有充分结合,主要体现在:

1.1 理念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更新不及时

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缺少顶层设计和规划重视,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机结合[2],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合理清晰的培养规划,把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一开设创业基础、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尚未建立起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依次递进、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2 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学有机结合

专业培养方案不符合社会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实际需求,只是在通识教育模块设置了创新创业类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效衔接和融合的部分很少,课程内容设置针对性不强[3],没有对应开设导入社会实际需求的项目训练与实践,忽略了创新创业能力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现,需要跨专业、跨学科的相互渗透,导致专业培养目标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之间联系不强,未能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目标[4],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1.3 实践教学方面,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通过实践教学和活动,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了解创新创业流程,解决创新创业中存在的问题[5]。目前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以传授理论基础知识为主,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技能与技巧类的讲座或培训,比赛内容的介绍和备赛经验的传授,来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三创赛”和创业大赛等比赛,导致“为项目而做项目, 为比赛而去比赛”,学生不能真正将创新创业活动与学习生活结合起来,这些短期的赛前培训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效率较低。

1.4 在人才培养效果评价方面,缺乏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由于缺乏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机制,部分学生为了得到学分被动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部分学生感觉创新创业很遥远,因此参与创新创业课程学习以及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6]。还有一些学生缺乏对市场的正确判断和对创新创业历程的深入了解,创新创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以OBE为理念,对接社会需求,并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确定创新创业培养目标,深度整合行业协会、企业、政府等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多方联动,共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学创融合、专创融合、思创融合、赛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双创”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2.1 确定创新创业培养目标

确定科学有效的创新创教育目标能从根本上提升教育质量,有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OBE教育理念要求立足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育目标,提升创新创业培养目标的针对性,通过聘请行业协会专家、成功创业人士、已经工作5年的毕业生代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确定当中,把目标分解成随社会需求变化而调整的指标点, 保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步。

2.2 提升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水平

通过开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与职业发展教育课程[7,8],完善涵盖通识教育、创新创业专业课程和跨专业、跨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第一,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应和专业课程分隔开来,要和学科专业深度整合,对于有创新创业意愿和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开展结合其专业的创新创业专业选修课程。在实习之后的最后一个学期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跨专业、跨学科的VBSE创新创业综合实训课程,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让学生得到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和素养的培养[9,10]。

第二,在各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立与专业教育相适应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构建与本专业培育目标相对应的创新创业课程矩阵,在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制订过程中,将创新创业思维元素融入各专业课程教学。此外,每个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模块至少开设一门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学科前沿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专创融合”实践能力。

第三,强化创新创业课程的“内涵式”建设。在和政府、行业企业共建创新创业课程、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过程中,重视本行业领域最新发展现状,立足行业特征,探索共同修订大纲、标准,共同教研等新机制,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探索创新创业校本教材、校本课程、“金课”建设的路径,完善带有本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知识技能[11-13]。通过创新创业课程的“内涵式”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回归“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

2.3 加强与社会资源共建,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第一,以实验教学中心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为基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中师生深度互动,优化实践教学方式路径,促进“双创”课程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的改进[14]。

教学中加大实践比重,推动教师把行业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实践教学,通过创新创业比赛和创新创业项目的形式带动学生参加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和实力,实现以赛项促教、以赛项促学、以赛项促创的实践育人目标。

第二,学校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能力和素养为根本目标,在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从行业协会和企业中聘请行业专家以及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的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充实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梯队。与政府、行业、企业、协会协同共建创新创业中心、众创空间和孵化基地。培育有市场潜力的创新创业成果,促进成果孵化和转化,并做好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挂牌和跟踪服务工作,探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新途径。

2.4 完善创新创业制度和运行机制

学校、创新创业中心(学院)以及二级学院共同完善创新创业制度和运行管理机制。

第一,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和专业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以及课程培养目标有机联系起来。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中明确创新创业知识、思维、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要求,课程培养目标要与创新创业达到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建立联系,优化课程培养目标对创新创业达到的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构建以“创新创业知识、思维、能力和素养”为核心的学业评价制度。通过完善“创新创业教师、专业教师、学生、行业协会、企业”多考核主体制度,综合运用“作业、试卷、分析、设计、实验实践”等多种考核载体的过程性创新创业学业评价制度。

第二,完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一方面,出台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鼓励教师开展科技研发并转化,加大力度支持师生创新创业及自主创业等,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将课程培养目标中创新创业能力及素养的培养达成度、对毕业要求中创新创业指标点的支撑度,以及创新创业工作成效等指标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范围。另一方面,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基金及其他专项支持经费,为创新创业的学生提供全面的指导服务。

第三,建立动态、闭环式的创新创业质量保证体系。课程教学本身是个动态的、关系到多部门的复杂活动,为保障各级目标的实现,需强化动态化的过程管理。依托学生培养过程中的评价体系,对质量反馈和质量评价结果进行持续改进,形成闭环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保证系统,促使创新创业质量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专业课程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22年8期)2022-04-13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内蒙古教育(2021年20期)2021-03-08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家庭影院技术(2019年11期)2019-12-09专业降噪很简单!摄影之友(影像视觉)(2019年3期)2019-03-30专业化解医疗纠纷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领导决策信息(2018年50期)2018-02-22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理科考试研究·初中(2017年4期)2017-11-04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21期)2016-10-20

推荐访问:教育体系 本科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