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老龄化理论及评估的研究进展

王相淇,魏丹莲,孙 垚,杨丽君,李 琪,席晨曦,马宏文

自1999年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中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呈现出总数多、增长速度快、患病率高的特点[1]。据最新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3.50%,较2020年增加4.63%[2]。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34亿人[3]。《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中明确指出人口老龄化将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是我国的基本国情[4]。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中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人口结构的“倒三角”转变使医疗保健的复杂性和利用率不断增加,个人以及社会的护理负担不断加重,对医疗和社会保障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老年学家提出我们有必要偏离与疾病、衰弱和功能丧失等相关的负面观点,要以积极的态度应对老龄化。与其将老年人视作需要照顾的弱势群体,不如将他们视为积极的个体,制定和实施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人的功能能力,帮助其实现成功老龄化(successful aging,SA)将是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6]。帮助老年人实现成功老龄化,有助于发掘老年人的自我潜力,充分发挥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减轻社会养老负担。但我国以往的研究多聚焦于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对成功老龄化的研究起步较晚。本文从成功老龄化的概念、理论、评估工具3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参考。

1961年,Havighurst[7]首次提出成功老龄化的概念,他将其定义为个人能够接受生活的改变,并且尽可能地保持中年时期的活动和态度,对生活感到满足,整个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保持平衡。Berkman等[8]则认为只要保持良好的认知功能和活动能力即可认为是成功老龄化。可以看出成功老龄化的早期概念集中在生活满意度、活动能力、认知功能以及避免扰乱或伤害社会中的其他人[9]。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成功老龄化的评估领域进一步扩宽,其概念也因此变得更加复杂。一项系统评价显示,成功老龄化的操作性定义就高达105种,其中92.4%为生理结构(如身体机能),49.5%为社会参与(如志愿工作),48.6%为幸福结构(如生活满意度),25.7%为个人特质(如心理韧性),5.7%为外部因素(如财务状况)[10]。尽管目前成功老龄化的定义和标准仍然模糊不清,但国内外研究者对其理解都有一定的共性。总而言之,成功老龄化是身心健康、日常生活独立、社会融合、家庭支持和经济独立之间多维互动的结果[11]。

2.1 成功老龄化三因素模型(Three Factor Model of Successful Aging) 1987年,Rowe等[12]意识到年龄本身的变化可能经常被夸大,而饮食、锻炼、营养等因素作为衰老过程中的潜在调节因素可能被低估或忽视。于是从生理特征和心理社会特征两个层面上探究了成功老龄化和正常老龄化(usual aging)的区别。他们认为与年轻人的平均水平相比,在一系列生理功能上表现出很少或没有损失的人,可以视为成功老龄化。而那些表现出典型的非病理性与衰老相关损失的人,称之为正常老龄化[12]。1997年,在此研究的基础上,Rowe等[13]提出了著名的成功老龄化三因素模型,他们将成功老龄化划分为没有疾病和相关危险因素、维持身体和认知功能、积极参与生活3个部分,首次从生物医学角度较全面地评估了成功老龄化。该模型挑战了当时老年学中的主流观点,即老年是疾病和残疾的时期,认识到一些老年人是“非病态的”,挑战了消极的年龄歧视以及老年人与身体和智力衰退之间的联系,强调了人们成功老龄化的潜力[9]。该模型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成功老龄化理论模型,但正是随着该模型的广泛应用其局限性也日益凸显。首先,该模型扎根于西方白人和中产阶级主导的价值观,忽略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成功老龄化的差异性[14]。例如在东方国家,舒适的晚年可能以家庭和社会关系为特征。而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活动、参与和活力则更有可能与成功老龄化联系在一起[15]。其次,该模型过分强调了老年人身体功能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即使患有慢性疾病或致残疾病的人仍有实现成功老龄化的可能,未能进一步探索成功老龄化对他们的意义。事实上,虽然大多数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受到疾病的限制,他们的病情可以得到控制,许多人依旧可以过着正常的生活,并对生活感到满意[11]。再次,该模型只包含成功老龄化的客观标准,没有考虑老年人自身对于成功老龄化的看法,因而也无法反映老年人个体间的差异。另外,该模型也未能捕捉到成功老龄化随时间的连续性和变化轨迹。

2.2 选择-优化-补偿模型(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SOC) 1990年,Baltes等[16]提出了另一个成功老龄化理论模型,即选择-优化-补偿模型。该模型认为成功老龄化就是老年人在适应与年龄相关的生活环境改变时,通过选择、优化、补偿3种主要策略调动内外部资源实现最大化收益和最小化损失的过程。选择是指老年人根据自身功能或环境变化选择对自己重要的活动或目标,或者那些他们可以管理的活动或目标,以便释放或保存精力用于更重要的活动或目标。优化是指通过对内、外部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以达到收益最大化。补偿是指当以前的方法不再起作用的时候,老年人通过改变执行任务的方式或者使用替代方法,继续执行所选择的活动以达到最初的目标。与成功老龄化三因素模型最大的区别是该模型认为成功老龄化不仅是一种结果,也是一个过程。尽管在老年阶段可能会面临疾病、社会网络损失和缺乏环境适应性等压力源。但是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用内部应对资源和外部社会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转化为积极的行为适应,包括促进健康、提前规划、组织支持、角色替代以及环境适应等[17]。而这种积极的适应可以帮助老年人改善压力源对生活质量的不利影响,并且最终仍可实现成功老龄化。该模型进一步细化,考虑了时间、环境以及老年人自我效能对成功老龄化影响,侧重于理解老年人实现成功老龄化的个人认知策略。

2.3 成功老龄化中层理论(mid-range theory of successful aging) Flood[18]通过概念分析将成功老龄化定义为个人能够良好地适应年龄增长所引起的生理和功能的变化,同时体验到精神上的连通性以及生活的意义和目的感。2006年,在此基础上Flood[19]将Roy的适应模型和Tornstam的老龄超越概念结合起来,提出了成功老龄化中层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假设是,适应是成功老龄化的必要条件,有效利用应对机制可以让一个人实现成功老龄化。该模型将成功老龄化分为了身体状况和行动能力、精神/人格特征、灵性、老年超越和生活满足感5个维度。通过将生物医学和社会心理学观点与老年人自身的观点相结合,从多个角度考察了成功老龄化。与前两个理论相比,该理论增加了精神和超越的维度,扩宽了成功老龄化的评估领域。与生物医学理论重点强调身体和认知功能不同的是,该理论侧重强调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个人成长以及心理资源。

3.1 成功老龄量表(Successful Aging Inventory,SAI) 成功老龄量表是由Troutman等[20]基于Flood的成功老龄化中层理论设计的,用于衡量老年人成功老龄化水平。量表包含内心和功能性应对机制、生命存在、内省的老年卓越、怀旧的老年卓越和精神性5个维度,共20个条目,分为李克特版和二分制版。李克特版本采用Likert 5级评分,由“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分别赋0~4分,得分范围0~80 分。二分制版采用二分制计分,得分范围为0~20分。分数越高表示成功老龄化程度越高。李克特版量表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86,二分制版量表总Kuder-Richardson系数为0.67。2014年,该量表李克特版由程彦伶[21]引入国内,中文版量表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604~0.845,总Cronbach′s α系数为 0.832,内容效度指数(S-CVI)为0.85。鉴于不同文化背景下成功老龄化的差异性,在不同的种族群体中评估工具的效用非常重要。目前,该量表已应用于不同种族群体中,均显示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2-24]。此外,该量表的特别之处在于能评估那些可能有幸福障碍的人和不太可能成功老龄化的人的成功老龄化。识别那些没有成功老龄化的人可以为制定成功老龄化干预策略提供基础,帮助这些人更有效地适应与年龄相关的生理、认知、情感和功能变化,以达到促进脆弱老年人成功老龄化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对功能和身体有较大限制、经济基础较差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老年人进行评估时,使用该量表是合适的。此外,量表原作者建议在进行评估时,将该量表与社会支持的工具同时测量,以便更好地理解该量表的效度。

3.2 台湾成功老龄化量表(Successful Aging Scale) 该量表由台湾学者林丽惠[25]研发,用于测量老年人成功老龄化水平,原量表共6个维度,53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Likert 4级评分,由“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分别赋1~4分。量表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2~0.85,总Cronbach′s α系数为 0.94。2019年,由大陆学者童佩等[26]进行了跨文化调试。大陆版量表在原量表的基础上删减了14个条目,最终包含健康自主、经济保障、生活适应、社会和亲友关系、学习、家庭6 个维度,共39个条目。评分方式改为Likert 5级评分,由“非常不符合”至“非常符合”分别赋1~5分。条目均分≥3.95分,即为成功老龄化。在大陆老年人群中量表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35~0.905,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930。该量表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编制的,因而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的影响,尤其侧重于评估老年人家庭、亲友、社会关系,其中部分条目涉及与子女关系,因此该量表不适用于无子女的老年群体。此外,正是因为该量表极具中国文化特征,因而也不太适用于测量其他文化背景下的老年群体,目前也仅在中国范围内应用。

3.3 成功老龄化他评量表(Others-rating Version of Successful Ageing Rating Scale) 该量表由任立山[27]在成功老龄化三因素模型的基础上研制,旨在为专业人员(如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师等)提供一个简易的成功老龄化评估工具。该量表为他评量表,包含目前慢性病情况、躯体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主观幸福感5个维度,共20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 Likert 5级评分,由“极差”至“极好”分别赋1~5分,得分范围5~25分。各维度均分≥3分则为成功老龄化;
总分越高代表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越好,越容易实现成功老龄化。量表总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该量表为目前唯一的成功老龄化他评量表,条目简洁明了,且避免了老年人填写问卷的困难,更容易被老年人接受。研究显示,该量表成功老龄化的检出度高于自评量表,但该量表没有进行灵敏度和特异度检验,也没有考量不同年龄段老年人评估结果的偏倚[27]。因其侧重于身体功能的评估,因而也无法探究脆弱老年人成功老龄化的因素,仅适用于专业人员对老年人状态进行快速判断。

3.4 其他评估方法 由于成功老龄化的概念目前还未达成共识,除以上3种量表外,也有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基于成功老龄化理论模型自行设计测量方案。Jang等[6]基于成功老龄化三因素模型,在研究中将成功老龄化划分为无疾病和与疾病有关的残疾、保持较高的精神和身体机能、继续参与生活3个维度进行测量(见表1)。类似的也有中国学者将成功老龄化分为有无重大疾病、有无残疾、高认知功能、高身体机能、积极参与生活5个维度进行测量[28]。这类评估方法的优点在于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在理论框架的支撑下自主加入相对应的文化背景,使测量更加灵活,更加契合于所研究的对象。且较上述3种量表而言,测量范围更广、更细腻。但考虑到研究对象为老年人,该类评估方法似乎过于复杂,不利于研究的开展。

表1 Jang等基于成功老龄化三因素模型设计的评估方法

我国以往研究多局限于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对老年人自身潜力的挖掘仍有限。本文介绍了成功老龄化的概念、理论、评估工具,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不一样的视角,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今后研究应当关注:①不同地域背景下成功老龄化的差异性,以进一步探究影响成功老龄化的社会决定因素;
②加强对脆弱老年人(如患有慢性疾病、残疾、无子女、经济状况较差以及低教育水平的老年人)成功老龄化的关注,分析其能或不能成功老龄化的原因,有助于针对弱势群体构建成功老龄化的干预措施;
③研究设计中还可以划分不同年龄段,以探查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成功老龄化的标准以及水平变化的时间轨迹;
④需要了解老年人看重的是什么,以及他们如何定义成功老龄化,以探究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
⑤还应进一步开展帮助老年人成功老龄化的干预性研究。

猜你喜欢 老龄化条目量表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中老年保健(2022年2期)2022-08-24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肝博士(2022年3期)2022-06-30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3期)2022-04-19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纺织科技进展(2021年5期)2021-07-22《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1期)2021-07-16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7期)2019-05-28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中国中医急症(2019年10期)2019-05-21《词诠》互见条目述略神州·下旬刊(2019年1期)2019-02-11国家发改委专家:全面放开二孩不足以应对老龄化海峡姐妹(2016年1期)2016-02-27对县级二轮修志采用结构体式的思考黑龙江史志(2010年4期)2010-08-15

推荐访问:老龄化 研究进展 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