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中德育渗透的实践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南麻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韩秀丽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土门中学 唐家凤

自民国时期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观念之后,音乐便作为一门基础科目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音乐课不仅仅是为了听音乐、学唱歌,更是要通过对音乐作品深层含义的把握,在其中渗透德育思想,激发情感共鸣,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音乐是人类思想感情的体现,在音乐之中学生可以与作者心灵沟通,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促进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德育虽然在表面上看与音乐关系不大,但音乐之中所体现的也是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操,体现着家国情怀,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期音乐教学之中,如何有效将德育渗透进音乐教育中是音乐教师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一)注重因材施教

在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过程中,音乐可以看作是客观的物质基础,根据学生的各种教育内容和特点,以德育为跳板,找到有利于美育发展的“切入点”。音乐教师不仅要有很强的审美意识,而且应有足够的知识,可以避免过于烦琐的训练,让学生发现音乐的多样性,脱离课本的束缚发现更广阔的音乐世界,而音乐类型众多,总有一种符合学生的审美,是学生所感兴趣的类型,在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中通过不同的方法渗透德育思想,符合不同学生的接受性,能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思想与艺术相统一原则

音乐不同于文化课学习,以听和唱作为教育的主要形式,因此它的艺术性占据主要地位,而想要正确理解音乐的内涵,不能只是唱和听,还应将自己的思想带入进音乐作品中,带着感情去体会音乐深层的意义,符合思想与艺术相统一的原则。

每一首音乐都有其独特的德育意义,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音乐就是个体心境的体现。就像高山流水一曲,婉转悠扬的古琴声声夹杂的是知音难觅的心情,在当时的背景之下,诸侯割据混战,伯牙在钟子期死后宁可摔琴不弹也不愿为生存而对牛弹琴,体现了人对社会认可的需求,也是不愿与现实同流合污的反应。在乐曲中反应人的思想境界,正是音乐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体现。

音乐的感知是由听再唱,对学生而言,歌词是学生能体会到乐曲情感最直接的桥梁。经常会看到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歌词有记忆甚至抄写等习惯,这体现了学生通过歌词体会到了其中的艺术性,从而愿意深化自己思想的过程。而音乐并不只有歌词这一种形式,很多古曲只有旋律,想要对此类音乐的思想感情有正确的把握,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唱歌的语调以及强弱变化,并通过表演等活动对音乐的背景有初步的认识。有了现实背景的支撑,学生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深化自己的理性认识。

(三)学生为主原则

音乐教学也有着其他科目教学的通病,传统的灌输法仍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方法。事实上,情感主体是学生,德育的接收对象也是学生,很多情况下教师的过度包办让学生失去了自我思考的意识。这样的音乐教学无法深入学生内心,道德是由内而外发散出来的,不是靠灌输来拔高的,若不以学生为主体,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效果一定达不到预期目标。

正如美学家姚思所说:“人的审美活动,无论是原创的还是接受的,都是出于主动。没有任何对象要求我欣赏或拒绝一件美丽的艺术品,我按规定欣赏。不需要做任何事情:一段音乐或一幅画应该由读者或听众的内在自由来判断。”这段话表明,作为音乐教育的对象,审美题材的自由度随着地点、心态、年龄的不同而不同,有多种审美体验和反应,音乐情感体验过程本就是求同存异,并以此为基础,传达师生共同的审美体验。

音乐的主体还是人,由人创作,反应人的情感,在教育过程中,音乐不仅仅是把一首优美的曲子传递给下一代,还应在音乐教育中,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提高其审美能力,并在德育渗透环节中提高其道德品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作为引路人应与学生共同感受音乐的魅力,并在其中以学生朋友的身份一起深入探讨音乐的内在价值,从中挖掘内部的德育要素,这种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也有着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程开放原则

音乐是没有边界的,教材只能作为教师教学的参考,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大体方向,而不能作为音乐教学的全部内容。音乐教师应在教材思路下,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兴趣组织开放式课堂教学,吸引学生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研究之中,德育渗透教育的效果也会更加有效。

德育的渗透过程也要紧紧围绕开放性原则,在组织学生体会音乐情感时,教师应当让学生自己体会其中蕴含的道德知识,这样学生自己体会出来的要比教师展示灌输的效果好得多。在这种训练之下,学生可以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养成深入研究情感的习惯,从而获得道德的熏陶,提高自身道德素养。例如,在学习《黄河大合唱》主题音乐时,学生对其时代背景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教师这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还有哪些类似的曲目,打开学生的思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始终以自己的兴趣为导向,从而不自觉地去认真听课,认真思考,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五)融合与创新原则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优秀的中外音乐作品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教师需要明白,各民族的音乐并不是相互完全独立的,它总是反映着时代的特征与深厚的人文色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把握融合与创新的原则,将各民族文化融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完善音乐体系,让学生能有更充足的素材去深入认识音乐,从中蕴含的德育思想也会更加丰富,对学生的道德熏陶也会更有效果。

(一)用红色歌曲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学校进行德育的重要内容。很多歌曲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怀,但是爱国主义的歌曲经历了长时间的沉淀,却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的接受效果较差。实际上,很多歌颂祖国的材料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很有帮助,音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效地使用这些材料,并将爱国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将爱国主义歌曲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起来进行讲授,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提高道德品质。

例如,在学习音乐《我的祖国》时,这首歌从个体视角出发,描述了祖国波澜壮阔的环境,歌曲的特点是缓慢优美的旋律,歌词充满爱国情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当前比较流行的爱国歌曲,如《万疆》等来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引出本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学生在对比两首歌之后,感慨万千,从而更动情地歌唱,对国家的飞速发展有了切实的体验。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之下,爱国主义思想得以很好地被学生体会,潜移默化地强化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实现德育效果。

(二)紧密结合社会生活,用歌曲进行德育

有一些超越时间的歌曲,诞生于自己独特的背景和故事,每一首歌曲都能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发现,教材会将同一主题的歌曲放在一个单元进行学习,每一个主题都紧紧围绕生活展开,体现了生活的特点。在这样的编排之下,教师组织音乐教学也必须重视生活要素,以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既保证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又有生活行为做辅助,为德育渗透铺平道路。

例如,在进行“命运与抗争”这一主题的音乐教学时,教材中的《命运交响曲》等曲目都能很好地体现音乐家不愿向命运妥协,勇敢抗争的故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写出来的音乐充满了力量和斗志。贝多芬这些音乐家生活的年代比较久远,学生无法获得准确的感知,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当前社会事件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教师可以用作曲人唐恬的例子进行教学,她面对癌症却不愿放弃斗争,在病床上写下“你是我之所来,也是我心之所归”的《如愿》,在追求生命的道路上写下“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的《孤勇者》,而这些都是学生所熟知的歌曲,也是在生活中常见的歌曲。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各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征集成果,发起集体歌唱比赛,动情歌唱。最后,教师可以进行小组投票,选出最佳小组,通过多种方式组织课堂教学,让这种斗争精神深入学生思想,达成德育教学目标。

(三)教师通过音乐创设教学情境,渗透德育

相比较文化课,音乐在学生的喜好程度层面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如果教师能善于组织,定能收获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从现实调查来看,很多学生对音乐课并不感兴趣,究其原因,教师仅仅重视唱这一环节的教学,忽视了音乐情境创设。这样死板的教学方式不但打压了学生学习兴趣,甚至让学生产生厌恶心理,渗透德育更是天方夜谭。因此,为了让这样的教学现状得到改变,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上为学生创造教学情境,在生动的环境下渗透德育教学,效果会更加明显。例如,在欣赏歌曲《时间都去哪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一下自己的成长过程,并利用情景剧表演不同年龄段自己与父母相处的变化,以学生最熟悉的家庭情境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回忆起与父母生活的点点滴滴,从而让学生理解“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真正意义,符合在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要求,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进步。

(四)选择优秀的艺术家渗透德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更先进、更新潮的音乐作品不断问世,一大批优秀的音乐艺术家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学生也更喜欢新的音乐作品,教师可以采用这种音乐作品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效果一定会非常好。

周杰伦是当今流行音乐的领军人物,他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每个作品都像是艺术品,在欣赏他的作品时,不仅能感受到优美的旋律,也在潜移默化地受其优秀品格的影响。他的作品更受学生喜欢,教育的效果相比于其他的音乐作品会更突出。例如,周杰伦创作了很多“中国风”的歌曲,清丽淡雅的弦乐、俏皮的民间小调、清脆的吉他、柔美的古筝,甚至戏曲的伴奏、唱腔都可以在歌曲中展现出来,特别是《本草纲目》这个作品,运用了年轻人喜欢的说唱形式,更吸引人,同时也在教育听众不要崇洋媚外,可以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发扬很有意义。

再如,一首《听妈妈的话》,蕴含着对年轻人孝道文化的教育,这首歌也是学生非常喜欢的表现形式。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欣赏过后讨论分享自己为妈妈干过的家务或者为妈妈准备的礼物。在欢声笑语中,实现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一个优秀的正能量的音乐艺术家,可以为课堂提供很多教育意义非常高的素材,这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利用这些优秀的作品,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五)通过课外活动渗透德育

音乐无处不在,且课堂上的内容是非常有限的,学生接触的音乐大多数来自于课外,因此在课外音乐活动中渗透德育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例如,可以利用寒暑假进行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样也增进了学生的学习和人际交往,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道德教育。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借助周末时间,前往敬老院等公益场所,与老人合作进行音乐交流,与老人进行亲切的沟通。演出结束后,学生向老人赠送礼物,并与长辈们谈论学校发生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学生的音乐能力得到提高,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老人也需要年轻人的关爱,实现德育的渗透。

新时期社会飞速发展,音乐文化出现良莠不齐的局面,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中国音乐的良性进步,更是为了中国文化的不断发展。教师利用将音乐与生活相结合等方式,鼓励学生通过音乐接受德育,可以将德育深入音乐课堂,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

猜你喜欢 德育音乐教师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小学教学研究(2022年21期)2022-07-28《中国德育》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最美教师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教师如何说课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7期)2019-05-28音乐东方艺术·大家(2016年6期)2016-09-05圆我教师梦吐鲁番(2014年2期)2014-02-28音乐数位时尚·环球生活(2009年8期)2009-11-19

推荐访问:德育 渗透 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