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机制探析

孙 杰 张 兵

(中原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2020年5月28日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足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为我们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鉴于此,笔者对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机制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发挥两者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3]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党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关键作用,把思政课建设提上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议程,把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摆在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突出位置,做到党委统一规划、责任划分明确、各部门统抓共管。

(一)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党委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组织领导,其关键是高校党委带领各级党委进行全面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这就要求高校党委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握好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把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放在学校发展的全局来谋划,向上正确解读党中央和教育部相关政策文件,向下深入高校发展实际,全面准确分析全国大背景和校园小环境,以“四位一体”助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建设。即高校党委要以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大格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总布局、不同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教师教学的具体情况为依据,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核心,正确研判两者同向同行的阶段性特征和长远走向,构建具有前瞻性和精准性、阶段性和整体性相统一的发展蓝图,从而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

(二)落实主体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4]所以高校要成立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领导小组,压实压紧责任担当,明确具体的领导机构、组织机构与保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学院和相关部门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把责任具体到部门、明确到个人。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不仅要统抓统管,做好“指挥棒”,还要发挥带头作用,形成“头雁效应”。积极带领各级党委领导走近学生、走进思政课堂,定期通过线上或线下的形式讲授思政课,做到深入一线关怀学生,鼓励学生成长,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增强其价值认同和思想认同。就相关部门和学院而言,宣传部、教务处和学生处等部门要结合自身工作特点提供有力支撑,并以学生管理为切入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提供良好育人环境。学院作为直接的落实部门,要明确具体职责,结合本学科特点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全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部门,要积极承担责任,思想上和行动上都要走在前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这就明确了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所以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必须建立教师互动合作机制,打破思政课教师“单枪匹马”的窘境,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思政课教师的小范围扩大到全体任课教师的大范围,形成协同效应。

(一)明确不同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前提。虽然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都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但不同教师教学的侧重点大不相同。正确分析和合理运用不同教师的不同角色定位,对于建立教师互动合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就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来看,思政课教师主要负责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专业课教师主要负责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就不同教师的优势来看,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程的教学上受过专业系统的训练,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擅长思政教学资源的挖掘与传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引领作用。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上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本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资源有更多的了解,能够充分利用不同的教育资源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育人目标。

(二)提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和协同意识是关键。教师不仅要当好“经师”,更要当好“人师”。这就要求教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自觉做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同时,还应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重大方针政策,自觉做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承者捍卫者践行者,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增强育人意识,提高育人本领,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另外,还要不断提升协同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加强合作交流,实现不同教师之间的交叉合作、相互支持,打破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教学壁垒,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三)搭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合作平台是重要途径。由于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经验,因此,必须建立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导,以专业课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科研团队,以协同育人、协同教研为着力点,明确不同教师的职责和分工,加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思政课教师常年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发挥其在政治方向上对专业课教师的引领作用。专业课教师可以凭借其专业背景和专业优势,充分挖掘和解读本专业的思政元素,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案例。通过交流探讨,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可以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共同参与备课、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共享教育资源,合力打造育人“金课”。这不仅有助于不同教师在教学步调和口径上保持一致,保证育人的系统性,而且有助于增加课程的广度和深度,让课程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提升育人实效。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并促使教学目的达成的素材及信息。教学内容能否反映和符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是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关键。因此,必须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优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内容供给,完善课程内容贯通机制,促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内容上同向同行。

(一)以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引领。建立课程内容贯通机制,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引领作用。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而且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开展思政课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演变规律也有深刻的把握。在具体实践中,一方面,要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将内涵丰厚的理论资源转化为鲜活生动的教学内容,发挥其铸魂育人作用。另一方面,还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把各类课程贯通起来,在政治方向上引领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相符合,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以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为契合点。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1]。这就为我们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指明了方向。鉴于此,必须深入挖掘不同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这些思政元素为契合点,将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人格塑造、科学精神和职业素养等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之中,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育才”和“育人”的统一。当然,在融入过程中必须依据不同专业的专业知识和学科背景,做到润物无声的自然融入,绝不能生搬硬套。

(三)注重教材建设。教材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材的编制上下功夫,教材内容不仅要达到知识传授的要求,还要彰显其育人价值。即在教材编制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贯穿到各类教材之中,从而提升教材的政治属性,彰显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让教材真正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服务。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单一的显性教育或隐性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需要。因此,必须深化两者融合机制,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

(一)坚持显性教育的主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办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3]这就为我们坚持显性教育的主导地位提供了遵循。显性教育是由学校组织开展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它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形式公开地、正面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更详细、更全面地掌握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的。思政课作为铸魂育人的主渠道,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党和国家的理论政策,传播的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这种具有明显政治属性的理论化和系统化的知识,不可能采取比较隐晦、间接的教学方式,所以必须采取正面的、显性教育的形式,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讲授,真正做到把思政课讲好、讲深、讲透,打牢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强化隐性教育的熏陶作用。隐性教育是通过隐蔽式、渗透式的方法把思政元素融入到其他课程内容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塑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相比显性教育的正面教育和直接灌输,隐性教育更注重熏陶和引导,能够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接受老师的思想启迪。而且由于隐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教师更容易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消化知识,从而促使教育内容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更加深刻和持久的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是教育之道。”[5]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坚持显性教育的主导地位,还要强化隐性教育的熏陶作用,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三)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如前所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但无论是显性教育还是隐性教育,任何单一的教学方式都不可能独立完成育人目标,必须将两者统一于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5]。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必须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做到“显中有隐、隐中带显”。即在显性教育中渗透隐性教育,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弥补显性教育的枯燥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隐性教育中彰显显性教育,增强理论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念引导的系统性与协调性,弥补隐性教育的分散性。总之,只有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融合起来,才能克服单一教学方式的弊端,充分发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协同育人作用。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挑战。鉴于此,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同时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发挥教育教学规律和考评制度对教学过程的规范作用,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高质量、高标准的融合。

(一)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是“软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2]这不仅明确了遵循三大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也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要求。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作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进路,这就要求在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效融合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在具体实践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推进:一是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建设的“八个统一”。“八个统一”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思政课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对思政课工作规律的总结,对于教学过程的规范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发展动态。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但同时他们也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还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学生的认同感,从而提升课程的育人实效。

(二)建立考评制度是“硬规定”。考评制度不仅是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效融合的重要抓手,也是对协同育人效果的科学检验。建立两者同向同行的考评制度,需要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考评制度坚持的原则。除了公平、公正、公开等一般性的原则,还要坚持政治性、自评和他评相结合以及过程性等原则。就教学方向而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不仅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和为党育人、为国育人的根本要求;
就考核主体而言,要坚持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原则。这事关考评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能够更全面地反映教学的效果;
就教学阶段而言,要坚持以过程为主,过程和结果兼顾的原则。教学结果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教学过程是评价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所以不能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使得教学过程流于形式。二是考评制度关注的内容。建立考评制度必须有一定的依据,明确考评包括哪些内容。具体而言,考评内容应包括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思政与专业的融合程度、思政教学内容的实效性、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程度以及教学成果的达成质量等。三是考评结果的奖励与惩戒。对于表现优秀者要及时表彰奖励,以形成激励效应,调动教师实施教学融合的积极性;
对于表现较差者,要督促整改,适当惩处,以示警告,从而确保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建设成果得以巩固和发展。

总的来说,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是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进路,而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关系到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因此,必须从组织领导和教师教学两个层面入手,找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契合点,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之中,让所有课程都贯彻落实育人目标,每一位教师都承担起育人的使命和责任,最终使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形成同频共振效应,构建良好的协同育人局面,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显性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临床肝胆病杂志(2020年1期)2020-12-20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消费导刊(2017年24期)2018-01-31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中国科技纵横(2016年15期)2016-12-29

推荐访问:课程 同向 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