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型干扰素抗HIV作用的研究进展▲

彭小青 梁辉勇 丁 亚 姚 静 苏齐鉴,3

(1 广西中医药大学瑞康临床医学院,广西南宁市 530011;
2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医学转化中心,广西南宁市 530011;
3 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科技部,广西钦州市 535000)

【提要】 Ⅰ 型干扰素是一类涉及RNA和蛋白质合成、受基因调控、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人类Ⅰ型干扰素包括α干扰素、β干扰素、κ干扰素、ω干扰素、ε干扰素。研究显示,Ⅰ型干扰素具有抗HIV作用,但其抗HIV作用的机制错综复杂,其可诱导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反应,从而抑制HIV复制,且对HIV储藏库的清除有一定作用。然而Ⅰ型干扰素导致的慢性免疫激活也可能导致免疫衰竭,加速AIDS进展。本文对上述人类5种Ⅰ型干扰素的抗HIV作用进行综述,为后续研究AIDS的新治疗方案提供思路。

AIDS是由HIV感染引起的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其突出的特征为T淋巴细胞衰竭、慢性免疫激活和免疫抑制[1]。CD4+T淋巴细胞在人体免疫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而HIV主要攻击和破坏CD4+T淋巴细胞,使人体免疫功能降低甚至丧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和死亡。联合国AIDS规划署在2021年发布的数据显示[1],截至2020年全球有3 770万人感染HIV,因此,AIDS仍然是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目前,AIDS的主要治疗方法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RRT),该疗法可以控制患者体内HIV的复制,提高感染者的存活时间和生活质量。但部分患者因基线病毒载量高,如果其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3]、出现耐药性突变[4-6]、治疗依从性差和治疗方案的改变[7],再加上高龄[8-9]等原因,可出现治疗效果不佳。此外,现有的HARRT无法彻底清除HIV储藏库,一旦停药或出现耐药,HIV会大量复制,因此,研究新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患者的疗效势在必行。

干扰素是一组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导剂刺激细胞产生,具有多种功能活性。目前公认的干扰素的定义是一类活性受基因调控,涉及RNA和蛋白质合成环节,且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10]。根据干扰素特异性识别受体及其氨基酸排列顺序的不同,干扰素可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人类Ⅰ型干扰素有干α扰素、β干扰素、κ干扰素、ω干扰素、ε干扰素;
Ⅱ型干扰素仅有γ干扰素;
Ⅲ型干扰素有λ干扰素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29]、λ干扰素2(IL-28A)、λ干扰素3(IL-28B)和λ干扰素4。研究表明,当机体感染HIV时,干扰素可诱导机体抗病毒免疫作用的激活,从而抑制HIV复制,对HIV储藏库的清除有一定的作用[11]。同时,干扰素还参与免疫系统的慢性激活,成为免疫衰竭的驱动力[12]。本文主要针对Ⅰ型干扰素抗HIV的作用做一综述。

人类Ⅰ型干扰素的家族成员中,其相关基因都聚集在第9号染色体的短臂上,且都缺乏内含子[13]。HIV与体内Ⅰ型干扰素家族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Ⅰ型干扰素抑制HIV复制和阻止HIV感染引发的免疫损伤的作用机制仍未完全明确。研究表明,在HIV急性感染时,Ⅰ型干扰素可激活自然杀伤细胞并上调与整个HIV生命周期相关的限制因子,而在慢性HIV感染时,Ⅰ型干扰素也可导致 CD4+T淋巴细胞丢失和免疫衰竭[14]。

1.1 α干扰素对HIV的作用 人体抵御致病性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是先天性免疫反应。HIV侵入机体后,先天性免疫反应被迅速激活,机体产生包括α干扰素在内的一系列保护性细胞因子。α干扰素是一种主要由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产生的抗病毒细胞因子[15],参与免疫调节和抑制HIV复制。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调节中起主要作用,该类细胞可表达多种病原体识别受体,如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3、TLR7、TLR8和TLR9,这些受体可以感知病毒核酸,机体细胞被病毒入侵后,病原体识别受体可诱导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分泌α干扰素[16-17]。

人类基因组包含20多个不同的α干扰素基因,其中13个α干扰素基因编码功能多肽,多个无内含子的α干扰素基因很可能是由于基因重复和重组产生的。α干扰素有13种不同亚型,包括α干扰素1、α干扰素2、α干扰素4、α干扰素5、α干扰素6、α干扰素7、α干扰素8、α干扰素10、α干扰素13、α干扰素14、α干扰素16、α干扰素17和α干扰素21。α干扰素亚型众多的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有证据表明这些亚型具有不同的亲和力及效力,并有不同的功能[18],如α干扰素8和α干扰素14具有强大的抗HIV活性,但没有免疫激活功能或免疫激活能力很弱,而其他亚型如α干扰素4、α干扰素5和α干扰素14则可激活自然杀伤细胞[19]。

α干扰素在控制HIV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在猴免疫缺陷病毒传播和急性感染过程中,对恒河猴进行α干扰素治疗可以防止全身感染[20]。α干扰素水平在HIV感染急性期患者的体内明显升高,并在超急性期达到峰值[21],这有效地限制了HIV的复制[22-23]。而在HIV感染的慢性期,α干扰素水平与HIV载量和CD4+T淋巴细胞减少程度呈正相关[24]。有研究显示,在人源化小鼠持续感染HIV期间使用单克隆抗体阻断α/β干扰素受体1后,HIV复制增加,HIV诱导的CD4+T淋巴细胞凋亡减少[25]。这提示,干扰素在HIV感染慢性期可以抑制HIV复制,但可能会使CD4+T淋巴细胞凋亡增加。有研究表明,在持续的HIV感染期间,干扰素抑制了HIV的复制,但可能会导致T淋巴细胞的耗尽和功能障碍[26]。α干扰素对HIV的上述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2 β干扰素对HIV的作用 β干扰素与α干扰素相似,基因也位于人类第9号染色体的短臂上,其编码第166个氨基酸残基,氨基酸的一些位点可被糖基化修饰,因此天然的人β干扰素是一个糖基化蛋白,没有亚型结构。虽然β干扰素与α干扰素都是较早被确认的Ⅰ型干扰素,但目前对β干扰素的研究不及α干扰素深入。研究表明,机体感染HIV后中枢神经系统中α干扰素的表达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和炎性神经病理学有关,而β干扰素却发挥抗炎作用,可以抑制脑组织的慢性病毒感染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27]。有学者发现,将小鼠第4号染色体上的β干扰素基因沉默后,小鼠对病毒具有高度易感性,并且给予输注外源性α干扰素也无法使之恢复[28]。有研究者将重组β干扰素基因转染猕猴机体细胞并输注入猕猴体内,发现β干扰素能够抑制猴免疫缺陷病毒对CD4+T淋巴细胞的破坏[29]。外源性β干扰素也可使CD4+T淋巴细胞增加,并导致p24蛋白水平急剧降低,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炎症反应有关[30]。对HIV感染的人源化小鼠模型使用编码β干扰素的质粒进行基因治疗,可以长期抑制HIV复制[31]。还有研究显示,β干扰素除了可以抑制HIV复制,还可使感染者产生有益的免疫作用[32]。这些研究结果提示β干扰素可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中枢神经系统巨噬细胞内的HIV复制常引起认知和运动障碍,严重时可导致HIV相关性痴呆。β干扰素作为大脑固有免疫反应的关键介质,在HIV感染早期,β干扰素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内病毒的复制,但这种作用是短暂的,感染中后期HIV最终会突破机体免疫防线,恢复复制能力,促进HIV相关性痴呆的进展[33-34]。目前的研究表明,HIV调控蛋白转录激活因子通过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信号通路诱导巨噬细胞表达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蛋白3(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3,SOCS3),SOCS3降低了Janus激酶-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JAK/STAT)信号通路的激活水平和下游抗病毒因子的表达水平,下调β干扰素相关抗病毒基因的表达水平,相关通路的激活受到抑制,从而抵消了β干扰素对HIV的抑制作用[34]。

1.3 κ干扰素对HIV的作用 κ干扰素是近年发现的Ⅰ型干扰素家族成员,由207个氨基酸组成,其编码基因同样位于9号染色体的短臂上[35-36]。κ干扰素与其他Ⅰ型干扰素具有30%的同源性[37]。用Ⅰ型干扰素抗体中和Ⅰ型干扰素受体可以完全阻断κ干扰素信号传导,表明κ干扰素与其他Ⅰ型干扰素具有相同的受体[36]。有研究表明,κ干扰素主要选择性表达于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也可在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中表达)[38]。当病毒感染机体后,角质形成细胞中κ干扰素的表达显著增加,随后κ干扰素激活干扰素相关的应答元件信号通路和调控基因,包括抗病毒介质和转录调节因子[36]。

与β干扰素相比,κ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相对较弱,其抗病毒活性与α干扰素2b相当[39]。有学者通过诱导CIN612-9E细胞中κ干扰素的表达后发现, CIN612-9E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人乳头瘤病毒31型的转录和复制也受到抑制;
进一步研究发现,κ干扰素主要通过诱导SP100蛋白的表达而抑制人乳头瘤病毒转录[40]。但有关κ干扰素抗HIV的研究报告较少,其抗HIV的活性和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4 ω干扰素对HIV的作用 ω干扰素是一种单体糖蛋白,有172个氨基酸,其编码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
在初级结构上,ω干扰素和α干扰素的氨基酸序列约有75%的同源性,前者主要由白细胞分泌[41]。HIV感染后,ω干扰素可作用于Ⅰ型干扰素结合受体,从而通过激活JAK/STAT途径为主,激活Crk家族衔接蛋白质途径及vav原癌基因产物途径等为辅的多种途径,参与抗HIV作用[42]。这种抗HIV作用强于α干扰素[41],且ω干扰素主要通过旁分泌的方式分泌,由易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分泌,作用于邻近未受感染的细胞,以达到抗病毒作用[42]。另一项研究发现,干扰素刺激基因15被ω干扰素持续诱导后,可募集核内未完成拼接的HIV-RNA,从而减少细胞浆中HIV的转录和翻译,且ω干扰素可抑制前病毒蛋白的合成[42]。ω干扰素的抗原结构与α干扰素、β干扰素和λ干扰素相似,但ω干扰素不与上述干扰素的抗体发生交叉反应,因此,对于α干扰素耐药的患者,采用ω干扰素治疗可能有效[41]。

研究发现埃及轮盘蝠感染马尔堡病毒后不会发病,该现象可能与其遗传适应性有关,因为与人类基因组相比,埃及轮盘蝠具有更多的ω干扰素基因[43]。为进一步探究ω干扰素抗病毒的作用,该研究随后测试了人工合成的ω干扰素4和ω干扰素9蛋白在埃及轮盘蝠细胞中抗马尔堡病毒的活性,发现ω干扰素4和ω干扰素9均呈现出针对RNA病毒(包括马尔堡病毒)的抗病毒活性,其中ω干扰素9比ω干扰素4具有更强的抗病毒能力[43]。另一项研究发现ω干扰素具有更广泛的跨物种抗病毒活性,且对多种病毒如犬细小病毒、水泡性口炎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猫冠状病毒等,都具有抑制作用[44]。此外,ω干扰素还具有抗禽流感病毒活性[45]。以上研究均提示ω干扰素具有很强的抗病毒活性,但目前对于ω干扰素抗HIV作用的认识仍然有限。

1.5 ε干扰素 ε干扰素由192个氨基酸组成,与α干扰素和β干扰素具有约30%的同源性[46]。ε干扰素是一种独特的Ⅰ型干扰素,在女性生殖道的上皮细胞内呈高表达,受雌激素和孕激素的调节,其表达水平与孕酮水平呈负相关,与雌激素水平呈正相关,且ε干扰素通过干扰素受体1和干扰素受体2发出信号,调节干扰素调控基因的表达,这有助于抵抗性传播疾病[46-47]。HIV感染主要通过性传播途径,补充女性生殖道中的ε干扰素水平可能会降低机体对HIV感染的易感性,对预防HIV的传播有重大作用。

人类ε干扰素作用于HIV感染周期的早期阶段,包括病毒进入、逆转录和核输入过程,也在感染的其他多个阶段抑制HIV复制。同时,ε干扰素不仅可诱导HIV限制因子的表达、阻断HIV复制,还可以显著降低子代病毒的传染性[47]。不同的因素介导下,ε干扰素与α干扰素诱导巨噬细胞产生抗病毒状态,但ε干扰素的直接抗病毒作用弱于α干扰素和β干扰素[46,48]。研究显示肠道是HIV复制和CD4+T淋巴细胞消耗的主要部位,ε干扰素可以增强 CD8+T 淋巴细胞迁移到肠道的能力,从而在病原体部位(黏膜表面)介导特异性免疫,其在控制局部肺/肠道感染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因此ε干扰素的疫苗可以通过特异性免疫抑制包括HIV在内的黏膜病原体的感染[49]。了解ε干扰素介导的免疫调节过程及其机制,可以制定新的、更安全的HIV预防策略,对于预防HIV感染有深远的意义。

Ⅰ型干扰素可以抑制HIV复制,同时其又可破坏机体免疫功能。在HIV感染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个复杂的Ⅰ型干扰素的平衡网络,该网络的相互作用可保护宿主免受病毒的损害或将损害降到最低,但这个网络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同时,尽管学者们对干扰素的抗HIV作用及其激活的各种信号通路有比较广泛的了解,但HIV和抗病毒固有免疫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相关的作用途径和各途径之间的联系尚不清楚。在急性感染期,Ⅰ型干扰素在抑制HIV复制和传播方面是有用的,但在HIV慢性感染过程中,其益处又似乎很有限,干扰素的长期干预还可能导致慢性炎症和免疫失调。HIV在进化中获得了多种免疫逃避能力来抵消干扰素的诱导、信号传导,以及干扰素诱导的效应分子所产生的作用。今后应对干扰素抗HIV作用及其机制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全面了解干扰素抗HIV的作用机制,尤其是了解在哪些时间节点增强或阻断Ⅰ型干扰素通路有助于对抗HIV感染,为后续研究AIDS新的治疗方案提供思路。

猜你喜欢 干扰素抗病毒淋巴细胞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肝博士(2022年3期)2022-06-30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4期)2022-05-23干扰素调节因子1对舌鳞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承德医学院学报(2022年2期)2022-05-23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中国医药科学(2022年5期)2022-05-05抗流感 抗病毒 抓住黄金48小时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中老年保健(2021年12期)2021-08-24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冠状动脉病变复杂性的相关分析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9年6期)2019-08-13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年6期)2016-01-07干扰素α-1b治疗成人麻疹疗效初步观察中国医疗美容(2015年2期)2015-07-19肝靶向干扰素对小鼠免疫毒性的初步研究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5年4期)2015-07-07

推荐访问:干扰素 研究进展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