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员科研水平提升培训研究——以南京图书馆“陶风青蓝工程”培训为例

马云贺

(南京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18)

图书馆领域科研产出关系着图书馆事业发展,但我国图书馆领域的科研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科研水平发展不平衡,总体来说,经济发达地区图书馆科研水平比不发达地区图书馆高,省级、国家级图书馆比市县级图书馆高;
另一方面,就论文数量和质量而言,各图书馆总发文量基本在千位数以下,核心期刊发文量占比较低[1]。如何提升图书馆员科研水平,改善图书馆领域科研现状,已是实现图书馆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为此,南京图书馆与江苏省图书馆学会联合主办“陶风青蓝工程”——全省中青年图书馆员科研能力提升培训班。本文旨在介绍该培训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和困境,并对优化路径进行思考,从而为图书馆今后开展类似培训提供一些参考。

“陶风青蓝工程”培训由南京图书馆和江苏省图书馆学会联合主办,邀请图书馆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授课(见表1)。自2021年3月举办以来,每月举办一次,受新冠疫情影响则顺延至下月。

表1 南京图书馆“陶风青蓝工程”培训过程

培训采用“线上+线下”模式,线下培训在南京图书馆举办,线上培训起初只面向江苏省内图书馆,随着培训品牌效力的提升,陕西省、广东省、安徽省、湖北省等地区图书馆也参与了线上培训。线下培训期满由江苏省图书馆学会颁发继续教育证书,线上培训暂不颁发。

培训采取“系列培训+导师带徒”方式,通过聘请图书情报学专家对图书馆员进行科研指导,提升馆员科研水平,促进图书馆领域科研产出[2]。

2.1 培训内容系统化

图书馆员科研水平提升培训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各培训内容应相互关联、循序渐进。由表1可知:“陶风青蓝工程”培训前期介绍了从事科研的基础知识和方法,使馆员可以从微观上感知如何进行科研;
后期以对图书馆领域当前热点的解读为重点,使馆员对科研方向有宏观上的把握。培训内容这种兼具微观和宏观的系统化特征,为馆员开展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培训品牌效应显著

图书馆的品牌效应主要通过其提供的优质高效服务的不断扩散来体现[3]。由图1可知,“陶风青蓝工程”培训受到图书馆行业广泛关注,首场培训超过6万人次,截至目前,培训人次累计约36.7万。这在图书馆员培训方面还未有先例,“陶风青蓝工程”已成为南京图书馆的培训品牌。随着培训品牌效应的提升,培训的受众面已经扩大到其他省份图书馆。

图1 每场参与培训人数

2.3 培训实现长效化

培训长效化有利于形成定式和规范,并在后期运营中加以完善。培训形式方面,“陶风青蓝工程”培训采用“互联网+培训”模式,并一直沿用该形式;
培训周期方面,每月举办一次,若遇特殊情况则顺延至下月。培训长效化既能满足馆员提升科研水平的需求,也可以引起更多图书馆从业者的关注,扩大培训效能。

3.1 培训缺少需求分析

图书馆培训需求是指图书馆培训组织者在培训前,针对图书馆以及馆员职业发展需求进行调查,并形成相应的分析材料,为培训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指导性意见[4]。但由访谈得知,“陶风青蓝工程”培训缺少需求分析,即培训前没有调研馆员需求。不以馆员需求为导向,会出现培训缺乏针对性、无法调动馆员参与热情等问题。

3.2 培训宣传力度弱

图书馆工作和宣传相辅相成。做好工作,是开展宣传的基础;
做好宣传,是提升工作效能的保障[5]。目前,“陶风青蓝工程”培训已不限于江苏省内图书馆,但对该培训进行报道的仅有中国图书馆学会网站、江苏省文旅厅网站、南京图书馆网站、江苏省图书馆学会网站以及江苏省内部分文化宣传平台,未见其他省份有相关报道,而且除主办方外,其他宣传平台没有追踪报道。

3.3 直播平台功能缺失

在创新发展驱动引领下,图书馆利用直播形式开展线上培训、资源推介及活动推广,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生态环境下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态势之一[6]。“陶风青蓝工程”培训依托江苏省公共图书馆在线学习平台,该平台具有稳定、流畅和开放等特点。但目前“陶风青蓝工程”培训直播界面缺少交互功能,馆员无法和培训主讲人交流互动。

4.1 优化培训过程管理

本文依据PDCA循环理论,将培训过程分为准备、实施、检查、处理4个环节,建立了闭环的动态管理机制[7]。

准备阶段:一是布置培训会场,包括席卡准备,设施设备测试,会场座次安排;
二是发布培训预告信息,包括培训时间、地点和网址、培训主题、培训主讲人的简介等;
三是制定应对停电、断网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实施阶段:培训开始前,安排参加线下、线上(集中组织)培训的馆员签到;
如果单独接受线上培训,则留存图像证明信息,把这些证明材料作为培训后颁发继续教育证书的依据。培训过程中,安排工作人员维持现场秩序;
要求检修人员处理可能出现的设备故障;
互动环节选取3~5名馆员代表提问。培训结束后,请主讲人布置思考题,然后安排馆员有序离场。

检查阶段:根据绩效考核3E原则,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ciency)、效益性(Effectiveness),对培训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进行流程分析,重点关注各环节的衔接性以及各阶段是否存在疏漏。

处理阶段:针对检查阶段发现的问题,制定可行性解决方案,从而建立闭环的动态管理机制。

4.2 提升培训效能

为保证培训取得最佳效果,应以培训需求分析为基础。通过设置指定邮箱收集馆员对培训的建议和意见;
通过现场、直播、邮箱问答等方式,加强馆员和培训主讲人的互动;
通过主讲人布置思考题,建议馆员结合工作深入研究;
通过表彰馆员的优秀思考题投稿,激发馆员的参与热情。

4.3 扩大培训影响

培训关注度越高,越能实现培训价值。目前,培训主讲人已不限于江苏省内,主办方应以此为契机,邀请主讲人所在省份的各图书馆参与并宣传“陶风青蓝工程”培训。同时,主办方可以请中国图书馆学会牵头,呼吁国内其他图书馆组织参与培训,形成全国范围内图书馆员“比学赶超”热潮。

4.4 加强培训保障

加强培训保障,是保障培训规范化、长效化运营的基础。培训保障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和设备设施3个方面。

(1)人员方面。一是培训主讲人。我国图书馆主要分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科研院所图书馆,各图书馆系统的业务范围和研究领域有交叉重叠,又各具特色。目前,“陶风青蓝工程”培训主讲人为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资深专家学者,可以尝试邀请科研院所图书馆的领军人物授课,从而使馆员的科研知识架构更完整。同时,加强国际交流,探索邀请国外图书馆领域的专家学者授课的机制。二是受培训的馆员。根据培训统计数据,目前馆员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例如完成线上培训的馆员,可以获取电子版继续教育证书。同时,探索将非编人员纳入培训及考核的机制,挖掘他们的科研潜力。三是培训的组织人员。培训顺利开展,需要加强主办方各部门协作,明确组织人员责任,避免出现主观过失。

(2)经费方面。一是向主管部门申请专项经费;
二是开拓经费来源路径,例如依法吸收社会捐赠、开展付费性信息服务等[8]。

(3)设施设备方面。主要是保证直播平台的稳定性和流畅性。在此基础上,优化直播平台人机界面,并增加交互功能,使主讲人和馆员能够交流互动。

南京图书馆“陶风青蓝工程”培训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培训内容不仅包括论文写作方法、课题申报技巧,还涉及智慧图书馆、“十四五”规划、阅读推广、图书馆学术评价等当前热点问题,为图书馆员提供了科研方法和思路。为了进一步发挥该培训的作用,要把优化培训过程管理、提升培训效能、扩大培训影响和加强培训保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培训动态管理和长效化,助力我国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南京图书馆青蓝主讲人 浅谈当前党课教学的面临问题与完善建议中国应急管理科学(2021年9期)2021-03-16青蓝携手扬师道 杏坛耕耘展新篇——记昆十中、白塔中学2020年拜师结对活动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20年11期)2021-01-07荀卿之教,青蓝绚兮学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铜系青蓝釉:开创陶瓷工艺美学新时代(一)陶瓷科学与艺术(2019年3期)2019-07-26由一道测试题所引发的思考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19年3期)2019-04-12浓郁群青蓝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22期)2017-06-01南京图书馆藏珍贵宝卷掠影新世纪图书馆(2016年12期)2017-01-05书写南京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篇章新世纪图书馆(2016年9期)2016-11-15《开讲啦》做正能量的传播者青年文学家(2015年30期)2016-05-09走过南京图书馆的名人们科技视界(2016年1期)2016-03-30

推荐访问:培训 馆员 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