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的传承

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实验小学校 冉 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音乐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些独一无二的音乐文化同时铸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体系。其中,民族音乐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学习传统民乐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文化的特点,体验中华文化的美,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更好地推进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

我国的民族音乐极其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是华夏子孙智慧的结晶。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音乐教育,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由于民族音乐产生创作于民间,并在人们长期的口头流传中经过不断加工,因而带有突出的集体创作性质,从歌声中能体现出各个民族的生活特色、民俗风格及生活方式,包含很多传统文化信息,极为珍贵。通过学习可以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学校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让学生接受民族文化艺术的熏陶,让民族音乐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喜爱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自信心,继而将中华音乐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一)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在流行文化盛行的今天,民歌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因此,民歌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音乐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身心融入民歌的意境之中,促进学生对民歌艺术内涵的理解。为此,教师可以从挖掘有趣的音乐形象入手,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愉悦的情绪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民歌的学习中。例如,《螃蟹歌》是一首流传于四川地区的民歌,歌曲活泼、风趣、富有戏剧性,充满生活情趣,反映的是一群孩子去江边玩耍遇到螃蟹的情景。歌词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螃蟹夹人的过程。学习本首民歌要使用四川的方言演唱,如歌词中的“哥—guo、脚—jiuo、壳—kuo、横—hun、硬—eng”等,学生感到四川方言十分有趣,充满了兴趣,都在积极地模仿。又如,乐曲《冬猎》首先由一段猎马和猎狗的视频导入,介绍猎马和猎狗是鄂伦春族猎民不可缺少的帮手,被称为“猎人的伙伴”,对鄂伦春族的生活进行简单介绍:鄂伦春族是狩猎民族,打猎是鄂伦春族人生存的需要,他们曾经一年四季都游猎在茫茫的林海中,他们的衣食住行及歌舞等都显示了狩猎民族的特点。在做了这样的介绍之后,再引导学生欣赏乐曲描述的鄂伦春人的狩猎场面。初听乐曲后,以背景图片配以引子部分渲染出原始森林的神秘和特有的紧张气氛,然后给学生播放鄂伦春人追猎的场景,最后带领学生学习模仿“依哈嫩舞”,模仿鄂伦春人狩猎过程中的牵马、扬鞭策马、下马、射击、拣拾猎物、返回住地等系列动作,围成圆圈做逆时针方向的侧步行进舞蹈,以此抒发猎人满载而归时的喜悦心情。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和学生一起观看以鄂伦春族下山定居为主题的纪录片,了解鄂伦春人告别“毡幕而住,逐水而居”的历史,看他们是如何结束“一人一马一杆枪”四处漂泊游猎的生活,实现下山定居、经济社会和生产方式跨越式发展的。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学生在音乐中感受鄂伦春族人民在祖国的带领下将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谋求更大的幸福,不仅加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而且提高了音乐鉴赏能力,更加体会到身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二)搜集教学素材,培养欣赏能力

小学音乐教材中民族音乐所占的比重逐渐加大,通过展示不同民族、地区的民歌,向学生介绍各民族特有的音乐和文化。在欣赏民歌之前,教师可以先用各民族的风土人情、美丽风光、精美服饰的图片导入课程,在欣赏、分析歌曲音乐元素及特点的同时,通过歌唱、表演和演奏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认识,了解各民族音乐类型与特点,表达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例如,在欣赏藏族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时,首先由古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诗句导入,介绍羌笛,激发学生的求和欲,之后教学生学唱歌曲,然后给学生播放藏族的锅庄舞视频,介绍这种民间舞蹈的形式及表现的环境,最后让学生一起学跳藏族锅庄舞。学生利用分组演唱及舞蹈合作的形式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朝,提高了对藏族音乐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歌唱方法,提高演唱水平

歌唱是艺术,音乐课需要学生通过演唱体会歌曲的情感,民歌教学要通过带领学生动情地演唱,才能体会其魅力所在。民歌唱法声音色调明亮,声音个性强,以味为主,手法变换多样;
音色甜、脆、直、润、水;
气息运用灵活,以真声为主。我国最早的民歌基本上是运用民间大嗓演唱,这种演唱方式真实自然,使人感到亲切。小学生的嗓音没有完全发育成熟,而且缺乏系统的训练,在演唱民歌的过程中受到声音条件的限制,不能发挥民歌演唱的特色。因此,教给学生正确的演唱方法,提高学生演唱民歌的水平,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游刃有余,才能真正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例如,在学唱壮族民歌《唱山歌》时,要以讲中唱、唱中讲、讲授法与演示法交替的方式讲解其演唱特点,强调要用甜、脆、亮的音色,声音的位置要高,教会学生用较长连贯的气息演唱,控制气息,四小节换气。这样一句一句地教,反复练习,直至学生掌握一字多音的演唱方法及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鄂伦春小唱》这首歌曲节奏规整,字腔统一,旋律优美动听,委婉流畅,属于一首小调类型赞达仁。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发声状态,做到站姿挺拔向上,胸腔向上处于积极的扩张状态,吸气和换气要自然,会控制气息,喉部开放自然,保持声音的饱满,充满活力和感情。演唱时真声假声相结合,注重衬字的发声,对字音与意味合理掌握,风格要强烈,地域色彩要鲜明,实现腔纯板正的效果。当学生用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内心丰富的感情时,传统民歌便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学校音乐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民族音乐文化的依托,更是民族音乐文化最重要的传承领域。为此,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文化,增加民族音乐的信息量。例如,在音乐教室挂上民族音乐家、民族乐器的图片简介,不同少数民族的民族乐器和代表歌曲;
在学校的橱窗里贴上学生民乐演出的图片;
利用校园广播播放优雅的民族乐曲;
组织学生学习民族乐器演奏,培养他们的民族审美观。例如,我县新兴鄂伦春民族乡具有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把“多彩的乡音”传递给学生,《勇敢的鄂伦春》这首歌曲学生随口演唱。口弦琴是鄂伦春的传统乐器,属于比较久远的乐器,起源于何时何地已经无从考证。鄂伦春语叫“明努卡”,也叫“天恩共”,作为鄂伦春族的自娱工具,多在闲暇时或狩猎的间隙弹打取乐。单调的生活使鄂伦春人将口弦琴的演奏赋予了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了让学生更多了解和熟悉鄂伦春独特的音乐,组织观看口弦琴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表演,近距离接触这种历史久远的声音。通过活动,越来越多的学生喜爱并学习这种乐器,将中华民族音乐传承下去。

民族音乐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有效途径,是植根民族精神的教育,民族音乐教育任重道远。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只有明确了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深知肩上的责任和义务,多元改革,创新教育,用心教学,把民族音乐的种子种植在青少年心中,才能传播中国声音,彰显中华文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鄂伦春族民族音乐民歌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天津教育·下(2022年4期)2022-05-10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草原歌声(2021年4期)2021-06-10全域旅游视角下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植物资源利用研究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7期)2021-01-13民族音乐处在“低谷”当代陕西(2020年14期)2021-01-08音乐教学中引入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及教学策略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浅谈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颂雅风·艺术月刊(2019年4期)2019-12-18擦亮鄂伦春文化生态橱窗">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族乡乡长张慧:
擦亮鄂伦春文化生态橱窗民生周刊(2018年7期)2018-04-18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散文诗(2017年19期)2018-01-31藤县水上民歌西江月(2017年4期)2017-11-22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推荐访问:民族音乐 传承 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