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福建的先行探索及实践启示

贾珍珍,王艺筱,罗贤宇

(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350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1]。习近平站在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高度,立足我国生态实情,提出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创新理念,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习近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创造性回答,是对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环境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阶段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的孕育地、实践地。习近平在闽工作17年半,围绕福建生态环境治理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有力推动了福建生态文明实践取得新发展、新成效,树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福建样本”。因此,在系统梳理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及福建先行先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例证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福建实践的经验与启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特别重视,围绕福建生态环境治理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仅指明了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也增加了福建人民的民生福祉,促进了美丽中国的建设进程。

(一)“绿水青山”是宝贵的绿色财富

随着人类文明史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也逐渐步入正轨,人们认识到环境所具有的生态价值,由生态产品、自然风景资源、文物古迹等创造的绿色财富已然成为社会追求的重要的经济价值。分析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归根结底是科学处理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飞速发展之间的关系。习近平在福建任职期间,就已经阐明了“绿水青山”具有的生态价值。1997年4月,习近平到常口村调研,实地了解和察看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新农村建设等基本情况,充分肯定了自然环境的生态价值,指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2],反复强调自然、生态、旅游等资源都是宝贵的财富。2002年6月,习近平再次视察将乐县,他讲到“现在看青山绿水没有价值,长远看这是无价之宝,将来的价值更是无法估量”[3]。习近平十分重视“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他以辩证思维看待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二者的关系,认为绿水青山是可以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绿色金库,是大自然馈赠人类的无价之宝,应努力将生态优势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服务优势,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转换,创造更多绿色财富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诉求。

(二)人与自然是紧密联系的整体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4]。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一方面,人类依赖自然界的资源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
另一方面,人类具有社会性,会根据自身需要去改造自然,使其在符合人类利益的条件下发展,自然是打上人类印记的“人化自然”。在福建任职期间,习近平对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指导,他辩证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割裂的统一关系,是紧密联系的共同体,在长汀水土治理、福州西湖污染根治、厦门筼筜湖污染整治等美丽福建建设工程中,始终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以良好生态发展打造美丽福建。习近平以整体性思维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集中彰显他对自然的敬畏情怀以及对人类破坏自然行为的深刻反思,这种整体性思维与他之后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1]50理念一脉相承。

(三)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精神特质,只有紧紧团结在人民群众周围,国家的根基才会坚如盾石,民族的发展才会更加繁荣富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也是提升民众幸福指数新的增长点,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是当前生态民生建设工作的主要内容。习近平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是他指导福建生态建设的精神特质。1999年,习近平赶赴莆田市指导救灾,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变害为利、造福人民”,最终打造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模范样本[5]。

2001年,习近平主持召开根治西湖的现场会,针对西湖污染问题系统开展生态治理,他指出“要把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西湖问题,认真解决好”[6]。江海堤防建设、治理餐桌污染等和群众日常生活相关的生态建设,展现了习近平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福祉的情怀,始终以人民长远利益为发展的根本方向,“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这是他治理福建生态文明建设中爱民、亲民、依民的真情表达。

(四)“机制活”是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改革的支撑动力

习近平历来重视制度问题,强调机制的创新改革。他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领导和推动福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开创性的理念创新和重要论断,充分彰显了着眼长远、科学决策的改革思想,推进了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发展。为实现闽东地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他大力发展闽东林业,着重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出“如果不改革,总有一天矛盾会大爆发,必须首先在林业经营体制上动手术”[7],既要考虑林业的生态效益,也要兼顾经济效益。经过持续深化改革,发展林菌、林花、林峰等林下经济,以及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绿色产业,“林改”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沉睡森林”成为“绿色银行”。福建南平“林改”能够成为全国“林改”的发源地,正是源于习近平一以贯之强调的“机制活”的改革思想,为其他省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美丽中国建设探索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的实践地,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不仅造福当地人民,也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新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阶段的科学思想。

(一)从福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层面察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美丽实践

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的先行先试地,福建地方生态环境建设也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第一,木兰溪治理是充分体现“两山论”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由于受海潮影响,木兰溪时常泛滥,灾害不断。习近平下定决心要根治木兰溪水患,使木兰溪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经过长期全流域的系统治理,木兰溪已成为“美丽河流”的代名词,造福当地民众[8];
第二,守护“无价之宝”绿水青山是福建三明人融入血脉的责任与担当。在明溪县,从以往剥树皮破坏濒危野生红豆杉,到全力破解人工栽培世界难题,一株株红豆杉撑起一个大产业,南方制药等企业利用红豆杉提取紫杉醇生产抗肿瘤药物,不仅保护了明溪县的生态环境,也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
第三,合理利用山海资源发展闽东。习近平在闽东任职期间,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造性提出宁德农业发展要依赖自身地域优势,充分利用山海资源,大念“山海经”。他认为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工业,实现农业工业的同重并举,努力念好“山海经”。木兰溪河流治理、松溪生态产业转型等生态治理以实践活动充分证明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环境治理取得的显著佳绩。

(二)从福建“生态省”建设战略层面深思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应用

在福建任职期间,习近平高度重视福建生态建设,最大化利用福建丰富的生态资源来巩固生态优势,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2000年,习近平深入分析福建当前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前瞻性提出福建“生态省”建设构想。福建人民牢记嘱托,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导下,按照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要求接续奋斗,成功实现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升级,美丽福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福建“三线一单”成果通过专家审核,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纳入生态省建设布局,实施森林“绿碳”、海洋“蓝碳”等工程,从整体上提高城市生态治理水平,加强低碳环保治理工作质量。新征程上,这一系列生态建设实践活动为实现美丽“新福建”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从福建生态环境建设数据层面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成果

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福建被评为全国最绿的省份,生态质量良好,全省12条主要水系中,Ⅰ~Ⅲ类水质比例为97.9%,比2002年提高了7.3%;
累计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比2002年增加了3.4万公顷;
森林火灾受害面积比2002年减少了4 582.64公顷;
森林覆盖率为66.8%,比2002年增长了6.3%[9];
县级及县级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10]。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自2002年福建成为全国首批生态省试点省份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这些建设成果和习近平在福建任职期间亲自研究部署、规划福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重要批示指示密不可分。福建也始终牢记嘱托,按照绿色发展、生态保护为主的工作要求,推动生态建设创新性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飞跃。

概言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福建的实践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聚焦攸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重点解决水、土壤、大气等对人民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问题,从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层面增加民众幸福指数,不断满足民众绿色诉求,从整体上提升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纵观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不难发现,该省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习近平在福建任职时提出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观点、理念的继承并创新性发展的生态治理实践。可见,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经验具有普遍性和可借鉴价值。

(一)认清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坚定久久为功的决心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以辩证的观点看待其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既要着眼当前建设目标,又要考虑为长远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福建木兰溪治理、筼筜湖治理用实实在在的成果生动诠释了生态保护要坚定久久为功的精神,这也是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长期性、艰巨性的清醒认识,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信心彰显。在福建任职期间,习近平带领莆田人民开启了木兰溪治理进程,他曾多次亲临现场调研,亲自主导规划、主持开工并参加劳动,莆田人民牢记“变害为利、造福人民”嘱托[11],历经20年的接力治理,实现了从“水患”向“水安全”“水生态”以及“水经济”的转变;
习近平在厦门任职期间,亲自推动筼筜湖治理工程,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12]的20字科学治理遵循原则,历经30多年的不懈治理,曾经的臭水湖变为“城市绿肺”,为厦门“绿色城市”建设贡献新力量。木兰溪、筼筜湖等生态治理成功的重要法宝之一就是始终坚定久久为功、代代接力治理,是对持之以恒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的生动诠释。

(二)统筹推进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

自然环境与经济建设从来都不是替代品和牺牲品的对立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应是相互促进、互补共生的良性循环关系。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对处理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问题坚持辩证法观点,统筹发展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不仅推动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量”与“质”的双增长,也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方向。在宁德,为帮助当地百姓增加收入,推进乡村振兴,他提出立体综合农业脱贫建设,提倡综合发展、整体推进,注重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在闽江、九龙江整治中,他开展综合整治工作,主张流域整体性保护,从生态治理的长远性出发而不是靠牺牲环境发展经济;
在长汀,他倡导要在遵循生态整体性基础上,对水土流失展开科学施策;
在厦门,他重视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整体性发展,提出要在保证生态效益的条件下发展工业,调整产业结构,最大程度减少工业发展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大力开创“绿色工程”。这些关于生态治理与经济建设统筹发展的重要方法充分展现了习近平的辩证法思维。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应科学合理,必须统筹发展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贯彻落实绿色发展新理念,既追求生态文明质量,也保障生态生计数量,使“生态”逐渐变“业态”。

(三)严格管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恪守生态安全红线

生态环境治理中,环境保护制度是保障,环境管控是关键,生态安全红线更是不可跨越的底线。从这个意义来讲,严守生态安全红线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长远利益,符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需求,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导向。习近平在福建任职期间,针对环境治理问题,十分注重源头治理,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工作,坚决恪守底线思维以保护生态安全。2001年2月,他亲自组织“餐桌污染”的整治工作,深入开展源头治理,建立严格的食品安全考核评价体系,全力维护好生态安全,经过持续治理,影响民众身体健康的“餐桌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整治;
在福州任职期间,他认真分析当地环境卫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条保块管、依法治市的措施方案,推动出台了《城区内河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实现了福州环境治理新进展。此外,水土治理、建设“生态省”、建设食品放心工程等一系列工作做法,都彰显了习近平对影响民众身体健康的环境治理的重视,以及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坚守生态安全红线的治理思路。

(四)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推进生态一体化建设

习近平坚持系统思维,主张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遵循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的原则。人与自然共处一个生态系统,自然界各因素间是紧密相连的生命共同体关系,生态环境建设理应综合系统治理,各方面协同推进发展。1990年,习近平在永泰调研时就明确提出,“永泰的地理环境就是山区,是福州的后花园,你们一定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必须保护好环境,一条河也不能污染。山上的树林、果树要管理好”[13]。他以系统、整体的眼光看待生态系统中各要素,表示既要治理好山、林等,也要保护水资源,为永泰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绿水青山”;
在莆田指导木兰溪治理时,他也十分重视系统性治理,表示既要治理好洪水带来的隐患,确保水安全,更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无论是永泰因地制宜发展“绿水青山”,还是木兰溪综合治水以保护环境,它们成功治理的重要经验是习近平一以贯之的系统性治理,在遵循科学的系统治理原则基础上,整体性开展生态治理。这种系统性思维与他之后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一脉相承。因此,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加强环境治理过程中系统观意识,注重从全局性、系统性、整体性上展开工作内容,提升源头治理、系统治理能力,这样才能有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一体化发展。

(五)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践行共建美丽家园的全民行动观

生态文明建设是攸关人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工程,这项工程既是发展成果惠及人民,也要依靠人民参与建设。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孕育之地,其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福建全体人民的劳动和贡献。在厦门任职期间,习近平着眼全局,组织制定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认为厦门应加快实施跨岛发展战略,做到“四个结合”,其中一个结合就是要凸显城市特色与保护海湾生态相结合,经过厦门人民多年的辛勤努力,厦门已从封闭的“海防城市”转变为美丽的“海上花园”;
在福州工作时,他提出“海上福州”发展战略,领导实施“3820”工程,倡导充分发挥福州江海具有的资源优势、生态条件,号召打造山水城市建设,造福人民群众,共建美丽福州。此外,闽东荒山治理、根治西湖污染、南平将生态优势转化经济、产业优势等都体现了习近平发挥人民主体性作用以推进美丽福建建设的精神品质。美丽中国建设始终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将保护生态环境家园这一薪火传承的接力棒一代又一代传下去,在全社会形成共建绿色家园的良好风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

综上所述,习近平充分肯定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把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国家战略大局高度,将生态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类身体健康安全紧密联系。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出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观点、论断,指导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也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从这个意义来看,福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为福建人民构建了美丽家园,增加了生态幸福指数,更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生态智慧,树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福建样本”,谱写了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福建文明生态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教育评论(2022年8期)2022-09-12那个梦巴蜀史志(2021年2期)2021-09-10请文明演绎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生态养生”娱晚年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漫说文明农村百事通(2020年11期)2020-06-27住进呆萌生态房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福建老年大学之歌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20年3期)2020-06-02生态之旅小学科学(学生版)(2020年5期)2020-05-25对不文明说“不”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6年42期)2017-06-06福建医改新在哪?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推荐访问:福建 先行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