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工程训练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燕山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为例

宋佳秋 刘利刚 侯培国

(燕山大学, 秦皇岛 066004)

Teaching Reform of Engineering Training 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 of Yanshan University

SONG Jiaqiu, LIU Ligang, HOU Peiguo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066004, China)

Abstract: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emergent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 traditional metalworking practice has been gradually transformed into a comprehensive practice with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training courses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virtues and morality, combined with the revision of the syllabus for the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enter, we explored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modern engineering training by means of establishing a team of “multi-functional” teachers, achieving effective hierarchical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developing teacher-and-student assessment model. Our practices show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training courses not only cultivated and strengthened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big projects, but also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and played the leading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training courses.

Keywords:engineering training;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emergent engineering education; cultivate virtues and morality

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的育人要求,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教育部在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并对“一个核心、三个重点和四个统一”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解读。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结合专业课教学内容、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等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成效[2]。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五部分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首次单独成章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了一体部署,为新时代育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3]。

随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一流专业建设”等项目的开展,为适应新时代工科人才的培养,燕山大学把原分散在三个学院的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电工电子类实验、计算机基础上机等整合为新的工程训练中心,以促进工科大学生的工程能力、工程素质、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的全面提升。目前,中心的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覆盖学校75个专业,年均培训学生5000余人(平均实训2周/人)以上。中心于2020年秋季学期全面开展以综合实训项目为载体,多种项目形式并存的金工实习新模式。构建金工实习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建立通识教育(基础层)、综合项目(提高层)、竞赛项目(创新层)的实践项目群,在传统金工实习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和拓展,由单一设备操作技能训练模式逐步向传统加工和先进制造交叉融合、不同专业交叉融合、竞赛融合等多维度方向转化,逐步建立起具有现代工业体系内涵的工程实践教学新模式[4]。

在工程训练的实践探索中,选择一些基础性、核心性的教学环节为“契合点”,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工程训练的深度融合方案,建立两者之间有效的、紧密的协同关系,形成一套崭新的、完善的工训课程教学体系,同时培养一支政治过硬、素质过硬、工训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师队伍,为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支撑。随着“大思政”“劳动新形态”思想融入实践教学,高校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强调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倡导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在新形势下实践教学改革秉持“理论同实践并重,创新与思政同行”的理念,切实遵循“三全育人”原则,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坚持守正创新,努力做到实践课程与思政育人之间的同向同行,为新工科背景下工训实践类课程思政的改革提供参考。

一是结合教学大纲修订,进一步明确课程培养目标,梳理了基于课程培养目标的课程核心教学内容;
二是在工训课程思政建设中,强化理论、技能和德育的相互交叉相融,打造实践育人与思政育人并举的“多功能”师资队伍;
三是广泛收集相关课程思政资源,选定与课程内容高度相关的思政教学案例,合理设置在实践教学中的对应模块。在综合项目的任务布置、设计方案和加工方案指导、项目加工实施、项目报告指导修订过程中借助大国工匠、大国工程等相关案例激励和引导学生,润物无声地开展思政育人;
四是打破传统的实践教学策略,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等,引导学生融入课程教学中;
通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助力中心实践教学改革,促进“跨专业+跨学科”多元化培养体系的建立;
五是分别构建教师和学生的考核体系,形成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不断提升的闭环评价系统,建设内容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工程训练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建设内容路径

1.结合实践教学改革,凝练思政育人目标

参加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的学生主要来自我校特色和强势学科——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电气工程和信息工程等。因此,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精神、科技报国情怀、团队合作精神等,传承奋斗基因,发扬工匠精神,追求卓越品质,熔铸家国情怀。因此,课程思政的建设方向和重点是充分发挥工程训练课程的优势,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2.提升教师素养,牢固树立课程思政教学理念

教师的育人意识与能力直接决定着课程思政的效果[5]。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素养和能力,首先要加强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此外,教师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树立的德行示范作用也不容忽视,课程思政的精髓与师德师风紧密相连,教师需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6]。

(1)抓住政治理论学习不放松,促进政治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有步骤、有计划、系统地组织中心党员、非党员专业教师学习掌握党的重要理论和政策,尤其是党的二十大有关科教兴国战略精神,结合实践教学工作开展交流研讨,作为实践育人基地,发挥量大面广的优势,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主动变革实践教学范式,党员教师身先垂范坚决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

(2)持续深入开展师德建设,塑造教师高尚职业道德

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教育。进一步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挖掘工程训练指导教师涌现出的师德先进个人;
同时,将师德师风教育融入日常工作,形成自觉树立高尚师德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中心网站和公众号宣传师德形象,弘扬师德风尚;
组织师德师风学习、讲座、讨论等,提高教师培训教育的参与度。

3.丰富实践课程内容,深挖“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天大行动”明确了“新工科”的人才知识体系和核心素养,从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思想意识的强化到思维方式、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的培养都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方向。因此,金工实习课程体系的发展与演变应从现实出发,多渠道、多角度地融入与挖掘课程思政元素[7]。针对工程训练基础实训层、综合项目实训层和创新竞赛项目层不同模块的实践内容,构建与之相契合的思政教育模块,如图2所示。

图2 工程训练课程模块与思政模块融合范式

在基础实训模块中,要求学生掌握的是了解材料成型和切削加工的理论,熟练掌握各设备的操作和应用,可以通过入场安全教育、设备操作规程融入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
在传统加工的项目中,比如铸造环节以曾侯乙青铜尊盘为例,讲解该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熔铸家国情怀;
在先进制造的实训项目中,可以给学生展现大国工匠精神、制造强国和装配强国的理念,比如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九院7107厂数控铣工刘湘宾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理解工匠精神可以应用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一丝不苟、刻苦钻研、追求卓越的品质。

在综合项目实训模块中,在新工科背景下,通过给学生介绍“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等关键词,说明新形势下工业发展趋势,通过项目任务驱动的方式,嵌入工业全流程的生产模式,以项目为实施载体,从设计环节开始融入科学探索精神,通过教师在零件加工过程中的示范,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通过各零件加工的工艺衔接和行业标准,启发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在项目答辩中,要求学生交流实训体会,剖析自己在实训中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有待加强,团队之间配合得怎么样,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创新竞赛实训模块中,以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竞赛为依托,学生通过不断实践迭代修复完成最终的竞赛作品,遇到难题,需要根据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提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办法。同时,通过比赛,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意识和科技报国的动力。

4.优化教学过程,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实践课程采用项目任务驱动方式组织实践教学的开展,课程内容的组织围绕一个项目来进行,学生需要完成一个独立项目的设计与制作。同时采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方式,在研讨课上采用案例式、启发式的“翻转课堂”。采用学习通与课堂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事先通过平台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课外对任务项目进行分析和设计。讨论课上先由学生进行讲演、汇报,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研讨、点评。

创新思政教学方法,拓宽教学渠道,及时跟进新媒体技术发展,使课堂活起来。充分利用“互联网+课程思政”思维,使教学手段和方法更适应青年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播放《大国重器》、国家时政热点等视频资料,借助弹幕功能增加趣味性、提高互动性,还可以利用平台增加讨论区功能等,制造“课堂内容”的热点话题,提高课程吸引力和学生参与度,让教学过程设计更加适应新时代背景[8]。

5.强调“教”“学”效果,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推进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评价,有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强化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明确教师的主体责任,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性[9]。这个体系包括课程思政的目标、内容、主体、过程、效果等方面的评定。将课程思政涉及的要素进行整合,需要衡量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标准,这里包括工程训练专业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目标和育人目标。本课程建立了学生评价、教学督导认定性评价、同行认定性评价和中心审核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利用线上问卷调查、线下听课结合课程教学的过程考核,全面考核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岗位考核和绩效奖励挂钩。考核内容中明确提出了课程思政教学的考核点。结合近2年的考核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工程意识有了显著提升,团队合作能力相对增强,自我学习和主动学习能力提高,更好地树立了爱岗敬业、科技报国的精神。

项目驱动式教学关注学生的“做中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符合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教育改革理念,已成为实践教学的有效手段,符合党的二十大中强调的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结合,已形成同向同行的实践教学范式。

中心发挥基础实践教学特色,强基础、重交叉,贯穿学科之间人才培养的通道,着力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构建“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积极开展小组讨论、协商、制定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合作与协调能力。中心发挥实习场地特有的实践属性、劳动属性和工程文化氛围,开展“环境思政、成风化人”的思政“墙”文化建设,让学生体会大国工匠等劳模精神,并通过劳动成果(项目成果)感受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的同时,树立崇高的劳动观念,培养专精的工匠品格,让工程实训“劳育”“思政”的价值属性得到提炼和传承。

1.梳理课程核心内容,修改教学大纲

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心在机械加工、电气控制技术实践教学方面的优势,更好地服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以“开放式遥控智能车机械加工和程控设计”为核心教学内容,对实践教学进行动态融合工程训练实践课程改革。结合课程思政重新规划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和育人目标。

2.推进课程改革建设,创新与思政同行

根据燕山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特点,教研组经过认真筹划,引入“开放式遥控智能车机械加工和程控设计”项目,将智能车的设计、制造、装配、控制和创新竞赛融入实训课程的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实训老师为主导,打通理论教学、基础工程训练和创新工程训练壁垒,进而提升项目式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对相关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使学生能够综合应用所学到的工程技术知识解决实践工程问题,全面提升学生的动脑、动手和创新能力,课程内容路径如图3所示。

图3 工程训练中心课程内容开展路径

在思政融合的同步建设过程中,发挥工程训练实践育人的属性,改变过去单一生硬的说教方式,转变为更具实践教学特点的言传和身教示范。在动态融合项目全流程中,精心设计每个环节,注重传统加工和先进制造的融合,注重劳动教育新形态的发展趋势,将思政要素点融入并贯穿到项目的每个细节,真正起到润物无声的思政育人效果。在工程训练的入场教育环节,开展安全教育和劳动教育,嵌入6S管理理念,培养学生的规矩意识,建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以智能遥控车为载体,鼓励学生创新作品设计,深刻理解各机械加工方法的特点;
在加工过程中引导和激励学生学习大国工匠精神,不惧失败,在加工过程中反复修正;
总装环节是加工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所有的加工问题会在该环节集中体现,通过该环节,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加工精度、装配精度,建立精度意识,追求精益求精;
借助国家重大工程案例,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引发学生投身制造强国的热情,具体的思政要素融合点如表1所示。

表1 动态融合项目中思政融合要素

3.规范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考核,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组织动态融合综合项目答辩,正向激励师生,评选出优秀项目作品、优秀小组和优秀指导教师团队,在中心的公众号等平台推优展示,使师生获得成就感和喜悦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同时关注师生的反馈,每一批实习结束后,在实习群内推送项目驱动式课程改革的调查问卷,设置思政有关调查内容,有的放矢地关注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形成闭环,继而形成良性的、可持续性的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建设。

另外,应在教学大纲中量化课程思政具体分值,通过实习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表现评价、学生组内自评、项目报告中思政要素考核等全面评价本课程学生的课程思政学习效果。

在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坚持“团队谋划、项目引领、持续推进”,以项目改革促进课程思政实施,使课程思政达到“点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的实施局面。同时,课程高度重视实训指导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以工程创客虚拟教研室、金工虚拟教研室为单位参加全国工训骨干院校课程思政培训、研讨等教研活动。更重要的是制定了本课程的教学质量考核办法,对课程进行考核时,既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又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考核。一方面,通过实习过程考核、组内互评、项目报告和答辩评审全方位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另一方面,强化对教师的考核,重点考核教师对课程教学目标、思政目标、核心教学内容和思政教学内容是否了然于胸,实习教学过程中能否高质量开展相关思政教学内容的传授,给学生和项目打分时能否有效评价学生思政学习效果。

新形势下,全国高校的工程训练中心均在由传统单一工种实践模式下的金工实习向综合训练体系方向改革,以现代工程训练深度融合思政内容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要与时俱进并入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改革的潮流之中,并与实践课程同向同行,发挥实践课程的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作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基于上述考虑,本文根据燕山大学工程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项目驱动式改革,设计了一套能够与之深度融合的工程训练思政课程体系结构,并对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的具体建设及融合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实践,旨在为工程训练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可参考的行动方案。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工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子午工程太空探索(2016年6期)2016-07-10工程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5年11期)2015-07-01工程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5年8期)2015-01-11

推荐访问:燕山 训练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