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人民性彰显探赜

付轶群 张 然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也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体中占据决定性位置,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和历史创造作用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含义之所在”[1]。人民性在当代中国是一种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反映人民根本要求、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坚定人民主体立场的属性,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观的深刻理解。作为宣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解决人民内部思想认知矛盾问题的重要工具,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彰显着人民性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应有之义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品格”[2]。可以说,人民性正是马克思主义有着跨越时代和地域的强大生命力重要原因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秉持人民性是其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人民性首先体现在政治立场上,即无产阶级的立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特性。我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就是不断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就蕴藏着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观点。其次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奋斗目标上,即推翻旧世界、建立共产主义新世界,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最后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彻底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特别是历史主体观上——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人民性表现为要坚持人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对教育的需求、为人民最终实现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服务。在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矛盾问题中,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是能够和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处理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扎根人民,关注人民的思想发展状况和实际需求,及时端正和疏导错误的思潮,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经验总结

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不褪的精神底色,思想政治教育是党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党坚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人民性,这也是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中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在建党后的峥嵘岁月里充满着鲜明的例证。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用广泛的思想宣传工作激发人民的无产阶级意识;
抗日战争时期,党以持久普遍的思想教育工作鼓舞群众参与全民抗战,增强了胜利的信心;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充分利用理论宣传、榜样示范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引导人们认识自己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而后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也是一次成功的全国性的思想解放。不可否认,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出现过因弱化人民性而产生的消极事件,不仅使人民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歧见,更对我国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后果。历史已经证明,思想政治教育人民性的彰显程度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是正相关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可分为教育者的施教过程和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其中包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与自身的两对基本矛盾。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首先体现在教育接受过程,即对社会主流思想政治观的内化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外化中。这个过程呈现为一条连锁的反应链,即接受活动前的心理准备、接受活动中的内化吸收和接受活动后的反思践行。在其中任何一个阶段忽视了接受主体的需求和状态都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最终接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另外从人的思想接受规律来看,要使人民接受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首先就应当深入人民、了解人民、发动人民,让广大群众在受教育和生活实践中判断理论的正确性。理论的发展和人民的思想政治内容接受都具有过程性,所以坚持人民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彰显也要坚持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关注人民、反思问题并及时调整完善。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发展人民

现实中的人区别于其他的本质特征就在于人总是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与人自身以谋求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从实践性的意义来看,人总是一种未完成时的存在而需要在实践中继续发展自己。作为人的精神生产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的是改造人的精神世界,引导人的自我完善与构建以使人达到“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发展的”“自由王国”。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的具有普遍性,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针对的不同对象和面临的不同具体任务中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稳定统一的指导。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来看,它发展自原始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就是一种朴素的、以公序良俗等真善美的道德规范来约束和引导人的教育活动,其目的就是促进人的社会化以实现使人在社会上更好的生存。现阶段社会实践的发展使得物质世界日渐丰富,人们所追求的精神品格和个性也呈现多样化趋势。“世界的多样性首先表现为人的多样性,人的多样性首先表现为人的个性品质的多样性”[3]。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并非要培养完全一致的人,而是在真善美的前提下创造物质和精神条件,使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发扬,最终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现实过程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存在实现的不同阶段。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目标就是要在教育中不断提高公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人是社会的组成分子,随着人思想水平的提高,人的现代化将会推动社会的现代化,现代化的社会也会为人创造更优的生存发展环境。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源自人民

社会发展至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逐渐完备成为一个科学而丰富的系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又能分为五个体系化的知识与情感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二是党和国家的历史,即中华民族历史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
三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即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
四是正确的政治观、政治方向和面对重大政治问题的正确立场态度;
五是社会主义新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民性正是体现在其教育内容的来源上。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理论和思想武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习和掌握并不是接受一种外在的思想理论,而是接受无产阶级自己的思想武器”[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正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中华民族浩繁的历史文化与精神品格,也正是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良美德教育和引导着中国人民建设和发展的步伐。人民在实践中创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在实践中接受着指导并进一步检验和发展它们。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引导人民

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为了解决人民在思想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增强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一代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懈探索,创造与发展了提升教育实效的众多方法。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是理论教育法与实践教育法。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突出的政治性特点,理论教育法的引导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回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改革建设时期,直至今日我们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党和国家始终利用科学的理论教育来疏导社会思想的动荡、统一人民的意志,团结群众的力量。理论教育法又被称作灌输教育法。“灌输”一词的原意是将流水引到需要水的地方,这就内在地包含了引导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知识体系,合理的学段划分和科学的知识引导是提升教育实效的必要前提。可以说,灌输教育法本就是符合人思想形成的科学规律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基本方法的实践教育法,旨在使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实现自身进一步发展。实践是人感性认识的直接来源,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受教育者可以自主自觉地体悟实践中朴素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同时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人们在由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中检验和深化头脑中已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内容,从而更直接、深刻地产生情感价值认同。在这个过程中相对弱化了教育者对理论知识的教授,而是着重于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引导和自我完善。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顺应人民

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全体人民,受众的广泛性和差异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相应地产生了形式多样的载体:思政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演讲、会议、校园社区文化活动等。对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进行合理分类,如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士等,并依据其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教育活动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一个实践范畴,也是一个发展范畴”[5]。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具体实践中对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产生了新的认识,不断探寻更加适合教育内容的载体、利用信息时代的先进科学技术创新教育载体,并以契合人民的思想认知特点和信息接受喜好为标准不断探索,致力于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如将科学理论的传授融入人民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采用丰富的文化活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形式;
激发人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精神,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等等。进入信息化时代,社会思想逐步多元化,人民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则日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因时而新,继承过去有效方法的同时与新媒体结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民性彰显在现实中仍存在着问题与困境。从理论方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大部分集中于其理论性、政治性、意识形态性方面,对其内含的人民性的研究有限。思想政治教育人民性尚未得出一个明确的界定,对人民性内涵的描述也并未深刻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民性发挥的合理因素和优化路径的研究也非常有限。在实践层面来看,我国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常常会陷入重视党和国家的要求而忽视个体受教育者的情况。思想政治教育抽象到教材中的理论本就“偏重于对理想的、未来的、应然状态作解释,而对当下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思想状况的‘实然’状态关注较少”[6],如果只是照本宣科,不与群众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增强互动性,就会产生距离感,也无法真正解决现实问题。为充分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民性,在实践中可以从完善以人为本的内容设计、创新人民主体的教育方法、创设服务人民的育人环境三个方面进行优化。

(一)完善以人为本的内容设计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育人的学科,它内含了正确地看待人、科学地引导人和全面地发展人的客观要求。“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基础与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根本宗旨,也是立德树人总要求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高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人民性的彰显需要以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为考量、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与时俱进、提升实效。

首先,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增强丰富性与层次性。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要素全面、协同育人的科学整体。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教育重点落在对教育内容认知性而非方向性、政治性而非人文性、知识性而非实践性的教授。立足于新时代的崭新历史方位和受教育者的精神需求新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进行内容体系的更新,平衡教育内容的类型与向度,更加注重对受教育者价值方向的引领、人文素养的提升、实践能力与水平的提高,最终帮助受教育者培育健全人格、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层次性提升的要求来自更好实现教育目标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需要使课程内容层次鲜明、目的清晰地发挥其育人功能。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纵向层次划分,根据不同学段受教育者的特点在教育全过程分层次教学,以不同广度、深度的教育内容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工作“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7];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横向层次划分,即各个课程设置都有其地位与育人目标,如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最为基础、思想教育最为普遍、而政治教育是层次最高且最为艰巨的。

其次,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内容,提高时代性与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应具有极强的时代性,面对发展着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具体内涵的变化,教育者要用中国共产党最新的理论成果武装受教育者的头脑、铸魂育人。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8],也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思想政治教育要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党的政治理论教育置于统领地位,与时俱进、整体规划,提升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水平以达到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同时,中国大地幅员辽阔,人民生活和文化水平存在着极大差距,各年龄、地域都有其特殊的教育背景和文化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提升对于不同人民群体的针对性。这样才能够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民性,提升教育实效。

(二)创新人民主体的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9]。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快与教育任务与目标的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实际。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育方法并未及时随受教育者学习特点的变化而更新,脱离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特征。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更加紧扣其人民性的彰显,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创新发展实现对传统教育方法的更新和超越。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人民性的彰显主要体现在基本方法的与时俱进和特殊方法的创新推进两方面。理论教育法与实践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贯穿全过程、渗透全领域,发挥了基础性的教育功能。突出理论教育中的学生主体性,首先就是要使课堂讲授更加开放,综合运用对话互动教学、案例讨论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方式方法,实现受教育者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转变;
其次就是要使理论宣传更加日常,灵活运用等社交媒体、视频软件、信息推送等新媒体传播载体,通过人民爱用、惯用的渠道提高理论教育的渗透性。突出实践教育中的学生主体性,就是要以服务学生为出发点,从受教育者最真实的理论困惑、成才需求、能力提高等实际问题入手,设计开展劳动教育、志愿服务、社会考察等生动鲜活的教育活动,以达到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除基本方法之外,综合其他学科的原则方法,创新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方法。与心理学结合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效地开展了对受教育者普遍群体及特殊群体的关怀引导。心理教育法以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为科学依据,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教授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培育,引导其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心理变化、形成克服困难的积极态度,最终达到自知、自愈、自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涵盖全体受教育者,注重对全体学生的心理教育与价值引导,培育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的健康人才;
同时要面向特殊群体进行专门教育,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成长中的关键问题,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目标。从社会学学科借鉴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会工作方法,通过服务社会、帮助他人使受教育者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的直观感受与深刻理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觉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最终达到服务自己、自我提高的效果。教育方法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关键媒介,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在教育实践中从人民的需求出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与艺术、发掘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魅力,提高方法创新中的人民性特征,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三)创设服务人民的育人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一切外部因素,它们看似脱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外,却时刻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发挥着物质保障、价值导向和隐性教育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功能,其实指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其他相关要素的推动作用下,所产生出来的一种功效。在实践活动中,不仅有着环境作用于人,也有着人的能动作用于环境,两者是辩证统一的”[10]。为了彰显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民性特征、促进受教育者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就必须致力于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照。

首先,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环境的建设,人文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集中体现在对人的重视、尊重、关心和爱护上。简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人文环境的优化是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必要举措。受教育者终生都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无时无刻不接受社会的影响熏陶。当代受教育者愈发注重的精神层面的追求,这就为营造向上崇文的社会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1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2]。要重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文化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创新传承发展,营造以文育人的社会环境。校园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同教育双方产生直接联系,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民性的体现具有重要意义。校园中,需要重点培育崇尚真理、多元培育的教育氛围,重视校风校训对学生成长的价值导向作用,开展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的的校园文化活动;
也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学生服务等物质保障,提高体育场、食堂等生活设施建设及服务质量满足受教育者日常需要,注重教学楼、实验室等教学设施的建设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更好平台。

其次,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网络平台的搭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达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10~49岁网民群体占比高达70%。也就是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全体人民和重点对象的共产党员、各级领导干部和青年都已经成为网络世界的主力军,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的进一步建设成为必要。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具有发挥好对思政课堂主渠道的辅助功能。在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下,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借助这一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传播,如开设思政知识相关公众号、创建师生线上交流平台等,可以有效提高人民对受教育的便捷性和接受度。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可以为受教育者提供自我教育的渠道。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发声主体,分享自己的观点意见,实现了多数人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到主动传播者转换的可能。受教育者能够通过网络平台,结合自身生活经历与学习体悟输出思想政治教育观点,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性。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下放至多数受教育者,激发其创造性和主动性。在将理论内化、加工与外化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加深了对原本知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了接受教育到自我教育的转变,有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坚持人民性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使命的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律的体现,更是继承党的优良传统、解决当下实际问题的现实需求。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只有更好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民性,以人民为教育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保证人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认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实现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人民性受教育者政治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年6期)2022-12-06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中国石化(2022年5期)2022-06-10“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读与写(2020年19期)2020-11-25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读与写(2020年14期)2020-11-25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读与写(2019年28期)2019-11-27“政治攀附”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政治不纯”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小学时代(2019年12期)2019-01-11

推荐访问:人民性 思想政治 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