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血气指标变化评估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

伊基荣

(蒙阴县人民医院儿科,山东临沂 276200)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新生儿科常见疾病,临床又将其称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临床表现为出生后数小时有皮肤青紫、发绀、呼吸困难等,若救治不及时,则会危及新生儿的生命安全[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在早产儿中最为常见,胎龄越小、发生率越高,该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肺表面物质导致肺泡出现进行性萎陷。此外,早产儿、剖宫产儿、基因变异、低体温等也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诱发因素[2]。既往临床多采取通气治疗,无创正压通气在临床中应用取得一定成效;
但其并发症较高,预后效果不理想。肺表面活性物质属于一种复杂的脂蛋白,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可减少吸气阻力,能预防肺不张的发生[3]。为探究基于血气指标变化评估肺表面活性物质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价值,现对患儿分组开展不同治疗结果总结,并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蒙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性患儿28例,女性患儿22例;
胎龄30~37周,平均胎龄(33.86±1.24)周;
体质量1 000~2 436 g,平均体质量(1 862.71±142.63)g。观察组:男性患儿30例,女性患儿20例;
胎龄32~38周,平均胎龄(33.91±1.22)周;
体质量1 227~2 514g,平均体质量(1 859.66±142.74)g。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蒙阴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符合《新生儿疾病防治》[4]中的诊断标准,并经过临床体征、临床表现及胸片X线检查等确诊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②均为单胎、早产儿;
③所有患儿均表现为发绀、呼吸困难等。排除标准:①先天性畸形、染色体异常患儿;
②先天性心脏疾病患儿。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均予以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两组患儿开展不同的治疗方法,具体如下。对照组: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即应用无创正压呼吸机(湖南万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型号:DS-7 ST25))治疗,选取同步间歇指令的通气模式,设定通气频率、氧流量分别为30~45次/min、4~6 L/min,吸氧浓度、气道峰压分别设定为50%~80%、18~25 cmH2O(1 cmH2O=0.098 kPa),设定呼气末正压4~5 cmH2O。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猪肺磷脂注射液(Chiesi Farmaceutici S.p.A.,国药准字HJ20181201,规格:1.5 mL∶0.12 g)]治疗,治疗方法如下:在治疗前将呼吸道内分泌物吸净。将药物预热,约37 ℃,将药液吸入无菌注射器,药物剂量:100 mg/(kg·次),给药频率:40~50次/min,保证药液均匀地分布在肺内。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显效:患儿发绀、呼吸困难等基本消失,X线检查肺部纹理清晰;
有效:患儿临床体征(发绀、呼吸困难)有显著好转,X线检查肺部阴影有明显改善;
无效:患儿临床症状、X线检查肺部阴影均无变化。②时间指标。时间指标包括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③血气指标。血气指标包括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④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气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获得性肺炎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患儿时间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儿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时间指标比较( ±s )

表2 两组患儿时间指标比较( ±s )

组别 例数 氧疗时间(h)机械通气时间(h)住院时间(d)观察组 50 67.16±11.71 70.35±12.07 16.04±3.92对照组 50 72.28±10.46 75.62±11.88 18.39±4.18 t值 2.306 2.200 2.900 P值 0.023 0.030 0.005

2.3 两组患儿血气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二氧化碳分压均降低、氧分压均升高,且观察组患儿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氧分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血气指标比较(mmHg,±s )

表3 两组患儿血气指标比较(mmHg,±s )

注:与治疗前比,*P<0.05。1 mmHg=0.133 kPa。

组别 例数二氧化碳分压 氧分压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5057.69±5.8145.26±4.76*49.72±4.2272.88±7.16*对照组5057.74±5.7648.34±5.11*49.68±4.1668.46±6.18*t值 0.043 3.119 0.048 3.304 P值 0.966 0.002 0.962 0.001

2.4 两组患儿并发症总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并发症总发生情况比较[例(%)]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呼吸性疾病,为新生儿常见的危重症,以早产儿为主要发病群体,是新生儿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5]。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病因复杂,对于肺解剖结构尚未发育完全的早产儿,因其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量不足,增加了肺泡表面张力,致使肺泡出现萎缩,进而表现为肺功能异常[6]。有研究发现(由缺氧导致)呼吸性酸中毒可增加肺毛细血管通透性,使纤维蛋白等物质在肺表面沉着,加重气体弥散障碍,影响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而表现为恶性循环[7]。肺表面活性物质是一种磷脂蛋白复合物,由肺泡上皮细胞(Ⅱ型)合成分泌,磷脂占比高达80%。而磷脂酰胆碱是具有表面活性作用的重要物质,该物质产生于孕18~20周,于35~36周迅速增加至肺成熟水平[8]。肺表面活性物质可将肺泡表面覆盖,能降低肺表面张力,维持功能残气量,减少液体自毛细血管向肺泡渗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情呈现进行性加重,病情严重时会出现呼吸浅表、呼吸节律不整等,在呼气时肺泡萎陷,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可见胸廓扁平,听诊肺呼吸音减低。随着病情的好转,肺血管阻力下降,顺应性得到明显改善。临床实践显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于出生后24~48 h病情最为严重,且死亡率高,随着肺功能的逐渐完善,其病情会逐渐得到缓解[9]。由此可见,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选择科学、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对保障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善新生儿呼吸功能、缓解患儿肺泡萎缩症状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根本。既往临床多采取机械通气治疗,以升高新生儿机体血氧浓度,达到改善呼吸窘迫的目的。但因新生儿刚被娩出母体外,营养吸收差,机体免疫力低,机体抵抗力差,增加了对其开展机械通气的难度,且该方法创伤性大,治疗后容易诱发肺部感染、气胸等多种并发症,影响预后效果。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无创呼吸机治疗逐渐开始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是指通过鼻面罩连接呼吸机、患者,由呼吸机提供正压支持完成辅助人工通气[10]。无创正压通气采取同步间歇指令,可以用对通气、自主呼吸结合予以有效控制,根据呼吸参数添加指令对患儿呼吸情况予以控制。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能够辅助患儿自主排痰、咳嗽,锻炼患儿自主呼吸能力,有效缓解患儿呼吸困难的症状,疗效显著,但该方法治疗并发症相对高。因此,临床一直探索有效的辅助药物,以降低治疗后的并发症,改善预后效果。

肺表面活性物质主要由肺泡细胞分泌,该物质对肺泡稳定性具有维持作用,可以预防水肿,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防止呼气末肺泡塌陷。相关研究发现,对于轻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效果明显,能控制病情进展;
对于重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时,需要反复给药,以提高整体疗效[10]。大量研究发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在应用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可缓解患儿症状,缩短患儿住院时间,二氧化碳分压改善显著,并发症少,可见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开展,可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症状,用药安全、可靠[11-12]。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是评估氧合功能的重要指标,其中氧分压与细胞用氧量情况存在密切关系,二氧化碳分压是肺泡通气情况的重要衡量指标,通过分析上述血气指标,可以对机体缺氧情况、呼吸衰竭程度等进行参考,从而预测呼吸衰竭发生风险性。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观察组时间指标较对照组短;
二氧化碳分压水平、氧分压水平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说明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基础上,辅助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提高整体疗效,缩短患儿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加快患儿康复速度。血气指标方面,正压通气的开展,可以增加肺泡正压,减少或避免肺泡塌陷发生,从而提高血氧分压,降低呼吸消化,以减轻肌疲劳状态,辅助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患儿血气指标改善更理想,取得成效突出。两组患儿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对其原因分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进入气道后可以弥补患儿内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缺失,提高肺内磷脂含量,且该药物用量小,治疗过程中不容易诱发并发症,治疗安全性高。由此可见,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基础上辅助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安全、有效、可靠。本研究指出,在对新生儿窘迫呼吸综合征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加强患儿的护理,如密切监测患儿体征变化,加强患儿营养支持指导,及时清除口、咽部位黏液,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为患儿做好保温(将患儿放置在保温箱内,保持患儿皮肤稳定在36.5 ℃左右),从而降低耗氧量;
此外,需要检查患儿精神状态、记录患儿呼吸情况等,通过辅助优质、科学的护理,从而提高整体临床疗效。本次研究受到观察时间短、样本量不足等影响,未对患儿症状缓解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进行分析,在今后研究中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予以深入探讨,旨在为临床提供更全面、系统的参考。

综上所述,基于血气指标变化评估,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性高,血气指标改善效果好,可促进新生儿病情转归,可作为有效治疗方案用于临床治疗中。

猜你喜欢 表面活性血气肺泡 经皮血气分析仪TCM4的结构原理及日常维护保养与常见故障处理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2期)2022-08-11补喂植物多酚对伊犁马1000m速步赛运动成绩及血气指标的影响中国饲料(2022年5期)2022-04-26改良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方法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的影响中国典型病例大全(2022年9期)2022-04-19纤支镜肺泡灌洗在脑死亡边缘性供肺维护中的作用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1期)2022-02-28重症肺炎肺泡灌洗液miR-127-5p、 miR-3686、 sTREM-1的表达及与病情、预后的关系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21年4期)2021-08-21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现代临床医学(2021年4期)2021-07-31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特别健康·下半月(2018年4期)2018-07-02黑珍珠读者·校园版(2016年6期)2016-03-07不同桡动脉穿刺方法在血气分析患者的应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4年4期)2014-09-26粗茶皂素的制备、纯化及其表面活性研究江苏农业科学(2014年4期)2014-07-11

推荐访问:血气 窘迫 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