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与建议

祝清松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88)

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变量,面对方兴未艾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科技领域将是全球主要大国竞争角力的主赛场,尤其是西方持续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和制裁,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未从根本上改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军工企业是国防科研生产任务的主力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与国际竞争的加剧对军工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1-2]。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加快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军工企业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主体,应深刻剖析目前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应对措施,持续提升新形势下的科技创新能力。

近年来,军工企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取得巨大进步,科技人才、平台、机制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优化,众多领域产出丰硕科技成果,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持续突破,整体技术水平正逐步实现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的重要转变。但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军工企业的科技创新尤其是在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推动武器装备跨越发展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新形势下军工企业应加快补齐科技创新短板,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1.1 原始性创新能力不足

基础研究是加强原始创新、实现自主创新的源动力和根基,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受传统定位影响,军工企业历来重视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虽然科技成果数量较多,但原始创新成果少,发展后劲不足[3]。军工企业科技创新更多偏向工程化思维,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长期对基础研究的资源投入不足,尤其是缺乏体系化的自主创新能力,导致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严重匮乏,关键核心技术面临“卡脖子”难题,受制于人的风险大大增加,给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发展带来极大隐患。

1.2 前沿颠覆性技术探索不够

科技创新要坚持“四个面向”,首要就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瞄准前沿性、颠覆性、战略性等技术发展方向,把握世界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军工企业核心技术创新长期停留在跟随仿制阶段,整体以跟跑为主,更多的是单项技术实现并跑领跑,体系化、系统性的全面创新还比较缺乏。相比雷声公司等国际知名军工企业,对前沿颠覆性技术的探索和研究不够重视,对于可能改变未来战争形态的新兴技术领域的培育和应用也不够超前。进入科技创新的“无人区”,如果不提前布局前沿技术,很容易迷失方向,丧失“先手旗”。

1.3 高层次科技人才短缺

创新归根到底是人的创新,人才结构将直接影响到创新成果,对于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与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军工企业对科技人才的引进、培育、使用历来都比较重视,但是科技人才队伍的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高层次科技人才尤其是科技领军人才相对匮乏,青年科技人才的流失也是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加大引进和培育高水平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及团队是加快形成突破性成果、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有利保证,如何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来吸引或培养更多高层次科技人才是军工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1.4 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军工企业在参与国防建设中其实产出了大量优质的科技成果,但是普遍没有得到很好的转化,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其原因包括缺乏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法律法规、缺乏科学的科技成果激励机制、缺乏有效的科技成果信息交互平台、缺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生产要素等[4]。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军工企业逐步开始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探索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总体而言转化力度还不够且不成体系,应用成效也不明显,还有一个比较显著的问题就是更多集中在军工企业内部转化,缺少外部转化的通道,转化机制不够灵活。

1.5 产学研协同创新效果不佳

军工企业因为承担了很多国家涉密武器装备科研任务,科技创新主要还是以封闭式创新为主,创新平台的开放度不高,对外合作机制不灵活,与企业、高校等主体的协同创新并不深入,各方的合作目标也不相同。很多协同创新都是以外协外包为主要形式,没有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真正作用,如共享科技创新资源、形成集中攻关合力、加快重大技术攻关等。军民融合是深化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模式,但受体制机制等限制因素影响,军民融合成效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通过对军工企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军工企业应立足新发展阶段,把握并存的机遇与挑战,扛起新时期国家科技创新大旗,在保持现有科技创新优势的基础上,着力补齐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短板,在基础研究、前沿探索、人才队伍、成果转化、协同创新等方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持续推动科技创新跨越发展。

2.1 加强重点领域基础研究投入

为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创新水平,军工企业必须要科学谋划、成体系布局科技创新重点发展方向,有所侧重地进行持续性投入,尤其要加大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的经费和资源投入。基础研究是巩固关键核心技术优势、加强原创技术供给的重要支撑,军工企业要以科技创新规划为引领,聚焦基础共性技术,提高基础研究人员的待遇和技术路线决定权。同时,要发挥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在基础研究中的引领作用,重视创新平台建设,做实做强创新平台,积极推动所布局重点方向的基础研究,以“卡脖子”技术倒逼基础研究,加快产出具有国际先进和领先水平的突破性原创成果。

2.2 重视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

军工企业应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加快布局前沿技术与颠覆性技术研究,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创新机制加快前沿技术突破,成体系地实施颠覆式技术创新,切实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为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科技创新,情报先行”,对于前沿技术探索,还要充分发挥科技情报研究的“早醒远眺”作用,通过加强对科技情报人员的作用发挥,提升对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感知能力,持续对前沿技术动态进行跟踪和研判分析,并与技术专家密切配合,遴选论证重点前沿颠覆性技术方向,以情报预研课题等形式引领科技创新发展方向。

2.3 优化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结构

军工企业应多措并举加强科技人才队伍高质量建设,不断优化完善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引进、培育、使用,如中国电科集团坚持推进人才强企战略,注重培养选拔科技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科技创新团队,充分发挥院士、首席科学家、首席专家等高层次专家的作用。为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减少青年拔尖人才的流失,军工企业还要积极创新人才考核和激励机制,打破传统事业单位的工资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长效的分配机制,逐步提高高层次人才的经费支配权,以及关键人才、稀缺人才的薪酬待遇和福利水平,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充分激发人才科技创新活力和动力。

2.4 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当前国家正大力推动国防工业科技成果民用转化,解决“不敢转、不能转、不愿意转”的问题,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军工企业要紧抓机遇,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比较多样,如知识产权转让或许可、自行转化成立新公司或新产品等,军工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方法与途径,将先进的技术成果转换成为具有竞争力的装备产品。同时,军工企业在贯彻军民融合战略过程中,经常采取的举措是将军工科技成果向民用市场转化,为更好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深入了解民品市场,积极融入市场转化思想观念,以市场来检验科技成果[5]。

2.5 激活协同创新的强大动能

协同创新的本质是政产学研等要素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诉求与互动,通常表现为产学研合作形式,如技术联合体、战略联盟、创新联盟、虚拟网络组织等[6]。军工企业应进一步加强与企业、高校等创新主体的合作,聚集行业优势创新资源,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通过加大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的开放程度、联合策划申报落实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项目、加快促进国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融入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等措施提高协同创新力度。同时,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利用好军民融合相关政策,积极争取和实施重大军民融合项目,加快解决军民两用技术“卡脖子”难题,增强自主可控能力。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以及军事革命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成为各国竞争的关键,军工企业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主体,要勇担国家使命和责任,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化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风险,努力实现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推进国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进入“十四五”时期,军工企业应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重点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补短板、锻长板”,着力解决在基础研究、前沿探索、高层次人才、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创新等方面存在的难题。文中给出了提升军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建议,军工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实际,聚焦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不足之处,进一步集聚科技创新资源,谋划实施有效提升措施。同时,对影响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进行深入研究和跟踪,除了文中已讨论的创新要素外,还要关注平台建设、组织变革、科研管理、创新激励、资本运作、国际合作、风险防控等其他各类相关要素,持续优化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猜你喜欢 前沿技术科技成果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22年6期)2022-07-02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汇聚行业热点,分享前沿技术,助力猪业发展——《猪业科学》2021年第2期读后感猪业科学(2021年3期)2021-12-06眼底成像前沿技术研究进展现代仪器与医疗(2021年5期)2021-12-02全球纺机前沿技术集结纺织科学研究(2021年7期)2021-08-14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完美联动!安琪酵母携前沿技术与动保企业在郑州碰面,看看这场会议碰撞出什么新火花?当代水产(2020年10期)2020-03-17“四化”协同才有出路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商周刊(2019年1期)2019-01-31科技成果航天器工程(2014年6期)2014-03-11

推荐访问:科技创新 发展现状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