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地图涵养时空观念的三重路径

陶 荣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提出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时空观念作为重要素养之一,不仅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体现,也是掌握历史知识的基本要求。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年,第5 页。时空是历史的重要媒介,脱离时空,历史便是空中楼阁。而在中学历史学习过程中涵养时空观念最重要的载体便是历史地图,它以直观图示的方式展示相关领域地域的时序性和空间关联性。囿于篇幅,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以下称《纲要(上)》)古代史教学为例,通过索相于图,“撷取”时空信息;
左图右史,“建构”时空框架;
融图明理,“内化”时空观念的三重路径,分层逐步完成时空观念的涵养。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时空观念涵养离不开历史地图,历史教学中如另辟蹊径,另求它法,无异于缘木求鱼。就统编《中外历史纲要》来看,两册教材中的历史地图数量,上册49 幅,下册38 幅,共97 幅之多,平均每课有近2幅历史地图来佐证和解释。这些历史地图紧扣教材,反映着有关历史事件的空间状况。要发挥历史地图功效,涵养时空观念素养,指导学生索相于图,“撷取”时空信息是前提。笔者以《纲要(上)》第6 课为例,结合时空观念素养水平1、2,设计相应问题链,兹分论之。(如表1)

表1 基于时空观念素养水平目标的问题链设计

(一)识别时空,理解史事信息

在学习《纲要(上)》第6 课“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一目时,笔者呈现一幅隐去图名为“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 年)”的历史地图,以及隐去图中朝代、少数民族分布等几个关键历史信息。让学生观察该幅图,从疆域、都城、民族分布等空间信息,判断出时间信息(朝代),并简述理由。就知识而言,帮助学生识别唐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民族分布情况。就素养而论,学生对历史地图中的文字信息、图例、线条和区块颜色等以独特形式表达的空间信息,进行辨识和整合,明确所传递的时间信息,并准确表达。①朱洪俊:《统编版教科书《学习聚焦》栏目特色与教学策略——以“辽夏金元的统治”一课为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 年第6 期。此种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地图的时空表达方式,理解历史时空的相互转化与印证,以达成时空观念素养的水平1:能够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的表达方式;
能够理解它们的意义;
在叙述个别史事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方式。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第70 页,第71 页。

(二)时空定位,描述史事过程

回答上述两问后,再次让学生观察该图,讨论该图反映的该中央政权如何处理与边疆各族关系的史事与方式,并简述理由。首先,让学生务必认真读图,如通过政权部族界线、疆域界线等了解唐代的疆域、突厥兴起的地域、东西突厥势力范围、吐蕃疆域等空间信息,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其次,梳理各民族政权建立、发展过程中与唐中央政权战和的重大历史事件,贯通相关史事。如讲述突厥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游牧部落,6 世纪建立政权。后分裂为东、西突厥。对东突厥,“战而后和”,采取“羁縻府州”之策。对西突厥,先以武力平息,后安置安西、北廷都护府以管理天山南北。至于西南吐蕃,则以和亲与会盟方式,使唐与吐蕃的关系变成血浓于水的“翁婿”关系。对于东北靺鞨,因其主动归附,唐则采取羁縻册封的方式解决。此外,唐朝处理与边疆各族的关系还表现在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任用少数民族人才为官等方面。最后,让学生说出唐朝疆域四至,形成明晰的空间观,并指出民族矛盾缓和、关系密切进而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基于历史地图,了解唐代前期民族关系的史实,认识盛唐之“盛”还体现在民族关系的交融。该段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以达成水平2: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
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第70 页,第71 页。

“左图右史”历来是古人学史、治史的重要方法,图与史密不可分,图与史分列左右,可互相参补、印证。历史地图是对人类历史过程的可视化表达,旨在说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空间范围和演进方向。左图右史法是基于时间、空间、史实三位一体的认知体系,我们可从历史横向、纵向和动态立体三个维度建构时空框架。

(一)以时间为经,纵向建构时空

“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来理解、分析、探究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即时序思维。”④何成刚、沈为慧、陈伟壁:《国外历史教学案例译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年,第36 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让学生领悟历史时间是基础。利用历史地图了解历史事件所在的历史背景的时间段,利用时间观念掌握历史发展脉络和线索,进而增强学习历史的时序性,建构纵向时空观念,从而找到学习历史的不二法门。

如在学习《纲要(上)》对中国历代王朝统治的“核心区”及其变动时,教师可基于秦汉至明清两千年历史为时间轴,结合历朝区域形势图,以及课文描述和相关史料,建构时空框架。(如表2)

表2 历代王朝核心区

资料来源:鲁西奇:《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年,第211—212 页。

该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以“秦汉至明清”这一时间概念为线索,通过对历史地图上历代“核心区”情况进行归纳,纵向构建长时段的时空框架,进而让学生深度了解历代王朝的主要“核心区”究竟在何处?前后有哪些变动?以及哪些因素影响和制约了“核心区”的变动?等等。

(二)以空间为纬,横向建构时空

在历史教学中,对某些历史问题的探究侧重于对历史现象空间特征的分析。这就需要以空间观念为纬,横向建构时空框架,让学生结合空间看历史,以领悟同一区域不同时期历史发展的空间联系。如探究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分布变迁,就需要以空间概念为线索,对中国历代王朝,北方方圆百万平方公里的主要少数民族活动疆域变迁范围为探究对象,构建出相关历史信息的时空框架,以便对同一区域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变迁及交融现象的内在联系作出进一步分析。如基于《纲要(上)》历代相关中国历史地图结合相关史料,指导学生思考问题:从秦至清主要有哪些北方少数民族部落?活动范围在哪里?又迁移何处?以列表方式将这些历史信息进行归纳。(表3)

表3 历代北方各族政权界线与迁移方位

该设计在于引导学生以“中国北方”这一空间概念为线索,通过历史地图上历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权更迭嬗变进行归纳,构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变迁的时空框架。进而初步得出结论:中原王朝国力强弱与中国历史疆域变化有着密切关联。当中原王朝强盛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仰慕中原经济文化,或迫于强大的政治压力,形成向心力,进而有助于形成统一的中国;
反之,当中原王朝衰落而战争不断时,向心力便成了离心力,四周民族纷纷脱离独立,自求发展,就出现分裂的中国。当然,这种分合现象除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原因外,还与东亚大陆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密切有关。

(三)以时空为经纬,建构流动时空

历史地图作为阅读历史、理解历史的重要载体,教学中具有独特价值。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架构时空的重要方法外,以变动的时间、空间和史事,经纬交错,动态立体建构时空框架则是另一条终南捷径。交通因其在特定空间范围内展开,具有较强的流动性特征,成为建构动态时空观念重要载体,其中交通运输是实现人流、物流的空间动态位移。

以《纲要(上)》第7 课《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为例,予以说明。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对重要空间点保持敏锐的感觉,在明晰的“地点感”基础上,严格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重建历史的过程从而接近历史本身。①丁贤勇:《新式交通与社会变迁——以民国浙江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年,第16 页。唐代丝绸之路在当时发生的空间点主要有:长安、登州、幽州、平壤、金城、平京城、敦煌、西域、大食、缚达城、拜占庭帝国、扬州、广州、文单城等,这些是理解时空观念关键因素。

依据各空间点按方向连接,形成四条“丝路”。主要包括:草原丝路、北方丝路、青海—西南丝路、海上丝路。此外指出,西北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唐代北方地区社会经济和自然状况的发展密切相关。海上丝路沿海岸线航行,主要时人没有掌握季风气候规律,指南针尚未运用于航海等原因。

为进一步接近历史的真实,教师还需以历史地图为载体,以时空为框架,多维度、多视角地分析历史发生的内在逻辑,从而使学生理解历史的联系和发展、延续和变革、原因和结果,探究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的影响及其隐性规律,达到历史知识融会贯通,时空观念素养内化于心自然水到渠成。

(一)运用地图,探寻时空因果

运用历史地图时,可基于时空特征和时空框架,结合时空观念,探寻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进而认识历史,理解历史和接近历史的真实。在利用历史地图探究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序列充分认识地图中与之相关的空间信息的发展变化轨迹,挖掘内在的因果关系。

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史纲(上)》的教材13 幅古代历史地图,建立历代民族分布形势的时空框架,结合所涉及民族关系的文字描述,查阅相关史料,从地理空间视角来探究秦岭淮河成为“南北”分界线、游牧民族迁徙的自然原因(如表4)等。

中国地理分界线,一般被认为在秦岭淮河一线,此条界线包含自然、政治、军事、文化等多重意义。在自然方面,作为亚热带与温带的综合自然地理界线,具有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等诸多方面分界意义。在此基础上,南北方发展出不同的农业生产格局,故而易形成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在南北对峙格局下,秦岭淮河线又往往是历史上南北分立政权的天然分界,这也对南北的统治方式带来差异。除此之外,秦岭淮河线也是南北重要的军事分界线,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秦岭北麓渭河流域的秦国自西向东,横扫六国,于公元前221 年建立大一统的秦朝。秦岭南麓汉江流域的汉中王刘邦,自西向东击败项羽,于公元前202 年再次完成统一。三国时期,蜀国之所以能三分天下,秦岭便是主要屏障。此外,古代淮河水量大、面积宽,难以逾越,而且其支流非常密集。南军守住淮河,可利用水道迟缓北军进攻。北军到长江时,已是强弩之末。南方补给线更短,可形成反扑之势。如若北方掌握淮河流域,可利用颍水、汴水、大运河作补给线,粮草可通过该三条水道快速运到前线,使南方压力倍增。长江作为运输通道,可连接沿岸所有平原,协同作战。南北政权若以长江一线为界,由于长江以南缺乏战略纵深空间,可近距离威胁南方腹地,一旦撕破,便无天险可守。故而,历代南方各政权都极力从长江向淮河推进,直至南宋,宋金以秦岭淮河为界,淮河取代长江,秦岭淮河一线才以割据政权方式最终确定。元明清的大一统虽消弭了南北对立,但南北意识却已深深影响中国人的社会心理。

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周期性南迁往往是以这些地区的寒冷气候为潜在动力,故中国历史几次重大的游牧民族南迁高潮对应着千年尺度的寒冷期。(如表4)

表4 历代游牧民族南迁相对应的寒冷期

通过历史地理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有次序的事件对应,而是有其因果联系和历史事实作为根据的。①蓝勇:《从天地生综合的角度看中华文明的东移南迁》,《学术研究》1995 年6 期。种种历史现象表明,历史气候和生态环境变迁等自然因素对历史演变进程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它们与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一起相互激荡,共同推动各民族历史向前发展。

(二)利用地图,探析时空关联

利用历史地图探究历史的影响,可引导学生将历史地图中的历史现象发生前后的历史时空信息作对比,发掘历史现象发展变化的特征和趋势,从而归纳出历史现象所产生的影响及规律。中国古代王朝更迭,最明显的是行政区划的变更,用动态地图展示区域变迁历程,可直观的呈现中央与地方的互动关系变化,深度理解古代行政区划与中央集权的关系。

以《史纲(上)》第10 课的元朝行省制度为例,指导学生观察《元朝形势力图(1330 年)》,辨识十大行省的空间分布,中央以大都为中心的中书省辖地。介绍中书省直辖地称为“服里”,以及中书省和行中书省的关系后,让学生初步形成“行省”概念。并试分析元代行省制对后世有何影响。

在元代以前中原王朝主要以“山川形便”原则来划分行政区,易产生割据力量。自元代始,中央利用政治力量,采取“犬牙交错”的方式,完全打破了此种原则。其目的是削弱地方经济力量和文化认同感,防止地方割据政权出现。行省制度的设置,客观上也有利于行政区内文化的认同感,使文化形成一体,只不过此过程较为缓慢。此外,元代行省制对现代中国一级行政区的地名影响最为深远。设立的11个行省中,至今仍有河南、四川、甘肃、云南、江西6个继续沿用。

以历史地图为载体,通过行省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区划的变迁反映出特殊的时空文化印迹,也是一种特殊的历史记忆。

总之,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它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重要工具和载体,在其承载历史时空信息,凸显时空内在关联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作用。历史地图本身是有生命力的,教材历史地图更是编者为我们师生精心准备的,随时被我们透视并与大家对话的“资源盛宴”。在不断透视历史地图并与之对话中,逐步形成更客观、理性、深入、全面的历史解释,基于涵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也自然达成。

猜你喜欢 时空观念空间 维生素的新观念保健医苑(2022年4期)2022-05-05跨越时空的相遇四川党的建设(2022年8期)2022-04-28空间是什么?大科技·百科新说(2021年1期)2021-03-29坚持系统观念当代陕西(2020年22期)2021-01-18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中国生殖健康(2020年7期)2021-01-18镜中的时空穿梭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20年11期)2020-12-14创享空间动漫界·幼教365(中班)(2020年8期)2020-06-29玩一次时空大“穿越”作文大王·低年级(2018年10期)2018-12-06时空之门小猕猴智力画刊(2016年5期)2016-05-14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声屏世界(2015年5期)2015-02-28

推荐访问:涵养 路径 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