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书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

李华云 冯 兵

红色书信是革命先辈与家人及同志间的往来亲笔信函,是革命精神形成及在当代传承的重要记录和展示载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挖掘和利用的重要资源。红色书信具有视角直观、形式生动、话语形象、思想深厚等特点,深度契合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价值需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动史料和鲜活素材。新时代将红色书信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是发挥革命文化资源独特育人优势,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有效路径。

红色书信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积累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史、优良传统和精神品格,是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红色书信对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淬炼、政治引导、情感激励、道德示范等价值,有利于加深当代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学习、了解和认同,强化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增强当代大学生道德和情感教育实效,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力推手。

(一)红色书信具有思想淬炼功能

不同于普通书信,红色书信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是集政治性、学理性、知识性、价值性于一体的革命文化资源,在新时期具有深刻的思想凝聚和淬炼作用。一方面,红色书信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革命精神的讲述者,体现主流思想意识,切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旨,能增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凝聚和精神引领。例如,钟志申遗书中“当我入党之时,就抱定视死如归的意志。我认定,共产党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成功。我牺牲生命,把一切贡献于革命,是为了寻找自由,为了全国人民求得解放”[1],显示出对党的绝对忠诚。毛泽建遗书中“革命轻易的成功,千万不要作这样的奢望。但是,人民总归要做主人,共产主义事业终究要胜利”[2],则是其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冷静认识和执著追求。不同先烈身上体现出的为革命理想勇往直前、赤诚奉献的精神,充满超越时空的思想感召力,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素材和榜样。另一方面,红色书信能够增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磨砺和淬炼。新时期革命战争年代的战火和生死考验少了,但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仍在继续,广大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考验仍是多方面的,尤其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增强理想信念,锻炼攻坚克难的本领,是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必修课”。革命先辈经历血与火的考验,苦与乐的淬炼所留下来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是新时期鼓舞人心的强大力量。无论是高文华将革命之苦看作“吃青果一样的有滋味”进而收获“至高无上的精神的愉悦”[3],还是左权“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来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4]的心声,或是方志敏“我爱护中国之热诚,还是如小学生时代一样的真诚无伪;
我要打倒帝国主义为中国民族解放之心还是火一般的炽烈”[5]的报国热情,老一辈革命者坚韧不拔的意志、英勇斗争的精神、壮烈不改的初心始终是激励当今青年大学生前行的强大动力。通过在阅读中受到震撼,领悟中收获启迪,最终升华为思想上的淬炼,激励当代大学生由红色书信“精神富矿”的挖掘,转化为意志品行的磨砺,精神面貌的提振。

(二)红色书信具有政治引导功能

“红色资源所蕴含和体现出来的科学思想观念、正确政治观点、高尚思想道德、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审美情趣,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总的教育目标,即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心理素质等总的要求是完全契合的。”[6]在当代青年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培育和提升过程中,红色书信资源提供了有利支撑。一方面,红色书信通过鲜活事实和历史记忆使受教育者从具体事件中了解到我们党的政治路线、方针、政策始终是和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能拉近当代大学生与政治的距离,增强政治认同感。例如,冷少农借书信向母亲表达自己的革命志向:“我想使他们个个都有饭吃,都有衣穿,都有房子住,都有事情做。我又想这些有钱有势的人不要长期的玩固,长期的把一切都占据着……我既把我的力量和生命都交给这一件事情,我怎么能够有工夫回家来,忍心丢着这样重大的事情,看着一般人受痛苦,而自己来独享安逸呢?”[7]其用朴素、真诚的言行昭示着共产党员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红色书信真实记载了老一辈共产党人奋斗过程中的坚定政治信仰、崇高政治使命和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有利于锻炼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新的时代环境下,青年学生在自身成长进步中遇到的政治困惑和思想迷茫,在红色书信中均能找到有力指引。例如刘华写给叔叔的信中流露“只要认清了前途,就是拼命也要去干,总希望有一个好结果,因为一个人只能活几十岁的命的缘故”[8]。王若飞在给兄长的信中吐露:“弟只有忧时之心,一息尚存,终当努力奋斗”[9],由心志和情感认识的抒发流露出革命者的心态和党性修养的养成过程,为当代青年明确政治立场,牢固政治信念,坚守政治忠诚树立了榜样。在政治引领中充实青年的信仰之根、精神之钙,带动他们增强政治认识和政治素养,始终与党同向同行。

(三)红色书信具有情感激励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0]红色书信正是在深刻思想中蕴含真情实感,能够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感召力、亲和力和针对性的资源载体。红色书信记载的既是个人经历和情感认识,也是革命者在危机艰险中的应对,在困难考验中的抉择,在激流进退中的本色,这一系列经历和决断为当代青年学生提供了历史关照的新方式,积淀了经验与智慧参考的新来源。相比专业理论说教,红色书信更易借助于人物、事件、情感等鲜活要素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文本内容直接与受教育者建立紧密联系,从而进行深层次的情感渗透,为受教育者提供思想启发和榜样激励。通过对书信内容的阅读和学习,当代大学生可以从革命先辈、先进典型的具体事迹中汲取营养,厚植家国情怀,并将具体情景下的所感、所思应用到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调整和优化之中,成长为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的时代新人。

(四)红色书信具有道德示范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11]德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德育过程应该更加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红色书信中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为以史鉴今、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视角。一方面,红色书信形成德育的丰厚资源和文化底蕴,在当今具有强大的道德示范作用。民族大义、爱国追求、崇德向善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红色书信满载这一传统精神标识。各类革命领袖、先驱、英雄等为共产主义事业终身奋斗、为人民谋福利的崇高追求和政治理想是人类高尚道德的精神表征,也是当今时代的榜样示范。从红色书信资源中选好榜样,浸润当代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将抽象的政治理想、价值观、道德规范具体化,使受教育者在学习、模仿的过程中主动向其靠近并反映至思想、行动上。如裘古怀给党的遗书中说:“我满意我为真理而死”[12]。夏明翰给大姐的书信中说:“我一生无遗憾,认定了共产主义这个为人类翻身解放造幸福的真理,就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13]。特殊年代革命者对真理、对革命目标执着不懈的追求,通过榜样垂范作用为大学生德育过程注入灵魂元素。另一方面,红色书信资源融思想洗礼与道德实践于一体,具有塑造品质、锻炼品行、提升修养等德育功能。转化红色书信资源为示范性教育资源的过程,就是对革命精神的参照、学习和仿效过程,这一过程能正面激励当代大学生将红色书信的学习内化为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途径,潜移默化改善当代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认知,对崇高道德的评判力和鉴赏力,在实现当代大学生思想洗礼、精神富足的过程中,实现对其道德品质的塑造和道德实践的指引,从而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心智健全、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14]这一论断指明当前思政课建设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不断改进的方向。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红色书信资源具有形式新颖、内涵丰厚、受众参与度高等特点,所蕴含的爱国情怀、革命精神等能有效激活高校思政课教学载体,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优化思政课隐性教育形式,并增强思政课创新活力。结合红色书信的育人作用与特点,突出其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优势,能极大改善当前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升育人实效。

(一)红色书信资源丰富,且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载体建设是实现德育科学化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切入点和结合点”[15],高校思政课教育的主体对象是大学生,在载体的选择上,只有针对大学生生活、思想、学习等实际,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才能产生“磁性”,发挥效用。高校思政课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在教学载体的选择上,一方面保证了理论性、规范性和统一性,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载体形式单一,功能固定,载体之间结合、互动性不强等特点。相比之下,以红色书信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载体,能够在强化观念、传递精神、增强凝聚力等目标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有效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一,红色书信形式新颖、内涵丰富,能够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载体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红色书信蕴含真实、详尽、具化的历史信息,在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同时,能有效充实思政课教学载体。其二,红色书信具有时代感、受众参与度高的特点,作为教学载体能缩短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创新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者与载体平等对话的形式,增强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其三,红色书信载体作为作者人生经历与革命经验的直观展现,能深入切合当代大学生的主体需求和兴趣,二者的紧密结合有利于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积极体验的形成。充分发挥红色书信资源的感染力、说服力和针对性、实效性等优势,经由对书信载体的阅读、感知、理解、记忆,代替枯燥的理论灌输和抽象说理,能够取得补充知识、启发思路、引导探究的实效,有效弥补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载体丰富性、灵动性和可接受度的不足。

(二)红色书信资源便于因时、因事、因人而用

高校思政课教学载体的运用,最终要走向对教学内容的表达,因此如何全面有效地提取载体所蕴含的教学资源,形成优质的教学内容至关重要。高校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最关键的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安排上都有规范化的设计,相应教材编写和教学内容设置都有较长的周期,因而在教学资源及时、全方位的整合、丰富和吸纳上,就面临有进度缓慢、成效不理想等困境,导致教学内容不够鲜活,针对性、实效性有待增强。因此对社会优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及时挖掘和引入,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新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将红色书信资源注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因时制宜挖掘革命文化资源的时代内涵,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用事实说话,以事实育人、以事理化人”[16];
有助于因地制宜整合地区性红色资源,就近就便开展思政课教学,增加高校思政课教材与教学内容的丰富特色与亲和力;
有助于因材施教,结合受教育对象的不同理解、不同感受和不同体验,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切合度和针对性,在促进思想引领、政治启发、情感体悟基础上,有效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延展性、针对性和鲜活性。

(三)红色书信资源丰富,且具有直观性、对话性和启发性的特点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既形成了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同时在新时期发展中也凸显出新问题与制约因素。例如传统理论灌输效果不佳、单向教育互动缺乏、教学方式灵活性、创新性不足等等。新时期如何更好地结合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主体的多样化需求,增强师生间的互动等成为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红色书信资源丰富,由此提炼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四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专题,能有效集中教学资源,通过专题教学方式丰富思政课的教学手段,增强思政课针对性和 “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红色书信的内容具有对话性和启发性的特点,其中的生动素材和特殊案例易于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内容,增强互动,引人思考。例如,以红色书信中包含的先贤人生经历、思想阅历、政治智慧等作为学习对象和内容,能促使受教育者与作者、与时代形成对话,在自主学习中大大增强获得感和启示性,有效改善当前思政课教学存在的单向灌输、理论说教等不足。此外,红色书信还可以生发对具体历史场景、历史事件的回顾和体验,加深对抽象历史人物情怀、道德心境的体验,提升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实效。

(四)红色书信具有隐性教育优势

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形式的统一,显性教育采用正面灌溉的方式,能收获全面、全局性的效果;
隐性教育则采用点滴渗透的方式,能发挥个体化、深入的影响,两者的同向同行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关键。然而当今高校思政课教学在显性教育之外,对隐性教育的作用、途径关注较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效果的取得。充分借助隐性教育形式,将思政课理论讲实、讲清、讲透,使思政课堂“活起来”,实现其影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是当前高校思政课需要强化的方面。红色书信资源蕴含丰富的隐性教育信息,能使学生受益于无形。例如,坚定的革命信念是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取向,丰富的道德情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思想鼓舞,革命者真实、鲜活的事迹和人格精神可以发挥重要的德育作用。这些使得红色书信具有显性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在新时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能够发挥间接渗透的功能,在寓教于信、寓教于思中积累隐性教育经验,提升高校思政课的现实效果。另一方面,红色书信蕴含广阔的隐性教育途径,利用红色书信资源拓宽隐性教育的育人场域,利用其对话性特点对接学生的个体化发展需求,利用其丰厚内涵增强隐性教育潜移默化和持久的影响力,可以将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意图通过书信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的思想层面,彰显高校思政课的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7]红色书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融合,是新时代充分发挥革命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丰富高校思政课实践路径,推进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路径。高校应利用好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主平台,以红色书信为教学载体,借助红色书信启发性特点创新教学方法,稳定红色书信育人模式,优化隐性教育形式,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

(一)强化红色书信媒介作用,拓宽思政课教学载体

高校思政课在教学载体的选择和运用上,既要以教学内容的表达为目标,又要贴近受教育者的思想和心理实际,努力在教学中产生吸引力,留下影响力。红色书信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教学内容,同时具有鲜明对话性和吸引力,能对思政课教学产生深入和持久的影响。将红色书信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载体时,需要不断完善其作为知识信息、精神和实践的媒介作用。一是要把握红色书信作为知识信息媒介的超时空特点和影响力,使受教育者做到透物见人、见精神,在信息接受过程中把握历史线索,获取历史知识,提升认识水平。例如,车耀先给女儿的信中说:“抗战又踏上较严重的阶段,就是投降派以反共口号来掩饰他们的由破坏团结而中途投降的阴谋。因之,专门有人制造摩擦,扩大摩擦。我们在此时期,宜表面沉寂,充实自己。”[18]其对抗战形势的分析和革命者审时度势的态度便是对历史的最好补充和注释。二是要增强红色书信对受教育者精神引导的媒介作用,帮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政治观点及道德规范。例如,刘愿庵在给妻子的遗书中称:“我在地下有灵,时刻是望着中国革命成功,而你是这中间一个努力工作的战斗员!”[19]革命伴侣之间并肩战斗、相互扶持的事迹具有无限鼓舞作用和感染力。三是要强化红色书信由思想洗礼到实践锻造的媒介作用。通过凝练革命主题、树立育人典型、打造地区和高校革命文化特色等活动,红色教育基地实习、革命知识竞赛、志愿服务等课外实践活动,网络授课和学习等虚拟实践活动,将红色书信纳入大学生红色文化实践体验,以实践为主旨目标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

(二)整理革命专题书信资源,充实思政课教学内容

以专题形式梳理红色书信资源并运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有效满足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的导向性、时代性、层次性和专题性需求。首先,应紧密结合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发展需求,以及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对红色书信专题资源进行资源筛选和归类。专题的设定可以根据书信自身呈现的革命史发展为主线,重大革命事件为主题,不同时期涌现的革命人物、先进故事为主干;
也可以依据地域、时代等特色划分专题形式,尽可能准确、全面地涵盖和提炼红色书信时代精神内核,以优化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材编写及课程设置等。其次,要紧密结合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难点,利用红色书信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教学。通过专题内容的融入化解当前高校思政课堂存在的教学理论枯燥、叙述抽象、历史隔膜等不足,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关于抗日战争的持久性质和特点,左权在给叔父的信中就有明确记录:“芦沟桥事件后,迄今已两个多月了,日本已动员全国力量想灭亡中国……全面的战争已打成了,这一战争必然要持久下去,也只有持久才能取得抗战的胜利……我军已准备着以最大的艰苦斗争来与日本周旋,因为在抗战中,中国的财政经济日益穷困,生产日益低落,在持久的战争中必须能够吃苦,没有坚持的持久艰苦斗争的精神,抗日胜利是无保障。”[20]通过当事人的亲身讲述,更利于直观感受和深入历史。结合当前思政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及学生的关注热点,全面开发运用红色书信资源,不仅可以更新和充实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还可以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三)突出红色书信启发特点,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

红色书信具有鲜明的启发性特点,能从教与学两个层面共同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的创新。一是教的创新。思政课教师利用红色书信的启发性特点,采取案例教学、问题启示等方法,蕴理论讲解于生动故事、道理启示之中,能有效改善传统高校思政课堂讲授过多、启发性不足的问题。例如,通过对革命者大无畏精神的思索,追思他们的革命信仰,及至中国革命的目标,继而启发学生思考革命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弘扬方式,让学生深刻体会促使革命者奋勇向前的动力正是党的崇高目标和正确引领。在问题式启发、互动式参与场景下,能激活思政课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推动教学方式的艺术化。二是学的创新。有力结合场域学习、自主参与、平台支撑三方面,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促进思政课教学在学习和接受层面的创新。充分抓住红色书信的阅读、探讨、实践等环节,营造学生自主学习场域,与此同时,不断增加学生与教师及教学资源之间的自主对话机会,拓展平台、环境、技术等外部支撑,引导受教育者结合教育和自我教育,提高自主学习效果。三是虚拟教学手段的创新。网络学习课堂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领域,可以充分运用好红色书信资源的开放特征,打造网上资源宝库以及展厅,运用虚拟教学手段推动思政课教学方式更加灵活、便捷和多样化。

(四)总结红色书信育人模式,优化隐性教育形式

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充分重视红色书信资源作为隐性教育资源的价值,加强开发运用其隐性教育形式,以教师主导、环境承载以及学生参与三方面为出发点,巩固红色书信资源的隐性教育地位及作用。一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合理引入红色书信资源,充分显现其育人价值,增强高校思政课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启发力。红色书信是对革命者事迹与精神的最真实反映,内容丰富多样,教师应充分抓住时代赋予红色书信的深刻内涵和生动意蕴,在新时期讲好革命故事,传递好革命精神,努力在社会上形成爱国、奉献、奋进等精神共识。二是以教学环境为载体,有效延续和传递红色书信的影响。蕴藏在书信当中的革命精神及其时代价值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最主体的部分,要实现其作用和功能,除了主动讲解和学习之外,还应长久内化于师生共处的环境之中,通过渗入校园文化、客观环境等,实现隐性教育的覆盖和渗透。三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自学推动红色书信隐性育人取得实效。书信主人公各不相同的人生轨迹及通过不同方式展现出来的思想、精神等,切合受教育者个体化发展需求。依托高校思政课的特点,既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不忽视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及互动参与性,把正面的思想道德教育与隐蔽的思想道德启示深入结合,让学生从红色书信的自主学习中汲取精神力量,不断收获向上、向善、向好发展的动力和信心。

将红色书信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不仅是充分挖掘、运用革命文化资源时代价值的需要,也是保护、传承和丰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更是通过高校思政课的铸魂立德作用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抓手。在探索以红色书信资源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过程中,应当立足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功能,紧密结合高校思政课的发展特点及现实需要,从教学载体、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及教学形式等多层面出发,探索实现红色书信影响和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政课对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引领、价值观培育、道德品质形塑的功能,并在新时代真正将红色书信资源转化为推动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延续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猜你喜欢 书信载体革命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华人时刊(2020年15期)2020-12-14打分杂文月刊(2019年19期)2019-12-04“一生无悔”等十二则杂文月刊(2019年5期)2019-08-04中国的出行革命21世纪商业评论(2018年6期)2018-07-06共 筑杂文月刊(2017年19期)2017-11-11粉红革命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掀起秋冬潮流革命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别有用心共产党员(辽宁)(2014年9期)2014-09-22创新德育教育载体中国火炬(2013年11期)2013-07-25

推荐访问:书信 思想政治教育 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