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的多维解读

李帅通

(中南民族大学 法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毛南族是我国南方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 其发祥地和主要聚集地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以下简称为环江县)。花竹帽是毛南族传统手艺人用竹篾手工编织的形似圆锥并带有各种花纹的精致帽子。

由于毛南族仅有语言没有文字,他们称呼该竹帽音译为“顶卡花”,含义就是在帽底编织有花纹。

环江县下南乡是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的发源地与发展地。

2011 年5 月,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全面研究该传统技艺在振兴传统手工艺、树立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振兴、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意义重大。

目前,学界对毛南族传统手工艺的研究不多,尤其是对花竹帽编织技艺的研究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

韦景耀探讨了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的传承与发展[1]。

范姣、覃会优分析了新媒体时代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的传播策略[2]。

源崧简述了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的民间传说[3]。吕洁分别从文化内涵、工艺变迁以及功能等方面对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进行研究[4]。既有研究成果为本文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从整体上看,缺乏对于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新近发展和传承状况的关注,缺乏从多维度对其进行全面探讨。基于此,笔者于2019 年7 月5 日至7 月15 日在环江县进行了田野调查。本文在实地调研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发展的基础上,从历史发展、技艺工序、艺术特色和工艺文化、价值利用与发展路径等方面进行解读,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历史悠久,嘉庆年间《广西通志》赞道:“竹笠极细密、少年妇女戴之。”[5]158由此可以看出,此时花竹帽编织技艺已较为成熟。该技艺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初创与繁荣期、衰败期、抢救与复兴期。

(一)初创与繁荣期

该时期为清朝中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毛南族花竹帽的前期雏形为“顶卡加”,是一种用竹篾编织的没有花纹的帽子,主要用来遮阳避雨。

随着一代代传统手艺者的不断探索,“顶卡加”制作工艺复杂精细并趋于成熟,器型小巧、纹样丰富、艺术价值突出,“顶卡加”演变为“顶卡花”,毛南族花竹帽就此诞生。

在20 世纪初,一顶编织有七层花纹、做工精良的毛南族花竹帽需要用五六元“东豪”(广东铸的银币)方可购买,在当时大约可以与250~300 斤大米的价值等同[6]335。至20 世纪30—40年代,毛南族聚集地下南乡的下南街专门售卖花竹帽的店铺林立,传统手艺人亦会在集市的街边售卖,最热闹的时候售卖者如两条长龙绵延不断。

手艺人为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常会精益求精、不辞劳苦地进行工艺革新。

在繁荣时期,毛南族花竹帽因其遮阳避雨、轻巧便携的实用功能,精致美观、竹香竹韵的审美趣味,吉祥如意、美满幸福的文化内涵而深受当地人喜欢,尤其是备受毛南族男女青年的推崇。

对于男青年而言,掌握复杂的花竹帽编织技艺,意味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亦会被认为具有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和心灵手巧的聪明才智,婚姻家庭也会水到渠成。

对于女青年而言,花竹帽是她们的必备之物,无论是出门访友还是赶圩购买生产、生活用品,花竹帽与其形影不离。

在传统婚俗中,毛南族女青年必不可少的嫁妆就是花竹帽,没有花竹帽会受到较低的社会评价。在毛南族地区很早就流传这样一首《叮嘱歌》:“哪个姑娘要出嫁,有花竹帽最要紧,被帐鞋盆放其次,先看帽子新不新。新娘少顶花竹帽,伴娘也觉得丑三分。满身绫罗缺这个,莫想跨进婆家门。

”[7]

(二)衰败期

该时期为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

在这一时期,各种商品琳琅满目,雨伞、遮阳帽等价格低廉、类型多样,花竹帽遮阳避雨的实用功能被现代化的工具所基本取代[8]。

与此同时,交通、通信等越来越便利,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毛南族的传统文化受到流行文化的冲击。

对于毛南族青年而言,花竹帽已不再是追求时尚的装饰品,反而被认为是守旧、不时尚甚至是过时的物件。

尤其在毛南族婚俗中,花竹帽传统上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日趋淡化,必不可少的神圣地位被现代的各种家电、家具、首饰等取代。

随着老一代以编织花竹帽为业的传统手艺人先后谢世,毛南族花竹帽发展面临传承断代之虞[1]。

(三)抢救与复兴期

该时期为20 世纪90 年代至今。

在20 世纪90 年代,环江县启动了抢救、挖掘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花竹帽编织技艺作为毛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被重新重视起来。

当地政府找到并资助了当时唯一健在的编织大师谭顺美(1931—2015),由其开班收徒以拯救濒危的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

自1998 年起,谭顺美多次开办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培训班,招收附近村屯对该技艺有兴趣的学员免费学习。

尤其是在2005 年3 月,当时的环江县民族局下拨专款在下南乡举办培训班,邀请谭顺美授课,并把工艺流程拍摄成集图、文、音像为一体的资料永久保存[9]160。

此后多年环江县持续不断地举办培训班,经过长期积淀培养出谭素娟、谭汝、韦兰青、韦乃电、覃素民、梁桔铝、覃敏等一批新的手艺人,毛南族花竹帽手艺实现了后继有人。

如今,该技艺的三位代表性传承人为国家级传承人谭素娟、自治区级传承人谭汝和市级传承人覃敏。

为了复兴传统技艺, 当地政府部门积极探索其他途径培养传承人, 提升传承人的技能。2016 年8 月,文化部、教育部非遗传承人群培训计划——广西编织技艺传承人培训班开班,谭素娟、谭汝、韦乃电、韦兰青等花竹帽手艺人被当地政府推荐参加。2018 年6 月,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广西编织技艺(竹、藤、芒编)普及培训班在广西艺术学院举行,花竹帽传承人参加培训。

2018 年9 月,谭素娟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

通过多次培训课程的学习,毛南族花竹帽传承人的文化艺术素养、编织技艺与设计能力等均得到了提升。

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传承人以复兴毛南族花竹帽手工艺为己任,亮相各种展览会,不断提升毛南族花竹帽的知名度,使得毛南族花竹帽逐步走向繁荣。

2016 年8 月,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承人参加中国非遗博览会传统工艺(竹编)大赛并接受四川电视台采访;
2018 年9 月, 参加了中国—东盟博览会轻工展并参加第十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杭州工艺周)。2019 年11 月,参加了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并参加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

值得注意的是,2013 年10 月,谭素娟创作的作品《花竹帽》参加第二届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展并获“八桂天工奖”金奖;
2017 年3 月,在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主办的第五十二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暨2017 年“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上,谭素娟创作的作品获得金奖。

2019 年5月,谭素娟被授予“国宝级非遗大师”称号。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经过历代传承人的探索与改进,编织技法复杂而精细。

根据笔者的调研梳理,具体的编织流程包括选竹与制篾、编织内外层帽、整合定型、涂刷油料与添加装饰。

编织一顶普通的花竹帽一般需要4~7 天,图案复杂的则需要15~20 天。

(一)选竹与制篾

长期以来,毛南族花竹帽所用竹子主要为金竹(编织主体)和墨竹(编织花纹)。

近年来,由于墨竹在附近难以找到,故手工艺者将与其有近似特性的水竹作为替代。

所选用的水竹生长期接近两年,竹竿笔直修长、无虫蛀、竹节匀称且长为最佳。

采集竹子的黄金时期为立秋后至立冬前这一时间段。

由于水竹所需材料少且与一般扁平竹篾制作方法大体一致,因此本文主要介绍金竹的制篾过程。

该过程可以细分为截竹裁条、分离竹篾和分割篾丝三个步骤。

1.截竹裁条。

将竹子用钢锯截取特定长度的竹段(由编织竹帽的大小决定),并破开分成等宽度的竹条。

具体是:直径为20~30 厘米的小型帽子截取的竹段长度可以互用,均约90 厘米;
直径40~45 厘米的中型帽子需要约为120 厘米的竹段;

直径55 厘米的大型帽子则要更长一些的竹段,约140 厘米[6]194。

2.分离竹篾。

该流程较为基础,各型号的花竹帽所需要竹篾的片数均为30 片。

3.分割篾丝。

该工序是花竹帽编织技艺中最富特色、难度较大的一部分。

手艺人要在不足1 厘米宽、1 厘米厚的篾片两端,各破20 根细丝。

具体操作是:首先将竹篾两端最后的2 厘米削成楔形,然后把篾刀放在距离竹篾最尖处的最近部分(距离越近所分离的竹丝越薄)后用力向下按,使篾刀嵌入切开一个入口并向下推进5~6 厘米。

后续分丝重复上述动作,直至楔形端被分割完毕。

随后进行弯曲拉丝。

动作要领为:编织者坐在椅子上,将分割后的竹篾放在膝盖处,用左手大拇指按住竹篾中间,右手抓住竹丝头向身体内侧方向匀速拉伸,逐步推进、反复多次,直到预留出中间竹片20 厘米不分丝。

(二)编织内外层帽

编织内外层帽是编织的中心与精髓。

整个过程可以分为:起底、编织帽身、编织花纹与收口。

1.起底。首先,把十五根竹篾以依次相压的方式编织成五角星形状。具体步骤是:先把三根篾片的中间部分依次相压形成闭合三角形空间,再选择三角形一边的竹篾为基准边,将第四片竹篾与基准边平行推入竹篾集合中,中间部分形成沙漏形状(第四条竹篾须与基准边共同压住一条竹篾)。

将第五条竹篾以一压一挑的方式嵌入沙漏形状侧面的四条边中(第五条竹篾必须与另一条竹篾共同压住基准边)。

然后将五片竹篾聚合紧凑,中间形成小的五角星形状,再以依次相压方式把剩下的十片竹篾嵌入集合形成大的五角星形状。

其次,把竹篾集合套在模具上并持续压紧、锤紧、向下拉伸,使其逐步紧贴帽模形成圆锥形状。

最后,调整竹篾间的距离使其形成数个六边形空隙。

2.编织帽身。

帽身通常需要编织数十圈,在编织过程中要经常喷水雾增加竹篾湿度并拉紧竹篾的间隙以使成品细腻、严实。

在帽身前三圈编织时,上百根竹丝交叉较为杂乱分散,倾斜度大,将其梳理与编织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

具体技法为:第一圈将交叉的竹丝一根在上、一根在下依次不断梳理,左手拿在上的一把竹丝,右手拿在下的一把竹丝,将竹篾丝拦腰于上下竹丝交叉处后拉紧。

第二圈、第四圈、第六圈、第八圈、第十圈依次为先抬5 根、4 根、3根、2 根、1 根不编,后重复第一圈编法;
第三圈、第五圈、第七圈、第九圈、第十一圈及以后圈数全编。

3.编织花纹。

由于不同纹样编织的方法不同,在此不作赘述。

4.收口。

拿一双篾丝弯曲后顺时针方向依次抬6 双篾丝压6 双篾丝,6 双篾丝为1 组,一共需要抬3 组压2 组合计5 组。然后拿最左边一组的第三双篾丝重复上述动作。随后拿第二组的第三双篾丝重复上述动作,如此循环往复。

最后只保留与帽模齐平的竹篾,剪去多余立竹。

(三)整合定型

首先,把花竹帽的外层倒放,依次放入黑棉布(比帽子顶部镂空处略大,起耐脏作用)、两层棉花(起支撑作用,使里外层帽合并时更紧凑稳固)、一层砂纸(要和帽子大小一致)、花布(用于增加美观度)。

随后,把两层帽面合在一起并用竹篾缝合,毛南语称此工序为“包边”(勒边),采用传统辫子编的编织手法[4]42。

第一步,把3 根短篾头部削尖插入里外两层的边缘空隙处,3 个插入点将帽边圆周均分,然后分别以每两接触点相距约6 厘米为准上下穿插,重复操作两三次,以初步固定帽子。

第二步,把1 根细篾插入边缘空隙处,另一头以每两接触点相距约4 厘米为准上下穿插,重复操作两三次。第三步,将厚度较厚的3 根长篾一头分别插入边缘空隙处,3 个插入点相距约4 厘米。

第四步,把最外侧的厚篾沿着帽子边缘压在另外两根上,并用上一步的细篾缠绕。

此时,最外侧的厚篾位置变为最内侧,然后将这时最外侧的厚篾重复上述动作,直至3 条厚竹篾的一头分别插入其开始的插入点位置,从而形成一个闭合圈。

第五步,把头箍用竹篾固定在帽子内侧的顶部并修整竹帽的毛刺。

(四)涂刷油料与添加装饰

涂刷油料可以填充篾丝的间隙,使花竹帽具备避雨作用。

以前尤其重视该道工序,手艺人用自制桐油多次涂刷;
如今花竹帽演变为装饰品,避雨作用弱化,故多购买桐油简单涂刷或用现代自喷清漆进行喷涂。

现今涂刷油料的目的在于防虫防蛀并使其色泽亮丽。

添加装饰是当代毛南族花竹帽的必备工序,是它在功能演变中为了满足舞蹈表演道具以及赠送礼物的需要,以前无该工序。

手艺人用一两个红色或黄色绒球、彩带等装饰帽顶部。

在早期,帽子边缘缝制红色或黄色的绒线制作流苏,如今用各种加工精美、材质多样、色彩纷呈的流苏,一般是环绕帽檐一周或三分之一。

毛南族花竹帽因选材独特、工序复杂、做工精细、造型精美以及内涵丰富等,成为毛南族传统手工艺品的代表,被毛南族视为“族宝”。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艺术特色鲜明,彰显了毛南族独特的审美与文化底蕴。

(一)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的艺术特色

杨国才、张瞿纯纯认为,传统手工艺蕴含着特定民族的审美追求和理想,是民族性格与心理的折射,差异化的地理环境与生活方式形塑了不同特色的工艺[10]。

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塑造了毛南族独具匠心的花竹帽编织技艺。

该技艺的艺术特征鲜明、编织技艺精湛、民族特色显著,是毛南族传统手工艺品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如图1)。毛南族花竹帽不仅能给观赏者以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亦能使观赏者体会到工艺里的智慧。

图1 毛南族花竹帽

1.造型特点。毛南族花竹帽造型小巧,器形美观大方。帽子轮廓整体呈钝圆锥形状,由顶部至底部缓缓扩大,从上到下依次渐进递增,有平缓舒适的美感。

花竹帽顶部装饰有各色绒球,边缘点缀有形态多样的流苏。

竹质帽的坚韧品性与装饰品的灵动巧妙结合、浑然一体,可以体现手工艺人的高超手法。

2.结构特点。

毛南族花竹帽顶部和头箍为镂空设计,其余部分为严密的竹篾编织,虚实相生。

毛南族花竹帽呈内外双层结构,表里如一,内层所用的竹篾略宽,起支撑作用;
外层所用的竹篾略窄,使竹帽外表细密精致。

两层中间有花布、砂纸、棉花等垫衬物,两层边缘结合处由竹篾进行罗边,使得帽子紧凑、稳固。

在毛南族花竹帽制作理念中,外层为阳面、内层为阴面,传递着阴阳结合、方圆相伴、和谐共生的理念,表达了毛南族人民对于保持万物平衡的自然思想,诉说着人们之间友好相处以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11]。

3.篾纹特点。

毛南族花竹帽顶部的镂空设计以五角星为中心,六边形的篾纹环绕编织,一层层由上到下渐次扩大。

六边形的六条边大致相等,给人以方正、规则之感。

随后是扇贝形状的篾纹环绕一周,紧凑与跃动感兼具。

花竹帽主体的篾纹是交叉辐射编织形成环绕一周的捺纹与撇纹交替分布[12]54。

帽子底部的篾纹为两根篾丝并列在一起竖直向下延伸,两层竹帽的结合处是麻花辫形状的篾纹,寓意花竹帽将男女青年的情思用千丝万缕结合在一起,祝福有情人成双成对、永不分离。

在小巧的帽面编织出多样的纹理,足以显示编织者高超的编织技艺和智慧。

4.纹样特点。黑色菱形纹是最传统和经典的纹样。该纹样成为流传下来的唯一纹样。在此基础上,手艺人不断摸索创新,将毛南锦、壮锦以及其他图案吸收到花竹帽上,新纹样层出不穷、丰富多彩。

5.色彩特点。毛南族花竹帽色泽纯正、光彩夺目而不单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由金竹竹篾编织而成的花竹帽基础颜色为金黄色,两层或多层黑色菱形纹环绕帽底一周,形成一条墨色花带。

帽面上各种图案和花纹由染成红色、粉红色、绿色、黄色等颜色的水竹篾丝编织而成。

用黄色或者红色的绒球装饰其顶部,鲜艳多彩的各式流苏点缀帽边,从内部镂空处看到的花布使花竹帽色彩丰富,给人以视觉的享受。

(二)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的工艺文化

王海霞认为,传统手工艺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造物活动,具有历史性与相对稳定性,诸多传统手工艺保留着传统的文化表达与古老的文化寓意[13]125。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是生产实践的产物,与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互动,其工艺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

该传统手工艺与毛南族的宗教信仰、民间习俗、民间故事等关联密切。

1.与宗教信仰的关联。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与毛南族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以及图腾崇拜关系密切。

在很久以前,毛南族先民相信万物有灵,“万岁娘娘”是毛南族神话中的创世神和送子神,地位崇高。

相传她居住在花山,每当飘散花朵于人间便会使人间添丁加口。

毛南族花竹帽上的花纹代表着“万岁娘娘”掌管的花朵,反映了毛南族先民对于大自然的朴素认识与感性表达。

带有各种花纹的花竹帽表达了毛南族人民群众对于爱情美满、家庭幸福、人丁兴旺的强烈期盼和美好追求。

2.与民间习俗的关联。

在传统上,走亲访友、对唱山歌是毛南族最为盛大的节日——分龙节中最为重要的活动。

节日期间,已经出嫁的女儿身着盛装头戴花竹帽携子女一起回到娘家。头戴花竹帽被她们视为毛南族人子孙的重要特征, 花竹帽是她们对故土深厚感情的重要寄托,也是她们与家乡联系的情感纽带。

节日中探访老友这一活动也离不开花竹帽,把精美的花竹帽赠送给老友是增进友谊的重要途径。

赠送花竹帽的行为传递着愿意为朋友遮风挡雨、荣辱与共的观念,能架起感情交流的桥梁,引起彼此情感的共鸣。

对唱山歌是未婚男女青年传达爱意的良好媒介和平台,毛南族花竹帽在这一过程中充当着“定情信物”的作用。

在对歌过程中,男女青年互相打量对方,审视对方的外貌、身高、穿着等,也在自由发挥的对唱中看对方反应快慢、所唱内容是否精彩等观察对方的才华、聪明与否等内在素质。

男青年如果发现了中意的女青年,便主动把花竹帽送给她,表达对女方的爱慕之情。

此时,如果女方同意男子的追求就会接过花竹帽,并把缝制的鞋垫或绣花布鞋送给男方,表达愿意与该男子交往以开始一段恋情。

3.与民间故事的关联。

在毛南族地区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有一年夏天,一位金姓青年为躲避北方洪涝灾害,逃荒至毛南山乡地区定居,而在生活中该地区的骄阳烈日或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给他带来很大困扰。

于是他将附近竹子砍来,经过每天钻研和实践,编织成花竹帽并戴着出门劳作。

他对附近居住的美丽动人、心灵手巧的毛南族女子谭灵英爱慕已久,但羞于表达。

有一天,他们分别在各自的田间劳作时,天气骤变、突降大雨,他们纷纷跑到附近树下避雨。

金姓男青年为了照顾谭灵英,特意把花竹帽向她那边移动,不让她淋到一点雨水,而自己一侧的衣服却被打湿。

雨停后,谭灵英看到金姓男青年被打湿的衣服,内心十分感动,看到编织的花竹帽后惊叹道:“顶卡花(意为在帽底编织花纹)啊,我从未见过这么精美的帽子。

”男青年见此情景便把花竹帽赠送给谭灵英,向其表达了爱意,希望与其长相厮守、永不分离,谭灵英欣然同意其追求,愿意与其共度余生。

花竹帽传情、定情的美好爱情故事传遍了毛南族山乡。

民间艺人为此创作了歌曲《罗嗨歌》:“金丝竹子根连根,恩爱情人心连心。

罗嗨! 有缘千里来相会,送‘顶卡花’订终身。

罗嗨! ”[14]58-60

(一)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的价值利用

符娅、 王德清指出:“传统手工艺担负着满足各民族人民物质和文化需求的双重任务,对加强民族团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和繁荣都具有重要意义。

”[15]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是毛南族宝贵的遗产,每一代手艺人为这一传统技艺的发展壮大奉献了自己的汗水与智慧,并进行了艰辛探索,在多方面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资源利用之路。

1.民族团结的黏合剂。花竹帽被毛南族奉为“族宝”,是精神图腾、情感依托和心灵依归,塑造了毛南族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和品格。

如谭素娟编织的“共筑中国梦”主题的花竹帽,表达着毛南族人民群众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同心、同德、同力。

当地政府充分认识到毛南族花竹帽在文化传承、民族进步、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投入专项资金扶持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的发展[16]。

比如,建立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传习基地,资助传承人参加展览会、推介会等,同时举办编织技艺培训班,使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妇女)掌握谋生手艺。

这些举措使得人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经济价值的实现。

在传统上,毛南族手艺人处于自发利用花竹帽手工艺经济价值的状态。在当地人民群众有需求时,手艺人就积极生产;
需求减少时,则转而从事其他生产活动。当政府参与保护后,实现了从被动追随市场到积极主动开辟市场的转变。

当地政府在馈赠外宾、节庆活动、舞台表演中积极使用与推广花竹帽,热情接待媒体、专家学者、学生群体的采访、调研活动,使毛南族花竹帽知名度不断提升,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经济利润逐步增加。

3.民族文化的承载与传承。毛南族花竹帽文化彰显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毛南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家园[17]。

下南乡的政府大楼、环江县一些地方的路灯灯罩、市民广场等均有毛南族花竹帽元素。

与毛南族花竹帽有关的民间故事熏陶着一代代毛南族人民群众勤劳勇敢、追求真爱的性格。

《等哥编好花竹帽》《金竹亮金丝》《哥送的花竹帽儿哟》《买花帽》等歌曲表达了毛南族人民群众对甜蜜爱情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18]。

《买花帽》(又称为《柳郎咧》)歌词为:“今天(阿)街上买花帽(咧),买顶回来给妹戴。长远相好不分手,永世共做好夫妻(啊也)。柳郎咧,咧郎柳,柳柳郎咧咧郎柳,嘟柳嘎嘟咿,啊,也啊也。

”这首歌曲已经成为毛南族民间歌曲中最有代表性和知名度的歌曲,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环江县在重大活动中都会唱响此歌,抒发人们内心的愉快之情,展现毛南族的独特文化。

这些活动可以让游客更积极地参与这些活动,提升当地的文化吸引力[19]。

(二)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的发展路径

陈平、马熙逵认为,传统手工艺的永续发展离不开有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以及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发展[8]。对于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的发展而言,其核心理念在于:应当随着社会形势、市场需求的变迁,不断做出自身的修正和革新,使其永葆传统工艺的魅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20]。

具体发展路径如下:

1.建立传承人培养体系。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是依靠传承人进行代际间“活态传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体数量的多寡、综合技能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该手工艺的生命力。

当地政府部门应当建立传承人人才队伍培养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壮大传承人队伍,持续提升传承人队伍的综合能力。在选择培训人才方面,要多选择年轻的传承人进行培养。因为年轻人接受能力强、创新性强,更有利于实现毛南族花竹帽技艺的创新性传承与发展。

在培训内容方面,要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着重提升传承人的编织技能、创新技能、品牌塑造技能与市场营销技能等。

在培训方式方面,可以通过聘请具有专业知识的老师,或资助手艺人到有条件的地方参加培训班等形式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培训效果方面,应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实际培训效果为导向,通过物质与精神奖励促进传统手艺人切实提升自身技能。

2.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产品提质升级。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是市场近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竹帽传统手工艺品具有天然的商品属性。

市场需求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只有适应性强的商品才具有市场竞争力。

找准花竹帽的市场定位,尽快实现市场转型,将产品打入中高端市场、旅游市场是实现毛南族花竹帽长久发展与传承的必由之路。

现代消费群体的需求已经从追求大众化向个性化方向发展,由追求物质满足向追求精神舒适转变。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承人要在民族特色、文化内涵、现代时尚等方面下工夫,实现毛南族花竹帽的创新发展[21]156-157,以优质供给满足市场的需求。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释放了巨大的消费潜能,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承者可以借助旅游业的东风,开发小型化、便携化、精巧化的旅游纪念产品以突破发展瓶颈。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集成化的自主创新或与知名文创品牌开展战略合作,不断设计研发适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创新型的花竹帽产品。

3.多途径宣传助推知名度提升。在信息闭塞的时代,毛南族花竹帽传统手工艺凭借乡民之间的口耳相传,其传播范围十分有限。

随着报纸、电视、网络、自媒体等现代信息传播平台的发展,一个本来大家陌生的事物可能在多次传播中被人们所熟知。

如今,如果在媒体利用上下工夫,从默默无闻到家喻户晓很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实现。

政府有关部门以及花竹帽手艺人应当重视宣传与推广工作,利用各种传媒提升毛南族花竹帽的知名度,促使更多的人了解、热爱、购买花竹帽。

详言之,可以通过制作毛南族花竹帽宣传漫画,摄制有关毛南族花竹帽的短视频,邀请知名文化传播节目采访,与真人秀节目合作,在官方微博与微信公众号进行推广等方式,提升毛南族花竹帽的影响力。

4.发展新业态以拓宽销售渠道。

毛南族花竹帽传统销售模式为客户上门购买或者按订单加工。

这种模式下客户来源单一且十分有限,不利于毛南族花竹帽发展,故需要突破。

突破之路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发展体验经济。

采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促进花竹帽销售,开辟青年人市场是毛南族花竹帽发展的长久之策。

体验经济是被实践证明的吸引青年人消费的新业态与新模式,毛南族花竹帽的传承可以借鉴。

可以通过与商场、旅游景区开展合作,建立花竹帽DIY 手工坊,使青年人在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花竹帽的销售[22]。

另一方面,开展网络销售。

网络购物催生的新经济业态使得充分借助该模式的经营者可以实现快速发展。

相关部门可以对毛南族花竹帽传承人进行网络销售的培训,邀请专业人士为他们传授开网店、联系物流、产品推广等经验,使其具备运用电商平台的技能,进而促进毛南族花竹帽传统手工艺品市场的开拓。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手工艺是历代毛南族传统手艺人摸索、改进、积累而形成的传统文化创造与集体智慧结晶。

该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完整的工艺流程、鲜明的艺术特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手工艺走上了颇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使其多方面的价值得到发挥。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是具有市场经济属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离不开对市场的适应。

应通过建立传承人人才队伍培养体系奠定人才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产品提质升级,筑牢产品之基;
多途径宣传助推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手工艺知名度提升,以营造营销氛围;
发展新业态以拓宽销售渠道,进而打造销售平台。

我们期待毛南族花竹帽等传统手工艺在持续发展中实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代相传与永续发展。

猜你喜欢 毛南族竹篾编织 体验编织的乐趣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22年10期)2022-06-27一针一线编织爱保健与生活(2022年7期)2022-04-08民俗主义视域下的毛南族分龙节考察河池学院学报(2021年1期)2021-07-10毛南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口述史研究——以贵州卡蒲毛南族乡田野调查及其启示为例*体育科技(2020年6期)2020-11-23老手艺人能用竹篾编二维码文萃报·周五版(2020年36期)2020-10-09竹篾簸箕上的花菇江南诗(2020年3期)2020-06-08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新西部(2020年5期)2020-06-01重组竹用竹蔑炭化前后构造和性能对比竹子学报(2019年3期)2019-08-08度假吧!带上你的编织鞋包Coco薇(2017年7期)2017-07-21快乐是用来编织中华手工(2009年5期)2009-06-15

推荐访问:毛南族 多维 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