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湖岁月

宗福军

如果你曾经年轻过,恰巧年轻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你一定听说过冷湖。因为那个年代的冷湖,就像80 年代的深圳、90 年代的上海浦东,是当时中国最年轻、最向往、最充满激情的新兴城市,是全国青年心中最艰苦、最有挑战的石油之都。

冷湖因油而兴。1958 年冷湖地中四井获得高产油流,日喷原油800 吨,几天之内,地中四井周边变成了一片“油湖”。消息传遍全国,五湖四海的工农商学兵纷沓而至参加会战,在很短的时间内,冷湖人自己动手、因陋就简建起了土坯平房,简易学校、贸易公司、食堂……北京、上海等地的参观慰问团也接踵而来,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还一度出现了专职公安交通指挥,共和国的地图上从此有了一个新兴的城市“冷湖”。冷湖以艰苦和石油两大魅力,迅速吸引了千军万马,千年的寂寞被柴达木石油人的激情打破,一年之内产量迈上30 万吨,产量占到全国的12%,一度成全国四大油田,为嗷嗷待哺的新中国的工业输送了极其珍贵的能源。

五十多年随风而逝,几年前又去了趟冷湖,这时的冷湖已是人去楼空,一片孤寂,仿佛经历了一场七级大地震,到处是残砖断瓦,满目疮痍。由过去号称冷湖三镇几万人的热闹城市,演变为一个千把人苦苦支撑,只有一条主街道,提供南来北往住宿休息的小镇驿站。

火热城市虽然消失了,但是火热的那一代人还顽强地活着。他们有的在首都北京安居,有的生活在南国海滨,有的调动到了北方的大庆、胜利,还有的去了宝岛台湾。但无论是天南海北,还是天涯海角,只要是遇到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题,道不完的感情,说一千道一万,话题始终只有一个:冷湖那点人,那点事……

1955 年的一个夏日,地质部632 地质队的30 多名勘探队员跋山涉水,来到了冷湖的赛什腾山下,在生命禁区的高原戈壁上,没有水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为了站稳脚跟,必须找到淡水。经过不懈地努力,一个小小淡水湖终于出现了。因为湖水很凉,游牧的蒙古族称“昆特依”,汉语的意思就是异常冰冷的湖水,简称为冷湖。这汪湖水在冷湖三镇中老基地的旁边,在当地也被称作“水源”,冷湖三区(四号、五号、老基地)的生产生活用水都是依靠它来解决。每逢夏季来临,淡蓝色的湖水波光莹莹,沙岸边芦苇青青,水草茵茵,野鸭在湖中嬉戏,云雀在天空欢歌,远处的阿尔金山雪峰倒映在湖中,构成了如诗如梦的奇特景色。在遍地盐渍、荒漠的柴达木盆地这是非常珍贵和神奇的。湖水也成为大人和孩子们的最爱,放假休息都喜欢结伴在湖边走走看看,有时还卷起裤腿赤脚踩着冰凉的湖水中跑来跑去。当然这也要付出代价的,湖边的大头蚊子、牛虻和绿甲苍蝇个头很大,飞行时宛如一架“轰炸机”,发出“嗡嗡嗡”巨大的响声呼啸而来,在你的身边来回盘旋、不离不弃,隔着一层外套也能叮到人。多数时间,游玩的代价就是身体仿佛被蚊蝇用机关枪扫射似的,浑身上下遍布着一排排红肿的“巨包”,但是热爱生活的冷湖人还是乐此不疲。

在冷湖工作生活过的人都体验过冷湖之冷。虽然平均每天日照有10 小时之久,比素有“日光城”美誉的西藏拉萨还要多,但由于平均海拔近3000 米,导致全年气温都很低,年温差达60 多度,有时一天的昼夜温差有30 度。特别是冬天,即使带上厚厚的棉手套,小孩子的手也会无一例外被冻出长长的裂口,这样的城市你说冷不冷呢?

冷湖的外表虽冷,但这里的人却是火热的。这个火热有两层含意。一是工作上的火热,从冷湖一号到五号地质构造,上百台钻机一字排开,机器声日夜轰鸣。这里高原缺氧,却不缺精神,工人们当时流行一句话:吃饱三顿,睡够八小时,剩下的时间“干干干”。工作上人人努力,个个争先。表彰先进的待遇是披红戴花和一张大红奖状,外加被同事们高高地抛在空中欢呼庆贺。二是生活上的火热。每逢周日,大家三五成群,去冷湖有名的“八大处”游玩:有四号学校的试验田、赛什腾山上的夹皮沟、吊胆镇、戈壁滩上的小盐湖、五号的水电厂大冷却池、地中四发现井、老基地的水源、小黑山。爬山的人是最多的,这些山虽然没有神仙,但也是沟壑纵横,陡峻险峭,特别是它的名字,一听就能知道它的特点,吊胆镇爬起来肯定是提心吊胆。夹皮沟一定有层层叠叠的峭壁。

冬天来临,洗澡堂边的排水沟又成了冷湖人快乐的天堂。冰面上,有自制的用两根铁丝做冰刀,搭几个木条支撑,再钉一层木板,然后跪在上面,手握两个铁叉做动力的“双刀冰车”;
有下面的一个角铁,上面钉上只能站两只脚的木板,蹲在上面滑行的“单刀冰车”;
一些没有冰车的孩子则滚着铁环在冰面上飞跑;
还有北京学生穿着从首都背回来的“冰鞋”,在冰面上跳着快乐的“芭蕾”。男女老少一齐上阵,你追我赶,笑声、喊叫声飞到了九霄云外……欢乐场景很难让人想到,这是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的冷湖。

由于地处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无人区”,离五光十色的城市远,离青枝绿叶的农村更远。生活上“吃、喝、拉、撒、睡”,一点一滴都需要从至少五百公里以外的地方运来。特别是生活必不可少的蔬菜,运来以后,舍不得吃,存几天又容易坏。怎么办?于是大家开动脑筋想办法。一段时间后,有人发现,在地上挖一个深坑,把菜放进去,然后盖上盖,保鲜的时间特别长,并命名其为“菜窖”。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冷湖三镇变成了“地道战”,家家户户都拿起洋镐、铁锹,每逢周日全家老小全部出动,挖土的挖土,运土的运土,一派繁忙紧张的劳动场面。

这个“菜窖”少则两米,深则三四米,旁壁还挖出一连串脚登的小坑,便于人员脚踩着上下取物方便。每年秋季,单位上都统一发放冬菜,当时的蔬菜就老三样:大白菜、大萝卜加土豆,放在窖中能储存到来年春夏。“菜窖”挖好以后,又派生出一个意想不到的新功能,成为孩子们“玩打仗”“过家家”“藏猫猫”的好去处。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弹弓枪”,先找一些粗铁丝,用手钳子窝制成手枪的形状,再装上橡皮筋,就可以发射用纸做的“子弹”了。有了“枪”,再加上“菜窖”这个隐蔽的阵地,玩打仗就跟真的一样了,它陪伴这里的孩子们度过了艰苦单调的童年岁月。

冷湖的“白塔”既不是寺院的转经塔,也不是景区的象牙塔,而是一个高达12米的白色纪念碑,碑身正面“为发展柴达木石油工业而光荣牺牲的同志永垂不朽”的黑色大字庄严肃穆。碑两旁题写的对联让人更让人震撼动容:“志在戈壁寻宝业绩和祁连同在;
献身石油事业英名与昆仑并存”。纪念碑后面是四百多个为油而战,奉献生命的勇士,他们永远长眠在这雄浑坦荡的大戈壁。他们中有上世纪50 年代石油部总地质师陈贲、有一辈子负憾没有来过柴达木,但是死了也要埋在冷湖的石油专家黄先训,有上世纪70 年代在涩北的一场事故中牺牲的六烈士,他们中有局长、处长、大队长、司钻,还有普通工人……望着他们宛如军阵一般整齐排列的墓碑,不由得想起了一个作家发自心灵的话语:“上百方墓碑如此一致地朝向一个方向,大有出师未捷身先死,死尚不甘心放弃希望和理想的意味。魂兮所系,思之也切。死者尚能如此,生者安敢偷且?”

从上世纪50 年代发现油田,国家正式批准建冷湖市,到上世纪90 年代青海油田机关和相关单位整体从冷湖搬迁到敦煌,在冷湖工作生活过的石油人和家属孩子有数十万人。四十多年冷湖刺骨的寒风磨砺了整整一代人的青春。他们的付出是有价值的,在共和国的能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在共和国的精神谱系中,做为石油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于冷湖的柴达木石油精神熠熠生辉。

如今在这片土地上,一个千万吨级的高原大油田即将喷薄而出,老中青“三代”青海石油人的梦想即将变成现实。有着光辉与荣耀的冷湖,又迸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近年来,冷湖附近相继发现了东坪、牛东、马北等多个油气田,一条宛若长龙的柴北缘输气管线建成投产;
同时,青海冷湖国际一流天文观测基地建设声名鹊起,已成功吸引国内天文领域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各类科学装置相继入驻冷湖,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中红外观测系统AIMS项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大视场巡天望远镜项目、南京大学时域天文台TIDO 项目基地望远镜项目等一批项目已初具规模。冷湖的外星人基地、雅丹地貌、盐湖及冷湖石油工业遗址成为现今年轻人流行的旅游打卡地。这个昔日艰苦创业的英雄城市,正在焕发出第二春。我们有理由相信,冷湖的明日天更蓝、云更白,夜晚的群星闪烁,遍地油花飘香。冷湖不冷,冷湖永恒!

猜你喜欢 冷湖 冷湖原油掺炼脱油沥青性能研究石油沥青(2022年1期)2022-04-19产业转型下冷湖镇文旅开发现状研究品牌研究(2021年28期)2021-12-01青海冷湖盐场北山铜多金属矿的成矿规律与找矿潜力分析世界有色金属(2019年24期)2019-02-25冷湖:屹立屋脊的石油高地生活文摘(2018年1期)2018-07-03陈杰:冷湖,繁华散去摄影世界(2018年4期)2018-05-18冷湖:恰到好处的荒凉中国国家旅游(2017年12期)2017-12-20屹立屋脊的石油高地">冷湖:
屹立屋脊的石油高地柴达木开发研究(2017年2期)2017-08-12致敬冷湖柴达木开发研究(2016年5期)2017-02-07一城一纪 浮沉冷湖(散文)青海湖(2016年5期)2016-11-26青海省冷湖铜多金属矿控矿因素分析地球(2015年8期)2015-10-21

推荐访问:冷湖 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