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专业综合考核体系建构研究

叶六奇

(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药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作为教育教学效果的检验和评价手段,学业考核一直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历来为教育工作者所重视。但从研究现状来看,多集中于课程、教学过程、教师教学方法的考核研究[1-5],对大学生学习效果、专业能力的考核研究甚少。部分学者也从多维度视角出发提出学业考核方案[6-7],但仅是从多元化评价指标上进行阐述,局限于在某一时间点运用多元化评价指标进行考核,缺乏综合性的动态演进视角及大学生个体成长过程的考核。

本文以专业综合考核为研究对象,突破课程考核、教学过程性考核等具体层面的分析,旨在通过专业综合考核的理论论证和体系构建,突显大学生个体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促进大学生个体综合性创造创新能力的形成,适应未来职场对人才的新要求。

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学业考核仍是以单科课程、知识测试和鉴别选拔为主。

1.1 以单科课程为主的考核割裂了专业知识间的联系

目前高等教育领域相对缺少对大学生的专业综合考核,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德智体综合素质测评和对课程的单一考核上[8-10]。所实行的考核也多半脱胎于应试教育,重智育而轻德育、重知识而轻能力、重结果而轻过程,多是理论课知识型考核,属于单科理论考核或单科理实一体化考核,是建立在单科课程基础上的考核。

以单科课程为主的考核相对人为地割开了专业课程间的有机联系,是分散的、孤立的课程考核,其无法有效贯穿专业知识体系,无法将各专业课程集成一体,也就无法对教学效果、学习效果等人才培养环节形成积极有效的反馈,不利于教育工作者持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将课程考核等同于素质考核,也不利于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2 以知识测试为主的考核制约了个体能力的提高

众多高校虽长期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尤其是课程体系和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但考核方法仍以知识量化记忆考查为主,期末考试决定课程成绩,集体化的笔试是主要实施方式,是建立在知识测试基础上的考核。

以知识测试为主的考核易使大学生产生考前突击和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应试心理,大学生往往陷入为考而学、考完作废的循环中,也易形成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导致大学生平时上课积极性不高、动手实践活动兴趣不足和创新思考意识不强等问题[11-12]。

1.3 以鉴别选拔为主的考核忽略了诊断和激励功能

以单科课程和知识测试为主的考核通常都是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是采取一套试卷、一种方式的集中、统一式测试,存在过强的共性约束,是一种终结性评价,虽然形成性评价已应用于教学考核中,但是其也是基于单一课程开展的。

这种考核更多的是对大学生过去学习结果的评价,面向的是大学生已有的表现,体现出的是鉴别和选拔功能,而不是面向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忽略了考核的诊断和激励功能,其在鼓励大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创造性潜能方面的导向作用不明显,不利于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及激发创新、进取精神。

综上,当前大学生学业考核在考核理念、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存在单一性、孤立性的问题,对个体未来职业发展的创新精神、人文精神、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仍然不足甚至缺失。各课程间缺乏关联性测试,使大学生所学知识间缺乏相应的衔接,难以有效地将专业知识进行整合及建立联系。在信息海量分布和快速传输的今天,偏于记忆和复述等的传统考核模式已无法很好地发挥教学评估和教学督促的作用,已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当前的教改目标相背离,其重视共性约束而忽略个性发展,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也与大学生的多样化思想相悖,未能面向个体的未来发展,忽略了个体发展上的差异。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虽是一种综合性考核,但此种考核均处在临近毕业阶段,大学生因忙于就业,且考核的学时、学分占比较小,导致其知识运用能力训练不足,使考核要么流于形式,要么过于简单,难以真正达到综合考核的目的,进而难以提高个体综合能力,这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综合考核是指贯穿大学教育教学全过程,覆盖大学教育教学全部学年,连接整个专业知识体系和技能培养,拥有多元化考核方法及手段,面向大学生全面发展,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性评价。

高等教育是专业化的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也最终体现在专业能力上,对即将迈入社会或高层次深造的大学生来说,各领域都对专业能力提出了综合素质要求。因此,着眼于专业层面,实施专业综合考核尤为迫切和必要。

2.1 创新创业的需要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已是高校教育重点,各高校也纷纷设立创新创业学院、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培育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并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技能竞赛活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平台、提供场所和机会。但很多技能竞赛都是建立在综合知识应用和能力展现上,创新创业所需的创造性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是综合素质的反映,而综合素质的显现最终落实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因此,从学习结果的角度来设计综合性考核是综合性教学的必然结论,其有利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知识间的系统性联系及大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2 学业深造的需要

伴随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增长,进行学业深造已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选择。而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扎实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取得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显然,这一目标本身就对高校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要求,只有具备综合素养,才能在研究上做出成绩,而其达成的最终成效落实在综合考核及其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反馈上。

2.3 职业岗位的需要

大学生毕业后进入职场,当面对一些复杂的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从单科课程或知识领域中难以找寻到最直接的答案,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甚至需要制订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因为情景是不断变化的,新的情景需要全新的解决问题手段。突出专业技能、专业发展潜力的综合考核,意在提高个体在职业生涯中的实践能力、创造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与个体未来发展、成就大小及综合能力息息相关。

作为对大学生专业能力衡量和反馈的综合考核,能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有效引导、促进专业知识的整合和融会贯通,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国家多项政策为专业综合考核体系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专业性、综合性充分落实在考核目标、考核基点、考核要求及体系框架构成上,形成大学生专业综合考核体系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3.1 专业综合考核的政策依据

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这是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涵盖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涉及全国高校560 000万多个专业点,其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知识、能力、素质标准。知识包括基础、工具、专业、通识;
能力包括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新思维、跨文化交流;
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专业、身心。充分体现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综合性要求。2018年10月8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要求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综合应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以考辅教、以考促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刻苦学习。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为各专业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提供了基准。因此,本文以此为依据,以专业为基点,构建包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发展的专业综合考核体系。

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相对照,这里将素质标准转变为专业发展,将素质标准中所包含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专业、身心等融入个体发展中,充分体现出个体的成长性,是对个体的发展性评价。此外,专业发展也体现了专业知识学习的动态性和演进性,是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转化结果的考核,揭示了由专业知识学习到专业技能培养,再到创新创造成果显现的动态成长和发展过程,其考核结果又能对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产生积极的反馈作用,形成有效的循环,促进个体在专业领域不断成长和发展。同时,依据《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要求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设计综合性的考核方法和形式。

3.2 专业综合考核的全方位目标

专业综合考核旨在全面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因而应从教育教学改革、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确立目标。

(1)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教学工作者努力,从改革考核方法开始,丰富和完善考核内容、标准,提升其正向引导作用,推进整体教学改革的调整和教学目标的对位,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2)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专业综合考核促进了各专业课程教师间的知识共享和交流、专业课程间的有效衔接及专业课程教师开展专业教育教学研究,带动了专业建设。考核方式多样化,包括专业综合性试题、开放性试题、课外项目、论文、专利、著作等,促进专业建设的深入开展,进而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3)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专业综合考核高度契合大学专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与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客观需求相适应,使个体能将专业知识整合于自身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促成专业知识相互间的融合和优化,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进而活用知识,提高创新、创业、创造能力,满足未来全面发展对专业技能的全方位要求。

3.3 专业综合考核的基点与要求

专业综合考核应以“专业”为考核基点,以“综合”为考核要求,伴随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3.3.1 以“专业”为考核基点 专业综合考核改变了传统以课程考核、教学过程考核为主的理念,解决了传统考核仅注重知识考核及考核内容的单一性、孤立性和零散性问题,将考核建立在专业的基础上,以大学生专业发展为目标,强调专业学习效果,并从专业综合考核结果中形成反馈,完善教师教学过程及改善大学生学习行为。

3.3.2 以“综合”为考核要求 专业综合考核中的“综合”应体现在集成化的考核理念与实践,立体化、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全过程、分阶段实施的考核框架3个方面。

(1)集成化的考核理念与实践。专业综合考核的思想就是整合、融合专业知识及技能,将其集成到个体的思维及行动中。当今,伴随高等教育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综合与集成能力是知识创造的前提和基础,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反映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上,学科发展也走向了交叉和融合,课程间要求体现出有效链接,确保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为专业知识的应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2)立体化、多元化的考核体系。从考试制度改革来看,作为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伴随互联网的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形成了新的多元化思维方式,大学生也表现出更多的张性,不宜通过单一的考试标准来约束这些正向活力的成长。因此,以专业综合考核为基础,建立多层次、多阶段、立体化,涵盖笔试、面试、项目实践、创业活动的专业综合考核体系与评价方法势在必行,其覆盖从考核内容、方法、形式、指标到考核主体、组织实施等要素的一套完整标准体系,各个要素充分体现了立体化、多元化特征。

(3)全过程、分阶段实施的考核框架。全过程是指综合考核覆盖全部学年,分阶段实施是指按学年进行综合考核,在每学年末都进行一次综合考核,对应于大学四年制的课程安排,第一学年末考核公共课程理论及方法的综合运用,第二学年末考核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第三学年末考核专业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第四学年末考核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综合掌握应用与实践能力。

3.4 专业综合考核体系构成

专业综合考核意在促成专业课程间的有效衔接,提升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在专业知识上,达到融会贯通;
在专业技能上,能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并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在专业发展上,能有效转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拥有良好的创新创造潜力及职业发展能力。

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发展的专业综合考核体系见表1,每一种考核均内嵌了专业综合性这一特质要求,并从考核内容、目的、方法、形式、标准、主体及组织实施、考核权重方面确立了具体执行方略。

表1 专业综合考核体系Table 1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1)专业知识考核。专业知识考核目的是了解大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掌握情况。从知识的分类来看,主要是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要求大学生熟知专业知识体系和知识间的逻辑关联。考核方法为专业知识综合考试,采用开/闭卷考试的形式,专业教研室作为考核组织者每学年进行一次考核,把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标准。试题的设计应注意本学年所学专业知识的共性和差异性,以综合性为设计原则,充分体现专业知识的综合考核。此部分考核权重占20%。

(2)专业技能考核。专业技能考核目的是了解大学生的动手及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大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能运用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并在专业实践实训活动中拥有突出的动手能力。其考核方法是专业实践实训活动任务的设计、演示或项目任务操作,这些任务和项目的设计与运营需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展现大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考核形式为演示、汇报和答辩。考核标准包括任务设计、运营及管理能力。专业教研室、实验室、校内外实践基地每学年进行一次考核。此部分考核权重占30%。

在传统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基础上,引入课外项目开展专业实践实训活动。大学生3~4人为一组,共同完成项目设计、管理和操作,如项目的规划设计、分析建模、编程求解、报告撰写、演示答辩等,并提交研究报告、过程材料和进行汇报答辩。

课外项目由教师提供、大学生选择或直接自己申请、教师审核并确认。项目完成后,小组提供课外项目运行报告,并进行答辩。在每个学年末,由专业教研室3~5名教师组成答辩组,对小组及其成员进行课外项目验收评分。各小组进行课外项目演示、汇报,根据考核内容与评分依据,教师分别评定小组总体成绩,再参照小组成员分工、答辩汇报和回答问题等情况,分别确定各成员成绩,最后计算均分,即为课外项目成绩。其中的考核内容可划分为项目成果、项目报告、汇报答辩三大部分,并确立相应的权重及评分标准。

课外项目的设计、运营与管理,以大学生为主体,教师负责指导答疑与考核验收等辅助工作,重点考核大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创新开发能力及自主学习、交流沟通、团队协作、活动组织等综合能力。

(3)专业发展考核。专业发展考核的目的是了解大学生参加各类课外专业实践及竞技活动的综合成果,如参加各类竞赛、创业、研究活动所形成的著作、论文、专利、发明创造、证书等。由专业教研室每学年对这些成果数量、级别、社会价值进行认定和评价,衡量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形成个体的发展性评价。其有助于促成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转化,使大学生将专业学习与未来发展紧密关联,也有助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面向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考核要充分体现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综合应用转化及大学生专业综合素养的形成。此部分考核权重占50%。

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发展的考核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基于模糊数学理论和发展性评价理论,采用综合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法等,对定性指标的取值采用分等级评分再量化综合的办法给定,计算最终专业综合考核成绩。

总之,专业综合考核凸显了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个体与团队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考核理念。其不同于多元化评价指标在某一时间点上的考核,而是充分体现了大学生个体成长和发展过程的阶段性特征,是对各时期个体成长阶段的考核,不仅体现了综合性,而且展现了其动态演进的发展变化。专业综合考核包括立体化、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及手段,兼具理论考试与应用考核、课内考核与课外项目认定,既是综合考核的指标组成体系,也是综合考核的运营体系、管理体系,为专业综合考核的执行和制度化打下了基础。这对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打造学科群及课程群、促进专业知识间交叉融合、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个体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关注个体防护装备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山西省芮城县 畜牧兽医发展中心开展专业知识大实践活动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5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航天工业管理(2016年5期)2016-03-28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中国音乐教育(2015年12期)2015-05-16How Cats See the World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药学专科学生专业技能考核评价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15期)2014-03-01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海外英语(2013年8期)2013-11-22有感高职院校的专业技能考核消费导刊(2009年22期)2009-06-28

推荐访问:建构 考核体系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