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实践

马建珠

传播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是某一学科或教师的责任,而是包括小学数学在内的所有学科的使命。它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善于发掘教材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在教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数学这门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为人的生活、生产提供思维的工具,为学生未来升入初、高中的数学、物理、化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许多小学生在进入学校开始学习数学后,往往兴趣不高,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难以与教师合作完成任务,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表现整体不佳。把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数学的日常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满足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难题。

(二)数学学科发展的需求

在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国际化时代,怎样保持教育的民族性、本土化特色,为本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是教育所面临的课题之一。数学学科同样蕴含着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因此,如何挖掘数学学科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是数学教师所必需探讨和回答的问题。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可以充实数学学科的内容,实现学科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充分发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在我们现行的数学教材中,其实蕴含着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比较隐晦,不像语文、历史等学科教材中那么的直白,吸引学生的兴趣,这就导致在教学时,如果教师没有进行充分的发掘与指导,学生很难从教材中领悟、传承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领悟这些优秀的文化元素。

例如,在京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下称“教材”)四年级上册《认识大数》这一单元内容中,提到了十进制,也提到了其他文明中出现的六十进制、二十进制等,但是没有对十进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学生们只知道我们现在学习的数字、进行的运算都是在十进制的基础上进行的,不知道位值制的来历,以及为什么流传下来的是十进制。笔者在讲授这一内容时,通过搜索数学史材料,录制了一节关于位值制的微课,供学生在学习这节课内容之前先学习十进制的来历,以及十进制的优势等,这对于学生学习大数的认识是非常有帮助的,既能够更好地掌握教材中的知识,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又如,关于京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一课,人们可以用计算器计算较大的乘法算式,从而找到规律。甚至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一些超级计算机可以计算得更快更准,如我国生产的“天河”二号计算机每秒可以运算33.9千万亿次。但是我们的祖先又是如何计算乘除法的呢?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我们古代的算筹了,人们通过一些小棍摆成不同的行和列,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后来,我们的先民在长期运用算筹计算的基础上发明了算盘,时至今日,算盘还有广泛的应用。

由上可知,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并把传统文化教育始终贯穿于日常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利用数学名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数学,作为一门伟大的科学,在人类历史前行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华民族的数学历史非常久远,我国古代人凭借智慧和勤奋创造和发现了很多数学知识。小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数学名人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够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也能让学生接受更多文化教育。例如,在讲授京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一课时,可以向学生讲述祖冲之发现圆周率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家在进行数学研究过程中的坚持与毅力,让学生向数学家学习;
还可以给学生讲述华罗庚等数学家拒绝国外高薪诱惑,毅然决然回国投身建设祖国的事迹,引导学生从小树立为国家富强而读书的观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2]

(三)利用数学活动弘扬传统文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借助于一些课外活动来进行。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适当开展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数学主题活动,挖掘数学的数形之美,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在讲授京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24时记时法》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我国古人是如何记录、表示时间的,从而引出十二时辰与现代24时记时法的一一对应关系,而且还可以讲述十二时辰与十二生肖之间的关系,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讲授 “平年闰年”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查找资料,探究“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这样学生不仅对判断平闰年的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激发了其探究中国传统历法等新知的欲望,领悟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利用数学历史资料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民族的数学史源远流长,甚至在原始社会就有了数与形的雏形,如《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说的就是我国古代人采用结绳计数。《史记》载:“禹,左准绳,右规矩”“身为度,称以出。”在夏禹治水时期就已经有了规、矩、准、绳等测量工具。2002年在湖南发掘的秦代古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大约2200多年的九九乘法表,与现代小学生使用的乘法口诀“小九九”十分相似。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对数学史的介绍,帮助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讲解京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七巧板”内容时,可以拓展本知识点内容,让学生知晓七巧板是由宋代的燕(宴)几图演变而来的。到了明代,出现了三角形案几的“蝶翅几”。在《燕几图》和《蝶几谱》的基础上,兼有三角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能拼出更加生动、多样图案的七巧板终于问世了。[3]通过对这些数学历史资料的介绍,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到祖国光辉灿烂的数学史,感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彩。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模式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感悟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在数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以达到对学生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从而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中华学科教材 【学科新书导览】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22年4期)2022-07-08教材精读新世纪智能(英语备考)(2021年10期)2022-01-18教材精读新世纪智能(英语备考)(2021年9期)2021-12-06土木工程学科简介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3期)2021-07-03教材精读新世纪智能(英语备考)(2021年11期)2021-03-08教材精读新世纪智能(英语备考)(2020年11期)2021-01-04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推荐访问:中华 传统文化 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