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体质量新生儿PICC,导管末端位置对继发性乳糜胸的影响

陈小玲 陈倪 谢伟纯

汕头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汕头 515031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采用引导针经外周静脉,将一根由硅胶材料制成的标有刻度、能放射显影的中心静脉导管置入,使其顶端位于上腔静脉内的导管植入术[1]。PICC 置管操作方便、安全,且留置时间长,已被广泛应用于新生儿静脉给药和营养治疗,尤其是极低或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的长期静脉营养治疗。随着早产儿特别是极早产和超早产儿的救治手段成熟,PICC 置管技术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应用也日趋增加,相关并发症也日趋常见。其中,PICC 置管相关性胸腔积液是较为少见但危重的并发症。有研究指出PICC 尖端位置与PICC 置管相关性胸腔积液有关,且新生儿的体质量变化会导致导管尖端位置发生显著变化[2-3]。因此,研究不同体质量新生儿PICC导管位置与继发性乳糜胸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拟探讨二者相关关系,为临床中PICC置管定位提供新的依据。

1、一般资料

回顾汕头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自2013 年11 月至2020 年12 月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689 例,最小体质量580 g,最大体质量4 300 g,发生胸腔积液(后证实为乳糜胸)共 6 例(0.87%)。体质量<1.0 kg 有 23 例(3.34%),其中发生胸腔积液(后证实为乳糜胸)0 例;
体质量1.0~1.5 kg 有286 例(41.51%),其中发生胸腔积液(后证实为乳糜胸)5 例;
体质量1.5~2.0 kg 有287 例(41.65%),其中发生胸腔积液(后证实为乳糜胸)1 例;
体质量>2.0 kg 有93 例(13.50%),其中发生胸腔积液(后证实为乳糜胸)0 例。导管尖端位置以胸部X 线片为判定标准,理想的导管尖端位置为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上壁交界连接点(即CAJ),在T4~T6 位置,置管后由经过统一专业培训的NICU 专科护士进行导管维护。新生儿继发性乳糜胸诊断标准:PICC 期间气促、呼吸困难、剧烈哭闹等,穿刺侧出现不同程度软组织肿胀,胸片提示胸腔积液,行胸腔穿刺抽出乳糜样液体[4]。本研究经汕头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6 例发生乳糜胸新生儿用数字1~6 编号,具体资料见表1。表1 中2~5 号新生儿因测量误差导管末端未能到达CAJ,6 号新生儿置管第2 天即予外拔导管0.5 cm,未再予胸片定位。6例新生儿摄片时体位均为头颈身呈一直线,双上肢放腋中线,至发生乳糜胸时导管均无向外滑出。

表1 6例PICC后继发乳糜胸新生儿一般资料

2、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

回顾6 例新生儿资料,均有置管侧肢体肿胀,消退后又出现,最终均出现严重气促,气促与原发疾病无关,剧烈哭闹,不能安抚,触碰置管侧肢体哭闹加剧,急查胸片显示5例PICC导管末端位于右侧T2,1例位于T1之间,均提示右侧胸腔积液。予拔除PICC,禁食,留置外周静脉给予营养支持,B 超定位下胸腔抽液术,经胸腔穿刺抽出10~50 ml乳白色胸液不等,胸液定性示乳糜胸。根据新生儿呼吸困难程度予以呼吸支持,6 例中6 号新生儿需予气管插管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其他新生儿均予无创双水平通气。抽液及辅助通气后所有新生儿均不需行胸腔引流术。6例新生儿均先后痊愈出院。

3、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表格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4.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本研究将689例PICC置管新生儿按体质量分组,各体质量组中导管末端位于T2 与非T2 新生儿进行对比分析,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Fisher 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各体质量组置管位置与乳糜胸发生风险的相关性

Fisher 确切概率法统计结果显示,1.0~1.5 kg、1.5~2.0 kg 组在T2、非T2 的乳糜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除体质量因素外,689 例新生儿总体位于T2和非T2组乳糜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各体质量组PICC新生儿置管位置与乳糜胸发生风险的相关性

2、体质量与乳糜胸发生风险的相关性

Fisher确切概率法统计结果显示,各体质量组之间乳糜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689例PICC新生儿体质量与乳糜胸发生风险的相关性(例)

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fusion Nurses Society,INS)2016 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5]指出上肢置管的PICC 导管尖端最佳位置为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上壁交界连接点(即CAJ),在 T4~T6 位置,而新生儿 PICC 实践指南中也推荐新生儿 PICC 导管最佳位置应位于腔静脉内[6]。吴旭红[7]指出,当导管末端位置不位于上腔静脉时会导致PICC 相关并发症发生。Racadio 等[8]分析了平均年龄为6.5 岁的患儿中共1 266 个PICC 数据,提示导管末端位于中心位置组具有更少的并发症。Goldwasser 等[9]和 Jain 等[10]收集的数据也有相似结论。PICC 并发症包括堵管、导管移位、断裂、脱出、静脉炎、血栓形成、感染等[11],PICC 相关性胸腔积液是PICC 少见且严重并发症,文献报道发生率为0.3%~2.0%[12-14]。PICC 相关性胸腔积液发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3 方面。(1)导管末端移位。(2)高渗溶液和刺激性药物对血管内皮的损伤。若导管末端在外周静脉,输注高渗营养液及高刺激性药物会损伤血管内皮,引起血管炎,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血栓形成,进一步促进胸腔积液的发生。本研究在PICC期间输注的葡萄糖溶液最佳浓度为7.9%,未超过目前推荐的外周血管对葡萄糖浓度的耐受限度(12.5%)。(3)其他原因:如置管过程对血管壁损伤、导管损伤淋巴管等。Bashir 等[2]等收集了共 926 例 PICC 置管新生儿,有 7 例出现了PICC相关的胸腔积液,每1 000例约0.4%的发生率,所有发生胸腔积液的患儿在PICC 置入时初始导管末端都位于中心位置,但发生胸腔积液时导管末端位置迁移至锁骨下静脉或支流。潘迎洁等[15]研究中有7例PICC置管致早产儿胸腔积液,X 线摄片均提示发生导管移位,分别是异位于颈内静脉2 例、腋静脉1 例、锁骨下静脉1 例、漂移致上腔静脉入口处3例。虽然国内外均有学者指出PICC置管致胸腔积液可能与导管移位有关,但并未指出导管末端的具体位置与发生胸腔积液之间的相关性。

本文总结汕头市中心医院NICU 从2013 年11 月至2020 年 12 月 689 例 PICC 新生儿,发生胸腔积液 6 例,发生率为0.87%,与国外数据相仿[6-7]。本研究中,各体质量组乳糜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新生儿体质量与继发性乳糜胸可能不存在相关关系,暂未支持存在高危体质量组。本研究6 例发生乳糜胸的新生儿中有5 例在 1.0~1.5 kg 组,<1.0 kg 组、>2.0 kg 组中无乳糜胸发生,这可能与这两组置管例数较少有关。有条件仍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明确低体质量是否为PICC 继发乳糜胸的危险因素。

回顾相关病例资料发现,其中导管末端位置位于T2 位置共26 例,发生胸腔积液(后证实为乳糜胸)5 例,其中2 例初始置入位置位于中心位置,发生乳糜胸时证实移位至T2位置,其余24例为初始位置位于T2位置,置于T2位置发生乳糜胸发生率为19.2%,导管末端位置位于锁骨中段、第一胸椎共18 例,发生乳糜胸1 例,发生率为5.6%,采用Fisher 确切概率法统计显示 1.0~1.5 kg、1.5~2.0 kg 组在T2、非T2 的乳糜胸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去除体质量因素,总体位于T2 和非T2 组乳糜胸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PICC 导管末端位置位于T2与新生儿继发性乳糜胸有相关关系,PICC导管末端位置位于T2 可能是新生儿继发性乳糜胸的危险因素,这与唐春等[16]的研究结果相似。分析其原因:(1)由于T2 附近水平相对应的常为胸导管开口处,胸导管发源于第二腰椎水平中线外的乳糜池,经过主动脉裂进入胸腔后转至中线右侧,在第四或第五胸椎水平横过胸椎转至左侧,PICC 导管末端位于此处容易堵塞胸导管开口,使淋巴回流受阻,胸导管压力增大易于破裂[4]。(2)此处合并有静脉角,导管为外源性异物,进入静脉角后对管壁的刺激可能引起血管痉挛,造成此处静脉压升高,阻碍淋巴回流,以及全胃肠外营养高渗刺激导致胸导管阻塞破裂,栓塞而发生乳糜胸[17-19]。故X 线显示导管末端位于T2 位置是PICC 置管后继发乳糜胸一个独立的强相关性指标,但这一结论国内外未见明确报道。这也提示新生儿科专科护士进行PICC 置管时,应尽量避免导管末端留置于T2 位置。另外,有研究表明,即使置管时导管末端位于中心位置,由于新生儿体质量增长,PICC 置管侧肢体主动或被动移动都会导致导管尖端漂离原来位置,移位至非中心位置[2]。本研究中1 号及6 号新生儿经 PICC 输液 21 d 及 15 d 后,导管移位至 T2 位置,考虑为新生儿生长发育所致。除了生长发育因素外,血流动力、肢体活动、体位改变及受到外部力量如高频通气影响等多种原因,也会促使PICC 置入血管周围的软组织移动,从而影响血管方向,加之静脉与右心房直接的压力差,PICC 尖端位置会发生改变[20]。因此,临床上应对高危新生儿,特别是PICC 末端位置处于T2 或其他远离中心置管位置的新生儿定期行胸部X 线定位导管末端位置,以明确PICC 继发性乳糜胸的诊断,并及时给予胸膜腔穿刺引流、呼吸支持等治疗,减轻对新生儿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PICC 末端位置位于T2是新生儿继发性乳糜胸的危险因素,置入PICC时,应避免留置于T2位置。同时,对PICC 末端位置处于T2 等远离中心位置的新生儿应定期行X 线检查定位导管末端位置,以减少新生儿继发性乳糜胸等并发症。

猜你喜欢 乳糜继发性胸腔 胸腔巨大孤立性纤维瘤伴多发转移1例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22年5期)2022-07-26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传染病信息(2022年3期)2022-07-15甲状旁腺全切术对血液透析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疗效观察中国典型病例大全(2022年12期)2022-05-13无偿献血者的乳糜血浆对抗-HCV 检测影响研究智慧健康(2021年16期)2021-07-28红细胞压积与白蛋白差值在继发性腹腔感染患者病程中的变化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1年5期)2021-07-22甲状腺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乳糜漏的比较研究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21年3期)2021-07-21低温倒置静置法降低乳糜血浆报废率的研究应用中国实用医药(2018年21期)2018-01-22化疗联合恩度胸腔灌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2017年3期)2017-11-13前列腺癌治疗与继发性糖代谢紊乱的相关性中国男科学杂志(2016年5期)2016-12-01醒脾养儿颗粒辅助治疗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的效果观察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20期)2015-03-01

推荐访问:乳糜 同体 导管