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域下援疆支教大学生突发事件应急教育研究

程 敏,杨正清,袁续良

(1.淮南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2.淮南师范学院 办公室,安徽 淮南 232038;
3.淮南市教育体育局 教育招生考试中心,安徽 淮南 232038)

援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重大战略地位,教育援疆是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生动实践,是实现新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自2017年《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实施方案》印发后,全国各地每年选派教师援藏援疆,很多高校积极组织大学生援疆支教,鼓励青年踊跃投身边疆教育事业。在跨文化背景下,援疆支教一方面对促进新疆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增进民族团结具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这也成为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对当代青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锻炼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A省H学院从2018年起选派大学生志愿者对口新疆和田市开展援疆支教。A省H市与和田市相距千里,在自然环境、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和语言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科教文卫事业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均衡。内地大学生远离原有的校园环境和乡土文化,在援疆支教中存在一定的跨文化适应问题,需要努力克服在长期生活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固有生活习惯、交际行为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不断做出心理调整和行为改变,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双方不同程度地实现认知交流和意义融合,最终达到有效适应新的文化环境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大学生除要面对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还需要经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重构,文化差异和冲突在所难免,身体和心理承受着双重压力。他们对少数民族风俗和宗教信仰不甚了解,对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不太熟悉,在边疆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中,一旦遭遇突发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问题,难以独自应对。而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传统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也不断经历变革,加之近年来在国外敌对势力的煽动下,社会不稳定因素更为复杂。援疆支教大学生的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安全与健康,影响到跨文化适应进程和援疆支教工作的成效。

突发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的表述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难以预测,且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对政治安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及个人安全等方面均有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学生突发事件是高校应急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20世纪末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高校数量、师生人数均快速增长,给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带来巨大压力。中国又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突出,高校内外部环境复杂,校园突发事件层出不穷,覆盖了从学生生命安全、心理健康到公共卫生等各类突发事件[1](P10-11)。援疆支教大学生远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持续生活和工作长达一个学期,远离高校原有的应急管理体系,又面临着自然环境、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各方面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突发事件风险类型更加复杂,突发事件预防工作难度更大。根据罗伯特·希斯的4R危机管理理论,缩减危机策略中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工作主要通过应急教育来实现[2](P3-6)。《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也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高校有责任在完善应急管理内部机制的基础上加强大学生应急教育,引导大学生拥有直面社会灾害和自然风险等突发事件的能力,以预防和降低突发事件危机。

近年来,中国高校在应急教育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但多停留在防火防震、交通安全等传统的安全教育层面,缺少根据不同教育对象及突发事件频发程度给予的针对性教育指导。面向援疆支教大学生开展应急教育必须首先关注应急教育对象在承灾载体、诱发因素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特点,并针对其应急能力和水平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一)承灾载体的特殊性

一方面,援疆支教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关注社会发展,勇于挑起支援边疆基础教育的重任;
另一方面,他们对异域风情充满好奇,对教育工作缺乏经验,虽然学习能力强,易于接受新的思想文化,但在工作和生活中极有可能冲动冒进,甚至主动冒险。受年龄和社会经验的限制,他们缺少社会磨炼,面临危机时思考问题可能不够理智和成熟,往往不能有效沟通和化解矛盾,抗挫折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应急能力不足[3](P26-29)。

(二)环境的特定性

和田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下辖县级市,位于昆仑山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之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南端的城市。和田市属干旱荒漠性气候,四季多风沙,长年浮尘天气。援疆支教大学生分散在和田市的二十余所乡村学校,学校间距离远、交通不便,生活和工作条件存在差异,应急准备参差不齐,难以进行集中管理[4]。

(三)影响因素的复杂性

内地援疆大学生来到新疆后,由于远离亲人和朋友,周边的地理环境、民族文化、语言和社会角色等各方面都发生巨大变化,在援疆支教过程中面对种种差异和冲突极易产生跨文化适应问题,从而增加了应急教育的复杂性。另外,边疆地区气候条件恶劣、自然灾害时常发生,又长期受到反动势力的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更加复杂。

(四)社会影响的严重性

由于援疆支教活动的特殊性质,支教大学生的应急教育程度不仅影响到大学生个人的安全与健康,还会影响援疆支教活动的实施与成效,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与学生管理,更会影响国家援疆战略和民族团结大局。社会关注度高,政府关注度高,学校重视程度高,具有复杂的社会影响[5]。

研究通过对A省H学院三期援疆支教团的286名大学生志愿者进行行前问卷调查和访谈,从危机意识、应急知识、应急能力和应急准备四个方面了解大学生应急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而为援疆支教过程中提高应急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打下基础。

(一)危机意识不强

对援疆支教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9%的大学生认为援疆支教活动是学校统一组织,由老师带队出行,风险不大;
29%的大学生认为不论是外出支教还是在校内学习,突发事件风险都是同等存在的,无法预测,自己稍加注意即可;
另有32%的大学生认为援疆支教面临的突发事件风险更高,需要提前学习和准备。进一步对突发事件类型的可能性进行访谈,部分大学生认为在旅途中存在安全事故风险,可能遭遇偷窃、抢劫或因迷路、掉队等情况,引发突发事件风险。在和田市居住期间可能存在自然灾害风险,如遭遇沙尘暴等极端恶劣天气等,还有可能因为饮食卫生等原因出现公共卫生事件。从整体来看,援疆支教大学生的危机意识不强,对突发事件的预判不足。

(二)应急知识储备不够全面

应急知识是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基础,只有掌握一定的知识,才能在危急时刻有自救的能力。调查显示,援疆支教大学生普遍掌握一定的应急急救知识,但对不同类别的应急知识掌握水平不一,针对性不强。其中自然灾害类和社会安全类知识掌握相对较好,自然灾害类尤以对地震的应急知识掌握较好,但对新疆和田地区时常发生的洪涝灾害、风沙、低温冷冻等自然灾害的应急知识掌握情况一般;
事故灾害类对火灾的应急知识掌握相对较好;
社会安全类对防偷盗和反诈骗知识有一定了解,但应对反渗透、反颠覆、反分裂等国家安全问题的知识储备不足;
公共卫生类应急知识掌握水平不足,仅了解基本的卫生常识。大学生应急知识的获取多来自于亲人朋友的普及、自学和生活经验,没有经过系统的应急知识教育和培训。学校的应急教育往往针对一些重大突发事件开展专题式宣传教育,应急知识宣传覆盖面不广,大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也较为薄弱。

(三)应急能力缺乏锻炼

应急知识储备是基础,而应急能力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总体来看,各高校每年均会组织应急教育培训活动,但往往主题较为单一,且主要侧重理论教育,缺乏技能训练。应急演练活动开展次数少,演练内容单薄,往往是只“演”不“练”,能力训练效果差,学生参与度低。本研究从调查结果中了解到,援疆支教大学生曾经参与校内组织的“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习、火灾应急疏散逃生及灭火演练等活动的比例不足30%,大学生普遍缺乏应急技能的培训和锻炼,逃生能力较弱。

(四)应急准备不足

95%的大学生在启程前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向亲朋好友咨询等方式,了解和田地区的气候特点、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等,作为其准备生活用品的依据。防寒衣物和日常用品的准备较为充分,大部分女生准备了面纱、口罩等防风物品和防冻保湿护肤品。但专门的应急物品准备严重不足,手电筒、逃生绳、指南针、火灾报警器等应急物品普遍缺失。大学生对应急物品准备不足,更缺少应急信息准备意识,对面临突发事件必须掌握的逃生路线、避难场所和求助电话等知之甚少。他们身处陌生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且不懂少数民族语言,一旦遭遇突发事件,往往难以及时获得支援。

虽然是针对援疆支教工作开展的突发事件应急调查,但反映在校大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意识薄弱、应对能力不强的普遍问题。这种情况一方面折射学校、家庭和社会长期以来对应急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也反映高校应急教育内容单一、形式单调,难以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援疆支教大学生应急教育的优化和提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提高政治站位,构建突发事件应急教育体系

援疆支教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是具有多重教育意义的政治任务,而大学生的安全稳定是决定援疆支教工作成效的关键性问题。高校应构建完善的应急教育体系,提前谋划援疆支教大学生突发事件风险防控。

第一,将援疆支教大学生突发事件应急教育工作摆在促进边疆教育发展、增进青年责任担当、实现民族团结融合的首要位置。高度重视援疆支教大学生突发事件应急教育工作,成立援疆支教应急教育专项领导小组,将应急教育纳入援疆支教工作内容统一管理。第二,依托高校应急管理中心,成立由教务、保卫、后勤、财务、学生管理等相关部门以及二级学院共同参与的应急教育专项工作小组,明确各单位、各部门的应急教育模块和责任分工,分类设计开发应急教育课程资源,形成应急教育合力。第三,健全援疆支教大学生突发事件应急教育相关制度。高校应根据相关预案和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应急教育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应急教育学分与援疆支教志愿者遴选、评优等直接挂钩,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应急教育的积极性,保障管理和教育有序运行、相互促进。第四,设立援疆支教大学生突发事件应急教育专项资金,充分保障应急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各项制度的落实,应急教育经费落实到位。第五,校领导率先垂范,指导应急教育方案谋划,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相关单位和部门团结协作、严格执行,使应急教育执行到位。

(二)加强内外联动,形成突发事件应急教育信息网络

援疆支教是高校和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受援学校多方共管的重大事项,涉及面广,责任和分工较为复杂。通过应急教育信息网络上传下达、纵横沟通,及时形成应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凝聚力,发挥各自在应急教育中的优势,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应急教育效果,应对突发事件造成的冲击和危害[6]。

首先,横向联动,高校主动密切与和田市政府和教育局、公安局等部门联系,加强校地合作,发挥地方政府在援疆支教大学生应急教育与管理中的主体作用。高校定期与和田市相关部门研判通报应急教育主题,强化双方统筹协调,明确责任分工,共享应急教育资源,每逢重大节庆日、重大事件发生等敏感时期,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并加以教育引导,坚决维护援疆支教大学生的安全稳定。其次,纵向联动,建立起“宿舍、支教点、援疆支教现场执行办公室、援疆支教工作小组、援疆支教领导小组”纵向联动机制,形成高校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协调联动、指导教师工作团队与大学生自我教育组织协同共管的分层教育格局。最后,纵横联动,联合聚力,形成准确、快捷的援疆支教大学生突发事件信息沟通制度。依托高校应急管理中心信息平台,畅通高校与地方有关部门的联系,将校外相关单位和校内相关部门纳入联动体系,发挥各自优势和特长,在应急教育中承担相应的任务职责。同时在大学生遭遇突发事件时,依托应急教育信息网络传送信息,能快速有效地获得相关人员的响应和援助,提高突发事件处置效率。

(三)坚持目标导向,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教育内容

援疆支教应急教育体系应以高校应急教育为基础,针对援疆支教对象的特殊性,以目标明确、结构合理、覆盖全面为原则,提高应急意识,促进应急知识、应急技能和应急心理三方面的提高和融合,完善应急教育内容[7]。

(1)多种渠道,增强突发事件应急意识

应急意识的树立是应急教育的首要内容,在危机事件突发前心理处于有准备的积极状态,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并有效降低突发事件的伤害。

援疆支教志愿者一经遴选确定,就需要在校内进行应急意识教育。首先,学校面向援疆支教志愿者进行全面的健康体检和心理健康测试,了解援疆支教志愿者的客观身体条件和主观心理准备情况。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倾向和援疆动机等是影响援疆支教过程中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观因素。而健康的身体、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耐挫抗压品质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前提,能从客观上降低大学生突发事件风险。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风险意识调查了解援疆支教志愿者对国家安全、校园安全、人身安全等方面的认识,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的教育,以增强援疆支教志愿者的突发事件应急意识。

(2)分类实施,全面普及应急知识

应急知识是人们进行灾害预防及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采取自救与互救的相关知识。在开展应急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根据环境和教育对象等进行分类指导,提供应急管理相关课程或讲座[9]。针对援疆支教的特殊环境和需求,各高校应创新应急知识培训形式,完善应急知识教育内容,形成贯穿援疆支教不同阶段,覆盖自然灾害、社会安全、公共卫生等各个领域,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应急知识专项培训体系。高校应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由高校学生管理部门、民族辅导员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开设专题讲座介绍国家安全、民族教育、教师职责等方面的应急知识教育;
邀请公安局、地震局、气象局、卫生局等部门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社会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故等内容对大学生进行人身安全教育,通过案例教学提升大学生的风险意识,增进应急知识并进行逃生方法的指导;
在新疆期间组织现场教学、考察参观等活动让援疆支教大学生熟悉当地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了解风险因素、应急思路和逃生路线等;
在支教点安排指导教师帮助大学生探讨语言交流不畅情况下的特殊课堂组织方法以及校园安全应急方法等。

(3)行动在前,实践演练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应急能力的提升是应急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应急能力需要以应急知识为基础,但更需要通过实践锻炼提高应急心理素质,增强实践应用水平。由援疆支教指导教师组成的援疆支教现场执行办公室是直接负责大学生全面管理的机构。在突发事件预防中,现场执行办公室需秉承“思考在前、行动在前、指导在前”的原则,提前到达和田市,对接安排大学生的工作岗位和食宿保障,提前做好安全隐患排查。现场执行办公室还应提前制定管理制度,明确援疆支教的目标、内容、纪律和要求;
提前开展思想教育和心理建设活动,重视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教学指导。生活、工作、人际交往和心理等方面的铺垫和准备能较大程度消除主观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大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援疆支教过程中,现场执行办公室依托地方政府和基础教育学校,制定应急处理救援流程,借助社会组织、救援培训基地、培训机构等场所定期开展模拟演练,对地震、火灾、沙尘暴、抢劫、暴力袭击、水电事故等各类突发事件进行应急演习,以提高大学生危机应对的心理承受力,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救援与逃生动作。

(四)加强党团引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

援疆支教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对援疆支教志愿者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觉悟具有较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拥有突发事件相关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能够带着理性思维做出正确判断,避免或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在应急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10]。

学校首先应建立健全各级党团组织,成立援疆支教临时党支部和团总支,在各支教点成立临时团支部,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和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做好信息的上传下达,提升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党团组织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多方面入手开展各类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党团活动和援疆支教的工作与生活。首先,加强政治教育,增进大学生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使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升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其次,加强思想教育,从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不同角度增强大学生对援疆支教工作的思想认同,增强大局意识和危机意识,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重视程度,从思想上警惕突发事件的发生。再次,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法制观念,督促其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国家安全法等相关法律,引导大学生依法执教,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理性处理突发事件。最后,加强应急心理教育和心理测评与咨询服务,及时发现大学生的思想问题,缓解心理压力,提升自我认知、自我调控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具备完善的心理应激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创伤恢复能力。各级党团组织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作用,在专题讲座学习的基础上,各校因地制宜开展团建活动、参观考察等,鼓励大学生参加专题演讲比赛、辩论和征文活动等,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思想认识,增强应急能力。

在应急教育的持续开展和不断优化中,A省H学院选派的三期援疆支教志愿者顺利完成工作任务。他们先后在和田市31所中小学和15个教学点开展教学工作,面向中小学和幼儿园学生开课近9万节,为贫困学生组织募捐近十万元,开展社会调查和校内外志愿服务二百余次。在援疆支教的跨文化适应过程中,部分大学生因生活习惯、人际交往、思乡情绪和工作压力等问题引发明显的身体、心理和人际关系不适。应急教育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思想动力和解决方案,在问题萌芽初期就通过应急信息网络及时得到反馈和解决。虽然援疆支教期间也有部分大学生遭遇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但最终均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未造成人身安全事故和其他不良影响。应急教育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极大降低了突发事件风险,有助于援疆支教大学生更好适应援疆生活,为支援新疆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援疆支教突发事件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华夏教师(2021年28期)2021-05-23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华夏教师(2021年28期)2021-05-23援疆的夜晚阅读(高年级)(2019年11期)2019-12-27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90后”女孩尼泊尔支教:跋涉千里的修行成长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05-21舍家报国 倾情援疆奋斗(2018年11期)2018-05-14我的泰国支教之旅华人时刊(2017年17期)2017-11-09有效发挥援疆干部作用刍议新西部(2017年5期)2017-06-08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领导科学论坛(2016年10期)2016-06-05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文史春秋(2016年8期)2016-02-28

推荐访问:视域 突发 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